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亲爱的发小·同学们:你们好! 记得小学写作文时,我们会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样的形容词来描述时间飞快地流逝,并得意自己会运用这些词语。今天的相聚,让我真切地体味了这些词语的含义。豁然回首,我们已分别五十年,分手时懵懂青葱少年,再聚时两鬓染霜老年。让人感慨,让人唏嘘! 我非常珍惜发小的聚会,这也是我做这一美篇的初衷。 </h3><h3> 我封面与首页的二张图片是今年九月去内蒙古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途中拍摄的。九月中旬去时,一路上高耸挺拔的白桦树绿黄相间,大自然缤纷的色彩,让人如痴如醉!当下旬返回的时候,大伙儿都惊呼起来,白桦树已转身金黄色,尤其在阳光的照射下烁烁生辉,用金碧辉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由此,我感慨万千:即使人生已步入深秋,也应该像白桦树那样气宇轩昂,那么不气馁,那么有自信,展现自己暮年的余辉与魅力! </h3> <h3> 1960年9月1日我们背上书包高高兴兴地走进方浜中路第一小学,发小又成了同学。</h3><h3> 这张珍贵的照片应该拍摄于1960年夏天进校不久,金月余老师我们一年级的班主任 </h3><h3> 前排左起:马莉萍、秦乳莺、吕 伟、陈志萍、徐小凤 </h3><h3> 中排左起:韩寅国、莊国强、郭兰生、陆意权、汤福昌 </h3><h3> 后排左起:戚丽英、魏凤云、王国萍、陈明华、王金生、陆素娟 1960年我国正值自然灾害时期,物质严重匮乏,所有的生活物品和粮食都是定量供应的。真可谓孩儿不知愁滋味,我们仍然笑得那么灿烂甜美,那么天真无邪!经历了 整整三年的自然灾害岁月,即便生活如此艰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始终是我们上学时的座右铭。 1966年6月,我们小学时期最后一次期终考试结束,每位同学都填写了报考中学的志愿书。灾难性的十年浩劫开始了,考试制度被取消,我们这一代人真正地学习生涯也从此结束了! </h3><h3> 1967年11月按地区划分就近入学,学校停课闹革命,根本上不了课。1968年复课闹革命,其实也没有好好的教材让我们学,教室里乱哄哄一片。以后学校组织学生下乡学农,我们明德中学的同学曾在原金山县新农公社待了三个多月,后来听说是备战需要疏散人口。我们就这样在中学晃荡了两年多的时间。 </h3><h3> 1970年,我们这批“六九届初中毕业生”,被冠以知识青年的称号,“一片红”全部上山下乡。论知识:小学毕业生。论年龄:十六岁花季少年。我们却与真正的老三届高中、初中的大哥大姐们一起,打起背包奔赴祖国的边疆与农村。冰天雪地的北方、贫瘠的深山老林,瘴气弥漫的南方边疆农村,哪里都有我们六九届同学的身影。但苦与难却练就了我们坚强忍耐、不屈不挠的性格。不抱怨、不消沉、不放弃,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磨难与坎坷。今天无论我们各自的生活境况如何,我们都能骄傲地告诉人们:我们奋斗过,我们无悔此生! </h3> <h3> 2016年10月9日适逢重阳节,我们15位发小·同学,在小学毕业五十年以后再聚首。期盼已久的聚会,同学们真得很兴奋,但少年分手暮年见,相见时我们还能相认吗?“认得咯!认得咯!侬还是老样子”“侬小辰光啊······”这是那天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同学们都清楚地记得六年中几位班主任老师,一年级金月余老师;二至三年级陈蝶茜老师;四年级薛剑芬老师;五至六年级王雍昶老师。大家回忆着老师们当年的音容笑貌,感恩老师曾给予自己的帮助与关怀。师恩永远铭记于心! </h3><h3> 自1960年至今的半个世纪以来,我们这些发小·同学共同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一片红”上山下乡;计划生育;下岗、内退等国家重大历史转折与改革浪潮。在此期间,虽然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但每个人都为国家分担着忧与难。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最热爱国家的一代人! </h3><h3> 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每位同学又都有着不一样的经历与往事,一人一故事,眼泪与欢笑共存。今天当我们再相遇时,每个人脸上同样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追忆儿时趣事而忍俊不禁,谈及当下已是祖辈身份,辛苦却幸福满满!我们风采依然!我们的晚年一定会很璀璨! </h3><h3> 建立了方浜中路第一小学六六届一班微信群。聚会那天,群内秦乳莺、徐佳英、魏凤云三位同学外出旅游没能出席。很是遗憾。大家商议决定,明年春节之前再聚会一次,并要求每位同学设法广泛联络同学,不断壮大我们的发小群。 </h3><h3></h3><h3> 首次聚会合影:前排左起:王国萍、陈玉珍、候秀娟、杨长娣、</h3><h3>陈志萍、陈中英、 郑秀珍、陆素娟 </h3><h3> 后排左起: 徐丽华、夏惠芳、陈惠林、蔡黎明、汤福昌、</h3><h3>徐小凤、薛珠 </h3> <h3> 陈志萍 明德中学毕业后,1970年4月2日出发赴江西修水插队。我写回家的第一封信就告诉爸妈,这里是山多、水多、跳蚤多、癞痢多。山区交通闭塞,农民生活贫困,许多住山上的老农连镇上都没去过。当时农民一年劳作连口粮钱都赚不下,大多数家庭都成了透支户。知青下乡第一年,国家补贴每月10元5角,一年后与农民一样靠工分吃饭。从大城市到山区当农民,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1974年5月,根据中央30号文件精神,我作为独苗回到父母身边,回到上海。2008年9月开始步入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 聚会那天我为同学们单独留影,为做美篇作准备。我没单独留影,所以找了一张九月去内蒙古的照片贴上。 </h3> <h3> 陈中英 与我插队在一个生产大队。江西省修水县先后接纳过三批上海知青。第一批1969年3月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第二批1970年4月69届初中生毕业生;第三批1970年11月历届初高中毕业生都有,陈中英就是第三批的知青。记得那年我们欢迎第三批知青时,陈中英一看到我就开心地叫了起来:志萍,侬也在这儿呀?!48年过去,回想起来历历在目。 陈中英是个坚强女性。插队返沪后,进了里弄生产组工作。结婚时已三十好几岁了,但夫妻恩爱,以后儿子出生,小家庭其乐融融。可没过几年安稳的生活,儿子还没上学,她爱人却因病去世。家庭的顶梁柱倒塌,陈中英当时受到的精神打击可想而知。况且上有年迈的公婆,下有年幼的儿子,真不知她是怎么挺过来的!考虑陈中英家的实际困难,爱人的厂里照顾,把她调进工厂里。当时能进国营工厂也不容易,对陈中英来说,既解决生活窘境也得到了一点精神上的安慰。上天不公啊,没过几年又遇上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国营企业首当其冲,她进的那家厂撤销,所有的工人下岗,工厂领导表示爱莫能助!以后陈中英只能自寻工作,年复一年,她一个人撑起一个家,送走了老人,抚养儿子长大。现在儿子已成家,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聚会时,陈中英给大家发喜饼,小孙子出生了,苦尽甘来!</h3> <h3> 陈惠林 小时候住我家弄堂隔壁,他属于闷皮型。聚会那天他说,我四年级才带上红领巾的。我们哪会记住呢?几十年不见,高高的个子,黝黑的皮肤,说话很爽朗,典型的工人老大哥形象! 同学们都说,陈惠林性格变化最大。热心、开朗、豁达,记忆中原来的陈惠林印象已荡然无存。我们的微信群里,他是最活跃的。 陈惠林说,从农村回沪后,很幸运。他父亲工作的沪东造船厂办了个大集体企业,解决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所以他就进厂工作了,而且当年造船厂的福利待遇也不错。现在退休在家含饴弄孙,好不自在!</h3> <h3> 陈玉珍小学二年级时,她家搬到大境路,所以转学到方一小学我们班。她性格文静,读书认真,也是一位好学生。 陈玉珍插队与我一个公社,与侯秀娟一个大队。我们两个大队离公社最远。每次去公社,我住的地方是她们的必经之路。因为过河的木桥就在我住的屋前。我曾站在木桥上拍过一张照片,建立微信后,陈玉珍把这张照片传给我看。我说,你怎么有我这张照片啊?她说,你送我的,忘记啦!可见,我们从小就是好朋友哦! 陈玉珍退休后还在继续发挥余热。当奶奶了,有一对非常可爱的双胞胎孙子,真让人羡慕!</h3> <h3> 蔡黎明 读书时的学霸。聚会上蔡黎明给同学们讲述了自己曾遭遇的悲凉历程,亦是他的励志路程。 蔡黎明小学毕业划片分配到敬业中学,本来进敬业中学是令人羡慕的事,但对蔡黎明来说却是厄运的开始。一位品行极差的同学,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偷拿了蔡黎明的毛主席语录本,并在首页毛主席照片的眼睛上画了两个圈,再悄悄放回蔡黎明书包里。在蔡黎明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他被揭发,学校造反派把蔡黎明关押起来,并被带上反动学生的帽子。关押的12天里,他被拉出去批斗被打骂,让他承认所谓的罪行。蔡黎明说,“不管他们如何打我骂我,我没做过的事,我怎么也不会承认“。当造反派了解到蔡黎明家庭出身成分是小业主,于是牵连到他的父亲。他家弄堂口高高的山墙上贴满了大字报,年事已高的老父亲还不断地被拉出来批斗,身心交瘁的老人倒下了,不久与世长辞。才十四、十五岁的年龄,真正的人生还未起步就遭此劫难,他说:“此事发生后,我妈妈给我衣服里面缝个口袋放毛主席语录”。伟大的母爱,但听起来却让人如此心痛,如此心酸不已! 当时学校没给出任何结论,蔡黎明戴着一顶莫须有的帽子,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1970年4月插队到江西修水县何市公社,与陈志萍、候秀娟、陈玉珍同一个公社。 插队期间,蔡黎明吃苦耐劳,向农民学做农活,还学会一手好匠活。以后上调到地质局当钻井工,虽然这个工作岗位很辛苦,但蔡黎明说,我很珍惜这份工作。不幸再次降临,一天上班时,一位工友操作粗心,把蔡黎明整个左手掌绞进了机器中,左手残废了。叙述到这里时,蔡黎明平静地说,“你们知道吗?当救护车送我到医院去的路上,我想的最多的是什么?残疾了,今后该怎么生活”。当地质局领导问他,对今后工作有什么要求时?他说,给我在办公室安排任何工作都可以。领导还算体恤蔡黎明,安排他去财务科担任会计工作,他从头学起干得颇有成绩! </h3><h3> 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就在眼前。1978年敬业中学给出蔡黎明平反结论。1979年蔡黎明夫妻分居两地六年后,商调成功回到上海! 同学们无不感叹蔡黎明曾经历的坎坷之路,感叹他身处逆境不自暴自弃的精神,感叹他勇敢与厄运搏斗的精神! </h3><h3> 蔡黎明在微信群里说到:人生自古谁无挫折,只是大小而已,我仅是不消沉、不放弃也。人虽无法摆脱命运,但能把握自己,拥抱机遇,努力使人生少留遗憾!好一句“人生少留遗憾”,为之蔡黎明付出多少血与汗! </h3><h3> 那天,原定每人5至10分钟的自我介绍近况。同学们说,把时间留给蔡黎明吧!</h3> <h3> 侯秀娟 小时的模样一点没变,还是那么白净漂亮。秀娟与玉珍一个生产大队插队。一手娟秀的字与她的名字匹配,我好像还留有一封插队时,她写给我的信。那时,我已回上海工作,所以我对她的字有印象。 侯秀娟很内秀,言语不多,书读得很好。女儿远嫁香港,她上海、香港两地往返,生活很幸福、很安逸!</h3> <h3> 陆素娟 小学读书时,她是班上个子最小的一位,所以她一直坐在第一排,言语不多很安静。她妈妈是我的姑妈,按出生月份她是我表姐,很多同学不知道吧! 上山下乡时,陆素娟与她姐姐一起去了云南景洪农场。当时除了考虑农场有工资之外,记得当年我问过娟娟,“做啥到价远的地方去啊?”她还很爽快地回答我说,“老师说,这个地方牢好的,头顶菠萝,脚踏香蕉”。这句形容云南的话,我就是从娟娟那里听来的。现在想来,为了完成学生下乡指标,老师也得违心介绍情况。 云南真的非常艰苦,有一部纪实小说《中国知青》,真实记录了云南知青的景况,以及知青争取返城的艰辛过程。好几次,我是边阅读边流泪。 当年,福建莆田县李庆霖给毛主席的一封信,解决了城里父母身边无子女的知青返城(简称,独苗、独留、病退等)。云南知青的卧轨上访北京、集体绝食惊动中央把知青问题放上议事日程,最终解决了知青返城问题。别说陆素娟不善言谈,她带大的外孙女活泼可爱,小嘴巴如小八哥一样。陆素娟网名,”甜甜的外婆“。</h3> <h3> 汤福昌 发小、同学、邻居。1970年我下乡后,与汤福昌见面机会不多。汤福昌从小比较安静内向,小时候人很瘦,身体不太好,在我的记忆中没有他调皮捣蛋的印记。文化大革命时,没书可读他就跟着外公学木匠技术。这次聚会才知道,当年汤福昌因身体原因没去下乡。现在已当上外公了!</h3> <h3> 王国萍 小学毕业后,与王国萍好像没再遇见过。但聚会时,我还是一眼认出她来,除了无法抗拒的岁月痕迹,王国萍的神态言语与小时候的摸样基本没有变化。真的,你观察一下一年级时的那张照片,第三排左三就是王国萍。这次聚会还没机会与王国萍好好聊聊呢!</h3> <h3> 夏惠芳 小时候的惠芳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圆圆脸上一双大眼睛。小学时,经常在一起玩耍,所以很记得她。同样,离开小学后,没机会再见面,可那份同学情却始终镌刻在心里!</h3> <h3> 薛珠 我记得她是小学二、三年级时来我们班上的。薛珠与我一样是独苗,她也在1974年按政策回沪,以后当上了幼儿园的老师。薛珠很文静却每天与蹦蹦跳跳、叽叽喳喳不停的小小孩相处很有意思!现在当上外婆的薛珠,既享受天伦之乐,但却必须独自承担照料九旬老母(生活不能自理)的重任。我是深有感触啊!</h3><h3><br></h3> <h3> 徐小凤 人如其名。小小个儿言语不多,但一直是班干部哦!小学读书时,我经常去她家玩,她家的楼梯虽然陡直,但我们爬上奔下乐此不疲,想想童年时代无忧无虑的日子真好!</h3><h3> 小凤与我还是中学同班同学,不过那年毕业后,各奔东西就少了联系。但我们还是很有缘噢,不久前我才知道小凤的爱人是明德中学同届8班的秦世盐,1969年学校工宣队与各班学生干部有两张合影,秦世盐也在其中,我把这两张照片转发给了小凤。发小、同学的情谊最纯净!</h3><h3><br></h3><h3><br></h3> <h3>第三排站立者右三为秦世盐</h3> <h3> 徐丽华 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美女一枚,至今还风韵犹存。记得当年读书,上午学校里上课,下午校外小组做作业并温习课文。每天下午,我家的客堂间成了校外小组学习的地方。两小时学习结束,大家会帮助把客堂间扫干净,当时我家客堂间地面铺的是砖石,砖石缝里的垃圾扫出来是要有点耐心的。我祖母老表扬徐丽华:迭格小姑娘真好,地扫的最干净!可见徐丽华从小就很认真仔细,她后来在单位担任财会工作,领导是慧眼识才!</h3> <h3> 杨长娣 我班与方浜中路一小离得最近的一位同学,可谓一墙之隔!预备铃响出家门也绰绰有余。与我也应该算是邻居,我家弄堂另一个出口隔壁就是杨长娣家,她家在方浜路上。杨长娣有哥哥、弟弟,她是家里乖女。在我的记忆里,小学时她就会为上班的父母分担家务。上山下乡以后我没再遇见过杨长娣,因为她家沿方浜路街面动迁的早。</h3> <h3> 郑秀珍 当年一位才学兼优的学生。不是文革的耽误,她一定是毕业与某高等学府,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郑秀珍记忆力超好,建群后她发在群里的一封信,仿佛把大家又带回了小学同窗年代。聚会那天,郑秀珍轻声细语将同学们的许多逸闻趣事娓娓道来,我真佩服她的记忆力!</h3><h3> 为了珍藏郑秀珍这份难能可贵的回忆,我特意把这封信附在后面。<br></h3><h3><br></h3> <h3> 王国萍、徐丽华、蔡黎明三位中学还是同班同学</h3> <h3>徐小凤、夏惠芳、陈玉珍、王国萍</h3> <h3>陈志萍、陆素娟、薛珠、徐小凤、夏惠芳</h3> <h3>候秀娟、杨长娣、陈中英</h3> <h3>陈惠林、汤福昌发小、同学、邻居</h3> <h3>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亦因为咱们分别太久,对各位知之甚少,所以解说文有详有简甚至有误,敬请同学们谅解,不妥之处请指正!在以后聚会后的美篇中,我会不断修正与改进。期待同学们提供更多素材,共同做好这篇美文!</h3><h3> 由于我在文字排版等方面还欠熟练,这篇文章时间拖的有点长,在此深表歉意!</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