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行走--在鲜为人知里寻找生活痕迹(钟爱古镇)

mo齐陶艺手作

还有一些少有人去到的地方,带给我很深的印象和感触: 1、 梓潼帝庙,了解文昌文化,吃片粉,梓潼酥饼,这里也有曾经唐玄宗安史之乱杨贵妃被杀后因思念爱妃谱写《雨霖铃》曲之处,而柳永填词的《雨霖铃》更是写出了其凄美离别之殇。梓潼博物馆修建得古朴典雅,也值得一去,梓潼镶碗物美价廉,肉滑嫩,汤鲜。 2、 三台县西平古镇:当时为了寻觅这古镇,找了好久,初来觉得这里哪里是古镇,明明就是现代小镇,差点后悔,可真若不来,更后悔。原来古镇藏匿在高楼背后,要穿过一道不起眼的老城门,踏着已破烂的石块路,才能觅得这“与世隔绝”之处,有忘记时间认真纳鞋底的女人们,药坊上的牌匾是解放时期的,字迹有些模糊,但画风依然清晰可见。在小镇里还有木制品售卖,一个木制的洗脸盆架,才28元,果断买下一个。有一户人家,提着鸟笼出来一个老爷爷,他的平房门前有一大块“黑板报”,都是他亲自写的,在过去,他是专门为别人写牌匾的。在这样的“世外桃源”悠悠漫步,真是不忍离开,深巷不远处有老人在拉着二胡,都是些知名的老曲,旁边老人们女人们晒着花生,一大男孩拿着作文在抄着书中作文赶作业,我们买了干鱼喂小猫,乐滋滋的观看猫狗因抢食打架,忍俊不禁。时光真好,那种时候什么都不用想,但我们还是离开了,暂游就暂游,我们的游走和他们的驻留还是不一样的,我们还需要在他处去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西平古镇上还吴氏宗祠,里面的家族族谱已经积满了灰,破旧不堪。还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首词的草书牌匾,写得极好。宗祠不大,却彰显了家族兴旺的力量。 3、 射洪陈子昂读书台,之前是中秋时节雨访读书台,甚爱雨后青苔,极喜漫步于雨后的布满青苔的石阶,望着涪江中的岛屿,岛屿上有一排排房子,被岛上周围的农田包围,对岸是云雾萦绕的群山,品读着诗人杜甫游走于此的诗句,体味着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泣。回去后,我有两天时间情绪压抑,桃花源近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因为我还是很想远离城市的喧嚣,可是静下心来想想,还未到时候,人生的不同阶段就该有不同的使命,何必强求自己?顺其自然的去完成自己的心愿,哪怕我们挣脱不了世俗的束缚,也不用去挣脱,可以去感受,去享受。渡过了压抑的两天,回首且叹,所有的行走,其实都在为自己洗净内心尘土而积蓄能量,一次又一次,一步又一步,还将继续。 4、 从西安回来可以去看看洋县的朱鹮保护基地,这是全国唯一的朱鹮保护基地,这濒临灭绝的鸟种,当年日本人都保护不了,而我们国家不仅保护,还让它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别忘记带上洋县的黑米,比普通黑米好吃很多,还有黑米酒,买来送亲朋友好友是很特别的礼物。还有蔡伦纪念馆,详细讲述并展示了古代造纸全过程。不过后来在西和县了解到,我国最早的造纸术,并不是蔡伦发明的,蔡伦是东汉时期的人,而造纸术在西汉时期就存在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去亲自体验造纸全过程。 5、 古镇记忆: 四川县内的古镇很多,我们走过的古镇估计不下15个,不能一一介绍,去古镇就是为了追寻先人,沉淀自己,或许也没有任何目的,就是那样静静的走一走就很满足,那些古镇看似大同小异,可是仔细品味,却隐藏着各处不同的民风民俗,留存了不同的历史遗迹。连各古镇那些慢悠悠的猫咪们,其实也是姿态各异。 遗憾的是许多古镇已有太多人工开发痕迹,要看一定要趁早,多年前去过的金堂五凤古镇,当年已经看到有房屋在重建,那桥头的化石木,记忆忧新,肯定还在,可是古镇主体建筑现在早已不知道被改造成什么样了,成都的出名的黄龙溪古镇这些更是没什么看头了,早已被打造成商业街,哪里还有“古”的味道。 去达州的白衣古镇,很遗憾,来晚了,已经在开始重建,可幸的是看到重建房屋的旧木头未完全被拆除,而是将就古代建筑框架在修缮。河堤边有工人师傅们在努力的工作,为人们打造方便到河边的台阶,从下至上,已修好三分之二的台阶,我从台阶边的泥土地小心翼翼走到河边,闻着河边的腥味,看着河中老翁洒网捕鱼,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农民烧的秸秆,让山间烟雾缭绕,好一片静谧之地,可回头一看,工人师傅奋力打造的石台阶一走上去,即将看到的就是新木头新式样的房屋,也许要等到再过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久。这些现代建筑才会成为历史,才会有厚重感。 三汇古镇倒是给人一些现代气息里的古朴之感,曾经这是四川四大镇之一,房屋并不老旧,最赞叹的是,三汇镇地处巴河和州河交汇处,汇合后改名渠江,现在还能见江上往来人,有大船载着汽车过河,还有渡船,供两岸居民通行,船票便宜得让人目瞪口呆——5毛钱一人。江上插着国旗的快艇倒也是这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远处还可见采石船默默的工作。每次看到这些生活场景,我都会忍不住想要多停留。小镇上的小孩子都穿得很干净,惊奇的发现镇上的男孩子的头发都特别好,又黑又亮,长得又帅气,让我不禁猜想,大概是这里的好山好水滋养了他们。 我们在路上的时候毕竟是少数,每一次离开家,都为追寻那些真实,试图探索历史真相,静坐于一隅品读一本历史书或许会令人欢愉,而行走在每一寸有过故事的土地上,都能给内心带来激荡,历史从来都是活的,而非教科书上和答题卷上的年代人物等题目,历史中的人物,知名的,不知名的,都明知自己固有一死,却在他们存在的几十年内,活出了自己的精彩,谱写了关于自己的历史,把自己或和国家或和民生大众紧密联系了起来,这也正好印证了一点:人这一辈子活的就是一个过程,管他未来以何种方式结束,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可以带着古人的智慧、精神传承一步步往前走,因为,我们也将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