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查良镛)所属浙江海宁袁花查氏六百年来的故事(上)

查强中

<h3><font color="#010101">查氏的先祖来源于周公长子伯禽。伯禽的后裔姬延因“功肇”以子爵封于查地(今山东泰安、曲阜一带),便以封邑为氏,改姓为“查”,姖延改为查延,成为华夏查氏的始祖。<br><br>查氏的第五至第八世祖查胥臣、查胥甲、查胥克、查胥童,均为晋国大夫;<br><br>查氏第十二世祖查何,随汉武帝出征塞外,封济阳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查氐二十一世祖查忠,汉明帝时授中书,也封济阳伯。<br><br>查氏是济阳(今山东兖州)的巨族,编辑有查氏最早族谱《济阳家乘》。<br><br>查氏二十九世祖查柏任海陵太守,晋怀帝时避石勒之乱,由济阳迁丹阳,复迁九江之匡山;<br><br>三十世祖查义由九江迁济宁州;<br><br>三十七世祖查义祖为隋安阳令,迁安徽歙州(当时称新安)之篁墩。查义祖为查氏新安统宗祠的始祖《新安统宗世谱》;<br><br>四十九世祖查昌,字宗儒,号兴嗣,官至唐代吉王府长史,以兵乱避居休宁城北,为休宁查氏之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查氏五十代世祖查文徽,字希回,任五代十国期间南唐工部尚书,居休宁(今属黄山市休宁县,位于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处,被誉为“中国第一状元县”)。为休宁支查氏的始祖。有作品《寄麻姑仙坛道士》<br><br>别后相思鹤信稀,群楼南望远峰迷。<br>人归仙洞云连地,花落春林水满溪。<br>白发只应悲镜镊,丹砂犹待寄刀圭。<br>方平车驾今何在,常苦尘中日易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查文徽之弟查文徵,字希音,经科举,累迁南唐宣歙察使。北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自休宁隐居于婺源城西关高泰门外廖坞(后称查公山)。他便是婺源查氏的始祖,也为浙江海宁袁花查氏的直系世祖。查文徵亲手创办了查氏的教育基地:“山房道院”,立下了“教诲尔子,以毂似之”的重教祖训。修德讲学,终老于此,死后与夫人趙氏合葬于查公山。其墓地史称:“日上千人朝拜(对岸每日均有诸多妇人跪在河滩.浣衣洗菜),夜里万家灯火(众多船只停泊在河湾,通宵亮着灯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查文徵(婺源始祖,华夏查氏五十代世祖)之子查元修,授宋太常寺太祝。相传居婺源時梦见神人语:“见凤而止,遇凤而往”。<br><br>于宋乾德二年(964年)由婺源县城迁居婺北凤山铸炉坦(今婺源县浙源乡凤山村)。凤山历来富庶,全村建筑均为明清徽派古建筑,砖(木)雕细腻,古补典雅,至今还保存着查氏的宗祠(康熙三年(1664年)始创,祭祀婺源查氏始祖徵公,题名为“孝义祠”,1892年至1898年扩建成查氏宗祠),让人瞻仰。</font></h3> <h3> 查氏祖训</h3><h3>凡在童稚 读书为本 敬师好学 兼知礼义</h3><h3>及其成人 五常莫废 出则忠良 人则孝悌</h3><h3>兄弟之间 本同一气 切勿相争 谐和进取</h3><h3>妯娌之间 和衷共济 虽云异姓 亲如姐妹</h3><h3>毋贪于酒 酒能乱性 毋贪于色 色能丧身</h3><h3>毋习赌博 赌则败家 毋好爭讼 讼则受辱</h3><h3>凡此四事 警之戒之 和于邻里 睦于亲戚</h3><h3>择良而交 见恶摈弃 毋堕农事 毋失祖业</h3><h3>言必译善 行必和缓 毋以暴怒 招其禍行</h3><h3>食但充口 毋贪美味 衣但蔽寒 毋贪绫绢</h3><h3>非礼勿取 量力节俭 凡此数事 斟酌而行</h3><h3>戒尔子孙 谨守良规 从之者昌 逆之者殃</h3><h3>成败之际 如在反掌 教尔子孙 谨记勿忘</h3> <h3>查氏家训:</h3><h3><br></h3><h3>端蒙养 重读书 崇俭约 睦邻里</h3><h3>谨言语 慎举动 择交友 积阴功</h3><h3>严祭祀 明宗祠 修宗谱 亲宗族</h3><h3>救患难 恤茕苦 备荒歉 息争讼</h3><h3>贵容忍 业商贾 精技艺 旌孝顺</h3><h3>旌节义 禁奸淫 禁盗贼 禁诈伪</h3><h3>禁奢侈 序尊卑 尊君国 敬祖先</h3><h3>孝父母 敬长上 隆师傅 和兄弟</h3><h3>重婚姻 正闰阃 训子孙 勤职业</h3> <h3><font color="#010101">查氏传到婺源十八世(华夏查氏六十七世)查均宝,又名查瑜,号仁斋,小字詹记(元代处士,饱学之儒,精通易经),为避元末战乱(适逢元末农民大起义),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翻过浙岭,偕妻儿等驾舟顺着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水路,来到杭嘉湖平原的嘉兴,不久由朋友介绍到海宁園花里龙山(今海宁袁花镇)任西席(家庭教師)。他发现袁花依山面海、土地肥沃,民风淳厚与故里婺源相似,最后定居于海宁園花龙山东南之古扑桥(后人称查家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因祖居地休宁曾名海宁,查氏在婺源居于“凤山”,查氏在海宁居于袁花之“龙山”。取龙凤呈祥之意,袁花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因查瑜既有才学,又有精妙之医术利济他人,“以儒为业,耕读为荣,诗礼传家”,在袁花站住了脚跟。至今已有660多年历史。<br><br>查均宝长子早故,次子查恕,字仲容,受家学传承成名医。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被明太祖朱元璋征召入宮,为太祖治当时属险症的“疽”疾。查恕手到病除,加之查恕为人正直诚必笃,深得明太祖赞赏,授于太医院正使,赐一品服,加蟒玉,官价正三品。因功高遭人忌,事隔不久“暴卒”,“事闻于帝,追治数人,并赐祭葬”。查恕后代数传后,已无后人。<br><br>查恕弟弟查慧,字叔智,“性谨慎,有先见,当兄显荣时,公深自韬晦。及扶兄柩归,闭户高隐,颇拓先业。”海宁袁花查氏均是查慧一脉繁衍而来。<br><br>查氏隐居袁花乡间,耕读不息,潜心治学。<br><br>约一百年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袁花查氏五世(查氏七十二世)查焕,字文显,号东谷(1464年-1510年)一举中举,后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中进士,为查家登科甲第一人。<br><br>经过百年耕读治学的积蓄,这时查氏家族人材就象井喷似出现。在明代,查氏中进士6人,中举人17人,其中有查秉彝,查志立,查允元祖孙三代连中进士的盛事。官价最高到正三品。袁花查氏渐成江南望族。<br><br>在清代,查氏先后有进士15人,举人59人,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有“一朝十进士,兄弟三翰林”的佳话(另有“一门十进士,叔侄六翰林”)。康熙帝先后题写“谵远堂”和“敬业堂”匾额分别赐查昇和查慎行。并为袁花查家宗祠题写“嘉瑞堂”匾额和题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br><br>明清二代,袁花查氏人材輩出。据赖惠敏《明清海宁查陈兩家庭人口的研究》:“查氏获得生员(秀才)资格人数为八百余人,考取进士、举人、贡生者共一百三十三人。”<br><br>除下面要详细介绍的查约、查秉彝、查志文、查继佐、查昇、查慎行、查嗣溧、查嗣庭等以外,还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查培继:兴学校、敦教化任江西按蔡副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查虞昌:兴修水利、安定民生任池州知府;</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查览:筑长堤、置涵洞、民赖以安任天津水利通判;</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查志隆:纂修《山东盐法志》任山东布政使左参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查诗继:善古文、能诗词、箸有《深宁斋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查岳:工书法及篆刻并妙;</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查质:工绘画精于山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查懋:经营长芦盐业的实业家等(查懋之子查世炎曾买下二千亩义田,资助查氏穷困者。)<br><br>近代《中国名人大辞典》收查姓名人36人,其中袁花查氏占15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六世)查绘定下查氏字輩排行前十六字:<br><br>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br><br>清道光八年(1828年)查氏又加后十六字:<br><br>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六世)查约(1472年-1530年),字原博,号毖斋。海宁袁花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为人刚正不阿,清廉爱民。嘉靖中,以刑部郎中任历福建佥事,所至问民疾苦,辩冤狱,驯妒焊,治有异绩。累迁福建左布政使。后升应天府(今南京)府尹、山东巡抚、副右都御史。末及赴任,时值候官(今福州市)监狱犯人反狱,他不畏危险,单车前往劝谕,不幸被难以身殉职。闽人立“怀愁祠”肖像以祀。<br><br>清源山有其诗刻:<br><br>我爱清源洞,凌虚绝点埃。<br>蜕岩留色相,石刻记蓬莱。<br>远岫开图画,飞花落酒怀。<br>悄然天景里,百岁几人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七世)查秉彝(1504年-1561年)字性甫,号近川。海宁袁花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授黄州推官,历官戶科左给事中。<br><br>查秉彝刚正清廉,不畏强暴,以直言著称,曾条陈“吏事七弊”:<br><br>各任事权,政体不一;苛于用法,刑罚不中;<br>稽查烦数,吏弊日滋;罚赎违禁,官箴日渝;<br>征科无艺,民命日残;徭役不均,生齿日耗;<br>供亿过侈,重困民财。<br><br>言人之不敢言。<br><br>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户部尚书王杲与艾扑被严嵩父子迫害下狱,查秉彝与厉汝进等敢于抗疏直谏,弹劾权相严嵩、严世藩父子专权,被杖责四十,并谪放为定边典史。<br><br>严嵩败亡后,查</font>秉彝即迁建宁推官,升刑部主事,进郎中,迁太<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常少卿,历大仆卿,官至建宁司理。嗣被任命为顺天府(现北京)府尹,正三品,莅任五天即重病去世。</span></h3><h3><font color="#010101"><br>鉴其忠诚,朝庭特赐予祭葬于钱塘五云山南桐树坞,今杭州宋城附近,临山梵村为进五云山处。<br><br>查秉彝著有《掖垣奏议》、《觉庵存稿》、《近川一稿》等。<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八世)查志文,字鸣周,海宁袁花人,查秉彝之子,明隆庆间举人。任庐州府通判,无为州守备兼庐州府同知。<br><br>在任时,滨江水災,情急,来不及报请上峰批准就开倉救人,使当地数万災民幸存。为修复河道,身为士卒。后为忌者所中,解印归袁花故里。<br><br>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遵照查秉彝、查志立、查允元的意愿,把近五百亩土地的资产首次设置为查氏义田,“设义田以周贫乏,立育才以厚英俊”,并建立了一套慎密的救助措施,大大提高了整个查氏家族的经济救助与保障能力,使更多的查氏族人走上求取功名之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十一世)查继佐(1601年-1671年),别号查伊璜。海宁袁花人。原名继估,县试时误写就将错就错,遂沿用。<br>明崇祯六年(1633年)中举人。明末战乱,京试中断,就没有机会考进士。冬日雪后,闲来无事,查继佐到袁花崇教寺饮酒赏雪。只見原来庙中铁铸巨钟被人扣在地上,一会儿看見一个身穿破烂衣衫但气宇轩昂的乞丐走进庙来,用单手抬起近千斤重的大钟,取出藏在钟内的剩饭,惊为天人。问其姓名为吴六奇,认其异能在此乱世中可为国效力。便热情邀其一起痛饮,并赠吴寒衣,勉其自强,慷慨解囊资助吴从軍。<br>清兵入关后,南朝鲁王朱以海在浙江绍兴举起反清大旗。查继佐闻讯后,毅然过钱江,在南明任兵部主事,积极抗清。曾督兵在赭山一带打败清军。<br>公元1646年,清军攻占绍兴,鲁王政府亡。查继佐辗转回乡。在杭州黄泥潭(今洪春桥花圃附近)敬修堂发愤著书立说,聚众讲学,各省学子不远万里前来求学,成一时讲学之盛。钮琇在《雪遘》一文中评价查继佐“浙江海宁查孝廉,字伊璜。才华丰艳,而风情潇洒,常谓满眼悠悠,不堪愁对,海内奇杰。非从尘埃中物色,未可得也。”<br>清康熙二年(1633年)查继佐因被湖州庄氏明史案牵连入狱,被判腰斩。后经粤提督吴六奇奏辨而得免。原来吴六奇从军后,英勇善战,累立战功,已官至广东水陆提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图是位于海宁袁花,始建于五代十国吴越国(公元931年)的崇教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查继佐出狱后,吴六奇力邀恩师到广州作客,在吴六奇家中,看到花园内有如下图之石,只見石形如云立,摇曳空灵。查继佐摩挲把玩,留连不去,并题名“皱云”。<br>吴六奇留客继佐月余才依依不舍送行。回到海宁袁花家中,发现家中已装修一新,此石巳站立于屋后的百可园中。原来吳见查继佐甚爱此石,便命部下,昼夜兼程,不远万里,运至海宁袁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皱云石是江南三大奇石之一,而今此石存在杭州西湖花圃缀景园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查继佐博学多才,长于文史,是一个集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诗人、书画家、戏剧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癖好历史,著作甚丰,明亡后,他化了29年,易稿数十次,访问数千人,终于完成明史巨作《罪惟录》八十九卷。另有《班汉史议》,《鲁春秋》,《东山国语》,《国寿录》等历史著作。他兼善书画,精通音律。著有杂剧《续西厢》等三十多部戏曲著作。时人评他为“一世龙门东,修远数千里。为儒、为俠、为理学、为游艺,当世莫得窥其藩篱。著书满家,蚕从独辟。”<br><br>下面是查继佐的画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十二世)查昇(1650年-1707年),字仲韦,号声山。浙江海宁袁花人。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入直南书房多年,迁至少詹事。<br>著有《淡远堂集》。时人称查昇书法,查慎行诗,朱白恆画为“海宁三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查昇书法。康熙帝称赞道:“他人书皆有俗气,惟查昇乃脱俗耳。用工日久,自尔不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查昇办事谨慎勤敏,备受康熙器重。品行高洁,待人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四方求书法者甚众,他经常在晚上燃烛挥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十二世)查嗣庭(1664年-1727年)是清朝康熙年间海宁袁花查氏“翰林三兄弟”中最小的一位,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每)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他的才华很得重臣隆科多赏识,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br>雍正三年(1725年)隆科多和年羹尧等老臣获罪。因查嗣庭受隆科多推荐而受迁连,雍正为了铲除隆科多一派势力,大兴文字狱。<br>查嗣庭于雍正四年出任江西乡试主考官,出试题三道:<br>“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出自《论语》<br>“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诶”出自《孟子》。<br>“百室盈止,妇子宁止”出自《诗经》。<br>雍正用莫须有的文字狱,硬说“止”是去掉雍正的“正”上的“一”,暗喻斩雍正的头。查嗣庭刚从江西回京,行李末开,雍正派兵包围查抄查嗣庭在京的寓所,行李中得日记二本。<br>查嗣庭学问渊博,才识过人,不免特才傲物,有目空一切的名士风度,难免在日记中,笔底有评眨时政。<br>查嗣庭因文字狱被革职,打入天牢。全家老少上百人被抓送北京刑部监牢。其子查克上,原已官至内阁中书,死于狱中,查嗣庭闻讯后第二天在狱中服毒自杀。为此引起了雍正大怒,本要凌迟处死,便命戮尸枭示。并下诏:查嗣庭之兄查慎行(嗣琏),查嗣溧,子查澐,侄查克念,查甚斩立决。次子查长椿,查大梁,查克瓒,侄查开,查学都在15岁以下,给功臣为奴,所有财产,查明入宫。因众大臣求情,其兄侄得到减刑。查嗣庭的一个女儿查蕙嬢充军边塞,生死不明,有人录得她在流放途中写的一首哀惋动人的题壁诗:<br><br>薄命飞花水上游,翠娥双锁对沙鸥。<br>塞垣草没三韓水,野戎风凄六月秋。<br>渤海频潮思母泪,连山不断背乡愁。<br>伤心浸谱琵琶怨,罗浮香消土满头。<br><br>受殊连官位最高的是二哥查嗣傈(1652年-1733年),时年七十六岁高龄。他幼时警敏,数岁就能切韵谐音,生平游迹遍天下,其诗精妙,与兄查慎行齐名,时人把他们比作宋代“二苏”。著有《查浦诗抄》,《查浦辑闻》,《南北史识小录》,《音韵通考》等。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选入翰林院,授编修,升至侍讲。被流放到人烟稀少的关西,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客死异乡。</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因查嗣庭与另一文字狱受害者汪景祺都是浙江人,雍正进而迁怒于浙江士人,下诏停止浙江士人乡试、会试。直到二年后,经浙江总督李卫请求,暴君才解除停止浙江士人乡试、会试的诏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十二世)查慎行(1650年-1727年)原名查嗣琏,浙江海宁袁花人,是袁花查氏“翰林三兄弟”中的长兄。因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牵涉洪升《长生殿》事件(36岁那年,他在北京相国纳兰明珠府上任家教,康熙佟皇后丧葬期间,曾与朋友一起看戏),遭革职驱逐回籍而改名慎行。晚年居初白庵,又称查初白。康熙三十二年(1702年)中举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东巡,因大学士陈迋敬等推荐,诏随入都,入直南书房。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三次随康熙巡游塞外。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有大量诗作:<br><br>《舟夜书所見》<br>月里見渔灯,孤光一点萤。<br>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br><br>《秋花》<br>雨后秋花到眼明,闲中扶杖绕阶行。<br>画工那识天然趣,傅粉调朱事写生。<br><br>《晓过鸳湖》<br>晓风催我掛帆行,绿漲春芜岸欲平。<br>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br><br>《雨过桐庐》<br>江势西来弯复弯,乍惊风扬异乡关。<br>百家小聚还成县,三面无城却倚山。<br>帆影依依枫叶外,滩声汨汨碓床问。<br>雨蓑烟笠严陵近,惭愧清流照客颜。<br><br>查慎行长子查克建成进士较早,时任刑部郎中,早年任束鹿知县時,为官清正而得康熙赞扬。文字狱案发初,阖家就逮,抵京自陈:“实不知本未。”查慎行時年已七十八岁高龄,全家入狱,无论在押解路上,还是在狱中,历尽艰辛,浑身毒疮,又加生虱,天热还穿着破寒衣。几个子侄都在牢中生病。有大臣为其陈情“彼固敞屣一官者也,其弟仕京,相隔辽阔,宁复知之?倘以株连,不亦枉乎!”半年后方得出狱。当初赴诏狱有九个子侄,此时只剩下他的小儿子查克念了。从此查慎行郁郁寡欢,南归后一个多月就病逝家乡。<br><br>文字狱兴起后,相传海宁袁花查氏一支逃亡广东,改姓埋名,将“查”字下面一横顶在头上,改为“香”姓。广东至今确有香姓存在。<br><br>查慎行1727年故世,因家产被抄,其营葬颇费周拆。其幼子查克念十年后去世,生前无力营葬其父。其孙查歧昌遍乞旧交不成,直至曾孙辈,才在亲友支助下,于1775年完成营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查慎行的书法,笔录其诗《雨过桐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十三世)查祥,字星南,号谷斋。海宁袁花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中进士,授官翰林院编修。工书法,有石刻行业,纂有《兩浙盐法志》、《两淮盐法志》、《两浙海塘通志》20卷。著有《云在楼诗钞》九卷,《四库总目》及《咸斋文钞》,并传于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十四世)查歧昌(1713年-1761年),字药师,一字石友,号岩门山樵,袁花人,是查慎行之孙,查克念之子,幼秉祖训,思敏才富。虽为诸生,能绍其家学。官崇明县令。工诗文。其诗句新异,而散文尤有法度。纂修“海宁县志”。<br><br>著有《岩门精舍诗钞》2卷、《巢经阁读古记<br>》约100卷、《四庫读字略》4卷、《吴趋》、《江上》、《豫游录》、《岩门诗文集》40卷等大量作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十五世)查奕照,字丽中,号丙塘,一号龙山樵夫,晚称赘叟,海宁袁花人,移居嘉善县。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中进士。官江苏候补通判。著有《东望望阁诗钞》、《媵琴馆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十六世)查世官,字怀中,号南庐。海宁袁花人。诸生。慷慨仗义,工书善奕。早岁以诗名,贫不能刊。客都门时,与山西刘肇绅相契,稿本多存刘氏。吴衡照称其诗“沈雄秀岩,天分绝高”。<br>列其诗二首:<br><br>《枣花寺》<br><br>西风吹客出高城,一角西山放晓晴。<br>落木寺门天远大,荒郊秋雨水纵横。<br>野花当户有寒意,老桧啸空答梵声。<br>初地安心犹未得,夜深孤月上方明。<br><br>《秋望》<br><br>俗事了不涉,间居适我情。<br>偶然爱林壑,随意到山城。<br>极浦忽秋色,遥村开晚晴。<br>莫惊摇落意,自有岁寒盟。<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十八世)查人伟(1887年-1949年),字仲坚、诵坚,海宁袁花人。中秀才后,入杭州求是学院,钻研新学,倾心革命。<br>后入武备学堂,因反对日籍学监专横跋扈而被开除。不久考入法政学堂,加入同盟会,积极反清。<br><br>辛亥革命时,查人伟用计取得袁花镇民团4000发子弹,运往硖石支援起义。<br><br>浙江光复前夕,某夜,查人伟悄悄起床准备外出,即将分娩的妻子牵其衣不肯放手,事急,人伟吹灭灯,毅然撕裂衣襟而去。<br><br>1917年后,在杭州执行律师业务。当选成浙江省议会议员。因反对增加田赋和保安隊,曾收到军阀寄给他装有子弹的信,人伟毫不畏惧,仍在议会中坚决反对增加田赋和保安隊。<br><br>1924年加入国民党。<br><br>1926年任浙江省国民党监察委员,并以左派身份与人创办《新浙江报》,评击时弊,反对军阀孙传芳。不久报纸被封,查人伟遭通缉。<br><br>1927年3月,北伐军攻占杭州,查人伟任浙江临时政府建设厅长兼政务委员。<br><br>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与沈钧儒、褚辅成等同时被捕。人伟在狱中作诗50多首,编成《若庐吟稿》。后经营救获釋,退出国民党,先后在杭州和上海当律师。<br><br>1928年初,中共党员陈馥在杭州被捕,人伟以律师名义保她出狱,并掩护陈馥住在他上海家中。<br><br>1935年4月,上海《新生》主编杜重远发表了易水的短文《闲話皇家》而引起日本抗议,杜重远遂遭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震动中外。人伟以律师身份向法院提出抗议,高呼“爱国无罪”,并撰写、印发《关于“新生案件”意见书》,伸张正义。<br><br>1936年沈钧儒“七君子”被捕入狱,查人伟奔走呼号,多方营救。<br><br>抗战爆发后,断然拒绝汪伪政府拉拢,前往永康任浙江省赈济会常委,办理救济难民工作,并与呂公望协力筹设染织工厂,收容数千难民,生产布匹自救。后加入民盟。<br><br>日本投降后,回上海重操律师旧业,并負责民盟浙江事务。<br><br>1949年初,多次去杭州劝服知名人士呂公望、金润泉等留大陆。<br><br>5月底上海解放后,查人伟即赴杭州着手恢复民盟活动。不幸发病逝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袁花查氏十九世)查济眉(1867年-1929年),字又春,以字行。海宁袁花人。清光绪秀才,后钻研歧黄之术。开业行医后,医德高尚加之医术高超,名声鹊起。<br><br>其临症首重“望”、“间”二诊,善用廉价药品,减轻病家之经济负担。对慢性病的生死预后,尤强调节气(如“四立”、“二至”、“二分”)的重要。<br><br>他是海宁近代名医之一,其后裔继承医业,均为海宁现代之名医。<br><br>查济眉是我的祖父,我父亲查钟美(又名查守之)和小哥查益中都继承祖业。我的家族树脉如下:<br><br>1. 查瑜 2. 查慧 3. 查洁 4. 查宝 5. 查益 6. 查绘<br>7. 查秉彝 8. 查志文 9. 查允持 10. 查大锗<br>11. 查豫 12. 查楷 13. 查延庆 14. 查昌诗<br>15. 查奕義 16. 查世基 17. 查有颢 18. 查葆田<br>19. 查济眉 20. 查钟美(又名查守之)。</font></h3>

查氏

袁花

海宁

查嗣庭

查慎行

进士

查继佐

康熙

世祖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