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石城山水胜景,观江南第一大佛

宁波小鱼

绍兴新昌县,山水风光秀丽,声名在外。我曾去过穿岩十九峰,千丈幽谷,天烛仙境,天姥山等景点,唯独没到过大佛寺。趁这次国庆假期,驱车一游,感觉不虚此行。 大佛寺位于新昌县城西南的石城山谷中,因一座古老的石刻大佛而得名。该大佛修建于南北朝期间,经过三代工匠历时三十年,终于得以建成。整个大佛位于一方石窟之内,依山开凿而成,外面有建筑雄伟的大雄宝殿。殿外流水淙淙,茂林修竹;殿内香雾缭绕,烛影摇曳。因其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号称“江南第一大佛”。 景区位于新昌相对市中心的位置,交通出行很方便,如果没有大佛城的渲染,紧邻繁华闹市的大佛寺,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宛若一个城中内花园。繁华与宁静,巨大与微小,均被巧妙统一在石城山的山谷中。 山门外的两个石狮挺有气势 因坐落于石城山而得名吧 进外山门不远,便来到射雕村和木化石园。这里集中了大量生成于1.5亿年前的木化石,不但有科考价值,还值得好好观赏。 一块刻有硕大“寿”字的山石附近,零星遍布了许多的木化石。所谓木化石,也叫“长寿石”,它产自新昌安溪村,前身是原始森林中的松柏和杉树等。 大约在7000万~2亿年前的侏罗纪至白垩纪的地质年代,因为地壳运动,一些松、柏、杉等原木被深埋在地下。经过长期受二氧化硅水溶液作用,植物纤维被沉淀的二氧化硅取代填充后,就形成了木形硅质岩石。这是研究地壳变迁和古生物史的重要资料。 新昌的木化石,因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获得了吉尼斯之最证书。 下山途经发财路。这个大钱后面站的是财神爷赵公明。 从木化石林出来,沿小路往前,便来到“佛山圣境”,这里最值得一看的要数“露天弥勒”。 这是依山而建的一尊大佛,高30余米(其中佛头10米),为憨态可掬,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头像。“山似一尊佛,佛似一座山”,在这里山体和佛像巧妙地连为一体。佛像的造型很生动,连眼角的鱼尾纹也是清晰可辨。经过多年的阳光曝晒和风吹雨淋之后,难免留下了岁月斑驳的印迹。 这三个光头一起入镜,凭空增添了一份喜感。 是不是念“天然胜竟”? 大佛正对的平台两边,还有六尊小的弥勒佛雕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景区内随处可见的小沙弥,个人感觉还是挺有创意的。 往西相隔不远,是五百罗汉洞。沿着雕刻有麒麟和双龙戏珠雕像的台阶拾级而上,“佛国洞天”几个大字跃入眼帘。 罗汉洞内陈列着500罗汉的彩塑群像,依岩就势而建,高下相存,布局有序。一尊尊罗汉形态各异,情趣盎然,艺术地再现了众生世相。其中有两个造型奇特的长手和长脚罗汉,给人印象尤其深刻。 佛心广场。岩壁上刻有一个大大的朱红“佛”字,估计有二三十米高吧,是高僧弘一法师的手迹。 眼看一个小朋友站到佛字的下面,在佛脚中也就露出不大的一个小点。佛之伟岸,佛法之浩荡,由此可见一斑。 继续往里走,经过大佛寺山门,两个大的放生池就呈现在眼前。南面岩壁上的“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弘一法师手迹。 就在那个刻有“放生池”三字的光滑的崖壁上,远远看去,上面凿开有一条窄窄的小路,如一条缎带镶嵌在山崖上。一些大胆的游客正摸索着,缓慢地通过这条小径。 放生池边上,有一棵空心的古树。 广场东南边的莲花池,里面有一朵铜质的盛开莲花,可以想象一下泉水喷涌的样子 昙光尊者舍利塔就在路边,造型独特,是为了纪念大佛寺开山祖师昙光于1994年所建。昙光是东晋高僧,是佛教入浙的习禅之祖,世寿达110岁。 远远望去,水面映照着青山绿树,黄墙黑瓦,佛门净地的感觉油然而生。 古国师亭旁边的参天古木 黄色高墙,指引了一条通往佛门圣地的金光大道 穿过一道悠长曲折的回廊,便可在一个石壁上看到著名的大佛寺摩崖石刻,均为历代游历大佛寺的名人志士所题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面壁”两个字,是北宋书画家米芾所书,书法沉着,豪放俊迈。而“来共点”三个字,则有特殊的寓意。 这是新大雄宝殿,内供奉有三世佛。法相庄严,殿前有不少僧人在念经做法事,梵音嘹亮。 继续往前,则到了大悲院,这是观世音菩萨道场。此处位置最高,需要爬上高高的台阶才能登顶,在这里可以一览山下的庙宇和殿堂的胜景。 在大悲阁楼顶的平台往下看,红黑黄等不同颜色组成的飞檐翘角建筑若隐若现。通道围墙迂回曲折,池水似镜倒映着披绿的青山。枫叶飞红,野菊吐黄,一派秋日春光。 大悲阁下来后,经过明心楼,这里应该是寺院中的禅房,平时多为僧侣居住。 沿着楼梯和台阶一路下来,黄墙黑瓦,颇有几处不错的拍照取景点,视觉效果很好。 传说中的“江南第一大佛”却始终未能得以一见。问了几个游客之后,才知道原来就在半道途中,具体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一处外观不起眼的侧面洞窟之中。 大佛寺的开凿年代与规模和山西云冈、河南龙门相近,比四川乐山大佛更是早200多年,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几尊石雕大佛之一。 石窟外面是五层重檐的庙堂楼宇建筑,并挂有“逍遥楼”“弥勒洞天”“三生圣迹”“宝相庄严”的牌子。 此处也叫弥勒大殿,香火十分旺盛,来往进出游客众多。虽然石窟内地方窄小,但此刻前来参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由于整个大佛都在山洞之中,依山开凿而建,所以内部光线昏暗,但是大佛的巍峨庄严,还是令人赞叹。此石弥勒像不仅以其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著称于世,而且在造像艺术上也独具特色:石像盘膝而坐,容秀骨清,婉雅俊逸,端庄慈祥,给人一种超脱、庄严这感。据说在造型上有一个巧妙的创造,即用凿成深穴代替眼珠,使观瞻者不论从哪一角度仰视,均有与佛目光相接之感。该石窟弥勒像高16米,仅头部就高4.8米,耳长2.8米,一个耳朵就相当于二层楼高度,足见佛像之高大。 天色渐暗,我们赶紧往千佛禅院和卧佛殿而去。千佛院也是一个石窟,前身是公元356年左右创建的元化寺。它的造像甚至早于大佛。南朝时在南方很少有石窟造像,因此这里显得异常珍贵。 正中是一个大的如来佛像,后面的崖壁上则雕刻了密密麻麻的二三十公分高的佛像,大概数了数有一千多个,个个精雕细琢,造型美观,千佛洞也因此而得名吧。 千佛禅院在文革时曾遭受损坏,但大多石像得以保留,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古代石窟造像艺术建筑。 继续往前,经过一条蜿蜒在崖壁上的栈桥,便来到双林石窟。 通过栈桥来到一个相对开阔的平台,这又是一个在山体上开凿出来的石窟,而卧佛殿就在这里。 石窟是修建在半山腰上的,经过多年的采石和开挖,石壁成整齐的高低错落台阶形状,平滑得如刀切一般,底下则形成了一个积水的深潭。 卧佛殿门口两边的崖壁上,刻有两个高大威猛的金刚雕像,估计有十多米高,手持宝剑,脚踩着小鬼,是护法的象征。 双林石窟建成于2007年,堪称当代洞窟艺术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亚洲第一卧佛。这不禁令我想起在敦煌石窟看过的那尊卧佛,颇有异曲同工之感。 进到光线昏暗的洞内,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只见一尊石刻的大佛,东西朝向,侧身横卧在洞内,神态异常的端庄安详。整个卧佛总长37米,高9米,其睡姿体现了释迦牟尼在娑罗树下涅槃时安详、宁静、智慧、圆满的情景。 当我的眼神落在他的脸上,看着佛安睡时的表情时,内心顿时变得异常平和柔软起来,仿佛在冥冥之中,听见了佛陀的声声召唤。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而在这昏暗的洞窟内,在摇曳的烛光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宗教的力量和艺术的神秘气息。 我索性在洞口坐了下来,双眼一直看着佛陀的脸,这样过去有十来分钟,有恍若隔世之感。 最后沿着石壁上开凿出来的小路慢慢下山,在山脚下的亭子中小坐片刻,便动身往景区出口而去,此刻已到五点的闭园时间。这次唯一的遗憾是没有来得及去看般若谷,据说风景也相当不错,还是等下次有机会吧。 新昌大佛寺,景区内风景秀丽优美,名胜古迹甚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早在六朝时期,这里就是佛教文化交流中心了。整个寺院的建筑也很有特色,依山就势,迥异曲折,堪称风景园林寺院的典范。行文至此,突然想起弥勒大佛建成于天监十五年(公元516年),迄今刚好过去整整1500年。从当年僧护和尚在仙髻岩的崖壁上发现佛光,到他立志在此雕刻巨型弥勒大佛像,先后历经僧淑和僧佑三代僧人,才最终大功告成,续写了一段“三生圣迹”的传奇故事。直到十五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依然可以清晰地在此感受到佛法的恢宏和伟大,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