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几

殷ポ堂

匡几 蝶几 七巧桌 组合家具在继宋代“燕几”之后,于明、清代发展为“蝶几”、“匡几”、“套几”最终完善成为变幻多端的“七巧桌”,并且衍生设计出一大批包含组合程式的经典家具案例。 ①“蝶几”以斜角形为基本原理,是明代的戈汕①在“燕几”以正方形为基本形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设计的。由六种三角形和梯形共十三只桌子构成,其中包括有长斜两只,右半斜两只,左半斜两只,闺一只,小三斜四只,大三斜两只。设计原理与“燕几”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组合的图形比“燕几”要复杂得多,能组成亭、山、鼎、瓶和蝴蝶等八大类方类、直类、曲类、楞类、空类、象类、全屋排类和杂类一百三十多种形式,变幻无穷。不用的时候叠放起来不占用空间,张开则可以坐满堂人,根据宾客的人数多少和不同的需要随意增减,满足了士大夫阶级饮宴、书画、琴棋、吟诗等享乐、闲逸生活的需要。 排云殿西顺山殿明间两大两小共四套28张七巧桌的影像齐了!一套七巧桌,明代叫蝶几,由2大三角2小三角1中三角1正方形和1平行四边形组成。四套均已被打散重组分布在房间各处。图12是小的四张组成长方形在东南角,图34是小的十张组成六边形在西南角。图56大2在东北角,图7大2在西北角,图89大十张在中央。 ②“匡几”的功能价值可以和“燕几”、“蝶几”相媲美,其作者和年代至今善无从考证,只是在朱启铃先生的《匡几图序》中有这样的描述“……近通州张叔诚出所藏小漆阁二具,见示木胎金髯,张之为多宝阁,敛之成一匡箱,卯想衔,不假铰链之力而解合自然牢固,诚巧制也。器无定名亦不知出于何代工巧之手,……惟器背面画有图解朱文漆书有`一匡居中、八匡左、五匡右'等字,因名之曰匡几,字义与形式殊似也。”由此可见,“匡几”的形类似于后来的“多宝格”,组合变化比“燕几”、“蝶几”更加丰富。结构是衔接自然、牢固的桦卯结构,拆卸开来可以整理装在一个小箱子内,组装后则可以作为陈列文物、古器的架子、柜子来使用,方便实用、变化万千。 “七巧桌”可谓是中国古典家具中组合家具的一个设计典范,它看似一张桌子,其实是由一张小方桌、一张呈平行四边形的小桌和五张大小不同、角度各异的三角形小桌组成的,可聚可散。七张桌子可以根据人们下棋、聚集、饮茶或进餐等不同的需要任意组合成不同的形状,这样既改变了室内陈设方式,又丰富了生活情趣。 随时随地根据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情而变化,可分可合,节约空间的同时提高了室内家具的使用效率,构思非常巧妙。如果说“燕几”、“蝶几”的产生是我国古代文人智巧活动与造物思想相结合的结果,那么“七巧桌”不得不说是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更加完美、科学的形式。从现代的设计观念来看,无论是它的功能价值、造型创意、加工工艺还是审美意趣至今都是其它家具所难以企及的。 可以说,经典家具中,到了明、清两代,我国的家具设计到达了一个历史的顶峰,在众多组合式家具设计的例子屡见不鲜。或者说,到了明、清家具设计中来,比如在清代盛行的架几连接、组合思想已经完全渗透拆装和移动运输非常方便的“架几案”。 著名学者朱启钤认为:“燕几用方体以平直胜,纵之横之,宜于大厦深堂;蝶几用三角形以折叠胜,犄之角之,宜于曲栏斗室;匡几以委宛胜,小之可入巾箱,广之可庋万卷,若置于燕几之上,蝶几之旁,又可罗古器供博览,卷之舒之无不如意,三者合而功用益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