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1875天......

健行者、清水芙蓉侠

今天是女儿的20岁生日, 也是女儿孑然一身在异国他乡度过的第6个生日。 1875天,是父母心酸的放飞, 1875天,是孩子人生磨砺的艰辛历程。 1875天,离家时的懵懂女孩已然成为今日的知性女生。 谨以此篇,记录下女儿在异国他乡走过的艰辛求学路,算作她人生旅途中的一座里程碑和加油站,也算作清贫的父母给女儿的一份特殊的礼物吧。 也籍于此,与 或即将 或正在 或将来 同样有送子(女)出国求学梦想的父母们分享和共勉。 其间,对不同国度之教育理念、社会行为、诚信信仰等表象认识和观点纯属个人理解,不值深究;对出国留学利弊之谈也纯属管中窥豹,不足实效。 2011年8月27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一种对大洋彼岸美式教育的无限遐想和向往,已深深掩饰了一个即将远离父母,只身去往万里之外一个完全陌生国度的,年仅14岁女孩应有的不舍、担忧和恐惧...... 经过4次转机,30个小时的飞行,终于到达飞行的最后一站盐湖城机场。 其间,在西雅图转机的过程中由于时间太紧,未能衔接上预定的航班。机场的一位黑妹花了整整1个小时为我们重新安排行程,在这一个小时里,我们身后包括1名机长在内的当地乘客一直在安静地排队等待...... 如果,这种状况在我们自己国家的机场发生,会不会也这么安静呢? 就是这架只是比大巴车多了两个翅膀的飞机,把女儿载到离学校还有200公里远的机场,一直飞着的心总算落地了。 女儿在美国就读的第一所寄宿制私立高中,据说是美国犹他州最负盛名的私立高中,距黄石公园3小时车程。 学校所在的是一座非常安逸祥和的小镇,传说是摩门教的发祥地之一,全镇禁酒,也极少有人吸烟。当地居民非常友善,途中偶遇都会停下手中的活或摇下车窗和你打招呼。在一次步行回酒店的途中,向一位正在打理草坪的大叔确认了一下路线,他立马开车把我送到酒店,尽管只有1公里路程。 这是镇上用来清运生活垃圾的专车。 装备设施和道德意识是一些发达国家保持干净整洁的重要因素,但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最关键的原因。美国超市提供的各种食材几乎全部可以直接下锅,而我们国内菜市场采购的食材几乎会产生一半的垃圾。美国的一次大聚餐,剩下的仅仅是几块鸡骨和牛仔骨,而一顿中华大餐,途中骨碟得换几道不说,最后剩下的汤汤水水,半吃半剩的非得一人吃力地抬走。 这是学校的宿管,4个小孩的妈妈。 4个小孩从小到大、从高到低爬在一棵并不粗壮的树上玩耍,妈妈自豪地对我说“monkey!”。 如果在中国,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定会是酱紫:“快下来快下来,手脚要摔断的,下次可不准上去!”。 如果是农村的奶奶则肯定会这样:“快下来快下来,树上有妖怪要把你抓走的”。从此,小孩再也不敢上树了。 在学校附近的一个跑马场,一个4、5岁小女孩,没有马鞍、没有马镫,没有教练,没有大人的陪同,任由马的兴致,时紧时慢一圈一圈的跑,孩子的脸上一直洋溢着开心的笑...... 这也许就是美国竞技体育机制和竞技水平形成的一个缩影吧。 这是镇上一位退休老人的生活,他享受怎样的退休金和其他福利保障不便打听,但那只与他形影不离的爱犬倒是挺令人羡慕...... “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 这是女儿贴在床头的话,用中文写的,可能是为了不让德国室友看懂。 一份中餐外卖,充其质和量也许比不上国内街头随处可见“2荤2素、10元1份”的快餐车,但在地球的那边,在远离祖国的他乡,这份AA来的盒饭,却是两个孩子的奢侈美味.... 学校组织的爬山,但并不是国内常见的前有领队,后有压镇的那种。 那是一座纯自然生态的山,没有现成的平整路。校车把学生放在山脚,老师直接去山顶等。 路,得自己去找,自己去走。两个小时、四个小时或者更久,全靠自己的运气和同学间的协作。 女儿出国后的第一次哭诉就是这次爬山过程中迷路后的恐惧和无助。 美国高中阶段的课程表。 很多人发现,孩子出国后好像个儿长得特别快。先不说饮食的营养和食品安全的话题,单说孩子能每天睡到自然醒,有足够宽松的时间吃完吃饱三餐,能不长个嘛! 先前担忧的想家、想家人、生活能不能习惯、学习能不能适应、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咋办等状况在女儿出国的第一学期中倒是没有明显的出现。只是女儿打小以来不安于现状的性格却并没有因为出国了而改变。她觉得这所学校也并不是她梦想中的那种,于是又开始关注起美国东岸的教育并因此萌发了坚定的转学念头。 经过一次家庭会议,2012年春,父女二人开始了一场美国东岸的自驾之旅,这也是平生第一次国外自驾行,不看风景,只看学校...... 去美国东岸参观面试学校的迫切心情完全忘却我们是第一次在美国的土地上毫无经验的自驾。波士顿机场取车后在GPS中输入第一所学校的地址后就完全随着GPS中机器人的中文提示上路了,刚出一个长长的隧道,卫星信号还没搜到,面前就出现一个三叉路口,只有随便选择一个路口进入,GPS正常后调整到了正确的路线。这次自驾行程3000多公里,穿越五个州,总算有惊无险。 美国自驾心得:在美国的高速开车尽量别去超车道;在美国的乡村山间开车尽量别当领头车,限速90公里,路况又不熟,当了领头车心里会发虚;万不得已不要把车开进城,停车费找车位远比城市交通费钱费时间。 “Northfield Mount Hermon School" (北野山中学)是女儿最想转去的学校,虽然排不上美国私立高中的顶尖,但这所学校有着很完整的体系,是美国为数不多达800人数以上的私立高中。 这个学校的一位女面试官是含着眼泪送我女儿出门的,她确实被女儿对这所学校爱的描述感动了。 去美国的私立高中,如果只是参观,那么你可以随时进入每个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所有的学校都没有围墙、没有保安,也没有人会问你干什么的。 如果需要面试,要提前在学校的官网预约好时间,按期到达后学校会安排学生导游带你参观,并一路介绍和回答你的问题,参观完会有面试官接待面试。 美国的私立高中只以他的历史为荣,以他的创始人为耀。每座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 这次自驾3000公里,历时9天,共与12所私立高中的面试官进行了交流。其中包括当时全美综合排名第一的“Groton School”(据说是奥巴马的母校)和排名第二的“St.Paulsschool”。 陪女儿去这些顶尖的学校面试并不是为了被录取,因为按照这些学校的录取条件,女儿当时能考得的TOEFL和SSAT成绩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那为何还要去呢?就是想感受一下这种顶尖名校的氛围,非常欣慰的是,在每所学校,女儿和面试官聊的时间都远远超过了平均的15分钟。在“Groton”是招办主任亲自面试的,他们聊了足足50分钟。在门外听到女儿时不时传出的毫无拘束的笑声,我突然觉得这趟旅程在女儿的成长道路就是一段值得永久回忆的追梦之旅...... 这是其中一晚住过的酒店。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为了第二天去面试一所附近的高中。到达时已是晚上九点,一位大学生模样的美国女孩接待了我们。女儿和她的闲聊中得知,这其实是一家假日温泉酒店,只在夏秋季节开放,接待的基本是美国本土的度假游客。老板看到我们的订单,专门雇人打扫了房间、准备了早餐(房费中包含)、还特地雇佣了前台的大学生...... 其实这一切就是为了两位旅客,住一晚,90美金。 这位美国老板也许并不能很好地翻译出挂满中国商户墙上“诚信为本”的涵义,但他为这90美金的付出完美地翻译了“诚信”二字! 在去私立高中参观面试的沿途中,还参观了哈佛、哥伦比亚、纽约、普林斯顿、麻省理工等著名大学,也是让女儿亲身体验一下这种氛围。 哈佛大学100座图书馆是女儿小学时就经常提起的,今天终于进入了其中的一座。 在波士顿机场还完车,同一座机场,不同的航站楼,我飞回国,女儿飞回学校。机场的道别,女儿竟像在国内读书送到校门口时那样的平静和洒脱,我却望着女儿离去的背影湿润了眼眶……是欣慰女儿真大了?还是一种不舍? 这是一座空气中都充满艺术的山顶小镇,也是女儿在美国的第二所高中,全美三所艺术高中之一。爱看书、爱看电影、爱疯狂收集电影类的杂志是女儿从小的爱好,但没想到她会选择电影(传媒)作为自己的路。就像出国留学一样,既然是她自己选择的路,我们也同样选择了尊重孩子,只是一切要靠自己的实力去争取。女儿自己飞去这所学校接受了招生办主任的面试,在面试途中的洛杉矶机场为自己过了15岁生日。一个深夜,女儿打来电话,说那个学校的招生办主任刚刚开完讨论会,决定录取了,而且不用重读。此刻的女儿哭了,我突然明白了在波士顿机场的分离她会那么的坚强,那时,在她心中没有想家的位置,满满的是能去一所自己真正喜欢的学校。 艺术高中汇集了全球追求艺术的孩子,有些孩子此前就接受过很好的艺术熏陶,有着很扎实的功底,但也同样被沾染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女儿在这里的一年半,除了感受到好莱坞的电影艺术先锋氛围外,对其心志的历练也有了很大的收获。 2013年夏,为申请大学,女儿利用暑期回国编写了一部微电影,并担任执行导演完成了拍摄。该片参评“美丽中国梦”武汉首届全国微电影大赛获得提名奖。 今年是女儿去纽约追逐自己电影梦的第三年。纽约,是艺术的天堂,更是荟萃全世界五味杂陈、缤纷色彩的大染缸。走过20年的今天,爸妈尊重了每一条你自己选择的路,每条路无论走来还是爬来,爸妈都看到你收获了人生最宝贵的坚守和每次的超越自我。 20岁,意示着成人但并不意味着成熟。这是一幅老爸学的铅笔画,虽然没有什么艺术的成份,但你看久了就会看出企鹅宝宝的依赖之情、幸福之感......不是吗? 无论身隔多远、无论你漂泊在哪片海,爸妈永远是你最宁静的港湾....... 宝宝生日快乐! 以下9点“千万别指望”是本人对高中留学美国(小留学生)有关方面的见解,纯属个人观点,孰对孰不对,均一观了之。 千万别指望自己的孩子是国内重点学校的尖子生就一定要申请上美国的顶尖高中。 很多孩子在国内是所在城市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的尖子生,各方面确实很优秀,在“高申”时也持有了不错的TOEFL和SSAT成绩,家长和学生往往会定位一定要冲着国外最顶尖的学校去申请。 尽管美国的私立高中对国际生全面开放10余年来已逐步演变得面目全非、鱼目混珠。但那些真正的著名私立高中依然坚守着标准的底线,在全球范围内挑选着最优秀的生源,标准化成绩只是他们的条件之一,这些学校也严格控制着中国学生的比例。(美国的私立学校完全靠校友的捐赠和收取的学费来支持发展,越著名的学校就越有成功的校友,他们的经费十分充足,不会像一些普通私立高中那样为了维持发展,不断提高招收不缺钱的亚洲学生的录取比例)加上这些著名学校的规模本身就不大,招收中国大陆学生的名额更是寥寥无几。陪同女儿在几所著名高中面试的过程中,遇到过几位深圳等地外国语学校的孩子,她们刷到的是近乎满分的标准化成绩,全是盯着这些顶尖的名校在申请。女儿当时和她们都加入了“高申党”群,此后很少得到她们申请成功的讯息。 千万别指望国外的寄宿家庭会像电视剧里那样比爱自己的孩子还爱护你的孩子。 在10余年前美国的私立高中开始接受国际学生,一些学校是走读制或校舍有限,学校附近的一些有条件家庭就成为了寄宿家庭,充当起寄宿学生的临时监护人并负责学生的衣食住行。一个外国孩子的到来无疑会为一个家庭带来一时的新鲜和乐趣,10几岁的外国孩子远离家乡和父母,无疑会成为这个家庭倍加呵护的对象。当时的一些电视剧、传媒报道都像全球展示着这幅美好画面。这幅画面发展到现在又是怎样呢?随着私立高中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多,国际学生越来越多,原先的寄宿家庭送走一个个又迎来一个个,原来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各种各样的孩子也带来了各种各样问题和矛盾。尤其是中国家长一些不可理喻的,让他们根本无法接受和理解的做法引发了很多的矛盾和冲突。比如,有的中国家庭出现妈妈辞去工作住到寄宿家庭里去陪读,这让他们根本没法理解中国家庭这么做到底是培养孩子什么?还有很对孩子与寄宿家长没有任何的交流,一直呆在自己的房间里。现在的寄宿家庭已完全变成职业化了,租金和报酬已成唯一,还会有你指望的寄出来的亲情吗? 千万别指望移居国外的亲戚、朋友、同学会长期地照顾你的孩子。 一些已移居海外的亲戚、朋友、同学无论和你的关系亲密度怎样,在你孩子去他们所在地区附近的学校读书时,孩子初来乍到他们肯定会在接送站、联系学校等方面给予热情的帮助,甚至在父母送行期间给予短时间的留宿接待。但如果你觉得亲戚、朋友、同学家肯定比学校宿舍和寄宿家庭好,想让孩子长期住着,可以付更多一些的生活费。那么,你可能就想错了。打肿脸充胖子、勒紧裤腰带去帮助别人是做法是我们的传统做法,彰显国人的豪迈情怀。但他们在国外生活久了,自然入乡随俗了,他们是最现实的,如果你的亲戚、朋友、同学中有一半就是外国人,那这种想法就更不用有了。在遇到意外困难时请他们临时帮个忙足矣,其他的还得靠自己。 千万别指望孩子在国外的学校读书,就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朋友圈。 孩子虽然去了国外学校读书,学校有来自世界各地几十个国家的学生,但这些不同国度的学生是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的,他们的生活、理念、思维是不可能真正融入和互通的。尤其是美国的学生,他们在心理上是不会接受与自己不同肤色的同学的,无论自己是白人还是黑人。另一方面,国内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模式、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也制约着与外国学生的深入交往,他们选择的课余生活方式也相差甚远。足球、篮球、橄榄球、网球、滑雪、骑马等活动填满了美国孩子的课余生活,而大多数中国孩子大多选择的是宅在房间写作业、看剧、电游加上和家人、同学煲电话。 千万别指望你给学校更多的捐赠会换来学校对你孩子更多的关照。 美国的私立高中没有政府的任何拨款和支持,完全靠校友的捐赠和收取的学费来维持发展。学校会定期的向家长邮件征求捐款的信件,捐或不捐,捐多捐少都没有任何要求。有些家长(尤其是不差钱的)接到这样的信件会眼前一亮,认为这是一个加强和学校沟通的绝佳机会,于是乎会非常卓越地捐上一把,总以为学校会看在自己如此慷慨的份上给孩子一份特别的关照。那么你可能错了,一方面学校绝对不会像我们一样张榜公布“捐赠英豪榜”(不过,那些捐赠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比尔盖茨级别的校友会被永久的印在学校的荣誉册上),或者负责接受捐赠的部门与教育你孩子的部门之间根本就没有沟通的渠道,因为他们认为是没必要的;另一方面他们可能更多的会关照那些有才华而家庭不济的学生,无论哪国的。国外私立学校的发展确实离不开家长的捐赠支持,尤其那些没有很多成功校友的学校,有条件可以捐一点,别指望其他的就行。 千万别指望出国前罗列的一大摞获奖证书、考级证书申请时和到了国外的学校真能有用。 根据留学中介机构开出的清单,家长们会翻箱倒柜找出孩子从红领巾小记者到奥林匹克竞赛的各类获奖证书,从琴棋书画到唱歌舞蹈的各种考级证书。这一摞证书无疑证明着孩子已走过的辛苦并荣耀着的历程。但在孩子高申及到了国外学习的过程中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 在高申的过程中,这一大摞证书可能发挥的最大作用也许就是给家长和学生一种心灵的慰籍,当然也同时证明中介机构的认真和严谨。事实上,学校的招生官已根本没有能力从中国如此明目巨多,等级繁杂的评比考级中甄别出哪种证书真正的含金量,尤其在他们逐渐知道有好些证书竟然是可以做出来的,这些证书就自然更加失去价值和意义了。进入学校以后,孩子的真实表现是唯一,能在学校的舞台上大胆尽情地展现自己胜过最高级别的音乐舞蹈考证;集体活动中,能不再宅,融入外国孩子的圈子打闹跑跳胜过任何的参加过国内体育赛事的证明。当家长发起视频聊天的邀请时,您在孩子不是在房间,而是在运动场给你回一句:“正打球呢,没时间,下次再联系!”,那么这应该是一件最值得欣慰的事。 千万别指望有哪所学校的真实情况真像网页和宣传单上描绘的那样美好得像天堂。 当你浏览任何一所学校的官方网页或者阅读任何一家留学中介机构给你的宣传画册,你会发现每一座校园都风景如画;每一座校园内都洋溢着一种世界大团结,老师无私施教、学生贪婪学习的无比祥和氛围;每所学校都会提供应有尽有包括很多大学荣誉课程在内的课程;每所学校课外都会提供各种各类领先全球的运动课程和兴趣项目。在饱受应试教育之累正准备走出国之路的学生和家长来说,这不就是梦里的天堂吗! 这些场景都是虚构甚至虚假的吗?不,这些都是真实的。只是这些真实的场景离我们的现实太远了,中间隔着一堵根深蒂固的不同国度、不同社会机制下产生的完全不同教育理念、不同社会人生价值的无形的墙。 国外的老师从不需要你解释为什么得了B而没得到A,他只需要你和他和同学之间的互动,而我们的家长、同学却始终纠结着一定要得回A。于是乎,老师失去了耐心,同学认为你并不合群。学校的各类体育运动和兴趣活动,培养的就是拼搏、勇气,必要的冒险和冲撞也是鼓励的。国内的同学往往在冒险、因运动而与对手发生的冲突和矛盾、因参加活动而影响了一时的课程等种种因素面前退缩了。于是乎,又过着基本像国内一样的生活。 千万别指望读上了美国的名高中就一定能迈进美国的名大学。 美国的一些著名高中确实和一些著名大学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些高中每年都会向常春藤盟校输送优秀的学生,但这个比例也是非常低非常有限的。说,进入了美国的名高中就一半迈进了美国的名大学绝对是个伪命题。这完全要看高中三年的表现和申请时的标准化成绩、高中阶段主要课程教师的推荐及自己的总和表现。美国著名大学的录取是全方位的,是完全区别于唯分论英雄的。 如果你只是为了申请到一所大学,那么你的所有申请材料包括自荐信都可以完全委托留学机构全盘搞定。省事,而且最终肯定有一所属于你的大学。 如果你真正想去一所真正适合自己的大学,那么花点功夫认真去研究这所大学研究自己。至少,自荐信要自己写,以为你比留学机构的每一位老师都明白,你为什么爱这所学校。当学校的招生官读到这份自荐信时,他们一定也会读懂一个学生对他们学校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