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国庆长假,都有一颗闯荡江湖的心在猛烈地蹦达,却又恐惧嘈杂的人群与拥堵的车流。这次我们选择了逃离,走进了沈老先生书中的这座宁静小城。 边城,是沈老先生在书中造就的一座小城,有山,有水,有渡船 ,还有老人,黄狗和翠翠。 方头的小船依旧,只是早已变成了游船,供游人泛舟江上,寻梦边城。 用来打鱼的小船,依稀残存着先生书中描绘的影子。 渡口的语录塔,有着浓烈的历史印迹。 拉拉渡,从久远的岁月里摇曳而来,至今容颜未改。
拉拉渡连起湖南的茶峒与重庆的洪安,河面100多米宽,一条1厘米粗细、离水面近两米距离的钢条固定在两岸。
拉船的老汉站着,将一截50厘米左右长的木棍上的口子卡在钢条上,一下又一下地将船拉着,往往返返。 摆渡的依旧是位老人,只是不见了翠翠和黄狗。 上了渡船,一块钱便可去对岸的湖南。 从渡船上望出去,江水清清,水波涟涟,河的上游连着贵州。 下船喽。 3分钟就到了湖南茶峒了。 茶峒码头打个卡。 踏着青石板,开始寻觅这座有着青涩初恋小城的印迹。 先生笔下的吊脚楼依旧还在。 市井却深动着。 找寻着当年翠翠生活的印迹。 绣花老布鞋。 茶峒老街,湘、渝、黔三省的居民,依旧保留着当年逢五,逢十赶场的习俗,他们称之为赶 "边边场"。 到处都有"翠翠"的影子。 丫翠翠与静翠翠。 很有特色的老男孩洒吧。 每个老男孩的心中,都有一个翠翠。 FF心里念叨着:翠翠啊,你在哪里? 哼!我就是翠翠! 我在边城等你! 又见"翠翠"。 天太热了,大树底下乘个凉先。 一条小溪穿过古镇,小镇顿时便有了灵气。 这里好有先生笔下那座小城的味道。 幽深的老巷里,青石铺就的小路,阳光斑驳的散射进来,仿佛有了当年翠翠的意境。 土家风情的吊脚楼。 师徒俩是在找翠翠吗? 边城的公交车站,古风古韵。 沿着栈道,逆流而上,到贵州去! 途中小憩。望着碧波清水,很是惬意。 那桥连着湖南和重庆。 小憩中,吃点水果。怎么看都有点像"三缺一"的味道。 T老师和他家翠翠。 FF和他家翠翠。 这是谁家的翠翠,落单了? 每一个翠翠心中,都曾有过青涩的悸动! 走过刚才的那座跨省桥,又回到了重庆。终于找到了,历史性的打卡! 岩壁上的"边城"二字,为沈老先生所题。 这就叫山青水秀。 清末民初,因为这里“一脚踏三省”,由此产生的土地纠纷,家庭纠纷非常之多,让三地政府伤透了脑筋,故成了三不管岛。 边城,重庆这边叫洪安。 洪安的老街比茶洞的老街就显得现代规范得多,我更偏爱茶峒的老街。 这一套5只的竹编小篮,做工精美,煞是好看。有心买来晒晒家里的小物,晾个泡菜什么的,老板娘在身后幽幽的念道,一套1000元。我瞬间松开手来,心里想,我家的泡菜值不了这么多的钱。老板娘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说道:这是民间艺术,要半个月的手工才能做好这5只篮。好吧,我承认,我孤陋了。心里还是不停的念叨,我家泡菜真值不了这么多的钱。 对,就是这个味儿!小时候阿婆做的清明粑,莲儿粑,就是这种味儿。 夕阳下,坐在洪安的码头,隔着清水江,望着对面的茶峒。 旁边的小河边,架着一座破旧低矮的小木桥,夕阳下却韵味十足。 走,黑妞,我们过河去。 太阳落山了,小伙伴们也都回了。 挥挥手,再见边城!谢谢你,带给我们满满的记忆。 晚餐吃的边城特色美食———"一锅煮三省",锅里有湖南的鱼 重庆的腌菜,贵州的豆腐。这一锅鱼里边汇集了三省之水土人文,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大餐! 第二天的早餐之清明粑。 早餐之米豆腐。
餐后,向着第二站川河盖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