2016年10月12日下午,周丽蓉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在昆明一中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是关于叙事性文本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群文阅读”是周丽蓉老师带领工作室全体成员经过反复讨论思考后确定的研究课题,本次活动正是把理论运用到课堂的实践,昆一中的吴春晓和李黎老师分别执教了一堂课。 吴春晓老师以《苏东坡人生的进与退》为主题,带领学生阅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的多段文本,引导学生从苏东坡人生的顺境、逆境、绝境三个阶段入手,通过分析苏东坡在三个阶段各做了什么事,做这些事时是什么心态,有这样心态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对苏东坡人生中的进与退有所感悟,明白苏东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苏东坡的进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一种责任的担当;退是一种淡泊的境界,一种乐观的态度。通过阅读《苏东坡》传,又迁移阅读了课内文本《赤壁赋》、课外文本《自题金山画像》,加深学生对苏东坡人生的进与退的理解。吴老师设计用这一系列的群文,教会学生阅读人物传记,从事到情到人物的思想(人生观、价值观)。 李黎老师以《认识奴性》为主题,以课文《套中人》作铺垫,带领学生阅读了契诃夫小说《小公务员之死》、《胖子瘦子》,快速梳理小说情节后,让学生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思考小公务员、别里科夫死亡的必然性,引导学生探究死亡背后的深层根源,引发学生对奴性的思考。先从课内迀移到课外,又由课外迁移回课内,让学生思考自己还能想到哪些表现出奴性思想的人或者事,李老师补充“中国的契诃夫”鲁迅对奴性的思考,再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奴性”,进一步探讨奴性的内涵。同时推荐学生课外再阅读鲁迅《阿Q正传》、纪伯伦《奴性》、聂绀弩《我若为王》,拓宽学生视界。 两节课上完后,周丽蓉老师再一次给工作室全体学员强调,不要有上示范课的心态,任何教学实践,都要抱着只是提供一个教学案例,供大家研讨研究的态度,要敢于死在公开课上,活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上。同时,周老师对教学中的板书、站姿、耳麦的使用等对工作室的学员做了要求,她说这些似乎是教学中的细节、小节,但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落在学生的眼里,教学无小事,要始终怀有谨严之心。课堂不要育分,要育人。此外,周老师对“群文阅读”’的概念、近年的发展做了一些阐释,并请两位老师概述自己的教学设想。 两位老师就自己对“群文阅读”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教学设计做了详尽的说明,表达了自己对“群文阅读”的感受、思考、困惑。吴老师从“群文阅读”的主题确定、选材、阅读量的安排等角度进行了交流;而李老师从“群文阅读”的层级、阶段(“引”“跟”“收”)、教学角度(求同或是求异)的选择进行了交流。 语文特级教师魏光虹老师应周丽蓉老师的邀请,出席了本次活动并评课。她说,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感受到工作室是在实实在在的做语文,两节课大气、高屋建瓴。主题设定很好,既有高度,又不是高不可攀。课堂提问设置简洁而有张力,是实在的语文课,引导学生有个性、有内涵地读书,课堂深入细致。同时,魏老师也提出了建议,两堂课读文、读“人”都不错,但读“思想”就略有些不足,深度、厚度不够,在“群文阅读”中,教师还可再多读一些、读深一些! 如何把“群文阅读”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本次活动让全体工作室成员对“群文阅读”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今天的两节课提供了很好的可供思考的课堂实践案例。在“群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今后工作室课题研究的任务,也应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