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紫关镇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是中国历史上颇为重要的水运码头,南北商贾云集,是贯通南北的物资集散重地。长期以来,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八大件”。 紫荆关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那里依山傍水,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居庸关作为北京的北大门,是抵御来自北方异族入侵的重要屏障。但历史证明,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处于居庸关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明将于谦曾说:“险有轻重,则守有缓急,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尝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亭林先生)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得更明白:“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 紫荆关地理位置显要,关城建在依山傍水,两峰对峙的广阔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京西内长城上一处重要关隘。它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与居庸、倒马合称“内三关”。 依山面水天造地设,造就了紫荆关雄伟壮丽的优美景色。关城内外,千峰耸立,层峦叠嶂,拒马奔流,浪高水急,盛夏则漫山紫荆花开,花香四溢。易县旅游胜地众多,特别是清西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吸引了更多的游人,紫荆关险中蕴秀的古塞风光,深厚的文物、军事历史底蕴,成为易县一处新的旅游胜地。 独特的山水文化以及南北贯通,全国各地商户集散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八大件”。
荆紫关 “八大件”,别具风味,是当地婚丧嫁娶、重大节日以及迎来送往的必备待客之席。 荆紫关人讲究,图个吉利。“八大件”未上桌前,先上四个压桌碟,从头到尾都不撤换,象征和喻义为四季发财,四季有余。四个压桌碟多为颜色鲜亮、制作精细的地方凉菜。
“八大件”第一个粉墨登场的是大攒盘。多为熟瘦肉、豆腐干、木耳等为原料的凉拌菜。特色是鲜、香、淡、雅,南北口味皆宜。 “八大件”第二道菜是条子肉。肉条放在蒸碗底,上面放以萝卜或霉干菜之类,蒸熟后倒扣在盘内,特色是肥而不腻,香酥绵软,常食美容健脑。 “八大件”的第三道菜是小炒肉丝之类热菜,甜酸可口。
“八大件”的第四道特色菜柱柱鼎石。选用煮熟的牲畜臀部肉,切成方寸大小,配以萝卜、莲藕、油炸土豆等均可,拌好佐料,上笼蒸透,即可上桌。该道菜香又厚道著称,其肉块似四棱鼎,吃起来十分解馋。
“八大件”的第五道特色菜是粉蒸肉。选优质肥肉,连皮煮熟,切成四寸左右的肉片。用炒熟的玉米糁把肉片拌匀。再把粉条取出,拌上香苜蓿、玉米粉,放在肉片上。放入笼中蒸熟即可,香味独特,油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
“八大件”的第六道菜是腐皮汤或酸辣肚子汤。特点是清淡、柔软,滋补,常食有健胃润肠之功效。
“八大件”第七道菜是蒸丸子。蒸丸子即用生肉剁碎如泥,拌以佐料,油炸后放在蒸笼上蒸熟上桌。
丸子上完之后,这时主人会与宾客敬酒,自不然要客气一番。说一些吉祥、吉利、友好的祝福,道一通见面之情。
荆紫关 “八大件”的最后一道菜是甜米。多用糯米加蜜枣、莲米、花生仁等蒸熟为肴,香味四溢,诱人食欲。 “八大件”上完后,再上六个座碗,以供猜媒划拳喝酒和吃饭用。特点是肥而不腻,淡而有鲜,荤素搭配,滋补养颜。
因为时间地点不同,八大件内容也不一样,各位看官可实地参观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