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里走出来的人们

國繁

<h1><font color="#010101"> 前 言 &nbsp; &nbsp;</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此文是为纪念满族先民,屯垦戍边274周年而作。 &nbsp;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事件,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清初八旗贵族子弟,第一批1000人,移民拉林地区屯垦戍边,到1756年至1759年又有2000户移民。移民做为清朝的一项国策,坚持了一百年时间;本文以此事件为背景,用其独特的视觉,描写了一个家族的生存与发展,写出了老一代屯垦戍边人的艰难历程,刻苦精神!在此主线下,用朴实的语言,详实的叙述了拉林地区满族人民的民俗、民风、民情,本书也是一部详实的家族史记 ! &nbsp;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拉林古城,具有9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辽金时代,那时周边土地早有开发;公元1644年大部随龙入关,至使这里土地荒芜。这也是这些京旗移民的祖先集居地。京旗垦民经与当地人民相互碰撞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京旗文化圈。建立了32个八旗村落,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数百个满汉民族村,遍布了整个哈尔滨南部地区。仅拉林周边的四个满族乡镇而言,京旗后裔就有十二万多人!为开发拉林地区做出了具大的贡献!</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本书由一位七十三年老人,用二年时间完成,完全颠覆了当代影视作品中对八旗纨绔子弟的印象,本书值得一读!</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中岩</font></h3> <h1> 目 录</h1><p class="ql-block">第 3页 第一章………… 出关</p><p class="ql-block">第 14页 第二章………… 屯里</p><p class="ql-block">第 21页 第三章………… 建家</p><p class="ql-block">第 28页 第四章………… 开荒</p><p class="ql-block">第 37页 第五章………… 建村</p><p class="ql-block">第 46页 第六章………… 喜庆</p><p class="ql-block">第 55页 第七章………… 分家</p><p class="ql-block">第 61页 第八章………… 过寿</p><p class="ql-block">第 69页 第九章………… 传代</p><p class="ql-block">第 76页 第十章………… 当兵</p><p class="ql-block">第 84页 第十一章…………战乱</p><p class="ql-block">第 87页 第十二章…………成长</p><p class="ql-block">第 92页 第十三章…………将军泪</p><p class="ql-block">第104页 第十四章…………生计</p><p class="ql-block">第110页 第十五章…………庄稼人</p><p class="ql-block">第118页 第十六章…………自卫</p><p class="ql-block">第124页 第十七章…………解放军</p><p class="ql-block">第128页 第十八章…………土改</p> <h1>第一章 出关 &nbsp; &nbsp; &nbsp;</h1><div>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家、他家还有很多家,大家都是;来自北京的,顺天府宛平县辘轳把街草帽胡同。我们住的是北京四合院,我们的祖先是从皇城里走出来的。那里就是我们老家!后来长大啦才知道,北京并不是我们的家,我们只是在那住了一百年!那里是我们的“国”;这里才是我们的“家”,我们在这里生活,成长,我们在这里度过无数的春夏秋冬,二百七十四年风风雨雨。屯垦戍边,为国守卫边疆,为自已开辟家园! &nbsp; &nbsp;</div><div> 公元1744年清乾隆九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是农垦戍边出发的日子,这时的北京城与以往一样。 酷暑难耐 ,穿惯了长袍马掛的人们,也顾不了那些斯文,僻静的地方,三、五成群,坦胸露背,手摇羽扇,有的干脆以帽当扇,也难解酷热之苦,各个照样是汗流夹背。 &nbsp; &nbsp;</div><div> 在草帽胡同的一座四盒院里。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书写着京师赴边人员办事处字样,相当于现代的知青办差不多。这里的官员们正为最后几名赴边青年誊写赴边文书,发放银两。这里结束了一千闲散青年,屯垦戍边官方手续的办理。明一早各路赴边人马将集聚于德胜门下,等待乾隆皇帝的检阅,送行! &nbsp; &nbsp;</div><div> 爷爷穆占将军,生於公元1628年,卒於公元1683年,满洲正黄旗籍,出生地叶赫。清康熙十二年冬,命授赫叶安西将军,道陜西入四川进讨吴三桂。康熙二十二年,追论,征保宁时奏军事不实,征平凉时不临阵指挥及不救永兴罪当绞,籍没。上瑜曰;穆占固有罪,但其战绩多至二百六十处,此所议稍过,命覆议;乃请夺官削世职,没妻子入内务府为奴。上命但夺官,馀宽之,寻卒。母亲内务府为奴生下一子,起名叫黑子,被副将收养成人。穆占生三子白子、回手、黑子。</div><h3> 黑爷,膝下三子,老大己成家立业。老二、名二憨,人们却不叫他二憨,因为他不憨,在世人面前一天到晚,文文静静,知书达理的一个优秀青年和憨一点都不靠边,人们都叫他那家二少爷。老三名叫老疙瘩,他也确实的最小的。做为武将家庭起名要起贱名,贱名好养活;这次赴边他俩均在册,当时政策就是有二个的,去一个,有三个的必须去两个。黑爷不敢不让去,他没有那个胆量;只愿他生不逢时,在户部谋了个抄抄写写的差事,现在一干就是二十年,连最小的官员都能使换他?他那敢?因为这是乾隆皇帝的国策,百年大计。皇上并不抠!这次给两个少爷的安置银子是比较充足的。这是朝庭花了大本钱的。你敢说不去吗?黑爷吩咐家人来福,给俩少爷筹备物品车辆马匹,并决定叫来福随行,他不放心两个少爷因为他俩太年轻。老三如今还不满十八岁!随行人员是可以回来的,他没有什么待遇只做为家属,那来福;是黑爷捡来的流浪儿,从小在府上长大;如今将近四十,照顾二个少爷从小到大,对两少爷感情很深。来福对那家也是忠心耿耿!这回行动二个少爷一人一匹马,可骑。来福赶车,车上装着一路吃粮、衣物、野外杖蓬、炊具。额娘又拿来不少香肠、腊肉、干果、小吃,怎耐路途遥远。这次远行,不知何时是归期?此次虽有组织,但最终还不是兵,只是,他们半民半兵!</h3> <h3>  这天是正日子,八月二十八。两个少爷和他的998个弟兄出发的日子;他俩头天晚间就给阿玛、额娘辞了行。并叮嘱大哥好好照顾二位老人,必定都是五十来岁的人啦,有病有灾早早看医生。阿玛、额娘眼瞅着即将离开的两个孩子却有些恋恋不舍。这时相互间却没有了话说;两个少爷突然跪倒在地给二老人磕头,阿玛、额娘强行把他俩拉起,顺势他们四人又拥抱在一起!二老保重,有事跟大哥说;大哥和来福在傍也有些控制不住,当夜无话。第二天,天不亮他们就起来上了路,直奔德胜门而来!</h3><h3> 德胜门,京师内城九门之一。因位于北,北方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大军出征一律走北门即德胜门,兵出何处都能德胜而归。京师内城九门归九门提督管辖,提督相当于现在的警备司令一职,乾隆皇上,要亲自送大家,祝愿大家旗开德胜,马到成功!</h3><h3> 清晨,灰朦朦的大地上,突现一缕曙光,德胜门前已人马欢腾。东、西、南三个方向的人马向这聚拢。不一会功夫,就己人山人海,各路戌边人马,浩浩荡荡。早把德胜门的前后,左右挤了个水泄不通。虽说只是千人出征,可连人带车,有送行的亲属,更有附近百姓一起拥来,想看皇上的风采!德胜门前汇聚几千人不止,德胜门前人潮诵动。这时有几十个士兵蔟拥着一个将军,高声喊着,听我的口令。立正!随行车马顺路向后退行一百步,这时有几个士兵己开始引领车马疏散,围观和送行的一律站于路的左面,赴边人员向右边靠拢,并排成三个方队。把正路让开,等待皇上到来,大约半个时辰左右。队伍才整顿完毕。这时全场鸦雀无声。静待皇上的到来!辰时一刻乾隆皇上到来,随从侍卫前呼后拥,足有百八十人,都骑着马,直接来到队伍前;指挥官高呼立正这时皇上侍卫随马队一字排开,皇上策马前行几步。皇上一身戌装,气度非凡;这时有人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指挥官站一高处高喊并示意肃静!稍后乾隆皇上给勇士们送行并颁发妈妈口袋。乾隆皇上在马上往前走了两步,高声说;“孩子们,勇士们;国家需要你们,为国家屯垦戍边建功立业!”这时有人喊了一声!一千人齐刷刷跪下。谢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时有人将一千只黄绸布口袋(妈妈口袋)分发给大家祝大家一路平安。指挥官高声命令。出发!</h3> 出京城,向东方的一条官道上,走来了一只队伍!车轮发出的吱妞妞声响和马蹄踏地的嗒嗒声交织于一起。队伍时而欢声笑语。时而雅雀无声!整支队伍在慢腾腾的行进着。每过一村庄都有人在观看,他们猜测着,这是一支什么队伍?真的从没见过!时而路上行人也都注足,感觉这支队伍的奇怪?是兵?文武不齐!是民?还有拿枪挂刀。有穿长袍马褂的,也有短衣紧靠打扮,有拿鞭赶车的老板,也有风度翩翩的公子哥!有骑马,有步行的,车上装些杂品杂物,锅碗瓢盆每辆车的上面插着不同颜色的小旗。好像是在搬家?瞅着又不像。他们就是从皇城里出来,远赴黑龙江的屯垦士兵! &nbsp;<div>  那家的两个公子哥,骑在马上并排行走在整个队伍的前头。走在马后就是他家马车。赶车的是来福大哥,他们虽然是主仆,但是他们相处如兄弟。车头上插了一面旗子,代表的两位阿哥是正黄旗籍!这也是他们值得骄傲的旗帜! &nbsp;</div><div> 他们行走的是京师通往外地的一条官道,时而平坦,时而弯弯曲曲,上坡下岗,道路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在崇山峻岭间穿行,这里就是著名的燕山山脉,山虽不高但怪石嶙峋,骨架显露更能看出燕山之美。当值阴历八月末天气,一会骄阳似火、酷热难耐;一会又阴云密布,细雨绵绵。人们己无心观赏山川美景,只盼望;到下一个村庄,能够早点安营休息。队伍又走了二个多时辰,拐过一个山弯,前面真有一个小山村,户数不多地势平坦。这里古树参天,是个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没有水井,当地老百姓吃山泉水。领队将军决定在这里扎营,埋锅做饭、修车、喂马!今天顶着太阳行进八十里,这个速度已经是不错的啦,达到目的! &nbsp;</div><div> 这时人们开始忙活起来,搭杖蓬的搭杖蓬,拾柴、打水、作饭。二阿哥家带出来的是江南白米。他们早已习惯了,他们知道没有什么菜吃。在家时就准备了一大罈子北京酱菜,做吃的这活都是由来福大哥干。这一千人有的被村中百姓约入家中,大多数人为避开麻烦就选择在路边。吃完饭后看着时间还早,二个少爷把马牵了出去,这里远处有条小河,早有二、三十匹马在这里。他俩把马拉入河中,拿出准备好的刷子给马上上下下刷洗了一遍,待呆了一会牵着马走了回来,这时又有人牵着十多匹马奔小河而来! &nbsp;</div><div> 二个阿哥回来后,来福正在鼓捣着车。他给车轴上好了黄油,又收拾了一下马套。来福的这个车。走平路还行,车轻便,但不能装重物,车轴必须要经常上油,才能走的轻快。来福又把车上的东西归整一下并用绳捆好,并拿出草料把三匹马喂上,马是要吃夜草的。走了一天早晨起的又早,他们决定早点休息,杖蓬很小,两个三角架一支,蓬布其实就是一块大的白布拼成,后用桐油油过,轻快结实不漏雨,四角有钉,钉入地上,防风刮,铺在地上当床的是四块车厢板。不用时还是车厢,三人进杖蓬,能坐不能站,二个少爷进到里边,来福在外面,一是为了他两的安全,二是晚间出来。还要经管马。晚间睡觉这块还挺热有点闷的感觉来福只能把杖蓬两头掀开一块,保持通风,因为这一天很累,三人睡的很实一夜无话。凌晨,值班军官吹起了小喇叭喊大家起床做饭,并通知寅时准时出发! &nbsp;</div><div> 队伍连续行进己经三天,计算一下里程也就二百多里路,此时的队伍己显出疲惫状态了。己知前面不远处就是闻名的“天津”,当时叫天津府,三少爷前几年陪大哥办货,来过一次,他知道天津很大,这里有好多有名的小吃。三少爷邀会了几个朋友,向领队将军提议,是否住下休整二天,补充一下给养,修理一下车辆后再走不迟!将军听后同意;但有条件,营杖扎于城外,每家必须有人守候,不准全去。将军的意思千万不要让他们跑了,把他们送到地方才是我的宗职。</div> <h3><font color="#010101">  天津始建於隋朝古名津沽、津门,公元1400年朱棣率兵由沽渡河南下,夺取政权改元“永乐”,永乐二年设卫,叫天津左卫,转年增设天津右卫。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三卫合一,归并天津卫,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府,辖六县一州。天津是当时仅次于京师的大城市!少爷们知道,放假两天休整,补充给养,并可闲逛两日非常高兴!这天早晨三少爷、来福各牵了马进城,二少爷留守!少爷们三五成群的一真向城里走去。来福买了一百斤白米,油盐少许,又置办些其它用得着的物品,放到了马背上。这时有几人提出要吃午饭,大家一齐想到;乾隆爷赠银子的“大福来”。看看他们有多大福,看看老板娘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大家一边走一边打听不一会来到。</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他们看见“大福来”的扁额径直走了进去。店内到处是福字,早有进来的十几二十来人己在座吃上,他们互相打了招呼,找了坐位坐下,上煎饼大葱,锅巴菜这是响彻京津的名吃,三少爷一边吃着一边笑着,这是皇上老爷子饿了!吃完三少爷高喊,老板娘!这时应声就到的老板娘,已站到三少爷跟前。果然,老板娘一付“福相”胖!临走又卖了二十斤煎饼,予备行进中来不及做饭时吃!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福来,锅巴菜!乾隆下江南回来时,饿了!他要吃煎饼卷大葱吃着想喝汤,急切中老板娘将煎饼撕碎放到碗里又放上葱花、香菜、食盐、香油倒入开水。乾隆喝了说;煎饼加水更好吃,这汤叫什么名字,老板娘说;郭八,汤!乾隆说;应叫,锅巴菜!他们今天吃的就是锅巴菜。几天以后一个待卫冲进店内,大喊大福来,皇上赐银二百两。这是天津最早的名吃!大家伙高高兴兴离开了大福来都说:好吃!因为我们也饿啦!随后一阵笑</font></h3> <h3>  队伍又走了几天,前面己到山海关这是关里关外的分界线。当年我们的祖先是从这进来的,今天我们将从这走出来。因为皇上害怕,少数的满人统治大汉民族是很不容易的,不知那一天,汉人造反,我们退回老家,有兵才能自保!不至于连老窝都没有,这才是皇上的真心话!我们就是为皇上分忧的那1000名士兵。</h3><h3> 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上的一个关口,在这爬上长城。居高临下,四周景色,尽收眼底!扶着城垛极目远望,长城沿着连绵不断的燕山山脉,向远处延伸:消失在雾蔼笼罩的群山间!</h3><h3> 二少爷、三少爷的车马走在队伍的前面,眼看来到关前;这时有守关士兵示意队伍停下,领队军官从后面走上来,从包里取出通关文书。交给守关士兵,守关士兵将文书交给守关军官看了一下,顺手将关文交还领队军官。挥了一下手,放行!这时队伍从关里通过,三少爷在关下打了个顿,然后,一步就迈向关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他下得马来回头面向山海山跪下,磕了三个头,二少爷、来福以次在关前磕头!这时每过一人都向关磕头。这是出关,出关不易,进关更难!</h3> <h3><font color="#010101">  队伍每天迎着太阳北上,一天只能行走四、五十里路。关里关外的气候就不一样,现在正值农历九月中旬;关东的天气像老寡妇的脸,一阵阴,一阵晴说着。说着,天上就飘起了雪花,没多大会雪停了,小北风一溜,凉嗖嗖,一阵阵寒气向人袭来。常在外面干活的人,知道紧一紧腰带下车走会,会好的。可这些少爷们却受不了”,赶紧停车一通翻腾,找出了棉袍、马挂装扮起来!再一瞅这支队伍,己五颜六色,越往前路越难走,整个队伍越拉越长、如果站在高处看;就像一条丘蚓弯弯曲曲在辽东的黑土地上慢慢蠕动。泥泞的黑土道被车轮一碾,黑色的胶呢和杂草,硬生生的把车轱辘糊上,轱辘不转,车走不动,这回可难坏了来福大哥。车走几步,就得用木棍子把泥抠掉!整个队伍在原地打转。</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晚间休息,他们赶紧生起篝火,火光照到人的脸上,他们相视一笑:像包公,还是像关公?睡觉他们把火堆移个地方,他们将杖蓬放到火烧过的地方,爬进小杖蓬里紧紧依偎在一起。互相取暖,他们睡了。早晨起来一看,莽莽草原上一片白茫茫;这里的冬天到了,他们在冻了化,化了冻的冰雪烂道上行走,路更加艰难。走很久都看不到人家,这可难坏了皇城里来的少爷们,他们欲哭无泪,他们抱怨!什么时候才能有一条,通向理想的大道呢?他们是有准备,但事事难料,这就是他们的命,命里该着!他们风餐露宿的,苦没白吃,两个多月才到达目的地。这只是苦的开始,真正的苦还在后头!</font></h3> 行进间,队伍的对面飞奔来两个骑马的官员,径直奔领队将军;自我介绍是拉林阿勒楚喀督统指派来,迎接北京的贵宾。这时领队将军高声宣布;朋友们!咱们到家啦,拉林阿勒楚客督统派人来迎接我们。我们这次行程风霜雨雪三千里,哭爹喊娘七十天!现在,终于到家了。前面就是拉林河,过河再走十八里就是拉林仓!等人们回过神来,出现了一片欢呼声。大家伙先是一片笑声,后是一片哭声!可算是到家啦,准确说;一千个少爷在互相道贺,我们到家啦! &nbsp;<div>  拉林河发源于完达山脉,流入松花江。水从东向西,河面宽阔,水流平稳。夏天过往行人乘船,现在已是冬季,河水结冰;常有人车走过,形成一条平坦的冰道。过河后再走十八里,就到了此行目的地--拉林。今天是农历冬月初八,按节气大雪己过,再过几天就是冬至啦,常言冬至大如年,过了冬至离年就不远了。 &nbsp;</div><div> 行进中的队伍,己清晰可见拉林小城,迎接队伍的人群在晃动。并传来阵阵锣鼓声,这时传来领队将军的命令;车马暂停,车杖马匹靠后,屯垦兵一律换装成统一的军士服,这是来之前统一发的,只是单装,换上也行,只能套在外面,看着臃肿但还是换上啦!他们就在大道上整理部队,每一百人为一队,每队有一面龙旗前引,十支队伍每只队伍有一喊口令的。齐步走!左右左!121。队伍雄纠纠。气昂昂,走进拉林城内,集体向阿拉楚喀都统报道!领队将军立正报告,并将1000士兵交付,文书、档案交验。 &nbsp;</div><div> 皇城里出来的爷儿们;将要在这里安家落户,生根发芽,成为这里的新主人!</div> <h1><font color="#010101">第二章 屯垦 &nbsp; &nbsp; &nbsp;</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拉林,又名拉林仓,地处北纬45”13,”东经126”51”南靠营城子满族乡,西靠红旗满族乡。北靠双桥子满族乡,东邻八家子乡。拉滨线铁路从城东通过。拉林即为满语,汉译“爽快”之意,兴建于辽金时代,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改名“剌怜”。拉林满族镇行政区属五常市,在九百多年的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尤其是京旗文化。</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拉林在辽金时代,周围就有耕地耕种。生产的粮食运至拉林仓储,以供辽金两朝人口和军队吃用。只是到了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兵丁和当地人口大部涌入关内,至使大片土地荒芜。 &nbsp; &nbsp;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拉林仓东、南均为山区,这里河网交错,向南十八里有山,像牛头,故牛头山;拉林河从东向西从山角缓慢流过。拉林河古名“涞流水”,这里有渡口,辽金两代通过这个渡口将存储于拉林仓的粮食,由此进入松花江送往各地。为保证仓储安全,拉林四周特设四座土城,南八里有南土城子,北十六里有北土城子,东有东城子,西有西城子,四城驻满金兵。守卫拉林仓这个粮草基地。四城也是金兀术屯兵练兵基地! &nbsp;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拉林城墙为壕沟式,外深里平,高有丈余,从下往上看需要仰头,外有护城壕沟。城墙上布满木桩,便于兵丁守卫;城设东、西、南、北四门。以十字街钟楼为中心直通四门,北门里有一关帝庙,庙前有牌楼,此庙由八旗子弟集资所修。唯独出北门拐了个弯,北门外有一清澈见底的大水泡子,里面有鱼都尺把长,岸上经常有老人在悠闲的钓魚。行人上街里走北城豁子,那里近不少,北城豁子里有烧锅二阿哥在那经营多少年。西北城里有一造纸的小作坊,专门用麻头碎布等制成窗户纸。纸厂前有一“官井“都叫官井沿。西南城角有一官办学堂!往南街有一“车马店“当地人叫他大车店,有车马住店可放入院中,自行管理马匹喂草,喂料。收钱很少只几个大子,从大车店前街向东,出东门是拉林仓的数十座粮仓,门前人马乱翻,用车排队等候卖粮。赶到收粮季节农民赶车从一大早排号,整天的等待,直至到晚间,饿了买两个馍吃叫打间。 &nbsp; &nbsp;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小城拉林店铺林立,五行八桌应有尽有,这里供应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垦民们所需农用生产资料,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随着大量移民的涌入,繁华了这座小城。这里有赌场,伎院 ,以至后来的烟馆 ! &nbsp;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在西街设有副督统衙门,副督统吏属吉林督统衙门管辖。副督统是武官二品,也是拉林、阿城、这一地区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拉林小城这回好热闹!突然间增加了上千人马,要管好他们吃喝和住。督统衙门派差役深入街头巷尾,通知各住户要热情接待来自皇城里的客人,“公子爷”。各家各户尽最大努力按排公子哥们,让他们睡上热呼呼的炕,吃上热呼呼的饭菜。最好能喝上热呼呼的酒。并保证他们洗上热水澡,尽地主之谊象迎接亲人一样迎接皇城贵客!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二少爷住的房东大哥非常好客,他家自金代就在这里生活,也叫坐根满族。如今在城里有个杂货店,他很高兴陪着他们一起喝酒,拉家常。他说;他是金代一个王爷的后人;二少爷他们,谈的很开心。二少爷感觉,跋山涉水两个多月,在远离京城的日子里,头一回遇到像亲人,睡在暖暖呼呼的个人家里,热热呼呼的土炕上,他们好感动。真的流下热泪。在这几千里以外也有亲人,他们在这认下了这个大哥,在以后的时间里每有机会。他都去看看大哥,大哥下乡;每次到乡下都要小住几日,这是后活!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第二天一早,督统衙门来人通知去衙门前集合!听衙门管事公布分配方案;按一千人员所属各旗人数筹建二十四旗村。每村分配四十人,尽量照顾同一旗人分到同一村里,但也有个别,当时正黄旗籍人数较多。一共分了四个村庄,以至后来出现厢正黄旗,前后黄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当天下午就有旗兵作响导,走了不到半个时辰,就来到村里。这里一片荒芜,总共只有四、五座房子,村中心有一口水井,房子也是新盖不久,取暖烧木柴,大锅做饭。这里住着几个留守旗兵,他们充当了少爷们的“伙头军“为他做了一大锅高梁米饭,还有淹制的咸菜,烧了一锅黄豆芽子汤。这就是少爷们的第一顿饭,吃的很香,他们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米?什么饭?这里的米怎么能变成红色的呢?因为在北京他们都吃白米饭。饭后,几个老兵招集大家坐下来开了个会,代表衙门管事;一,推举管理这群少爷们的头,也是这个村的村主,也叫旗主,二、因这里的存粮不多,你们自己去拉粮。三我们几个以接到命令明天就返回拉林归队。得了,这是人家不再侍候咱啦,从现在开始,只有少爷们自己侍候自己。未来他们不知道怎样?会上大家一致推举三少爷领头并决定轮流做饭,请跟着一起来的福大哥当顾问。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里的事,千头万绪只等着这些少爷们自己来缕。不会种地,不会劳动的少爷们自己干,早日建成自己的家园。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按旗分厢正,按方位分前后,或同一旗中可分头屯、二屯、三屯。大家这样叫有大小之嫌疑,这种叫法也比较复杂化,后废止。这里就叫后黄旗;村里水井请澈见底,清凉甘甜,很好喝,大家就这样住了下来。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他们到这已是冬月时分,这里的冬天白茫茫一片,整个大草甸子雪深尺余。少爷们从生下来,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大雪。而且在这么大的雪地上布满了野兔、狐狸和狼的踪迹,不远处就是灌木丛,柳条通,森林。这里就是等待他们开垦的土地!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一</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冬无事的少爷们很高兴在这里玩雪。这是他们从生下来的第一次玩雪,可玩是玩,就是太冷啦,好歹他们都练过武,他们拿起刀枪,弓箭去打猎,每天都有收获。这里有水就有鱼,把冰刨开就能打到渔,他们把线绳织成网套在木杆上,用它来捞鱼。他们管他叫“抄罗子”捞鱼非常方便。他们用箭射野免、野鸡、狍子、獐子,他们自己给自己改善伙食,野物打多了他们就烀着吃,炖着吃,有时也炒。打少了就放到豆芽汤里,起名叫珍珠野味汤。他们自嘲是皇上老爷子的伙食!吃的很有滋味!他们是军事集团,集体的大户。在一个冬天里,他们培养出十多个做饭的“大师夫”!</span></h3> <h3>  黄旗村的前面是一片草原,水草丰美!一到夏季那里鸟语花香;野鸡、野免,水鸭子、水老鸹有得事,一到阴雨季节东面来的水通过这片草地向西流去。最后汇入拉林河!地势低洼恰似一条龙在那卧过,人们把它叫做“老龙沟!”</h3><h3> 听老奶奶讲;从前确实有一条龙受困;卧在那里,四乡八邻上千人出动,给困龙送来吃喝。并有青壮年人自行组织,从远处担来清凉的井泉水,不停的向龙身上泼去,湿润龙身。人们经过四十九天的努力,在一个大雾迷漫的早晨,并听到一阵雷鸣,老龙突然腾起,向天空飞去!留下的龙鳞片忧如簸箕!</h3><h3> 就在老龙腾起的一瞬间两只前爪扒了两个深炕,右爪扒的坑,后来人们管它叫“南泡子”。左爪扒的坑,人们叫它“山西洼”。在山西洼的东边不远处拍了一下,那里人们叫它“葫芦芯”。龙尾巴拍打折腾的地方叫“龙尾沟”!再后来这里都注满了水,它象大草原的两只眼睛;水汪汪,亮晶晶!小孩子都到那里洗澡、摸鱼、戏耍。唯独山西洼没人敢下去,那是当年老龙左爪在那乱扒,搅乱了稀泥和草垡!只有冬天结冰以后人们才能上去,那里有很多鱼,黄色的泥鳅又粗又长,一条足有一斤多。在老龙卧过的地方,后来长出了一种特殊的水草,能长一米多高,空芯,人们管它叫“小叶樟”。每年一到立秋,大家抢着去割。当时人们住的是泥草房,房顶就苫这种草,厚厚的一层,又暖和又不漏雨。草甸子上还有很多很多的靰鞡草,只要你割上一捆留到冬天,用靰鞡草棒子一砸,软软呼呼,冬天把草绪到靰鞡里,穿在脚上,走起路来既轻快又暖和,简直就是一宝! </h3><h3> 后黄旗村的北面是片漫岗,这里是新垦和将要开垦的土地!是低中见高的好地,土岗的北面就是双桥子的南下洼子。</h3><h3> 这处土岗似一条卧龙;龙头向东南尾朝西北横卧于此,人们在这里开荒种地,打猎!岗的东头是龙头的位置;这里有一处金代王爷的家族墓地。墓碑很高伸手不到顶,上面雕刻九眼盘龙图案,四周长方型拉合辫编的小土围墙,顺着小围墙有一溜石桌、石凳、!此墓葬群为东南西北方向。人们叫头枕“团山子“,脚踏“双刀库”真正的风水宝地。据说这个王爷的后代确实出了个皇帝。老那家选墓地时看中了这个地方,紧挨着他们墓地的东侧。将福大爷的尸骨埋在了这里,风水师说;这里是龙鼻子,后来,那家也出了个太后女皇!</h3><h3> 后来在离墓地,一里路地的地方修建了一条铁路,拦腰将老龙沟切断成东西两节。铁路西归后黄旗,铁路东归那家窝棚,一片草原两下分。铁道在这里设了一座小桥,股股水流,向西淌去!后来的那家人一辈不如一辈。虽有土地上千亩,最后穷的响叮当。</h3> <h3>  二少爷,疙瘩三爷在这度过的日子里了,代领弟兄们狩猎捕鱼,忙中有乐!收获颇丰,改善了弟兄们伙食,使弟兄们每天都有肉吃、也调节了弟兄们的精神生活,过得也算舒心。冬天没有什么菜吃,是福大哥在拉林整来了一盘石磨;福大哥,给大家做豆腐磨小豆腐吃。过年时,他们,自已买了猪,自己杀。又从坐地户那里整来了不少的酸菜给大家包饺子,冻豆腐,绿豆芽加点粉条做成馅,给大家包饺子,总算马马虎虎的熬了过来。</h3><h3> 大家情绪稳定,这与二少爷,三少爷等骨干力量的工作是分不开的。这一千个大、小少爷都有着不俗的家庭背景,他们高傲的了不得!但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特点,“英雄落魄,”自寻生路。如今都到这个地步,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这里有索额图,索尼、明珠,谭泰,和坤,鳌拜,傅垣等众多名臣武将的后人,这里还有皇族代善的后人,乾隆皇帝像挤脓肿一点把他们挤出了北京,挤到这边陲小城。</h3><h3> 春来啦,冰雪消融,大地露出了本来面目。一场春雨过后,万物复苏。布谷鸟在天空盘旋,声声催人“布谷“,“布谷”!眼看就要种地了,衙门里来了通知;叫他们去取农具和新买来的牛,他们去了几个人,赶着车,牵着牛回来。牛很健壮,来福大哥一眼就看出来。这是草原牛跟本不会干农话。是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行,今年是指不上啦?清明一过眼看就是谷雨,地要是不种,耽搁就是一年。再看看其它,旗也都没有什么动静。这时三少爷想了个浑招。一把大火烧了下去,这一下可坏了,一阵风过后,把大火吹的到处都是。连草原也着起了大火。这样的火一着,就是一个多月,他们不能打火,只能看家,别叫大火把家烧了。这时各屯也都在效仿,村村着火,家家冒烟。一个月以后,老天下了场大雨,火灭了!大地一片黑糊糊,小树棵子和草丛烧了静光。大一点的仍然站着,黑糊糊的一片,到处是站立的火潦杆子。上峰的意见整个垦区里,能种多少种多少!并告诉少爷们,从明年开始,各村屯再不供应粮食,自给自足。</h3><h3> 三少爷去拉林,通过赵大哥关系找了个会种地的人,来指导着少爷们把现有的,几垧熟地种上,如果能收好像没有什么问题的。三少爷又组织大家在后面岗子上,火烧地上用镐头,一点点的刨,一疙瘩一块的种上一些。</h3><h3> 有一天,上面来了消息,说来的一千人中竞然跑了一百多人,这是个大问题,跑的人要一个不少的遣送回来。另也要给大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决定,在今年年底前一律把家眷带来!今年的任务是盖房子,各家把自己住的房子盖起来!在衙门里抽调有经验的士兵帮助各村屯,盖房子,木料就地取材,能盖多少盖多少。</h3> <h1><font color="#010101">  第三章 建家 &nbsp; &nbsp;</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拉林小城自清乾隆九年(1744年)开始,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繁华景象;京旗移民们在亘古荒原上拉开了大垦荒的序幕,小城拉林仓(拉林的原名)成为垦民们的后勤保障基地。叶赫那拉氏的二少爷、三少爷等四十余人,大多数属於正黄旗籍。落户的村子起名正黄旗村是豪无争议;正黄旗是皇上亲自管理的旗,号称上三旗,即正黄、镶黄、正白三旗。这三个旗由皇上亲管,待遇高於其它五旗,下五旗归王爷们掌管,有了待遇,儿子怎敢和老子争呢?何况老子还是皇上!名气和势力都大于其它五旗!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后黄旗村,离拉林仓只有十华里。有事备上马鞍,骑马一会就到。这一天衙门召集各旗村村主议事。三少爷代表黄旗村去开会,去时高高兴兴,以为有什么好事,回来时;却无精打彩。因为他接受了一个老大难的任务;一,扩大开荒面积一千垧,就是一万五千亩,建三个新屯。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在当时是没一人敢于承担这个老大难事。其实移民们谁都知道,大面积垦荒是很苦很累的。北京来的这些人,习惯于好吃懒做,他们种地宁可刀耕火种,也不愿去受大累。当时各家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分他们的地,种上就能收。谁都不想再去受这苦,挨这个累?三少爷思来想去,只有求二哥帮忙来解决这个事,因为只有他才是他的帮手。他群众威信很高,影响力也强。会议上,老三提到上边给的任务希望大家响应。一袋烟时间过去,也没有人应承。这时二爷出头答应,并约两个好友;崔爷,文爷出头。至此定下,二爷向东,二里地开荒建成了,后来的那家窝棚;文爷向西二里,建立了后来的文家窝棚;崔爷向南三里,在那建了后来的崔家窝棚。传说;跑马佔荒,即骑马跑一圈,这个地方就归你;其实不是那样的。当时的上岗地早有开发,只是不成规模,垦民们的开垦荒地都是政府规划好了的。地要有人种,荒也要有人开!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第二天,二少爷随政府派来的差役一起,来到了离村向东三里的地方!通过三四天的工作,普查,丈量,最后插桩。三百三十响垦荒任务确定。由督统衙门签发了文书,二少爷在上面划押,这样督统衙门,才能按时拨发物资及银两。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不几天,二少爷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带着来福,三个人在这片布满荆棘的荒片子上刨下了第一镐。油亮亮的黑土层竞有三尺多深,怎么能不叫人喜欢呢?他三人在这砍了点小木杆梱扎成人字型三角架,苫上茅草,塔起了三个窝棚。为劳累时体息一下。再后来,他们在这里挖出了水井,盖起了房子,并在这里长期居住下来!时间一长,行人路过这里下马讨点水喝,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了,那家二少爷在这开荒立窝棚,这就是原始的“那家窝棚”屯。</font></h3> <h3>  二少爷的妻子是蒙古人!在蒙古草原上长大,他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其木格”,他是草原上的最为美丽一朵的鲜花。在一千个移民媳妇中,她是最漂亮,也是最美丽的一个女人;她和二少爷恩恩爱爱,既能相夫教子;又能帮助丈夫完成垦荒的壮举!</h3><h3> 草原上长大的女人,喜欢骑马,喜欢羊群,不时她背着孩子,骑着马在草原上奔驰。她要放,他养的这群羊。辽阔的大草原上有了她那优美的歌声!她的蒙古长调唱的优美高吭!二奶奶,她这朵鲜花给予沉寂的草原带来欢乐。给一天忙于垦荒的丈夫带来了身心上的安慰!</h3><h3> 二奶奶放羊,看孩子,做饭!还要帮助二爷垦荒。一不留心就有羊丢失,她知道这是被狼叨走了;在一次偶然机会,她发现了一只饿得淹俺一息的小狼,她把他抱回家里,她知道这是一只没有妈妈的狼崽,她挤出羊奶喂它,它活了下来,它长大了,她把它放回了大自然,奇怪的事,他家的羊再没有丢失!就在二奶捡到狼崽的地方。后来那里开成了地,由二奶提议叫做狼窝地。二奶和男人们一起出去打猎。她的箭射的很准,但她从来不射杀母兽!</h3><h3> 她是大人家的女儿,他阿玛的地位仅次于蒙古王爷。他阿玛是穆大将军的亲兵,蒙古人;对将军忠诚且能干,曾多次荣立战功;她的额娘是穆大人请求皇上亲赐的一名宫女。在穆将军被革职以后,他也被遣散回了蒙古草原。在老将军故去以后,他经常与黑爷来往,黑爷知道他有一个漂亮女儿,只是那时还未成年而已,自从二少爷三少爷求亲。黑爷想到了这事,并差人去蒙古草原提亲,一下看中两个姑娘,那一位是他的同胞妹妹也就后来,三爷的媳妇,三奶奶!</h3><h3> 这时,大家都不叫她名字,也不叫他少奶奶,直接叫他二奶奶;二奶奶生四子,一女,一女为老大,即叶赫那拉家大格格。</h3> <h3>  二少爷的垦荒地里,地势平坦,就在这片草原的边缘。这里土地肥沃,灌木丛生,到处都是荆棘!这里也有大树,楊、桦树笔挺高耸,完全可以盖房子做梁柁用。榆、柳低矮树大可做柱脚。特别是柳树还能坐出很多农具。柞树弯曲可选其弯制做犁杖,木材是宝,各尽其用。二爷的开荒地北面有片柳树林子。里面有上百年树龄的大柳树,三个人都难抱过来。足足有八九百棵,在二爷眼里。这里得天独厚,因地势低洼唯独存在的大柳树,将是一笔不可小看的财富!</h3><h3> 二少爷,这时已称二爷,请了三十几个朋友利用秋后,冬闲在垦荒地里进行清场。二爷到衙门予支了些资金,买回来十头牛。而且个个膘肥体壮,十头牛中竞有七头是母牛。明白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草原牛。而是花了大价钱在老坐根户家,通过协调买来的。二爷又置买了各种绳套牛具,大犁一应齐全。这就是这些五谷不分的阔少爷们质的转变。他准备将有用之材全部集中。拉回家里集中分类,剩下的杂物和没用的大火烧掉。</h3><h3> 那时候的垦民们个个都有军饷可拿,他们半农半军,二爷请人的花销将从垦荒费用里面出。大家虽然辛苦些,但每天有吃、有喝还有肉吃。二爷答应是要给工钱的,大家一合计,还算合适。又给朋友帮了忙,值!</h3><h3> 转眼间已进入冬季,说干就干,三十多人下地有拿二人抬大锯。锯高大粗壮的树,用小锯锯些中小适中的。用大斧子砍些小木小杆,一切都听二爷指挥。福大爷在家按排伙食。说干就干。利用冰雪的条件,用牛套上套子,在冰雪上将大木头,一根一根的往 回拉。用牛拉爬犁装小点的木头往回拉,绳索趁冰雪把能用的木材都拉了回来。二爷有条有理有计划的工作着,一干就是大半个冬天。清完场后一把大火烧了半个多月,一烧到过年。给二爷干活的朋友们,每个人都拿到了二爷给的银子。高高兴兴的回了家!</h3> 二爷开荒;在火烧迹地上,开始用两头牛拉犁,拉不动就用三头牛拉。一天下来开不出半亩地,草根树根绞缠在一起,絲絲缕缕根本就翻不起来。二爷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回到家后,跟来福大哥商量!怎么能叫大犁把土翻过来?最后二爷想出一个办法用“刀”割。<div>  二爷,是个有文化的人,从小念过不少的书,写得一手好字。遇事愿意思考,平时就精于算计,爱啄麽。他一个晚间不睡觉,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走了。四里路一会就到了,朱家炉,拿出自己整了半宿的图叫叫朱师夫照图打一把刀试用。拿回试验后经过几次的改进,装在大犁的前头,果然好使,真的提高了开荒进度。好就好在整块的大平原没有一块石头,肥沃的黑土层照顾了这里人们。至此提高了劳动效率。二爷用二头牛就能拉动。他做了三副犁刀犁。用三付犁开,果然效果明显,后来这种犁普级了整个垦区! &nbsp;<div>  朱家炉,离那家离棚只有四里地,东南方向。朱师付老两口带个姑娘在这,一个洪炉,二间房子院里还有块小菜地。朱师付为人实在手艺很好。是垦区衙门在关里老家特别,招来专为垦区服务的铁匠师付。朱师付是汉人,祖传手艺。二爷发明的犁刀推广到垦区使用,也给朱师付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收入。</div><div> 二爷的开荒收集了不少木材,这事被衙门听说;正好有一批安置房需要木材由衙门出钱将木材全部收购。二爷在开荒之外又赚了一把,二爷在一年后将开荒时拉回的,八百多棵大柳木卖给了拉林柳木制品厂。匠人用它坐成精美的柳制品,做到了物尽其用。 </div></div> <h3>  二爷凭着一家人力量,和两个长工经过长达三年的劳动,开垦了三百五十垧土地,在整个垦区也是手屈一指。二爷开荒遇到了很多困难,特别是大树根子,如果用人力刨,你一天也刨不掉一个。何况有千百个大树根,二爷的方法是遇着树根大犁绕着走。用不了三年,它会自己自然烂掉!二爷,在草原的边像地带开地,用铁锹挖大垄。清沟里的黑土把草皮一盖,第二年把大垄一分为二变两袭。第三年就可种上作物。二爷的新开地里,福大爷看着着急。他买来了豆籽,就在生荒地上,用锄头刨按,种上黄豆到秋也能收回的一点黄豆,够做豆腐吃啦!</h3><h3> 三爷把村里的工作做的很好,他村里没有一个往回跑的人。他们这批人是受皇命,应征来的。到这里一看,确实很不适应,艰苦的生活使他们产生想家念头,有不少人不辞而别。三爷这里垦民的安置也很出色。特别是开荒任务的完成,使副督统大人认识,并赏试很快调入衙门当差,协助衙门做垦区衙门与垦民协调工作军饷加两级享军士饷。</h3><h3> 二爷的这次开荒上报以后,衙门来人亲自查验和丈量,给他发了大清国,公民土地所有执照,并结算按垧开荒补贴款。二爷收入丰厚,又得土地、又得钱。</h3> <h1>第四章 开荒 &nbsp;</h1><div>  公元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拉林地区的屯垦移民基本告一段落。三千户移民遍布拉林,阿城地区,三十二个旗村一百多个开荒屯基本形成。使这块百里平原出现了空前繁荣。 &nbsp;</div><h3> 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长达100年时间里。大量汉族移民,涌入垦区,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大问题,各种匠人、艺人有用人才的迁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也使东北人口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的交通通畅,在过去驿道的基础上加宽加固,进行修缮、平整,物资流通也都有所变化。邮驿上小件物品公文,信件也都能开始传输,从北京到黑龙江邮件一月半月的也能收到。屯垦已成为清政府正确的国策;由于国家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在这里开垦了上百万亩优质土地,屯集了大量的粮食。三千垦民三千士兵,以一当十就是三万。几辈以后,这里将屯居数十万精兵。这里是满清的边防前线,又是满族人们的大后方。这里将成为清政府的兵源基地,凡八旗男丁从娃娃开始,政府拨银六十两,用此法养兵!难知清政府的用心?</h3> 突然从北京传来信息。二爷、三爷的阿玛,额娘年迈多病,思念远方的儿子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见上一面!二爷,三爷见信心急如棼。立刻向上司递了请假呈子,呈请上司能批准回京探望,不久上司批复同意;哥俩稍后准备了一下,决定骑马回京,这样能节省一下时间,长则一月,短则二十天就能赶到,路途遥远不方便携带家眷。<div>  这天出发,他俩晓行夜宿,他们己走了两天,估计今无晚间就能到达咱们曾经的老家,梨树叶赫城!想到此不知不觉间抽了马两鞭子。马瞬间加快了脚步。一阵工夫走出了十多里路!自从北京出来那天,如今己经十四、五年了,他们哥俩这是第一次回京。在这屯垦的日子里,上面是有纪律的,半军半农的生活出门远行都要请假!远出不回来都不行的。二爷、三爷是在自觉维护戍边戒律,何况还有家、有业呢!</div><div> 这天晚间,他俩走进一小镇,这里进镇只一条小街,房屋低矮但很肃静,前面有一小店他俩策马走进。招呼店家,住店喂马!正进房准备休息时忽然听到院里马棚传来,咴咴的马叫声音;待他俩回头细看发现又有人牵着马进院里来,二爷细看,马是自家的马,人是自己只有十岁的儿子。机智的儿子三天来始终尾随其后,他早不露面是怕老子往回撵他,三天后露面想撵吧又不放心。二爷一愣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情,一问才知。他是非要跟着去看从未谋面的爷爷,奶奶。二爷心里明白,这是在和自己斗法,二爷,这次又失败了?大阿哥跟三叔打了招呼,转身出去跟店家要了一桌酒菜,待二老洗漱完毕,店家把酒菜端来,就在休息的房间里。爷们三人吃了一饨很香的饭菜。</div><div> 当晚他们向店家打听路途。从这前行二三十里下官道再走一会就是叶赫城。他们不管怎样,有多忙都要看一看,这是叶赫人的祖居,也是叶赫人的伤心之地。当年的那场大战,胜利者不是爱新觉罗?那清朝的历史将会重写!</div><div> 第二天一早,他们顺着官道前行。不时有人骑马飞奔,这是驿卒在传递信息,这一早上,官道上南来北往赶路的人还真不少。这时的路可比当年从北京出来时好的多!又走了一会他们看见了一个叉道,按店家说;前面将是叶赫城。他们走了一会,前面己经看得清楚,他们三个牵着马慢慢走进城来,这里到处是残桓断壁,城墙健在,城楼坍塌,到处荒草凄凄,这里早就无人居住,自从百多年前的那一场大战,双方死,伤有上万人,至此后这里就成为了一座鬼城,一到夜晚,这里就会发出鬼哭狼嗥声,从此在无人烟,这里是叶赫那拉惨败之地,这可能就是东城吧?那么西城还是保留了下来但也无人居住,如今也是一片荒芜。听老人讲,叶赫的战败,原因归于自我。二爷读书不多,但还明白这个道理,堡垒最容易被内部攻破。二爷,知道的也不是那么详细,就叫它过去吧?三人不在看了!出城以后直奔正南走了不到半日,前面有一条河,经向行人打听得到了证实,这条就是叶赫河。叶赫河是辽河的一个支流,前面不远处有个渡口,过河的人和马就坐在船上过。河上有一条铁索,它牵着渡船;三人牵着马一起上了船,一会工夫就过了河,二爷从口袋里掏出几个铜钱给了船家,并道声谢谢!他们走了一阵,这才上了原来的官道。这一天好累好辛苦,二爷在想历史上的事,为什么要用战争来解决?二爷是不明白,如果明白了还能在家种地吗?</div><div><br></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越往前走官道上人越多,车马行人不断,前面是一座城市大清朝的龙兴之地--盛京,也叫奉天府。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它是东北地区最大,人口最多的也是最繁华的都市,清政府把盛京当成陪都,这里有老罕王的宫殿和陵寝。最高的军政长官是盛京督统,当时管辖辽宁、热河、内蒙等地。统领旗兵约七千人,居民人口十万。督统武官正一品,与吉林、黑龙江督统平级。后来盛京设立奉天府;奉天,取奉天承运之意,府尹为文官正三品。管理地方事物,下管五个道台。吉林督统管理吉林省及现在的,黑龙江东部和乌苏里江东大部地区。黑龙江督统管辖现在的黑龙西部地区。在清初,整个东北地区只有少数满人,被称为坐根满人。还有一部分被发配充为奴隶的犯人在这生活,大部分满人都随龙入关,关外只有八旗兵而无绿营兵!(由汉人组成的军队)清初与俄的雅克萨战争出兵二万,而大部兵员都是从京城周围抽调。可见一个拉林垦区竞有屯垦兵三千,或者更多些。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东北为大清朝的龙兴之地,盛京为努尔哈赤建都之地。自努尔哈赤的建州部打败叶赫那拉部,这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前辈顺应了历史趋势,投降罕王并得到罕王礼遇,这将使我家族感恩不尽。我族后人将铭记于心!这是民族大义。二爷本想在盛京盘桓两日,由于前几天看到,叶赫城的惨状,心情总也不能平静,这次就不看了,他们在盛京城里只溜达了半天,在三爷的建议下,吃了饨老边饺子,就早早上了路。再见盛京!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三人骑马离开了盛京,这往里、道路宽畅平坦,可以并排跑开两辆马车,三人高兴,三马并排,好像似理解主人的意图,一溜小跑,道上掀起一溜溜烟尘,好大一会一才能消去。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老太爷,名黑子,人称黑爷,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籍,从小学文,长大后学业精进,写的一手好文章。后在朋友帮助下在户部谋一份抄抄写写的差事,黑爷为人低调,从不与人争吵,为人和气,从不论人长短,只知用低微薪资养家。后凭资历一步步提起,做些闲差副职,官至从四品到四品。在任上退职回家养老!家中事物尽由其长子打理!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天、黑爷非常高兴。平时有点病痛这回全消,老两口听家人禀报说;两个少爷回来了,而且还带来了孙子!这两位老人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亲自迎三人於大门外,父子爷们十多年后相见,互相,相看各自容颜。确是都有些变化,父母己苍老,儿子已壮年,唯独小孙子招人喜欢!他们相互间手牵着手向上房走去,小孙子怯生生躲在四人后面跟着进了屋里。三爷当着父母的面提出小孙子着忙,要给爷爷奶奶请安!安排父母於上座坐好,他们三人跪地一起给父母(爷奶)各磕了三个响头!祝父母(爷奶)健康长寿!晚餐很丰盛,老爷子拿出了珍藏多年的好酒,今天席上人很全,大哥大嫂,侄子侄女一大家人,都说两位叔叔(兄弟)不容易,千里迢迢辛苦了!给叔叔(兄弟)们接风洗尘。席上大家都喝了点酒,谈的很高兴大多都是东北开荒种地事!稍后有家人己把三人的房间按排好,沐浴更衣,鞍马劳顿早点休息。</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爷爷特别关心孙子的成长?孙子有条不紊向爷爷汇报,每月有三天军事训练科目。骑马射箭、舞刀弄枪、还有些武术课程。他学习的非常努力,在小阿哥中他是最优秀的;他们的武艺功夫都是从小练起。其他时间读书,帮家干活。读书,从三字经百家姓学起,现在正在学习论语。爷爷说;你背几句我听听。孙子说着就背诵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们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时爷爷喊停!叫爷爷高兴的是,这是个文武全才的孙子,真不知将来定会有怎样!爷爷真想把孙子留在自己身边。怎耐朝庭早有章程;屯垦戍边人员,包括子女是不能回来的,他们就是那里的永久居民,他们需要世世代代在那里。</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爷三个在北京盘桓了数日,访见了老亲旧友,游揽了街头市尾,带孩子看了些各胜古迹,将择日返程,他们向眼含热泪的二老辞行。爷爷叮嘱,回去后一定要抓好孩子的教育!奶奶给孙子带了不少的北京小吃,一路上可尽情享受。大哥亲自送出北京城,此次辞别,真不知还能不能再见!</font></h3> <h3>  二爷生有四子一女。女儿秀丽端庄,十二岁在家,常帮额娘作事,并学得一手好的女红;同时担负起照顾弟弟的责任,完全象个大人模样。二奶在家里忙前忙后的,如果没有女儿不知是个什么样?</h3><h3> 二爷,长子只有十岁,就是跟着来的这个,二子七岁老三四岁,最小的现在还在吃奶,十岁的儿子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跟着大人在艰苦岁月里摔打,练就了一身的本事。特别是跟着额娘练就了扎实的马上功夫!有一种英雄气概,有胆量,有知慧!</h3><h3> 他们爷儿三个一路行走,一路观赏祖国的美丽风光,此时此刻他们却思续万千。在这片黑士地上耕耘己有十五个年头。有说不尽的艰难困苦,有尝不尽酸甜苦辣!二爷他们三个一路南行,向放飞的鸟儿一样,不时向天上看看,一行大雁迎着他们飞来。二爷知道这是春天,大雁向北,他们却向南;现在已无心游山玩水,由于这些年忙于农田的时候多,骑马时候少,如今骑在马上,时间一长,他也感觉很累,何况还有个孩子同行。心里在急,他怎么也得放慢脚步,调正了速度。</h3> <h3><font color="#010101">  三人从京城回来的当天就去衙门里消了假。他们是开春时走的,如今己到夏至前后二个多月,种地事虽有安排。他还是不放心。他要亲自下地走一圈才行。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今年,老天爷特别惠顾。特别是这块新开地,一眼望不到边。按二爷的吩府,种上了黄豆,足足有五十垧,如今长势良好,青苗罩垅黑油油一片,微风吹起层层波斓,恰似一片绿色的海洋!特别叫人喜欢。大豆喜肥,只有新荒地才能长的这么好!连过路行人都夸二爷,“有韬略,这一下子准能掏上”;东片大地已是完全的熟地,二爷把家里的牛粪,马粪,猪粪和平时积攒的杂粪全部上上。结果连那一块地的三分之一也不到,只能是有多少上多少。这边种的是一片人人都,喜欢吃的谷子。庄家人没啥吃的上饨下饨小米干饭,咸菜大酱豆芽湯。今年二爷家小麦、高梁、大豆、谷子、玉米各种五十垧,剩下只能略荒,熟地略荒解决了肥料问题,种地有丰收的喜悦,也有难事。到时候待候不过来,严重缺乏劳动力,僱工僱不到。每年一到农忙,就犯愁。没办法,二爷只能把现金备好,仅凭信誉是不够的。这时候在拉林街里总能看见一个五十左右的小老头,背着钱搭子,花愣愣的响着,给二爷铲地,付现钱啦,一遍遍的喊着!这是福大爷想出的混招!也只有福大爷能干,二爷有时也兑现不了,农民不卖粮那来的钱。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就这年冬天二爷腾出了一间大的房子摆上了几张八仙桌子,请了一个教书先生。先教自家孩子们念书,再教邻居家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都让他们读书。从此后,这个私塾学校一辈一辈就没有断过,这就是那家窝棚小学的雏形。从这个小学里走出了你、我、他!很多人。</font></h3> <h3>  一行行大雁向南飞去,人们迎来了金色的秋天,这是收获的季节;人们收获粮食的同时,又收获人生的理想和希望。</h3><h3> 黄澄澄的谷穗,有尺把长:弯下了腰身在等待着收割。一片片高梁像八旗武士的战阵;威武、激昂!你站在高处往远一望,晒了红米的高梁像火一样,在微风中飘荡起落,整片大地就像火的海洋!由青变黄的玉米一穗穗,金黄。阳光中闪闪发亮,这丰收景象叫人合不拢嘴。这是这群垦民最大的愿望和理想!</h3><h3> 美丽的秋天!篮天上白云飘荡、寒风中的小草瑟瑟发抖,秋雨严霜,遍地落叶,枯草。二爷这个饱经风霜公子,阿哥!第一次体验辛勤劳作,自食其力,收获幸福的时刻!</h3><h3> 二爷的大秋收开始,真正是三春不如一秋忙。二爷正在发愁时刻,琢磨着上那去那些人来割地?这时三爷领着上百人自带镰刀来帮忙,一割就是半个多月才割完。感动二爷!感谢“老乡”们帮助。</h3><h3> 严寒的冬天,到处是一片白雪,二爷家场院里正在忙碌着。马拉石磙不停的转动,打场到新粮入倉,少不了也得干上一个冬天!</h3> <h1>  第五章 建村</h1><h3> 二爷的窝棚屯里来了外姓人,金代女真三大部之一的虎尔哈氏;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並称为女真三大部,虎尔哈氏即野人女真中的一支,祖居黑龙江以北,后逐渐南迁,融入女真三大部之中。虎尔哈氏,改汉姓为胡;因和那家是几世的姻亲。</h3><h3> 常言说;姑舅亲辈辈亲,打折骨头连着筋,二爷跟胡家老爷的上辈叫姑夫,按汉人叫法;他们是姑表弟。就是姑家的哥哥,他们见了都很高兴。胡家也是从北京来的,在北京两家住在一个胡同里,经常走动。他家只不过晚来了几年,落户阿城地界,后立胡家窝棚,开荒种地。因家人多、地少投亲来此,这也因为他们将是“亲家!他们有事没事常往一起凑。经常在一起喝点小酒,谈天说地,两家人在一个屯住,很和气!</h3><h3> 再后来屯子里又来了佛姓人家。当家人和二爷商量,恳求二爷关照;言称避祸,得罪了当今朝庭,所以隐姓埋名,如今姓佛。在这个世上,佛是没有人管的,二爷听完,即是遇难则应帮助。並慷慨答应佛家当家;离屯一里之遥有块没开的荒地拨给了佛家还有几垧二荒地块,保证佛家当年有活干,有粮吃,有收入。并转告三爷,给他办理过户手续;二爷这一决定乐坏了佛家老当家,当下对二爷表示,佛家人将永远感恩那家,感恩二爷的收留帮助之恩。这是佛家展转半年有余,同各地主之间会商,结果最好,也是遇到最好的好人。后来、在佛家老当家弥留之际,还曾留下遗言对那家感恩,咛嘱后人对那家的称呼;将世代称爷”决不可逾越。</h3><h3> 佛家人,勤勤恳恳在这块黑土地上耕作,公公平平对外办事,和和气气待人,过日子又精于算计。至此家里红红火火,家族人丁兴旺!后来他们大兴土木,盖起了很多漂亮的住房,又买了许多地耕种。没几年工夫他们的名气、人口和财力超过二爷管理的那家。在老当家死后不久,并在他们所居之处;更名“佛家窝棚”,一连几年,十里八乡却无人认可,后来还是叫了那家窝棚,只是在“窝棚”两字后面加了个字,叫后窝棚!这有可能是佛家老当家在显灵,训示佛家后人!</h3><h3> 佛家人,治家严谨,从来不许家族里有人违犯族规;传说他们家出了个奇人,能飞檐走壁,日行千里,神出鬼没于社会上。家里也很少见他踪影,有一次他赶上几个朋友在喝酒,他一闻,觉得不对劲,你们喝的是拉林酒。怎么没有双城酒?大家说;不赶趟!他说;没关系,梢等!顺手拿起一个能装二十斤酒的酒馕,出了门。酒馕就是自家杀猪把猪的膀胱吹大阴干,整成扁平型糊上多层纸后用桐油浸好,方便装酒,轻快结实。没多大工夫,菜还没上全。他就提了满馕的双城小烧,放到了大家面前;众人皆惊疑不止!听说;后来犯了事,遭到官府通缉!佛家老爷;怕事,将出头,自行清理门户,一日趁他不备将其擒住。在山西洼北岸他家老祖坟前捆梆於一探树上,架上木柴将其活活烧死!这时曾有人看见一只大雕从远处飞来,曾三次扑火相救,越扑火势越大,大雕阵阵哀呜飞走,第四次来时投下一条黄绫,上写;“佛家辈辈出少亡”,那时,他死还不到十八岁!后来捆绑他的那棵树也被烧死,佛家曾经在那块裁树,多少年都不活。至今那地方也不长树!佛老爷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怕族中再次摊上大事!</h3><h3> 二爷开辟了那家窝棚的新三国时代!佛家人恭恭敬敬,每到过年都买来礼品送给二爷,二爷讲话;“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也都备好礼品回赠,两家关系越走越好。胡家是多少辈的亲戚更没话可说,后来二爷家的大格格嫁给了胡家大阿哥,两家人更是亲上加亲。</h3><h3> 那家、胡家、佛家住在一个村里,和过去一家独往,大不一样。为了应付外部事物三家主人开会,推举屯里管事,胡、佛两主一至推举二爷。忠厚有余的二爷却要胡家来干,佛家尊重二爷,也附和。后来的那家窝棚屯人口越来越多,北甸子、金老屯,黄旗村,文家窝棚、崔家窝棚六屯合一村,设了一个百户长,再后来演变成三个屯设一个百户长。胡家从胡家大阿哥开始,整整当了三辈子的百户长。当时各村屯设保长或甲长,百户长直接管着保长、甲长。是当时最基层的村屯管理机构。</h3><h3><br></h3> <h1> </h1><h3> 三个庄稼人经常在一起。人都说;三句话不离本行,庄稼人谈就谈种地的事!那家二爷用了三年时间,就把开荒时,出了大力的“拓荒牛”统统换成了马。这就是当年人们常说的“牛打江山马座殿”牛呢?可怜啊!下了人们的汤锅。种地的人都嫌牛太慢,喜欢用马来种地;蹚地用马,一个早晨就可蹚个三、五回地,如果用牛,慢慢腾腾得干一天。二爷家也不例外,每年都要换下十来头牛,让它去了该去的地方!由于马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h3><h3> 二爷家的车,是老式的大铁车。说铁,其实车上的铁并不多,整个车从车厢到车轮完全是硬杂木制成。自重很沉,老人们常说;指大铁车没有一千也得有八百,就是说;车辆自重最少有八百斤,它的铁是用在车的轴上;用长条的铁件镶嵌在木头轴上和车轮内轴里。人们管它叫键!它并不能使车更坚固,只能使轴与车轮之间加强了磨擦的硬度,车走起来很笨重,在车的尾部挂着一个竹筒油瓶,要不断的往轴上面抹黄油润滑。民间常说的不叫油就不滑溜就是指此,后来这句话演变成求人办事送礼的俗套。</h3><h3> 爱琢磨的二爷,在做新车时将大铁车棚重量逐渐减轻,并把笨重的车轴进行了改造,换上通长的铁轴,把完全木制的车轮改装成格柱型,轮外镶嵌铁带。后来人们管这种车叫“花轱辘”走起路来吱妞妞,吱妞妞的响!这也是铁的应用,带来的进步!就是后来这种花轱辘的车,走在乡间土道上。一走就是一百年!</h3><div><br></div><div> 那家的屯子,在拉林和北土城子中间,南八里,北八里。可都说到拉林的八里短,到北土城子的八里长,也许是上拉林的人多。走着习惯,上北土城子的人少,或者是两个八里就真的不一样长!</div><div> 在北土城子到拉林有一条土道,在那家窝棚拐了弯,直奔东南方向的拉林,人们管这条土道叫官道。这条道只有冬天上冻之后,才能车流不断,远近屯子都要走这条路送粮到拉林,每天到夜间车轱辘发出吱妞妞响声;骡马的铜铃声声入耳。不时还有车老板的鞭声!吆喝声!吵闹漫骂声,搅得人静夜难宁。</div><div> 从北土城子到那家窝棚的八里路,全是大草甸子。路是从草甸子中间穿过,这条路是二爷那个时代修的。低洼处用木头横排於路上,由于时间长久垫道木头早已腐烂,夏天大车确实很难在道上走,阴雨天满道泥泞,会把车轱辘糊住。大道上长满了车轱辘菜,一墩一墩的开着兰花的野马林,一片片,黄花的婆婆丁交相映衬。一簇簇野花野草,犹入一条彩带镶嵌在草原之上!恰似通向童话世界的一条天路!</div><div> 屯北有一处水线,二爷在那里修了一座小木桥!在这条水线上取直修了一条水渠。并在这条水渠的两边种上了榆树,渠边的小路东奔金老屯,西奔后黄旗。阴雨天上面来水,可在沟里面捉鱼。在这路的北面,有一东西垅地块,二爷管这块地叫顺道地。顺道地里常种谷子、糜子、胡黏谷、大家都认为这块地种出的粮食好吃。二爷说;东西垄地块光照充分籽粒饱满有关。还经常用这块谷茬地,种上西瓜和香瓜,等到西瓜和香瓜熟了,过往行人随便吃。但吃完必须将瓜籽留下!就是吃瓜时把瓜的籽倒入指定的瓜籽盆中,等晒干后留着来年种。</div><div> 这条官道,也叫粮道,都是各个屯子分别负责修建的一条简易路。二爷时代的这条路,一走就是二百年!二爷自家就有三挂马车,每次出门都结队而行。各家的车辆都有赶车的,管赶车的叫“板”,张板,李板的叫着,既亲切又简单。各家的车都有押车的人,人们管押车管事的叫“掌包”。掌包就是管人、管事、管车、管钱,他是主人的全权代表!</div> <h3>  光阴如箭,日月如梭!二爷己年过四十,在这块黑土地上劳作,已二十年有余。除了一口乡音未改,己完全成为了这片黑土地主人,看上去和当地的农民没有什么两样。长年劳作的风风雨雨已使他过早的白了头,但身体还算硬朗。家里虽不算大富大贵,凭着自食其力的一双手,打造出;土地百垧,房屋数间,人丁兴旺、骡马成群,鸡鸭满院,绝对可以称其为大户人家。</h3><h3> 二爷家大格格这时已长大成人,美丽大方,楚楚动人,长了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人见人爱。格格在家很有教养,有时陪弟弟们读书自己也学会一些,她知书达理。规规距距。在家经常帮助额娘做活,照顾弟弟,操持家务,并练就一手好的女红,学针线,做绣工,干什么都像样。有一次她拿了块黄绸子,当阿玛说;我想绣一面旗子,不知道那个龙怎么绣?阿玛说;这个好办,我给你要个样子来。不几天阿玛上衙门办事,真的拿回一面正黄旗。格格在家真的绣了出来,和那个样子一模一样。大家都说;大格格心灵手巧,聪明贤慧,文文静静一定能找个好人家!后来二爷把旗插在大门上。再后来当地的格格们都效仿,绣出了各自的旗帜,特别是过年的时候都把它挂上。慢慢的就成了规距!</h3><h3> 经媒人从中搭桥,两家合议与胡家阿哥喜经连理。格格出嫁宣告拉林垦区第二代垦荒人己成年,垦区增添了一支新生力量。成天舞枪弄箭的小阿哥们,将承担起屯垦戍边新的使命!</h3><h3> 二爷家格格出嫁这天,无论远近,就是头批来的千人中,竞来了大半,副督统衙门也有人来蹭喜酒。格格出嫁,这可乐坏了二爷二奶,接连三四天的招待宾客,忙的不亦乐乎!格格出门这天,头戴凤冠,身着霞帔,化了点轻妆美丽的决不亚于皇妃,大家称赞这个世界上只有,叶赫那拉家才能有这么美丽的格格!虎尔哈氏家娶了这么漂亮的新娘子,这是虎尔哈氏家的福份。也有有说;人家新郎也不懒!这叫郎才女貌!</h3><h3> 两亲家同住一个屯,他要娶亲,他要送亲,两家僵持不下,最后决定该娶的娶,该送的送!一切按着八旗人的老规距来。正日那天两家同时开始,娶亲家新郎骑马十字披红,用八人抬着大轿。一路吹吹打打,欢天喜地向屯东头走。从临村绕回来,走里圈,就是往里面绕着走到指定地点汇合。送亲新娘子坐着大轿向屯子西头走,往外绕圈,到临屯往回走到指定地点,在这换轿,这也叫插轿。满族人的婚俗是很讲究的,从通媒、合婚、订婚、纳彩、商事、过礼、祭奠先人、拜喜房、拜喜床发喜帖到做迎娶准备祈祷、告上天、告神灵、求萨满、迎亲、娶亲、射轿、拜堂、迈马鞍、迈火盆、坐帐、坐福,认大小、回门一整套程序都不能忽略!格格出嫁也必须走完这一程序。这是过日子人家的脸面;当然那个时代二爷家也是这么办的!将来,或是不远,用不了多长时间,垦区的青年男男女女,都到了结婚的年令。整个垦区,将会接二连三,喜事连连。</h3><h3> 四个弟弟,送姐姐出嫁总有些恋恋不舍,这时的姐姐抱着弟弟已哭成泪人,从此后姐姐就成为别人家的人,姐姐叮嘱弟弟们;早立志,早懂事,早替父母分忧愁。二爷家嫁女,一连拆腾了十多天,才算安定。二爷还有好多事要做,要下地看看,小苗长的怎样?那块地可以先铲,那块地苗全不全?一走、就是一天的功夫;按时间算,回来就得安排铲地啦!明后天还得上朱家炉订做二十把锄头备用。到拉林街里,再僱二十个短工。当家人处处都得想到,有一处不到位,就容易出毛病。作为庄稼人的二爷,没有一天是闲着!管咋说;咱二爷也是二百多垧地的小地主啊!</h3> <h3>  又是一年春草绿,转瞬间一年过去,二爷又是一个丰收年。这叫人勤地不懒,靠天吃饭的农民,历来都把希望寄托在老天爷身上。二爷不服,他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付出收获的希望就大,这是真理!</h3><h3> 阵阵南来的暖风吹过,和曛阳光洒在绿色的大地上,庄稼和野草比赛着成长!满甸子难以叫上各字的野花竞相开放,各种鸟儿在自由飞翔!二爷用种完地的暂短时段,把马全部放到甸子上,让它啃青,只需半个月的时间,它们就会膘肥体壮!二爷叫马倌把马的笼头解掉,脱僵的马儿在大草原上奔跑玩耍!马倌知道,只要把头马管好,其它马儿就丢失不了。</h3> <h3>  一天,胡家亲家告诉二爷一个好消息说:大格格有喜,快要生啦!二爷回家,高兴的当二奶奶一说,二奶奶把嘴一撇,亏你还能关心这事?我早就知道啦!就这几天的事,快要生啦!二爷一愣,我怎么不知道?二奶说;你一天大忙人,能关心这事吗?我知道还是去年冬天,老四打了两只野兔,知道姐姐爱吃兔肉送了过去!人家不要,说怀孕人不能吃兔肉,怕生孩子得三半嘴。那时,我就知道啦。</h3><h3> 大格格自去年春天和胡家大阿哥结婚,夫妻恩爱。过门以后胡家不让她下地干活,只是在家帮助胡夫人干点家务。后来知道她怀孕啦,更不让干什么啦。满族人口稀少,对生育特别重視;妇女怀孕以后,有许多清规戒律;不准坐锅台、不准坐窗台、不准进磨房、不准进产房,不准参加祭祀祖先,不准参加人家的婚礼,因为身子不干净。不准多吃盐和酱,帷恐孩子生下来成为“喉巴”。生孩子不能生在西屋,不能将孩子生在炕蓆上。要卷起炕蓆铺上谷草,所以孩子生下来叫“落草”!第一个见到的外人叫“采生”,孩子吃第一口外人的奶叫“开嘴”或“开奶”。孩子出生三天要找一个儿女双全又有威望的老太太(称为姥姥)用一大铜盆给孩子洗热水澡,边洗边唠咕,洗洗头做王候,洗洗腰,一年更比一些高!洗脸蛋,做知县!洗洗脚,一年更比一年好。这叫“洗三”。最后用一根大葱打三下,边打边说:一打聪明,二打伶利,三打明明白白。说完由孩子的父亲,将大葱抛到房顶上。随后,接受亲友们给孩子父母的道喜。送红皮鸡蛋、送小米、送红糖这叫“下奶”。随时接受孩子的姑、舅、姨们的小衣服,小裤子,小鞋,小被叫片子,还有一些软布叫介子。小枕头里面装上小米,或高梁为的睡脑袋,禺言头枕粮倉,与事不荒。</h3><h3> 婴儿满月“办满口”,要举行上索仪式,宴请亲友参加,将妈妈口袋请出挂於西墙上,从妈妈口袋里拿出红、兰、青三色索绳拉出一头栓於柳条或柳树上。男孩在索绳上栓个小弓箭,女孩在索绳上栓个布郎档,隔辈的在子孙绳栓个扣梆上嘎拉哈。接受亲友馈赠礼品“长命百岁”锁到十八岁时才能开开,开锁时要请众多客人,杀黑猪开锁。意在人己成年,将要娶妻生子,走向社会;做满月,由女客、将两个馒头合在一起,拿着让产妇咬一口、谓之“满口“从这天起,产妇要增加饮食,再没有什么禁忌了。设宴招待客人,以长面条为主款待,意谓绵绵不断,健康长寿。到周年才能“抓周”!抓着一件什么就说将来要干什。满族人给小孩睡脑袋,后脑勺睡成扇平满族人认为这样好看,孩子聪明!</h3><div> 大格格顺产,生了个男孩。两家人都高兴,孩子刚落草,四阿哥就闯了进去,采生人是四舅,开奶是邻居家嫂子,洗三是姥姥。没等满月呢,四个舅舅抬着个摇车给姐姐送来,本来就不沉,四个大小伙子偏要抬着。惹得大家一阵笑声!如不抬着有谁知道?是那个舅舅送呢?大格格坐月子婆母照顾的非常周道。在办周和上锁时,人客很多,胡老爷家来了很多客人。孩子刚满月,胡家亲家就把孩子抱出来叫大家看,全家人高兴的不得了!这孩子,又白又胖,这将是家族的未来和希望!</div> <h1><font color="#010101">第六章 喜庆</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一年又一年,年年如此;场院里的活一干就是半个冬天。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二爷家打场,(脱谷)场院很大,(脱谷场地)一天要有四、五盘的石磙子,二十来人连黑到白连轴转。打场的人都是活计最好的庄稼把式,一样种地人都愿意给二爷家干活。</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打黄豆;用一匹马拉二盘磙子打,有时候整个场院都铺上,用四五盘磙子同时打。一面碾、一面用叉子挑;打好了的豆桔里不能有黄豆,好庄稼人,一叉子下去,要做到一挑三抖。保证颗粒归仓,谷物用搡爬推成堆,待等到有风天才能扬场。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二爷经常上场院,提醒人们一定要注意防火,场院起火一年白忙!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二爷喜欢打谷子,有时他亲自上场赶几圈磙子高兴高兴。二爷把第一场的谷子差人运回家,把火炕烧上,把谷子铺在炕上烘烤一下,碾出新小来给打场的伙计们吃新小米!</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打谷子放片,一圈一圈的用磙子压,打完的谷草捆成大碗口粗细的捆,要找个角落堆好草垛堆好并封成尖顶,以防夏天漏雨,对此绝不能忽视,二爷有时亲自干!他怕整不好,影响一年的马吃人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脱谷最后的一道工序是扬场,出风或叫净谷,要利用风天,用扬锨高扬,成片而不是团和线,这是是一门技术!通过风净的谷物;籽粒饱满的在上风头,下风头是瘪粮和糠壳的。如果风不好等着用粮,就得用扇车来打。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每年</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打的粮食主要是卖掉,半夜就开始装车,等车到拉林仓还要排号,二爷家卖粮一出就是三掛车,一起去,一起回。除卖掉的粮食以外,再拉一车黄豆去拉林油坊换油,做为一年中人的吃用;用豆饼做精饲料喂马最好不过的。还要选择好子粒饱满的粮食入库进仓,做为来年种子,人吃马喂项项都得按排好。除此之外还要有备荒的粮食;在当时还真有,一到青黄不接就有缺粮的人家,二爷把这些统统都考虑进去。来年种地到铲地,雇工用人多留粘米给大家吃。铲地时招人,一听是二爷家用人,都知道大粘糕,粘豆包可劲造,都愿意给二爷干!</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二爷家的按排总是有条有理。一切都要作到有备无患;荒年不荒,一些尽在计划中,这是二爷的强项,种粮人决不能饿肚子,还要考虑政府临时征粮赈灾济民吧!</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  满族人是现在的叫法。过去都称旗人,在旗;见面打招呼互相称为“爷“。见面先问贵姓?贵庚?那旗?那府?同辈人互道万福,用右手轻触右膝。女士则需要双膝微曲下蹲礼!见到长辈却要行打扦礼。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在旗的人,有个说法;叫“冬至大如年”。庄稼人过日子,到每年冬至,全家才能真正完话。家里的,处面的场院的都不在有活。</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各家在这一 天都要有祭祖;这一天每个家庭都要祭祀祖先,不论多远,都要在这天赶到; 家居垦区的二爷爷,一家确不用这样。只是把在北京的祖宗牌位复制一下,选个正房西屋西墙上设一香案,摆上贡品,点燃香烛就可。每年一到这一天,二爷都会铺上宣纸,研上墨,提起狼毫毛笔,练上几笔,一行行隽秀的小楷写在纸上,甚是好看;二爷爷管怎样也是个有文化的人!他写;“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世代文明”这字叫人一看,真是有功夫!他将写好的楹联挂於祖宗牌位左右。二爷爷有时打发下人办事买东西一应事业都要写张字条。其实说说就可,下人也会办到,可是二爷爷却不这样想。他说;这样能督促下人学一些文化,人无文化那是睁眼瞎。二爷爷要办的也无非就是香烛、供品之类。买来摆好,集中全家老少,去给列祖列宗去磕头上香!企盼祖先庇佑子孙,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合家安康!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二爷,这时的二爷己再不是过去尊称的“二爷”啦,而是真正的爷爷辈。二爷走到那都有一帮帮小孩跟他打招呼!“二爷爷“好!孙辈满地跑,那能不服老啊!这时的二爷爷已是五十多岁的人啦!</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二爷爷,二奶奶夫妇生四子一女,长女出嫁,嫁与虎尔哈氐,长子娶妻瓜尔佳氏女子为妻,次子娶妻钮祜禄氏女子为妻。三子在付督统麾下当兵,老四正在读书有时帮助二爷爷打理家务!</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三爷爷生两女一子,子女均己成家。</font></h3> <h3>  一进腊月门,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那时候的猪,大多都是小型黑猪,用土粮,糠菜喂养,有时也在草甸子上放养,到年底也能长到二百来斤重,猪肉很香!</h3><h3> 二爷爷家过年杀猪最少两头,用整头猪去请屯亲们吃肉。时间一长,屯亲们也请二爷爷。请二爷爷不是能轻易请到的,请二爷是要排号的。后来屯子里各家杀猪要轮流来杀,轮流请吃。如果要是猪不够大,吃完这一饨就剩不了多少的。请人时都不说吃肉,而要说吃血肠。在煮肉时用大锅,放里几大块的五花三层的腰条肉;煮好后,用片刀片好,片大而且簿,大碗上桌。那个时代的人,有酒喝有肉吃,没那些讲究这是当时垦区里条件恶劣而造成。</h3><div> 八旗人、讲究大碗喝酒,大碗吃肉。肉一吃,酒碗一端,一年的疙疙瘩瘩就全没了。这也是解决屯民们意见纠纷的最好方式!满族最好的吃食是,也是最有特点的“满族八大碗”!</div> <h3><font color="#010101">  每年一到腊月十五,各家轮流请人包冻饺子。各家主妇要剁馅,合面,充分做好准备!包饺子时大家互相协商,今天给我家包,那明天就会给你家!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二爷爷喜欢吃酸菜馅饺子,每年秋天都要渍二缸酸菜,他们把秋白菜 &nbsp;去根,去绿叶洗净后,用开水烫一下。装入大缸自然发酵后就能吃啦。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二爷爷家的饺子,什么馅都有;和别人家比较特别的就是,有牛肉,羊肉馅的。因为二奶奶是蒙古人特别喜欢吃牛羊肉!但是二爷爷最喜欢的还是酸菜馅!包出来的饺子,拿到外面放到提前搭好的平台上。平台上,铺着新编织的席子;饺子一边包、一边冻。冻饺子放到仓房事先予备的大缸里,各种馅的饺子要分开。一家家的包,包饺子一包包到过小年。各人家的饺子各家主妇心里都有数,想吃什么馅就拿什么馅的,绝不会出错的。二爷爷家的饺子吃十天,可以不重样,最少能包出十种馅来!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二爷爷家有个特殊习惯每当半夜包不完,还要把各种馅混在一起,煮好,叫大家吃,名日!尝尝!</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过年喜欢吃饺子,吃肉,这事己成习惯!</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 <h3>  二十三小年要供灶王爷;把去年贴上的换下来,换上新的。将写好的对联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h3><h3> 吃灶糖。二爷爷家的灶糖从来不买,完全自己做,来福大爷,是做糖高手,他将自家产的西番谷炒熟炒香,碾成细面加入白芝麻,将白糖入锅里加火化开,搅和在一起,待稍凉时一起揉合抻拉!一次抻拉很长很长。放在外面冻上,然后用手掰成一段段,吃起来,又香、又脆、又甜!他会把灶糖分给屯里的孩子们吃,孩子们会说;来福大爷爷的糖真好吃!这时的来福高兴得像孩子一样,好吃我在给你们做!</h3><h3> 来福岁数大啦,大家都叫他福大爷,二爷爷管他叫大哥,他跟二爷仍然叫二少爷。在他走之前,二爷爷曾问他,百年之后,尸骨是否送回北京。他说,不用,死后就葬这里,他要和二少爷,和这片土地永远在一起。此话三年以后,二爷爷亲选一墓地把他葬啦,并告诉儿子我死后是这个地方!几个儿子铭记于心!</h3> <h3>  二爷爷家过年,是要祭祖接神的。年三十中午,将不常打开的祖宗龛打开,把擦得铮亮的钖、银供器摆上五件,主食摆上两摞馒头,一摞伍个,猪头摆在正中间,把猪肚用水紧一下往大盘子里一卧,在肚芯两边插上大葱芯,跟卧那一头大象一摸一样。还有干饭五碗。供菜是很有特点的;煮熟的猪肉方子、过油鲤鱼、油炸粉花、素菜大葱、豆腐方块,这是给祖宗的贡品。&nbsp;</h3><h3> 同时还有接神的节目;即在三十晚上,在当院摆好供桌,供桌上罩着黄色案布;摆上贡品,点上两支腊烛,烧上一柱高香。最明显的是用升装上五股粮,上插三支箭蔟,取驱恶鬼迎财神之意!升是盛粮之物,五股粮即五种粮食。</h3><h3> 除夕夜子时到,全家要把大门、二门、房门、包括仓库门全部打开!全家人聚到香案前以次跪下磕头,并不许弄出声响,以免惊动各路神仙,接神以后,进屋吃年夜饭,年夜饭主食饺子,要吃纯肉馅或芹菜馅取意为“勤“!还要摔碎一个碗,叫“岁岁平安”。</h3><h3> 二爷爷家,初一早晨要放很多的鞭炮,把睡觉的孩子们惊醒;给祖宗磕头。给长辈拜年,走村串户,家家不落。</h3> <h3>  从初一到初五,人们是不需要劳动的。连自家的牛、马都不要劳动,并给它们上最好的料!</h3><h3> 孩子们可以尽情的玩。这时,孩子们每人的兜里都有铜钱;这是大人给的押岁钱,他们可以去玩、去赌。如果赌输了,大人们如果赶上,还可以帮助他赢回来!这在平常是不可以的!</h3> <h3>  那时叫;打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h3><h3> 正月十五,闹元霄,各式彩灯,龙灯应有尽有。这一天又叫元霄节也叫“抹黑节”!这一天要往亲人们的脸上抹黑!这种风俗也称之为“打画墨儿“!但在这一天,做媳妇的可以在公婆叔公等长辈,包括大伯子面前,都可以打画墨儿的!这是破了常规的行动。用油,锅底灰抹到手上向亲人们的脸上抹去,或是互相追逐去抹;被抹上的人会兴高采烈!被抹上的人可以消灾免祸,而且还会得到上天的赏赐!</h3><div> 据传 说;有一年冬天;没有下雪,山林起了大火,眼看要把飞禽走兽烧死在林中。于是猎神“班达玛发”打发乌鸦去叫人救火!乌鸦叫了半天,才有一半人去救火;由于人少,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直到元宵节才把大打灭,致使林子烧毁大半儿。猎神决定给没来救火的人降灾;由于救火的人都回家啦!猎神告诉乌鸦,凡是脸上有黑一块,紫一块痕迹的人就是救过火的人。去给他们戴上一串珠子,可免受灾难。这事叫一个俊俏媳妇听到了,她打破常规,不顾一切的为亲人们的脸上抹去!</div><div> 二月初二,叫龙节,过了这一天,年才算过完。二爷爷将给祖先上过贡的猪头拿下,连同猪脚一同用铁制火盆加上炭火,用铁制的火筷子插好,来回翻转直到烤好为止!当猪头烀好吃也有讲究;耳朵眼睛,即耳聪目明,舌头说话怜利,吃猪爪则步步高升!</div><div> </div> <h3>  一年又一年,二爷爷积攒的是儿孙后代,自家的土地却越来越少。积攒的是年令,财富并没有多少。最后积攒的却是年迈体衰,满身病痛。 &nbsp;</h3><h3> 同来自京城的老乡们一样!时刻思念着北京的亲人,年青时他们是不可以回去的,如今老了也没了军饷,再也没人管了,他们思念家乡!</h3><h3> 这一年;赶上春暖花开,一路桃红柳绿他们决定回一趟北京。夫妇二人做好一却准备,踏上了回乡之路。一路车马劳顿,一路颠泊顺利地回到离别久远的京城;也许这就是瞑瞑中的天意,夫妻二人却双双病倒,这可急坏了大哥。经多方医治无效,死於京城家中,后埋葬於京城祖坟!</h3> <h1>第七章 分家</h1><h3> 自从二爷爷、二奶奶病故於北京,全家人失去了主心骨,真不知怎样才好。</h3><h3><br></h3><h3> 二爷爷家生四男一女。长子,老大书没少念,武艺也不错,可对种地的事并不是太上心,家里有一子三女。儿子在外读书,虽是家中长子(大阿哥)却也很难单独撑起这个农家大户来!就是说;过小日子还行,当三兄弟的家多有不便。</h3><h3> 老二,(二阿哥)生三子,不幸的是,三子在外当兵因故阵亡,两个开哥早以成年,为表彰他的功绩,将大阿哥单传的儿子,三代老大的儿子过继给他名下(老大的孙子过继给老二家)章显其后世繁荣,不忘他为国捐躯!二阿哥很有头脑,热衷于经商,并把二爷爷在拉林建的油坊和烧锅经营的有声有色,而且是逐年提高;开始的烧锅只建了一个窖子,试着烧,看着还行,后来酒师建议增加窖口,现在增加了十多个窖口,每天都出酒,纯高粱小烧很受欢迎!满族人喜欢喝酒,更喜欢高度数的酒,不几年工天就搞出了名堂,不论远近排着号也等二阿哥的酒!二阿哥的油坊开始只是季节性榨油,那时候榨油是纯手榨制,把黄豆热蒸,再生压,老百姓常讲,不压不出油就是这个道理。一天下来,由十几个大汉,汗嘛流水的用滚扛挤压,硬生生将黄豆跻出油来!三阿哥油坊出的油很香,如果是炸什么好吃的,大老远就闻到香味。有经营头脑的二阿哥感觉要比种地效益好,而且好了得多!</h3><h3> 老三,(三阿哥)生二子,后来一人从军一人务农。三阿哥喜欢舞枪弄箭,满打满算,也就是半个庄稼人。三阿哥为人豪爽,爱喝酒,喜交朋友,爱打抱不平;那里有事都有他。经常替人出头,帮人平息事件。乐于助人,真有为朋友两肋插刀之势。但也有着不安定因素;二爷爷活着时候最不放心的就是他,很怕他搞出什么乱子,可二奶奶最喜欢的还是老三,可能是他们母子有互通之处吧。</h3><h3> 二爷爷家只有老四,(四阿哥)很象二爷爷。四阿哥生二子,老实肯干,做事认真,为人宽厚,精于算计,种地持家有一套。但他自知,自已确不能出头,如果自己出头,岂不是抢了三个哥哥的风头。哥们几个心里有事,都不愿说出来,这正是龙生九子,九子个别!</h3><h3> 大阿哥这时想;为了这个家庭,老人在,怎么都可以,没有老人在,虽是长兄却也难维持和管理这个家,怎么能达到公平,而且被弟弟们认可。这是最难办到的事,分家的事只有请三叔来作主,否则自已却难以解决!</h3><h3> 三叔,也就是三爷爷;这时的三爷己从衙门里退休回家,领了一笔退休的银子在家养老。没事时喝点小酒,会会朋友,天南海北侃一侃,三爷的朋友很多。家里单传一子三女,经管着十几垧土地,日子过的很顺,谁有事问他,一问三不知,家里一切事物均由儿子打理。一年下来够吃够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h3><h3> 大阿哥把要分家的事跟三叔一说;三爷这时想,二哥二嫂英明一世。死了才几天这几个混小子就整不下去啦?来找我,既然看得上,三爷就给你们分!三爷这天,把四个侄小子聚到一起,征求一下大家意见,都说只有分家才是唯一之路。三爷爷将这个想法跟这哥四个一说;得到这哥四个一致赞成,分家!</h3> <h3>  分家那天;由三爷爷主持,并请胡家姐夫,佛家管家来作证人。大哥吩咐下人设好香案把祖宗牌位拿出摆上,亲自把香点着插上,拿出当年二爷爷从北京带来的宣德炉。这是每年祭祀祖先时才用的,他打开外面的包裹布,突然发现炉里有一张折叠整齐的宣纸条,纸条下面还有一叠,他们知道这里面一定有故事。大阿哥轻轻拿起,把纸打开,上面出现了一行行隽秀的小字。上写着;叶赫那拉氏家族现有土地156响,……,再看,那是大清国颁发的土地执照,打开一看共四张,每张上都有一个儿子的名字,原来二爷早就安排好了。南片40垧分给老大,东片38垧分给老二,东北片土地38垧分给老三,北片40垧分老四经营。土地就这样分得公平合理。</h3><h3> 大哥将纸条和地照交给三爷,三爷仔细地看了看,这是二爷留给四个儿子的分家清单。上面将土地、房屋、车马、农具都做了按排。三爷爷看了这份清单后确认这是二爷的笔迹,并拿给大家传看,哥们四个毫无疑问</h3><h3> 这时三爷爷心里象有一团火在升腾,他佩服二哥有先见之明。二爷的走完全是一种天意!他想的是那么周全,那么细致,这只有二爷能做到,这也是老天的有意按排,换一种说法;这也可以说;二爷爷、二奶奶早有予料的按排,或是只有他俩自己知道,得了什么不治之症,有意而为的吧!</h3> <h3><font color="#010101">  四个阿哥在祖宗和二位老人牌位前,每人都点着三柱黄香,插在炉上。这时香烟缭绕!弟兄们显得特别庄严,逐一跪下磕头。并分别表示了四兄弟各自的态度,感谢列祖列宗!感谢阿玛,额娘!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二爷爷家的四个阿哥,分家前前后后用了一个多月,最后在分家单上各自都签上了字,划了押,主持人和证明人也都划了押才算完事。各人还住各人的房子,稍老旧点或不太宽绰的地方,来年大兴土木补上,保证每人一套四合院。老大在屯子中间紧埃井沿,老二住在屯东头,然后是老四,老三屯西头居住。这是二爷爷生前就安排好了的,庄稼人种地畜力的分配是有讲究的。全家不到三十匹马,几匹儿马子,几匹骒马还有几匹带了驹子的,这里很有学问。这一点上二爷爷也没搞清楚,这事只有请喂马的包家老哥帮助。包老哥是从蒙古来的,在二爷家当长工有十来年的时间,专门喂马,配种等活。一天天把马待候的干干净净,膘肥体壮。只有包老哥才能把这群畜牲分得明白!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烧锅和油房为四兄弟所有,暂时由二阿哥管理,等过段时间在商议。农具能分就分,分不了的可集中使用。四兄弟表示分家不分心,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分家单过的四大阿哥,把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没几年功夫,那家窝棚屯的房屋建筑就初具规模!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房屋建筑一律满族传统的四盒院套,正房三大间,自已住东厢房由长工们住。当时的满族家庭都用着三、五个长工干活,东家必须保证长工的基本生活条件。西厢房则用做马棚仓库。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当时建筑型式均采用四梁、八柱五道檩。三间房用四梁,就是用长二丈,直径约一尺的木头作柁,也叫梁柁。八柱;柱也要很粗的能顶起梁柁,脚下垫整块石头,叫柱脚石,八根柱脚要放上八枚铜钱。每间房要有五道檩条,即为五檩,也必须够粗,檩上承椽子一间四十八根,用劈柴铺扒。用草甸子上的小叶樟草苫房,整齐美观,防冷防热。墙则用泥草拉合辫抹墙用黄土麦滑溜作穰料,抹平的墙棱角分明又光又平又好看。前面彻砖,叫海清更漂亮,房子盖好,冬暖夏凉,如果条件好,就在木料上选择,红松到顶并镶有板式天棚。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室内则采用万字炕,大锅台,炕上铺着炕蓆,炕蓆为高梁秸杆编制而成,上面有规则的几何图型。家里条件好的一人一被褥,条件不好有被没有褥子,叫睡炕葬辫!来人待客一律脱鞋上炕,盘腿坐在炕上,一面抽着哈莫头烟,一面捞家常。</font></h3> <h3>  满族人禁上杀狗,吃狗肉,戴狗皮帽子,做为一个游猎民族来说,有时候狗比他们的生命还重要,狗是他们的捕猎助手,是人类的朋友。满族人不打乌雅,每家院里要立一旗杆,旗杆上有斗,斗内有粮,供乌雅食用。满族家庭禁止外人座西炕沿,如有人硬座会惹主人不高兴,会被认为不尊重民族,不尊重家庭,不尊重主人!</h3><h3> 冬天用炕取暖,做饭时烧火,饭熟,炕热,屋暖。为解决屋内清冷,炕上放置火盆以增加温变。炕上放着烟簸萝里装着,自家种植的哈莫头烟!老头用小烟袋,大烟口袋,携带方便,老太太用长杆大烟袋。有时候也能看见大姑娘,小媳妇叨着大烟袋那是他们帮助老人点烟,久而久之也养成抽烟的毛病。</h3><h3> 每家炕上设着方形炕桌,吃饭时大家围在一起。方桌是有尊卑区别的,家有客人分别招待,老爷的客人,由老爷主陪,太太的客人太太招待,最低下的媳妇,吃饭时只能在旁侍候,绝对不可以上桌的。餐具一律小碟小碗,随吃随添,不懂规距的人都能把人撑个好歹!</h3><h3> 一年中总有几天没事干,大人们揍到一起,玩个小牌,他们叫纸叶子,很像现在的麻将。有时他们还玩牌九,也叫天九。是黄铜制的,他们叫打“天九”。小小子在外头玩,姑娘在家玩嘎拉哈。</h3><h3> 炕的边上装有木制炕沿,时间久了溜光铮亮。炕沿上方横一木杆叫幔杆,幔杆上装有幔帳,是给青年小大妻㵂羞用的。炕分炕头和炕稍,炕头是老头的专利。炕梢上方挂着婴儿睡觉用的摇车!</h3><div> 窗户是用纸糊住,一种麻纸,很厚很结实。糊在窗户的外面,糊好后用油喷一下,屋里又暖和,又亮堂。这就是关东城三大怪,大姑娘叨着大烟袋,窗户纸糊在窗户外,养活孩子吊起来。</div><div> 那家这几个阿哥们都在严格遵守,老人们留下的规距。有老人在,小辈们还要给老人请安。在大阿哥家的西墙上方供奉着乾隆爷赠送妈妈口袋,那是柳树妈妈的遗物,也是满族人的人文始祖。口袋里装着红、兰、青三种颜色的子孙绳。</div><div> 屯子里这么一大折腾比以前好了很多,街路整洁房屋划一。路旁沟边又补种了很多榆树,柳树。后来的那家老屯完全淹没在绿树丛中!曾有一棵大榆树在二阿哥院外活了二百多年!</div> <h1>  第八章 过寿</h1><h3> 阳春三月,春风骤起,偶尔有几滴小雨。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大草甸子在枯草的根部,长出鲜嫩的的绿草,在一簇簇腐草稞中飞出了蚊虫。今年的春天来的很急,各种树木,杨树、柳树、榆树、柞树竞先开花。桃花、李花、杏花、樱桃花阵阵飘香。</h3><h3> 黑油油的大地上,人们开始了一年的耕作。清明开始种麦子,这叫播在冰上,收在火上,这样才能保证到时候吃上馍,过年才能有面,包饺子。再把高梁种上,到秋天收了好高梁,才能保证有上等好酒。种谷子、种大豆、种玉米,咱们家是杂粮产区,种啥都收!</h3><h3> 闲不住的三爷爷,溜达到地头,从来都不管事的三爷,这也开始了唠叨,这种地可不比别的,“你糊弄他一会,它糊弄你一年”;他总有不放心的感觉。不时向天上看看,有几只孤雁在凄呜;陪了自己一辈子的老伴走啦,到今已有三年!</h3><h3> 叶赫那拉家三爷,名讳不详,生於公元1725年8月,自幼跟着两个哥哥在家读书,聪颖好学,四书五经熟读于心。稍长则练武艺,骑马、射箭、格斗,摔跤样样熟练。他习武重于读书。三爷喜欢结交朋友,讲义气愿意助人。满族青年自幼习武是规距!三爷出身官宦家庭,但他和平常人家的孩子没多大区别。不骄气,为人随和。就是平时讲的和大家在一起很合群,是属于着人喜欢的那种人!</h3><h3> 三爷的爷爷是康熙朝平三番大将军穆占,一生战功无数。后因遗误战机获罪,免死,遭撤职抄家,后老死家中。至此家境中落,父亲为生活找了个文职差事挣钱养家,老年晋升从四品。三爷弟兄三人他最小。</h3><h3> 公元1744年(清乾隆九年),三爷、二爷应招,赴东北屯垦戍边,落户后黄旗村,那年他刚满18岁。因他会办事,勤快懂事,翌年抽调拉林副督统衙门当差,得到副督统大人欣赏,后做移民安置、生产、生活协调诸事。</h3><h3> 三爷身材魁梧,平时不注重穿戴,一身旧官服,一双蒙古皮靴一穿就是十来年,三爷无顶戴,无级别,享受军士待遇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直至退休回家养老。三爷爷家有一儿三女,儿子老大女儿小之,和二爷爷家的四个阿哥排行他大点,现在这些阿哥们也都是儿孙满堂的人。</h3> <h3>  公元1804年8月,是三爷爷的80大寿,实算是79岁。满族人讲究以九为大,即过九不过十;几个阿哥商量要给三爷爷办一个象样、体面而隆重的寿诞;祝贺三爷爷长命百岁!这在拉林垦区像这样的岁数,如今健在的为数不多啦。大多数都早早的离开了人世。阿哥们分头准备着,暂不告诉三爷,为的是,想叫三爷有个惊喜!</h3><h3> 这一年也是拉林垦荒,第一批1000垦民屯垦60周年的日子,这60年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可在这里却是漫长而艰辛,当年荆棘从生,一片荒野而今稳产高产,米粮川,当年垦荒的一群年青人,而今己是耄耋之年。</h3><h3> 三爷爷80大寿的喜帖传遍垦区的二十四旗村,和四十一个窝棚。这是三爷当年服务的地方。无论大人孩子没有人不认识那老三,那三爷,那三爷爷。三爷爷在这块地方尽心尽力为百姓办事,谁家种地需调换种子,调配农资要找三爷。谁家农具坏了需要更换或修理,还是要找三爷爷,农民的一应事物包括谁家有病有灾,求医买药、婚丧嫁娶、邻里纠纷也都要找三爷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都得用三爷,三爷就是衙门,三爷就是政府。老百姓只知道有三爷,不知道有衙门!</h3><h3> 三爷爷凭一匹快马和一颗爱民的心,穿行于垦区各个角落。为垦民们办事,从不求回报!人们听说;三爷爷还活着,而且要过80大寿,都很高兴,奔走相告!</h3><h3> 阿哥们商议,将三爷爷的寿辰,定在农历八月初二,写到了帖子上。三爷爷从来也没过过这么大的生日;平时他自己也不说是那天,只要想吃点喝点时;他就说过生日,三奶奶就给他做一桌,有时候一年过了好几次,时间一长,真的就把生日给忘记啦。特别是三奶奶走后,只知道是八月,不知道是那天?这回由阿哥们给他作主。</h3><h3> 拉林这地方是每年农历七月初开始割小麦,在拉林这地方正是热的时候,干活只能赶早晨和晚上,待到日头出来,酷热难熬。农民们;要把好吃好喝予备好,才能调动更多人参加进来,男女老少齐心协力下地割麦子。等到时间一长麦穗一勾,麦子就会减产,磨出的面粉吃着,也不如及时割下的麦子味道好,农民们不管多累多辛苦也要把麦子早早收回来,劳动力不够用的只好在来年少种几垧小麦。</h3><h3> 八月初一至十五,农民们小酣几日,等到八月十五一过,家家户户该忙着秋收,这就是三春不如一秋忙!阿哥们将三爷的寿诞选在初二是有道理的。</h3> 三爷爷的寿宴,阿哥们在分头准备着。二阿哥专门挑选上等好高梁入窖发酵,在酒锅的溜子上亲自接酒,专要纯正的二锅头,攒起来备用。还有新榨出来的豆油这些将随用随拿。并有专人安排;厨师、萨满、主事支客,吹鼓手班子、鞭炮,贺礼,账簿及各方面客人招待都做了精心准备。<div>  三爷爷寿宴前三天逐一落实,估计参加人数,外宾300人,本村及邻村200人,总人数500人接近。捞忙的伙计赁来了三个赁铺的全部碗筷盆勺。将家里准备盖房子用的椽子搭上大棚架子,并买来了一百领芦蓆搭蓬,又凉快又摭雨。搭起了三个大锅灶,两个小灶,买来了木炭,杀了三口大黑猪,及时鲜蔬菜。从临近村买来了各家饲养着的三斤左右当年公鸡;从靠河寨打渔人那里买来一百条,三斤重的新鲜鲤鱼;专门从山河屯买来了上好臻蘑,木耳。托人从大连买回了海参、鲍鱼、大虾。</div><div> 按满族人的规距和传统,一律八大碗招待客人。八大碗也很有讲究,它集中了;扒、焖、酱、烧、炖、溜、炒、蒸烹饪方法做出的菜很使人喜欢,一律使用大海碗,故名八大碗,当年广泛流行于民间。另八大碗也有粗细之分,包括山八珍、海八珍。朝庭国泰民安对吃也很有讲究。三爷爷的寿宴与朝庭搭不上,这纯碎是民间行为,按民间方式。满族人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div><div> 三爷爷的寿宴也是绝对阔气的。有远近闻名的厨师;曾经在副督统衙门里做过厨子。他的菜可称一绝,这次三爷寿宴第一道菜“雪菜炒小豆腐,”小豆腐是用脱了皮的黄豆做成并配有海味,吃起来细、嫩、滑可口。第二道菜“卤虾豆腐蛋”。第三道菜是著名的“扒猪手”,做的肉烂骨酥。第四道菜是“灼田鸡”并配入山八珍而成。第五道菜是“年猪烩菜”;第六道菜“小鸡臻蘑粉”;第七道菜是“御府桥鱼”,将新鲜的鲤鱼和桥扯上关系。最后一道菜竞和罕王址上了关系,叫“罕王尊肉,”看似一块方肉,不知从何下筷,可筷子一伸竞出现若干块。吃起来,不油,不腻,非常可口。</div><h3> 三爷爷的寿宴绝在当时够标准,因为客人很多,只能采用流水席方式。就是一拨吃完再吃另一拨,一次只能放十到二十桌。为防上客人抢席,场面不好控制,支客就说:后后有席,好戏压轴!</h3> <h3><font color="#010101">  寿诞这天一大早三爷爷就下了炕,小孙女帮助三爷爷把辫子打开,洗了洗梳理一下,重新编上。就到这个岁数头发还是这么好,这是那家的福份。三爷只是白发多了点,辫子比以前细小了不少。怎能怪辫子,如今只怪岁月不绕人。三爷的精神特别好,乐呵呵的到厨房吃了点早点,这时候孙子媳妇拿来了一套为过寿而做的新衣服,一件的大红袍子并配上瓜皮小帽,非常漂亮喜庆。本来三爷不喜欢穿新衣服 ,他感觉新衣服穿在身上有种不自然的感觉。可是今天他却没法固执下去, 乖乖的穿上。 &nbsp;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今天的吉庆时间选在了辰时,三爷爷很是高兴,按以往拜寿习俗,寿星老是要给儿孙和拜寿的客人们发红包的。三爷爷准备了一些,大支客一看形势,今天的人特多,单独给三爷拜寿是很费时间的,再说;怕三爷身体受不了。改为集体拜寿,红包放於餐桌上面,由客人们自取,反正都一样每人一块当十铜元。 吉时到,三爷坐在最大蓆棚的西头搭了一个台子,上面设了一把太师椅,有两小童扶着三爷座了上去“。后面有一大横额两边有楹联,台前地上铺满了蒲团。大支客高减鞭炮!听帐外一阵劈拍山响,又有咕咚,咕咚声!响罢!有萨满跳着、扭着。只听,腰铃山响、手鼓嘭、嘭、进帐给三爷祈福、祈寿、祝三爷爷万寿无疆!完事后乐声响起,声声悦耳。在优美的乐声中大家一窝蜂似的,拥进大帐,给三爷拜寿。把三爷爷激动的站起身来一个劲的说;快起来!快起来这可折杀老夫啦!他本想下台去扶叩拜人,可是两小童却硬生生把三爷爷摁在了太师椅上,动弹不得。拜寿的一连三、五拨才算结束。大支客宣布拜寿结束;指挥人们这边写礼账,那边开席。这是没办法的事,主要是客人太多!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三爷下了台子,在小童的护扶下,来到人群中和客人们打着招呼。径直走向账房,这里人更多。入帐写铜钱的居多,也有物品,过寿的寿糕、寿桃就有好几十份。有几大家直接递上写有贺礼的帖子。拿钱的大约三、五吊钱,清一水的乾隆通宝。满帐的铜钱哗哗啦啦响个不停!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三爷爷来到厨房,看见大师付们在烟中忙忙禄禄,不时的用毛巾擦着汗水。三爷向大师付们抱了一下拳,高声说;师付们辛苦!谢谢啦!</font></h3> <h3>  三爷爷的寿宴很热闹,大家吃着喝着,到高兴处还唱起来,有的还在舞,他们都无拘无束,他们都说今天的菜好酒好,特高兴。支客们还老催叫“前客让后客!”客人们就是不离席!</h3><h3> 席间,突然看见大支客来到三爷跟前,扒着三爷爷的耳朵小声说:阿哥们让我问你?外面来了50多要饭的花子,我想给他们点吃的,打发他们走。可他们不干,非要见你!三爷一听,说;见!三爷信步来到帐外看见迎面的老花子头上前弓身、施打迁礼。原来是三爷的老朋友拜把兄弟!这时有个花子搬来了太师椅叫三爷坐好!只听老花头一声高喊!列队!50多个花子,手拿小木棍敲着牛哈拉扒,嘭、嘭、嘭,一边跳一边舞,严然是一支训练素的军队,整齐划一。花子们表演了有一刻钟时间。只听花子头高声喊道,东边道!丐帮花云龙分舵舵主带徒子徒孙给义兄那三爷拜寿!只听面前50多花子全部跪下,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完毕。这时两人四只手拉到了一起,一阵寒喧,三爷喊大支宾给弟兄们按排入席,这时花子头说不、不!我们是来随礼的,随礼要钱,钱多钱少不限,这时有人拿来了一只铜盆放在地下,这时花子们动了起来,在花子服上到处一阵乱搜,只听铜盆劈拍乱响,一会工夫五十多人愣是搜出了小半盆铜钱,大家看了看盆里的铜钱,突然发出一阵大笑!花子们为三爷……倾其所有!三爷保证弟兄们;一醉方休!不知?不知谁开心?</h3><h3> 大支宾按着三爷爷的吩咐,依着花子们的习惯,按排花子们在蓆棚的外面,找了个干净地方就搭起了个条案,将大碗换成了大盆,端来八大盆,又提来一桶烧酒供大家,就地吃喝起来,今天将不醉不休!</h3> <h3>  三爷爷的寿宴一吃就是三天,远道当天走不了的要留人住下,还有不少老亲少友的坐堂客。据瓜尔佳氏大支客讲;寿宴当天就放了一百桌,加上散乱杂及捞忙的超过八百人,到九百人差不多!</h3><h3> 三爷爷最大遗憾是,这次来的客人中,没有从北京一起来的老哥们,据有人估计,乾隆九年来的一千人中,三爷是最小的一个,如今也是最老的一个,不可能还有人健在。</h3><h3> 一年后,三爷爷无病而终,临终留下遗嘱,叫儿子在三年后,将他和老伴俩人的骨头送回北京。埋在叶赫那拉氏在房山的家族墓地里,埋在大哥和二哥的身边以完成他的愿望,叶落归根!</h3> <h3><font color="#010101">  &nbsp; &nbsp; &nbsp;</font></h3><h1><font color="#010101">第九章 传代</font></h1><h3><font color="#010101"><u></u></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三阿哥生於(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公元1842年,是二爷爷家的第四个孩子,也是第三个男孩。三阿哥是二爷爷活着的时候,感觉最不放心的一个。总怕他惹出什么大事或闯下什么大祸!二奶奶并不这样看,她的想法正好相反;三阿哥为人豪爽,对亲人无微不至。谁有困难他都肯帮忙,只要你能说出来,他就能办到;三阿哥十八岁衙门里当差,直到四十五岁回家。在阿城、双城、拉林这一块地方,三阿哥的口碑最好。按拳脚功夫可以说:打遍天下无敌手!为朋友两肋插刀,仗义疏财。有一次,一个朋友遇上了大麻烦。他上下打点帮助,最后问题是解决了,可是却留下了窟窿。没有钱,他竟把自家的土地搭进去十多垧;他也是那家这四个阿哥最先失掉土地的人;三阿哥的土地没有人经管,干脆,全部租给人家耕种。三阿哥娶妻郭洛罗氏。生二子。他不想让儿子像自已一样,只希望两个儿子,能够守住祖宗基业安稳过日子,可是自己最痛爱的大儿子,却处处学习自己的样子!严然像自已的影子一样。爷儿俩个的脾性也都一样;有时爷儿俩个也会针逢相对!小儿子性格温顺,处处听侯父母按排,相守父母安稳过日子。 &nbsp; &nbsp;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老大(三代)生於公元1818年-公元1916年。在他十九岁那年背着家人自已跑出去当了个兵,据说那是很远的地方,那里归吉林将军管辖-宁古塔! &nbsp; &nbsp;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宁古塔是个很美丽的地方,它是吉林将军辖下的一个付督统衙门,它的东面有一条大江,在往东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海上打漁,釆集珍珠;这里的珠子又大又圆,人们管他叫东珠。它是珍珠中的上品;在大海上坐船往北行,那里有个美丽的岛屿。它不但美丽,而且物产丰富,到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岛挺大,大约有两个半台湾那么大!岛上有我们祖先的坟墓,我们的祖先每年都到岛上去,打漁、晒网、居住两三个月。那里冬天很冷只有打猎的时侯才上去,他们跟那里叫库页島。大江的北面有六十四个屯子,屯里有我们的亲眷互相往来。从这里往南有个海湾,也叫崴子;崴子那有南来北往的商人,我们打的鱼虾,釆集的珍珠拿到那里去交换。换回我们吃的粮食,用的物品。时间一长,这里各种人都有,很繁华。人们叫它海参崴!那时侯我们的祖先每天迎着太阳在这撒网捕漁。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在这,快乐的生活着。突然有一天,从黑龙江那面来了野人部落,他们要佔领我们的地方;要我们去打猎,他们来打漁;这是強人所难。后来发生角斗,最后发展成了仇杀。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发生了上百次的战斗!为了保住家园,部落里的青壮年把生命丢失在这块土地上!这时再也无力抗争,最后选择离开这里。背向太阳,背向大海一路向西,过了那条大江。顺着又一条大江向上。后来发展壮大,那就是我们海西女真扈伦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老大在那里一步步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职业军人。他是在宁古塔将军麾下,为大清朝守卫国门,他在那干了三十年,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村一寨,一家一户。他曾二次登上库页岛寻找祖先的墓地;结果一无所获!后来他们那里来了,一股股的沙俄毛子。高高的鼻子,蓝蓝的眼晴,看中了这里。先是要买这里的宝贝,后来他们就武力強抢,原来是一伙伙強盗。老大他们只有五个人,他组织老百姓,成立了五百人的队伍,保卫自已的家园。他们一次次的赶走強盗,又一次次的来!他们五个人另外四人是他的长官,他跟他们叫官;大官、小官、二官、三官,他们管老大叫师父也叫爹!老大爱喝酒,他们四人侍侯,老大练拳脚他们四个跟着学。有一次强盗们又来了,把老百姓的财物洗劫一空,正洋洋而去。老大听到报告,一问只有十几人,老大领着四官,立刻堵在他们回去的路口。仅凭老大一人之力,眨眼之间十多人全部放倒在地,不是拆了胳臂就是断了腿的。強盗们丢下抢来的东西,荒荒张张的抬着,架着就跑。他们怕老大,強盗们都怕!跟老大叫老葛必丹利害,老大叫他们小骚达子。后来他们竞大股股的来,老大已无能为力,大清国内外交困己无力增兵,去驱赶那里的敌人。他在那亲历了多少次冲突事件?他痛在心里;在那,他干了三十年。这三十年真是窝窝囊囊,最后都没有守住,大家都说:这不怨老大!人说:他是“福将"三十年有惊无险,他说:我是熊兵,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多少次惊险他都平安无事,五十岁退伍回家。老大退伍了,江东的土地上再无清兵,这时可以任由强盗们来往,和平的人们被赶进大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老大退伍,督统衙门为表彰他的功绩,给他记了战功。并按嘉庆朝的标准发给他奖厉银两,又发他退伍安置费。他花钱买了匹好马,又买了支老洋砲,穿着一身旧军装,骑马挎炮孜然一身回到了老屯。他站在屯头,看到屯里的变化,他不敢进。现在的屯子和二爷爷在时不一样。屯里来了很多外来户,为了解决他们的生计,由政府出头,将那家的土地以买卖的方式出让了一半数量供后来户耕种。以实现耕者有其田,屯子里人多,户数也多了起来,年青一点的人们跟本就没看过他。当他等到有人来时,他问人家,人家却不认识他。来人问他,你找谁?我找我的阿玛,额娘!就是那家的三阿哥,路人告诉他,三阿哥夫妇已去世好几年啦!他顿觉一片茫然,好半会说不出一句话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在路人的指点下,他牵着马走进了一家院子,这正是他的家,是弟弟一家人,出门迎接了他,这时他巳老泪纵横,控制住自己没有哭出声来。弟弟陪他住了几天,把家里,屯里的事一五一十的讲了一番,把老大三十年的空白补上。老大回来的时候父母已双双离世,是弟弟亲手把二老安葬于后黄旗祖坟。在福大爷脚下错过一位。按满族人的习惯,在三阿哥夫妇的头上方,堆起了一个二爷爷夫妇的“衣冠冢“和福大爷并列。老大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上坟地,他买了些果品,纸钱给老人们烧了,以了解些许心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老大回来后,感觉弟弟生活也不太宽余,弟弟非要把土地分他一半耕种。老大觉得弟弟并不容易经管这些年老人本已不易;自已为国尽忠,却没有为父母尽孝,吃兵饷却没有积攒,自古道忠孝难两全!老大拒绝了弟弟一家的好意!在外这些年,他己看得很开,自已孤身一人,愿意无拘无束当个闲人。五十来岁的人已失去任何梦想?</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世上还是好人多,有人好事认为那老大应该有个女人侍侯,特意给他介绍女人,他开始并不同意!后经人反复开导;他动了凡心,这回认识的这个女人,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寡妇,看样子还有些姿色,独自带着三个孩子,过着近似乞讨的生活。三个孩子又小,而且又都是那家的后人;他心软了,遇到了这样受苦受难的人,自已是要出手的。他同意了娶她回家,为了安置这娘儿几个,用自已的安家费翻修了房子,为了让孩子们有个生活,他买了几垧地,这时候他的钱花的已差不多了。谁知道国家不太平,物价也在增长呢?他的钱跟本就不够花,新的一家就这样马马虎虎的组成了。也许这就是命运,也许这就是缘分?他们一家和和睦睦,孩子很快就长成大人。一晃他们过了十年,老大六十岁那一年,寡妇奶奶为老大生了一个儿子。有了自已的儿子,该是多么的幸福啊?儿子的生日是公元1879年阴历腊月二十八,按叔兄弟排名,双福、双寿他取名双财!双财故于公元1938年的日伪时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老大漂泊多年,有了新家,又有了可心的后人自然很是高兴!可日子过的并不顺心,他赶上国家动荡不安,但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只知道到处都在打仗。过日子也不会消停,垦民们己没有任何待遇,完全靠土地生活的人们,一有天灾人祸只能靠出卖土地。老屯子的土地低洼,低洼地霜来早,着霜早的农作物,粮食成色不好,低产;要赶上年成不好,两垧地不抵上岗地一垧的收成。过去种地靠广种薄收,现在地少人多,收的在少,日子就艰难。也不知这些年怎么了?年年雨水都大,这里已变成十年九涝的坏地方!垦民们的生活已开始紧紧巴巴,每年都有缺粮人家,他们已半粮半莱的生活,他们已经落入穷人行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老二是孝顺的孩子,从小就在父母身边,一直到娶妻生子,仍然陪伴于父母左右,这是很难得的。特别是父母的最后几年,他俩都有老年慢性病,他却能够日夜守侯;请医熬药;在三阿哥弥留之际,竟有无数朋友亲人探望。在三阿哥走的时候有上千人为他送行,老二给三阿哥在拉林定制了最好的寿材。请来了拉林最有名的“季大吹"带着吹鼓班子,一直吹了七天。请来了法华寺高僧,做了道场!人们都说:好人无长寿,抱怨三阿哥走的太早了,其实三阿哥走的时候己经八十岁啦。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老二中年丧妻,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安置二个儿子;把三阿哥(阿玛)留下的老房子留给了大哥。在老房子西面选址建起了一个套院,给了二儿子双寿,后来人们管那叫大西头。在官道东面侧后选址建了一个套院给了大儿子双福,后来人们管那里叫条子院。并为两个儿子娶回了媳妇,并安排得妥妥当当,在大哥回来后不几年的时间就去世了。当时也就五十五、六岁。这才是好人难长寿,赖人话不够?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那家老大,如今屯子的孩子都叫他“三大爷”,叔兄弟排行他是老三,他是二爷爷的第三个孙子。三大爷现在在孩子们眼中可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看他如今六、七十岁的人。整天骑马挎炮身后揹着的扁平酒壶,(是一种特制的军用水壶)裤腰上挂了个大烟口袋,这时的他又象军人,又像庄稼地老头。高高的个头,往那一站腰不弯背不驼,如今,行走的仍是军步,孩子们喜欢他的马和老洋炮,更喜欢他枪响见物。满身的武艺功夫,孩子们每天都磨着他,叫他露几手。他们都说;三大爷的马和枪都是从军中带回来的,他是个神枪手。他没好意思说是自已买的,如果实说了,那该多掉份呀!准确说;那是一枝老洋炮,使枪那可是一种新型武器,老百姓也得不着。还是洋炮方便。药和砂子都可以自已解决!家里的那点地也用不着自已干,二个养子都不够干,自己有时候骑着马带上一些干粮领着二条狗出去几天,回来都是满载。就是不离开家,甸子上的野鸡,野鸭,野兔也有很多,狐狸和狼都能打着。三大爷打着的野物都交给养子老二,由他来处理,狐狸,貉子和狼的皮能卖钱,打着的兔子自已愿意吃就吃,不愿意吃就送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三大爷,由于在军队中磨练,体魄强壮,谁家有事他都愿意帮忙!并且关心屯子里的大事小情;后来他知道了养子的身世情况,在老家还有些产业。只因当家人不讲理,在他阿玛死了以后,就把他们娘儿几个撵了出来,三大爷听了很生气!有一天他带着他们三个人,一身猎装,扛着老洋炮到了他们家,翻身下马老二顺手把马缰绳接过。三大爷看着当家的一家老小,抬起胳膊摘下挂在肩上的老洋炮,只听绑的一声,冒了一股烟把大门楼子打出来一个窟窿。嘴里还说,人老了真没用,枪走火也不分个地方,接着跟三个孩子说,你们三个找个时间,把你大爷家门楼给修一下,这都怨我。这时的老当家说:不用修,不用修,不用修连说三遍。老当家的把他们爷们四人,让到上房没等他们说明来意,就直接把房契,地契就拿了出来,直接交给了老大!并讲了一大堆理由,三大爷一句沒听,领着他们三个就走!这三个孩子是两男一女,老大男孩回了老家种地。有空经常回来,娶媳妇是三大爷拿钱给操办的。老二经常回来帮助养父种地办事。他为人处事,脑袋灵活,有分寸。后来成了一个“货郎"。老姑娘嫁人后,经常回来,他知道养父爱喝酒,他每次都带着酒来;他保证三大爷的酒桶不空!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老二,堂兄排行老五,是二爷爷的第五个孙子。是三阿哥的二儿子,也是那家有名的孝子。他对人对事都是实实在在,而且肯出力气,孩子们都叫他五大爷或五叔。论人品没说的,他给后人留下了孝的美名,、他给儿子留下了土地和房屋。五大爷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双福已成家立业。娶妻赵氏生二子,长子起名云河,次子起名云发,他们两个均是老老实实的庄稼人。五大爷的二儿子叫双寿,娶妻唐氏,生八子一女;到后来他们这些儿子,造得天翻地覆!</font></h3> <h1>第十章 当兵 &nbsp;</h1><div> 三大爷,军队干了三十年,他并不是未婚;那时侯他还很年青,不到三十岁年令。正是人生最好的时侯。在江东驻地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很富裕的漁民女儿,婚后夫妻恩恩爱爱,不久就有了个宝贝儿子。每次在老大执行任务时他都把媳妇和孩子送回岳父家,他执行任务回来后在接他回家!天长日久就成了习惯,在一次回娘家的时候,正赶上来了俄罗斯强盗,抢劫了他家所有财物。杀害了他们一家十多口人,然后一把大火!当老大赶到的时候,他们全家已荡然无存!老大在那一连哭了三天,谁劝都不听很长时间都沉默不语。这事传到了付督统那里。付督统要把他调离开那里,老大发誓:就在那里坚守阵地一辈子!与敌人战斗到底!此事感动了副督统大人。 &nbsp;</div><div> 三大爷在那象变了一个人,把个人感情沉封了起来。三十年来竞竞业业,一心扑到对敌斗争上;他这个职业兵,一直到退伍回家他都是个兵。敌人把他当做官,自己的兵把他当成爹,这在任何军营里都是没有的。 &nbsp;</div><div> 可现在是己离开了军营,现在在屯子里走上一圈,这些孩子们都叫自已“三爷爷",听起来是有些别扭,好像自已真的老了!可也是人家的孙子都比自已的儿子还大,这是事实。自已怎能不老呢?当兵当的差点绝后 ,管咋样?现在是老年得子,自已感觉还行,在干几年没问题,决不能服老!</div><h3> 因为三爷爷总往外跑,有时候单人匹马上东山里,四十多里地,有时好几天都不回来;家里惦记,生怕他有个好歹,老伴已不让他杀生为借口,不让他再出去。儿子在打量着他的马和炮,想要栓掛马车,因为儿子太想要。同时也不想让他再冒风险。不管咋样他也是七十好几的人啦!应该在家养老。老疙瘩双财已一年年长大,十五、六的孩子什么活都能干。再加上她们娘俩再一个劲的叼估,这时的老大,己陷入深思之中!</h3><div> 第二天,三大爷牵着马,揹着炮走了,他到了拉林街里。他要卖马、卖炮!拉林地方很小,这里有不少人,他都认识,也有不少人都知道三大爷的马和炮是他的两件宝贝。用“马炮“換“车“,合不合适?他找了朋友,朋友要他听信。他把马炮留给人家,他空人回了家里。一连在家等了三天,传过信要他去看一下,爷两个吃了早饭,兴冲冲的上了拉林!没多大工夫就到了,经过互相介绍寒喧双方直接进入正题,买主也非常喜欢三大爷的马,一个换俩到也公平,经与买主商量,中人中间斡旋成交!双财高高兴兴的,赶回一辆二马花轱辘车回家,这时的这个中人,指了指俩匹马,看好,这可是能拉车,又能干活的两匹骒马!而且还是代了驹子的。小伙子,你就偷着乐吧!双财这个高兴劲,一溜烟似的把车赶回了屯子!</div><h3> 双财从小就喜欢三大爷的这匹马,自他能干活时起,他就经管阿玛这匹马。这回如愿以偿,有车又有马。种地也省了不少的事,像这点地可用畜力换人工就行了,你可以给我铲地,我给你趟地,这样来两下方便。后来的双财赶上了四马大车,成为方圆几十里敢带着几十辆大车的头车“老板!"</h3> <h3>  双财在二十岁的时侯,身材高大,仪表堂堂。赶车老板中他是最年青的,别的老板都练出一套嘴皮子功夫,油嘴花舌。他说:他嘴笨学不会;</h3><h3> 公元1899年双财二十岁,经老百户长介绍金老屯金家。据说是皇上二大爷代善后人,人家姑娘可是金枝玉叶;正景巴摆的格格,只比双财小两岁,漂亮大方!再说百户长也不是外人,他是咱家的亲戚,决不能撒慌骗人?他说好那肯定就是好!只是他家那个干巴老头太烦人,自称“二大爷”,不管什么人,岁大、岁小,年长、年幼都得跟他叫“二大爷",你一叫上,他会眉开眼笑。因为他的祖辈真是皇上二大爷,这也是一辈辈传下来的习惯!其实叫就叫吧,他那么大岁数你叫了,也不吃亏。碰上小辈的叫了声二大爷,还占了便宜呢!有一次,几家老人喝点小酒凑到一起,抬起了大杠!谁他妈应该跟你叫二大爷?你那个二大爷被人贬的狗屁不是。是啊!彼此!彼此!你家不也是一样吗?开荒种地,自已刨食!三朝皇上的老丈人,也得抱垅沟找豆包吃。可现在,都是一样的?说着说着,就骂起了乾隆。骂他花屁眼子,专用嘴添货人,没正事!说着说着,都不再吱声,大家都有联系,都是一个“根“!</h3> <h3>  商量事的时候,那三爷爷上的金家,还有老百户长。三个老头,那三爷岁数最大。按像貌上看那三爷又最小,东西二屯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不管什么事?三个老头,喝起来再说!按金老的说法:酒喝透了,什么事都不用商量!三个老头一直从早上喝到晚上,喝得高兴时还哼起了小曲。说到现实,激动得骂起了皇上。老百户长见多识广,你骂吧!用不了几天皇上你都没得骂。改朝换代更糟糕,咱们地处偏远。那兴许是福呢,那叫再劫难逃!喝着,叨咕着!自家里说话没人管。眼看天色以晚,老三大爷向金二大爷告辞;百户长一抬手,我说:二位亲家,慢!我们今天干嘛来啦?金二大爷一拍脑袋,对啊!三大爷也好像明白啦!这时侯金二大爷在炕上站了起来,从被格上面的扁匣里拿出早备好的,红纸书写的彩礼单子。交给了那三爷,三爷看也不看一眼直接揣入袖筒里面。我说:金二啊!我腊月初八来迎娶新娘,就这么定了。不见不散!三个大爷是有点喝高!</h3><h3> 时间过得飞快,过彩礼时是双财自已去的。根本就没按彩礼单子来,鼓鼓囊囊装了两大箱子请了几个哥们抬着。后来有人说,东西很轻,有可能是棉花包吧?谁也不知道里面装的啥!也没人开,也没人看。过礼时声势很大,没有不知道的。反正隆重阔气,据说这都是三老人喝酒时定下的。没有敢问,直到后来也不知道“三老人“都说了啥?又答应了啥。</h3> <h3>  公元1899年阴历腊月初八,这时的老疙瘩双财,別看只有二十岁,屯子里叫叔叔叫爷爷的都有,他是大辈份。三爷爷己近八十,看上去跟本不像八十岁的人。只是头发有些花白,腰板溜直,走路有声。都那个岁数了还保持着一口好牙。这与他军队三十年们经历和长期练习武功有关。</h3><h3> 这天一大早老两口穿载好新衣服,收拾的利利索索在家等待!屯子里大人、小孩都来了。随份子的,贺喜的,捞忙的,坐席的,看新娘子的都来啦。更有意思的是都想看一下金家格格。也怪的是东西两屯住着,竞无一人见过,大门不出,二门不进的金大小姐!老头子,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不断地招呼着宾客。</h3><h3> 腊月初八这天,风雪交加,特别的冷。小西北风一阵阵的吹着,把雪白的大地搅得乌烟瘴气。平平的雪地里堆起一道道雪岗;踏上一脚感觉还很硬实,当提起另一只脚时,立刻陷入深深的雪洞。这时候的老人和孩子尽量守在家里不要出门,只是有事的男人,才在风雪中拼命!</h3><h3> 今天是双财大喜的日子。一大早,双财爷十字披红,骑着高头大马,去金老屯迎娶新娘!马的后面是吹鼓手,吹喇叭的手上套了个大棉捂子,两只手放进捂子里在使劲的吹,吹的越亮越解寒气。两人抬着大鼓一人再打,鼓乐队后有四个小伙,短衣打扮。两人一杠抬着一顶小轿,接亲的队伍在跟在后面。从起轿到金老屯只有二里路,眨眼之间就到;可是却走了半个时辰,按以往娶亲的习惯,在屯子里绕一会。因为今天太冷,只能简化一些了;大伙都说:这样的天气,又这么冷,新娘子肯定利害。双财爷这回可有苦吃啦!利害媳妇管着,可有看头啦!</h3><h3> 双财爷娶回了格格奶奶,一下轿就被两个喜娘搀扶着迈火盆,走马鞍,一套程序作完,直接送入福帐。人家进帐要坐褔,拜天地要等到晚间。拜完天地才能送入洞房,想看格格奶奶的也只有耐心等待啦!</h3><h3> 格格一双杏眼,确实好看。这个由喜娘用线开了脸,并化了轻妆,这回更加好看。金老爷子说:本来格格出嫁是要戴凤冠霞帔,可是咱家現在不行了。如今不同以往,凤袍还是姐妹们赶制出来们。阿玛对不起老姑娘了;不戴凤冠不披霞披我家格格也好看?就是脚上这双盆底绣鞋一点也不显格格奶奶个头矮!</h3><h3> 格格奶奶虽出身名门,有很多的礼仪讲究,但是到那家以后却讲究不起来。几年后给双财爷连续生了四个儿子,老大天折,老二、老三、老四。夫妇俩照顾小的,还要照顾老的。双财爷每天赶着马车给人家拉脚,挣回几个钱贴补家用;人家种地人有农忙和农闲,双财爷没有,农忙时忙,农闲时也忙。他必须挣钱养活四个儿子,他要给格格多一点幸福。他要养活年迈的父母,他要给额娘治病给儿子治病。他还必须还债。在他三十八岁那年他送走阿玛,大家都说:双财爷本命年不顺,双财爷送走了两个老的,一个小的。双财爷爷、奶奶经受着人生的磨难。可有人说:阿玛是长寿,死那年已九十八岁?那叫人活七十古稀,在那时代能够活到百岁。那是修来的福,发送长寿老人是喜丧,丧事要大办;要风光体面,想风光体面就得多撒钱?</h3><h3> 公元1900年,格格奶奶生下了老大,老大后来夭折,公元1903年生下老二,公元1906年生下了老三,公元1909年生下了老四。一天大舅爷来啦,给孩子起了名字。治、明、儒;大舅爷是个老学究,他需要的是国家大治,早日成为文明儒雅的清平世界。他不满意当时朝庭的乱象!</h3> <h3>  公元1911年,轰动世界的大事,统治中国267年的大清王朝灭亡!上百万的满族人一片迷茫,不知道我们这些达虏该怎么处理?庆幸的是没有流血!改朝換代不流血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大多数满族人都感到欣慰!中华民国来了并没给老百姓带来多少利益,兵灾,匪祸,战乱流血。已民不聊生,就在剪掉辫子的那一刻,族人们互相对视,有几人想着留辫而不留头呢?只有一小部份人,和清朝有大瓜葛,惶惶中改了姓。大舅爷,名叫爱新觉罗・金和,自已的后人改成了和姓,因为大家叫他何先生。他是个私塾先生,很受人尊敬,从事教育工作一直干到新中国!</h3><h3> 和先生上老妹子家,本想说点事就走,怎奈妹子一意挽留。妹子热情招待了大哥,杀了一只鸡,放上一把粉条,用大锅饨上,瞬间满屋飘香,孩子们都在不停的揉着鼻子,他们觉得只有过年,才有这样的味道,他们在不停的叭哒嘴。个个喜笑言开,过一会可有好吃的啦?老妹子将平时舍不得吃的一点大米翻腾出来给大哥煮上。又顺手弄了几个小菜。双财爷陪着大哥喝酒;聪明的妹子赶紧把三个孩子撵了出去。大舅爷明白,家家如此,这也是当时唯一招待客人的方式。喝酒一直到完,大舅爷只吃了点小菜,啃了只鸡头,双财爷陪着只啃了支鸡爪,鸡肉留给她们娘几个吃!大舅爷决定要孩子们读书,免费教他们学习,他知道人一定要读书,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h3><h3> 九岁的治和六岁的明跟着舅舅读书,一直读了三个冬天,孩子如饥似渴的学,舅舅只能倾其所授。</h3><h3> 冬去春来,大地一片绿色,一年中的农忙季节到了。格格出身的奶奶带着三个孩子给人家薅地锄草,使出多一倍的力气为的就是挣个双份钱。为了解决孩子的吃食她能拉下脸来,在财主家的泔水缸里用笊篱去捞黄豆芽子,<span style="line-height: 1.8;">拿回家洗净晾干,</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留下来给孩子们饿时吃。后来孩子再大一点,双财爷经人介绍去了三十里外的赵家油房,租种了五垧土地。除去租子还能勉強解决吃粮问题。双财爷领着三个少年,在那里一干就是五年。</span></h3> <h1>第十二章 成长</h1><h3> 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有一个男孩在那家窝棚这片黑土地上的一户农民家里诞生。他是这个家庭中的第二个男孩,他们这个家庭一连生了八男一女九个孩子。他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欣喜,却也带来絲絲忧虑。他们的这个家庭和那家大多数家庭一样,已步入贫困家庭的行列!丰年尚好,赶上灾年只能以出卖土地来维持生活,孩子们虽不缺吃穿,父母、也都舍不得大手大脚的花费。以能过得去就行,这里的家庭都是这样!孩子们过着一身小掛,一春一夏;冷时穿上,热时褡肩,黑不出溜,一过一秋。守着火盆渡过严冬。灾年和大人们一样的半粮半菜的过生活。各人家的小孩都要靠天养,每年开春,小孩子都开始出麻疹、天花,无医无药,致使大量的儿童死亡;只有命大的活了下来!那家的这个孩子自生下来,无病无灾!说来也怪,开嘴时吃了饱奶以后,在家靠额娘嚼布子吃长大。再大一点给什么吃什么?穷人家的孩子,光不出溜的滿炕滚着,满炕爬着就长大啦!慢慢的人们发现,那家的这个孩子,只会笑而不会哭!</h3><h3> 他们是三阿哥后代,三阿哥生二子,老大在外当兵,就是书中的三大爷。老二在家种地,就是书中五大爷。五大爷生二子,长子双福次子双寿,这就是双寿家的老二!</h3><h3> 他们家住在老屯的最西头,对外讲时说那家窝掤大西头,人们就知道了,是那一支那一股的。双寿大爷的地和双福大爷的地.是一块,叫狼窩地!那时他们家最多不起十垧地。十垧地在那明只是一般水平!</h3><h3> 有一句话,穷人家孩子早当家。七、八岁的孩子就领着弟弟妹妹们满甸子跑!大的照顾着小的,成群结队,在大草甸子上奔跑,大草甸子玩耍春天挖野菜。夏天捉青蛙、抓小鸟,钓小魚掏鸟窝,抓蝈蝈。每天出去都不会空手,惹祸的孩子会不声一响的,老早钻进被窝,如果有告状则免不了挨顿胖揍!孩子们一天天在外,打架了吃亏了从来不说。没有大人管,只能是大的护着小的,一天天像野孩子一样。埋了埋汰,灰头土脸的过着独特的童年生活,这种苦难他们将永远铭记!</h3><h3> 这里的孩子小时候都不起名,什么小二、小三、大丫、二丫、石头、铁蛋的叫着,只有上学的孩子,由老师帮助起名叫学名、官名!</h3> <h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二孩己经八岁。到了读书年令,可他同屯里大多数孩子一样却无条件读书。读书是城里孩子的专利。他们只能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没事的时候他会光着脚Y在甸子上跑。大甸子上放马,骑着没鞍子的光腚马飞奔,他会上树并能灵敏的爬到树梢,最难掏的老鸹窝他能掏!他光着脚Y在甸子上跑,能抓住野免!他的弹弓能打到麻雀,他喜欢和读书的孩子交朋友,他把掏到的鸟蛋给人家,叫人家教他试字。他会指着马问人家,马字怎么写?马有四条腿这就是马!他指着车问人家,车是有轱辘的,这就是车吗?他很聪明一天学二个,日积月累他学了不少的字,可是就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怎么写?</h3><h3> 有一年秋天,他和一帮孩子从邻村地里边掰了一些青苞米,在地边子上燃起一堆火来他们在这烤起了苞米。农村的孩子都喜欢这样吃,小金黄苞米烤着吃很香的!孩子舍不掰自已家的,去掰人家的!这事由小二做主,他是这群孩子里面的头,孩子们中间有爷爷辈的,也有孙子辈还有叔叔辈的大家都是一家的不可以乱来。可以叫小爷,叫大阿哥但不能不叫。这是孩子们交往中的原则;当孩子们玩起来可以不菅不顾,有小二在就不许以大欺小,他们中可以有将军统帅,他们可以借梯子上天!</h3><h3> 这时有个老头直接向他们走来。到得跟前用手中的竹扳敲了两下,说了句小伙子们,我给你们谁算一卦怎样?这时小二说了句,不算!我们都没钱?这时老头说;给我两穗苞米,我就给你算。好嘛!原来老头餓了!小二将刚烤好的苞米递给了老头,老头一边吃着一边夸着,真好吃!真香!老头一边吃着苞米一边问小二?你先报个生日时辰,我给你掐算一下!小二说;阿玛老说我没出息!你看我什么时候能出息?老头问;那你都喜欢啥?小二说:喜欢象三爷爷一样,骑马挎抢!走天下!老头说:你这小孩挺有意思,让我再吃一穗苞米,我给你好好算一下!小二说:我属鼠,三月初五,午时生,老头说鼠善钻你这辈子好啊啊!常言好命难能占三午,大富大贵当将军,困龙能否早出水,一生一世受罗乱!(落难)就是你出水早或晚都不行。你要适时?什么时候只有天定,这就是命里注定!老头这一顿白话,小二真信了。但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他心思,罗乱还是落难自己没听明白。等他回过神来,他要在问一问老头!一抬头,老头没了?</h3><h3> 几天后,小二走了,阿玛、额娘问了好多孩子都说不知道。小二上那啦?后来有一个在城里读书的孩子来他家告诉阿玛、额娘,小二去闯荡世界叫阿玛不要找他。走的时候小二还不满十五岁!</h3><h3> 公元1903年秋,又瘦又小的小二独自向南走去。饿了在道旁的玉米地里去掰玉米,找个方便的地方去烧,吃剩下的他把玉米粒揉下装入口袋,留下饿时再吃。吃饱了再向前走!渴了他进村找水喝,困了,屋沿、庙宇、桥涵、坟地均能睡觉。走了些日子,他的鞋以破烂不堪他用草绳把鞋和脚包裏起来,他知道,必须保护好自己的双脚。他身无分文,他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脚上没有鞋。遇上好心人给他找件旧衣服,旧鞋他高兴的穿上,有时候也会给他点饭吃,他会千恩不谢!走在乡村的路上,流浪到城市里。他最留意的是军人,见着骑马垮枪的他特别兴奋,他和军人搭讪,你说他想当兵,人说你现在不行,你还没枪高,你太小,他说我还会长,人家说:那就等你长大再来。他的目标,就是骑马垮枪走天下!这也是他的唯一心愿!</h3><h3> 天气越来越寒冷,他穿的单簿已无法抵御寒冷,他需要找个地方安身。他需要打工、挣钱,他需要一个能吃饭,能睡觉,能干活的地方。他走的地方很多没人能记得都是什么地方。有一次他病了,倒在一个大车店的门口;被好心人揹进店里,他整整半个月人事不醒,店主拿他没办法,好歹是条人命,只能给他请医生看病;命大的他顽強的活了下来。他感恩店主,他和店主商量;他要用劳动来还店主为他治病的花销。店主一看这个孩子还不错,就同意了他的请求。让他帮助后厨的大师夫挑水劈柴做饭,他很勤快,他跟大师夫叫大爷,他和大师夫抢活干,大师夫非常高兴。又勤快,又礼貌的他得到店主等人对他的认可。就在这里一过,就是一个冬天,他感觉他自己长高了,也胖了,也感觉自己更有劲了!转过年春天,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与店主告别,店主舍不得让他走,临别店主给他两块银元。他拒绝接受,他说:当初说好的,店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孩子拿着吧,穷家富路,他收下银元,道了谢又开始了,他的希望之路!</h3><h3> 小二在前行途中,曾遇到过两次机会,可人家一看就说不行。你个小孩牙子,没长胡子没长毛,往那一站还没枪高,当的什么兵呢?赶紧回家吧?愿意当兵过两年再来吧。可他刚想说:我没有家,话没出口又咽了回去,他有家,他不能说没家。他想起老头算命是不是老头说错了?还是自己听错了呢?</h3><h3> 一天他作了一个梦,梦见了阿玛和额娘,只听阿玛说:这个孩子怎么还不回来?是不是死那啦?他梦见了只比他大两岁的小哥,处处护着自己,帮着自己。他心软了,他有点想家啦!他想那些满炕爬,又满炕滾着的永远数不清,认不全的弟弟妹妹们。他更想他的那朵金花,要不是他的那句话自已也不会走的这么远!</h3><h3> 金花,从小在一起玩的伙伴,玩家家只有他才能当自已的媳妇;他不准他当别人的媳妇。可是慢慢长大了,他们俩却相远,有一次他偷偷的跟她说:我将来要娶你,可就怕金大爷不干。可她却说:你真要是骑马挎枪回来,我算他也不敢不同意!梦醒了,他还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要象三爷爷那样活在世上!</h3><h3> 在社会上他飘荡了两年,他有了苦难的经历,有了社会上处事的经验,他成熟了!他知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不再那么直接,他知道怎样不挨打怎样才能不挨欺负,他能够作到喜怒于无色,宠辱于不惊。他具备了将来做大事的条件!</h3> <h1>第十三章 将军泪</h1><h3> 公元1905年,那家小二在辽宁义县参加了清军,成为了晚清新编陆军第二十镇中的一名军人,起名那云海!</h3><h3> 小二打听到义县招兵的消息,提前十多天就来到了这里。他问了个一清二楚,他并没有太着忙;他需要细心的观察了一下。愿意当兵的,大多数都是当地的贫苦农民,为的是能吃上一口饱饭。而且不之有兵饷,大多数人都靠军饷养家。一个新兵入伍就给两块光绪银元,以后给不给就不知道了。当了军官以后,掙的更多。当时新编陆军每镇大约一万二千人。镇下设协、标、营、队、排、排下管棚,每棚十二人。管这棚的人叫目,目分正副就是后来的班长,班副。</h3><h3> 辽东义县城北门里,这里正在招募清兵。这里只放了一张长条木桌,一个青年军官在那一边写字一边问话,两边各站着一名持枪军人,像似警卫。轮到小二,军官问:你多大啦?从来不会撒慌的小二这回撒了个慌,顺口说十八。军官说:十八,瘦了点!没关系用不了一年的兵饭准胖起来!叫什么名子?小二只说:姓“那”,不好意思只有小名,叫“小二”。军官说这名不行,得再起一个;小二望着远处的大海,那就叫“那云海”吧!军官问什么?那云海,你是在旗的吗?是的,什么旗?正黄旗!军官说;好哇!我也在旗。</h3><h3> 云海排队领了套灰布军装他看着小,硬是換回一套大的,他知道自己还会长高,长大。同时他还领了被子、靴子、帽子、腰带他真的高兴。这时有个领队似的人叫了一声,领了军装的人抱着衣服和被,跟着他走?在城里大约绕了半个时辰;到了一家,他一看认识,原來,这是一家澡堂子。他真的高兴,刚进去,他就赶紧脱巴脱巴跳进了浴池,他热热呼呼洗了起来。这也是他第一次在澡堂里洗澡。以前在家时都和伙伴们上南泡子洗;他洗完澡,换上了暂新的军服,穿上了纯牛皮的蒙古靴子,扎上了宽宽厚厚的牛皮带,这身打扮,可比三爷爷那身旧军装好的多。这是他从小长到大,第一次穿上这么好的衣服!</h3><h3> 他们是新编陆军不同于过去的军队,他们要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才能补充的部队。(连)他们这些新兵专门有人负责训练,从军容风纪,军事条例条令开始学习。从队列开始练,还有学习唱歌,每天都要吼几嗓子,“万马军中第一勇,长坂坡前赵子龙”!</h3><h3> 新兵进队后分别编入各棚管理,新兵有很多的规距。一、要负责全棚(班)内务卫生;二、全包棚内公差勤务;三、要负责一日三餐打饭。四、要给老兵打洗脚水。五、要给老兵洗衣服。六、每月发饷要给老兵买烟抽!这几条你能弄明白,你就少挨打,少挨骂!</h3><h3> 云海不在呼这些,他虽小他知道怎样对待每一个人,有一个老兵爱摆资格,一天下来事特别多?你给他打回洗脚水,不是嫌凉,就是怕热。有一天打水时,他带了一只水壶,回来时他灌了一壶开水,给大家、添好水后,他请各位大哥洗脚?可就是这个兵不吱声!他把脚搭在水盒边上,不动弹。他说:来!我帮你!顺手把他的脚摁进盆子里,水烫得他啊的一声,他问大家,各位大哥水烫吗?大家说:不烫!正好。过后那个兵问大家你们的水不烫吗?大家回答不烫,正好!那他的热水是那来的?他们知道这个小兵的城府太深。以后各干各的,谁都不要小看这个“新兵“!没多长时间在没人敢欺负这个新兵。连班长、班副都看他的脸色,围着他转。</h3> <h3>  云海在军营中第一个认识了,那个会写字的曾管报名的军官。他是营里的司书,后来营里管这个职务叫书记。其实他就是排级职务,云海就是喜欢这样有文化的人。他羡幕!经打听他知道了他叫李杜,从此后他和李杜结下了不解之缘!</h3><h3> 云海从此关注李杜,故意靠近他,他们之间成了好朋友。李杜帮助云海,识字,学文化给他讲古今中外名人轶事。云海第一次听过。李杜并不比他大多少,人家怎么知道那么多?他决心跟李杜好好学习。李杜走啦,进了讲武堂学习军事,一年后回来,他成了这个队的队长(连长)他把云海提升为班长。</h3><h3> 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时期,他们这支部队正卡在关里关外的要冲地带。为了增加战力连里又添了轻重机枪,他们将随时参加各种战斗。备战部队利用空闲开展了全军大练兵运动;云海使用的是汉阳造步枪,枪管长射程远,能射杀十里以外集团目标,枪后座力特别大,初学者很难掌握它的特点,除步枪以外还有队列、战术、剌杀、投弹等。云海的眼力好,能打200米的机枪靶,他是一枪一个,投弹更是了不得,一斤重的手榴弹他能投80米以上,达到空中爆炸的效果,号称手中炮,步枪射击为了练臂力,他把步枪枪管上吊上砖头,练刺杀,十几个人都没法接近他,一杆木枪刺出去,战友们造得满地连滾带爬。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各各科目考核均是第一名,他带的班也是全军有名的战术标兵班。出了名的那云海在练兵结束,被提为排长授少尉军衔。</h3><h3>那时他刚满十八岁!</h3><h3> 公元1911年民国,整个清军编制完全改制为奉军。奉军首领张作霖实力大增,为充实军力增添大量轻重武器。张作霖己成为统辖东三省的陆海空军大元帅!这时的云海和大多士兵一样,剪掉了养了二十多年的辫子,到挺可惜的。没辫子,也到挺省事,再也不用又洗又梳啦。这时的李杜已升任团长,该团由上级调配一批德制二十响匣枪,专门成立了一个手枪连,李杜提云海为手枪连连长,后称九连。这时的云海也就二十四、五岁;年轻,有活力,当时他也是奉军中最年轻而最受器重的连长之一。</h3><h3> 云海,见到了匣枪特别的高兴他谢了团长栽培。团长给了他一个任务,你必须把枪练好,子弹可以敞开供应,直打到眼乏手软为止。云海如魚得水,刻苦练习,练打固定靶,练打运动靶,练打飞鸟,夜间练打香火头。功夫不负苦心人云海的双枪,枪响物落大展雄风,百发百中,从此他双枪不离手,跟随他征战沙场,南征北战!</h3> <h3>  在一次军事大演习中,大帅亲临校场,看到了他的表演,过问云海。大帅操着浓重的辽宁口音,问坐在身旁的李杜;“他是那一沟的?“沟是土匪行话,即问他是那一部分的或是那一股的?李杜顿时明白:九沟!九沟!从此云海得了个“九沟子”(钩)的外号。同时大帅又看了手枪连的表演,高兴的说:这个连带的好哇这个连长真不错!再给他一个营让他,带吧!李团长:不、现在是李师长!大帅说:中将师长李杜!接下来李杜宣读大帅命令:命令,李杜任师长授中将军衔,那云海任营长授少校军街。大帅临走还叫了声九沟!</h3><h3> 李杜,公元1880--1956年,字植初,辽宁义县人19岁时家道中落,作过学徒,厨师。李杜投清军20镇耿营麾下任司书,毕业于东北讲武堂,历任奉军连长,奉天防军管带东北陆軍29师114团第3营营长。114团团长,15师中将师长等职。公元1924年被降职,任依兰镇守使兼东北军十旅旅长。</h3><h3> 公元1922年直奉战爭,奉军战败,直系并没有赶尽杀绝。15师死守山海关一线,阻止在直军乘剩追击,云海营首道战告捷!云海吾升为上校团长。公元1924年5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李杜师拒绝参加军阀间混战。云海团也在其列!云海降职为中校团副!此战奉系击败直系,张作霖直接掌握了北京、天津、热河、辽西、辽东、吉林、黑龙江、松江省掌握了各省实际领导权,成为中国北方唯一领袖。但他拿李杜确没有办法,只能降职使用,以示惩戒。调为依兰镇守使兼东北军第十旅,旅长,云海随调!(依兰当时属吉林管辖)</h3><h3> 公元1927年秋,云海身骑着高头大马,一身戌装肩佩中校牌子身挎双枪,带着一班的警卫回到了家乡那家窝棚屯。拜见阿玛额娘,会见了哥哥兄弟妹妹。会见了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并办了几桌酒席招待了来看他的一些朋友。寻找了当年的那朵金花,见面后金花爽快的说:小二你回来晚啦,她指了指身旁这一帮孩子说:你看这些都是我的孩子。他说:是回来晚了,我是想早点回来,可熬到今天总算才有了资格“骑马挎枪,”只是晚了一点点,可这一点点就是二十五年。</h3><h3> 云海经人介绍娶了赫舍里氏女子为妻。他差人将家里简单收拾一下,在拉林租了一顶大轿,用他的八个卫兵抬着,沿着家乡的这条土道向北往返二十里将新娘子娶回了家。他高兴的是戌马半生如今才有了家。他正沉寝在新婚的幸福中,密月还没有过完的他,就有电报传来,说有新的任务召他回部队。他只能把新婚妻子送回娘家,辞別年迈的阿玛,辞别为他哭瞎了双眼的额娘,他给弟弟妹妹们都留了钱。求他们替自己多照顾父母!他告别了父母亲人,送行的乡亲,一路兼程赶回了部队,这就是军人。乡邻们望着小二离去的背影,楠楠自语;从小就看出,是个有出息的孩子,你看到没有?他有一身杀气? </h3><h3> 公元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炸成重伤,史称皇姑屯事件,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h3><h3> 也就是这年云海的儿子诞生!云海知道自已有了儿子,非常高兴,值此国家动荡之时,他给儿子起名叫维国,但愿国家富強人民安宁!</h3><h3> 李杜将军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宣读:少帅张学良关于东北易帜决定的文件。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将领张学良于公元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重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換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同时宣读少帅命令,恢复李杜中将军衔,师长职务,恢复那云海上校军衔团长职务。将十旅扩編为师,一团长谢文东,二团长李华堂,三团长那云海。</h3><h3> 公元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公然开火,炮轰北大营。张学良下令不许抵抗,带着部队跑了;李杜这个依兰镇守使下辖松花江十几个县的防务,虽有一个师的架子却没处要军饷,已处于最团难时期。</h3><h3> 公元1931年后,熙洽等汉奸对于极度困难中的李杜曾四次派人劝降。日军首脑则威胁利诱,企图迫李杜就范。李杜当众揭穿敌人阴谋痛斥游说者,致电北平救国会庄严宣誓,“只有杀敌李杜,光我中华民族,决天降敌李杜,污我中华战史。”</h3><h3> 李杜抗日义勇军发展到七个旅大约有五万多人。云海的三团也扩为旅,云海任旅长授少将军衔。中共周恩来得知李杜举旗抗日,</h3><h3><br></h3><h3>派参加过北伐,留苏归来的共产党员周保中协助李杜展开抗日斗争。李杜第一次接触共产党人,同参谋长周保中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h3><h3> 公元1932年10月,日军三个师团对李杜领导的抗日义勇军围剿。李杜、周保中和副司令王德林率部,分路阻击终因力量单薄而失败。李杜撤入苏联境内以图东山再起。后来组织的抗日联军各路军,在周恩来的建议下暂不设总司令一职。空缺留给李杜将军!</h3><h3> </h3> <h3>  公元1936年未,那家窩棚来了一个货郎打扮的人,径直走向九家。他们密谈了一天,第二天他们几个全都走了!他就是九的密友,草上飞华堂,那次走的时候维国已经八岁。</h3><h3> 公元1937年1月,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成立。军长李华堂,付军长XXX,参谋长李向阳(病逝),政治部主任李熙山。政治部主任魏长魁,1938年6月在通河苇子沟战斗中牺牲。政治部主任王克仁1939年5月林口刁翎战斗中牺牲。该军主要成员来自原吉林混成旅第二支队和第三支队(十旅)。</h3><h3> 九军的战斗多数都是李华堂信任的九哥来指挥的,败多剩少!不过九手中的双枪却威震敌胆;死在九钩子枪下的日本鬼子不计其数。日本人惊呼;老九钩子!枪神!钩人!钩魂!日伪的新京时报曾有过报导。</h3><h3> 老九钩子和赵尚志是最好的朋友,他说:他有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将才,是共产党,只可惜他被开除了。要不然我也会成为共产党的!</h3><h3> 公元1939年最后那一场战斗,老九钩子负伤,被他的两个弟兄藏在山里,李华堂投降日本人,掩护了九哥,使得鬼子再没搜山, 九被他的两个弟兄展转数月送回老家。九回家后深入简出隐身下来,他忘不了地那两把会说话的神枪,最后干脆把他埋掉。他把儿子送入大学,毕业后的维國在松江省某研究所工作。后因九的历史说不清调入某中学任教!</h3><h3> 投降日本人的李华堂,4降国不降日,(满洲国)日本人再没找麻烦,李华堂知道。处处有眼睛叮着自己!</h3><h3> 公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人投降了,林彪带来了八路军佔领了下江一带(松花江下游),没过够兵隐的李华堂召集旧部,重新出山组织军队,被任命为东北挺进军第一集团军上将总司令,纯碎是被国民所忽悠?李华堂不忘旧情,再次出山请九哥,并带去了国民政府的上将付司令的委任状。再次邀请九哥出山帮助自己,这次九确没有答应。以年老多病为由婉言谢绝,他认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虽国共未定,但他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他知道华堂这次要完,他却没法帮他。李华堂与共产堂为敌,被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分区剿匪部队捕获。因负伤后死于押解途中!</h3> <h3>  九大爷在最后的居住地里生活,没有人知道他的历史,(离开了祖居地)只知道他当过连长。他并不否认,而且把他靠到国民党身上,他也不说啥。那他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反革命。不管什么命都没人管他,在这里有他唯一的财产一座小土房,也是老两口懒以存身的地方。他和老伴过着妇唱夫随的生活,好像再赎罪,又好像在改过。一切都由着老伴他们在田园里过着半饥半飽的生活;他住的是丈人村,也就是九大娘的娘家,人们并没有去折腾这位有伤残在身,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更何况他还有个在外工作的儿子。公元1960年空前的大灾荒开始,贫病交加的九大爷为把最后一点口粮留给老伴,选择了自我结束生命!在他临走的前段时间,那家老大去看他,一辈子不曾哭过的他,他哭了!那叫老泪纵横纵横!他说:人生……像棋局,对错只一步。他抗日没错,当连长是他年青时的荣耀!他知道,双枪下有冤魂,可那是无可避免的战争。他幸庆能全身而退,求你帮我,在我死后把我埋在家乡的土地上!</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他走以后,是那家老大带着两个人,赶着一辆牛车,拉着睡在薄板棺材里的九大爷。顶薄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细雨,轻轻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慢慢地走!把他安葬在</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老家这片黑土地上。他没有墓碑,没有坟</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头,没有香火。他什么都没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这</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就是一个爱国军人的结局!享年七十二岁。</span><br></h3><h3> 他死后,做了一辈子怨妇的九大娘把他的照片,抗联的资料一古脑地全部烧掉,仅仅剩下一个名签。现在已无任何有价值的资料来证明,他的历史,他的事迹!他是一个真正的无名英雄!他与祖先开垦的这片黑土地融合在一起!他不需要任何荣誉他光环,只要后人们知道;当年确有,“双枪杀敌寇,神鬼怕九钩”一说!</h3><h3> 云海大爷是那氏家族的骄傲,也是那家窝棚的骄傲,但愿他是这个时代、这个国家最后一个流血,又流泪的将军!请后人们记住;我们叶赫那拉氏家族是个将军的家族,我们的前辈有若干个为国为民的将军!</h3><h3> 我们是将军的后代!</h3> <h1>第十四章 生计</h1><h3> 云治大爷,皇城里走出来的第五代。也是双财爷的第二个儿子,生于公元1903年,十五岁到拉林学徒。学徒的店铺在拉林十字街道南,掌柜姓连;人称连老西子。他经营的这个日昇绸锻庄己经有些年头。有绸锻也有棉布,富人买绸缎,穷人买棉布,什么人都来,而且大多都是回头客。这里原来的伙计是连掌柜从山西老家带来的,如今回了老家。正缺人手时;云治就来啦,掌柜的只教他两天,聪明的云治大活小活都能干。这使掌柜的很高兴,这样的伙计上那去找?每天拢账,用他。每十天一小结还用他,没用多长时间来往汇货都被他整的明明白白。转眼间两年过去了!在一次云治给商会会长太太送了一块料子,在言谈中一下子被会长相中。一天会长去了日昇绸缎庄。他跟连掌柜商量。他想要云治,给他当文书和会计,掌柜的虽然舍不得,但也不敢得罪会长。云治被会长领走啦!这时云治跟会长说:大人啊!我在他那,是个学徒工啊,再过一年我就能挣钱啦!这回一走是不是有点不划算?会长是个很有派头的小老头,他听了哈哈一笑!接着说;小伙子放心吧!在我这只要好好干,我保证亏待不了你。第二天会长又去了那个店。把掌柜的好顿臭骂!好你个连老西子?这样的手,你不给开工钱?这是在巧使煥人!你他妈也太不仗义了吧?于是硬逼着掌柜,给云治补了一年工钱!云治到了商会,如鱼得水,一年以后;什么商界政界他无一不知,来往商客官员无一不晓。在云治大爷二十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1922年,他辞去了商会工作;他在士绅那延庚的支持下,回到了老屯。利用自家的老宅子建立了,那家窝棚屯第一座学校(私塾)。他在老宅四周挖出东西五十米,南北一百米的长方形土梗,土梗上撒了上撒满了榆树钱。当年就长成两尺多高的小榆树;修建了四千多平方米的操场!下课后学生在操场上踢球,球胆是用猪膀胱做成,里面充满了气孩子们踢起来像现在的足球。他在这教书一教就是十年!附近有文化的青少年都是他的学生。当面人称那先生,又有人叫他二先生,屯里差不多少岁数的人都叫他二叔,孩子们叫二爷爷,因他在屯子里辈份大。</h3><h3> 公元1931年以后,日本人来了。在东北成立了满洲国,为推行国民的奴化教育,解散了云治大爷的私塾学校。同期在双城开科考试;因风雨耽误了考试时间,迟到考场的云治大爷考了第一名,正式取得了国民教员的资格。把他派到大沟村学校教了几年学,一人教多年级课程,不单教汉语还要教日语,不会就一边学,一边教。先生在那教学,一直到光复后的1947年。八、一五光复以后,学校没有政府的支持;完全由学生家长自筹经费坚持教学。亲自送走了第一批高小毕业生,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后改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跟着林彪元帅一直打到到海南岛,解放了整个中国!三十年后,活着的,已是我党的高级干部,有的已成为我军的高级将领。他们先后回来看望自已的老师!</h3><h3> 云治大爷热心教育,一直到三十岁才结婚生子,在农村的艰苦条件下,一边参加农业劳动,一边读书,把仅有的一部三国演义倒背如流!云治大爷是拉林地区远近闻名的书法家。他的学习精神激历着后代们!他的后代有工人、农民、教师、警官、法官、干部、企业家、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云治老人於公元1982年病故于家中,享年八十岁!</h3> <h3>  云明大爷,皇城里走出来的第五代;双财爷的第三个儿子。有人叫他三叔也有叫他三爷的,岁数比较大的人,都叫他“三买卖人”,一个买卖人就总结了他的一生。他十二岁跟着哥哥在拉林街里学买卖,就是给人家卖货站柜台,站柜台也要学徒,还必须够三年,供饭吃,不给工钱,反正是个孩子,对于他那个家能带出去一张嘴巴也是好事。其实站柜台也就是几天的事。过去时代有个说法,无商不奸,这是奸商们在巧使煥人!三叔在那可不这样想,十多岁的孩子一天天跟着大人们抢活干,把老板的大事小情都干个遍。每天还要看着老板的险色!其实学徒只是个名,根本就没有人教,自己有文化,自学多写。练口才,学珠算。只有自己认真的学,和同事做好配合一遍又一遍的用算盘打。他一口气,能把长长的年纸单子念下来,并一下子用算盘打出来算出来,做到又快又准;还要练表情,揣摸用户心里。后来他把算盘练成而不再用算盘,他把算盘装到了心里!云明三叔虽然岁数小,但他悟性很高!后来他练成了绝活。三年后他他己成长为合格的店员那时他才十五岁!三年来他挨过打,挨过骂,受过人家的白眼,他都忍了。他挨过罚,挨过饿这都过去,为抬货箱他压坏了脊椎骨,以至老年后变成了罗锅。他出徒后,老板用高于其他店员工资聘他站柜,一干就是十年,年青青他得了个老成特重的名号三“买卖人”,三是他的排行!他的珠算、速算在拉林仓已找不出第二人!他的字体,楷书清秀端庄!他每年都能把足够的包银拿回家,高高兴兴的交给额娘。格格奶奶见人就夸自家的老三文质彬彬,是最好的孩子!</h3><h3> 云明二十四岁娶妻赵氏生一女名芝兰,后来这一辈女孩都随她叫“兰”字。这可乐坏了双财爷爷、格格奶奶,家里有了第一个孙女。双财爷爷逢人就夸自己的漂亮孙女,这时的双财爷已五十多岁了,出车的次数明显减少。他殊每天帮助云治照顾学校,处理一些事物。还要帮助格格奶奶给学生们做饭吃,时常抽空上拉林看自己的大孙女!</h3><h3>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公元1931年,日本人佔领了东北,佔领了拉林小城。后来老百姓又变成了满洲国人,1932年凭空来了个保险公司;说为了繁荣工商业,強行征收保险。本来以经非常萧条的工商业更是雪上加霜,商家都怨声载道:这是福,还是祸呢?</h3><h3> 正值寒冬时节的拉林小城,人们早已穿上棉衣,住家住户都生起了火炉,用它来抵御寒冷。突然有一天晚间,在十字街的西头有一家小舖着起了大火,火借风势展眼之时就烧到了邻家,人们只顾逃生却没有人救火。后来有人说:看见有人在烧自家的店舖。大火无情的烧了一条街大多数店舖成为了灰烬,人们損失严重,各商家集会,要求由工商会主持向保险公司索赔。开始日本公司不同意,他怀疑是人为,但由警方证明,起火点,有死人,是意外失火!保险公司苦于没人作证。官司打到新京,中国人为中国人伸张正义。日军方也无法袒护为了维护日中亲善的口号,理屈的日本公司进行了理赔。值此拉林商业进入一个重新组合的状态!由赵东家、车宝和云明各佔股份的三分之一,成立了一个杂货铺起名“宏士诚”!他们的小店舖,一步步的发展,小到針头线脑,大到车马农具,付食百货应有尽有,他们的店舖是面向农村。农民们一但进店,决不在走第二家。他们三人互称东家他们又都是店员,后来的生意一值很好他们已发展成为一个中型的百货商店,他们的店设在老五村供销社的西头。</h3><h3> 每年八月初进入立秋,东北的天气还要热一阵子。今年不同往年,从七月开始到八月初,就没有一个好天气。一直阴雨连绵,为了抢佔市场,三东家做了个大胆决定。大量进货付食百货眼看快到中秋节,这都是畅销货,资金可以通过高息拆借来解决。</h3><h3> 第二天,那东、车东每人拿了一块油布上了火车,去哈尔滨办货,他俩到哈日百批发市场选完了货,货场老板看他们这批货很多。并主动给他们联系了两挂马车,运货拉林,一百里路程两天是没问题?车行半日,只听远处有隆隆炮声!官道上开来,大批的炮车马队。他俩一看不好,赶紧给车找了个宽一点的道边把车停下,等待车马过完!这时马队中有两个军官拿着马刀向他们走来。只听;嘀里嘟噜的不知在说啥?直接将明晃晃马刀摁向他俩的脖子上,俩人只能双手抱头,等待人家的处置,俩人又喊来两人,上车挑开了货箱。这时看着他们很高兴!直接指着车老板把车赶上跟他们走啦!他俩一看不好站起来赶紧去追。这时只看那个毛子把手一抬,“坪”的一声,一颗子弹从他俩头顶飞过。吓得他俩直接跌倒在电道沟里!抢他们的人是苏联红军!</h3><h3> 货没了,还要还贷,外面到处是乱兵,老百姓猫在家里不敢出来,整个拉林街里没有一个店铺敢开门。既使开门也没有顾客,满洲国倒了,日本人投降了,宏士诚也完了!后来听车宝叔叔讲,他们俩很勇敢,谁都没有尿裤子。</h3> <h3>  双财爷爷家,一波没平一波又起好不容易的不在给人家傍青,两个儿子有了正当职业,生活稳定。老爷子可以每天掐着酒壶生活,可偏偏在老疙瘩云儒这又出了问题。名义上在拉林跑买卖,谁也不知道他在干啥?可又每天说赔钱。老太太每天都给他些小钱,也不知道他用在何处,后来才知道他干的是,光出不进的赌博行业。他每天想的是钱,不管你怎样能把钱弄到手就是贏,贏了吃,吃完睹。有时候以两个哥哥的名义在外借钱,当哥哥的没办法是好去给他还账时问长也没人借给他钱?后来他把双财爷最喜欢的车马都输给了人家,气得双财爷大病一场,最后只给双财爷爷留子匹马。后来双财爷爷气得放弃不再管他。这事惊动了大舅爷。来家里主持分了家,格格奶奶跟云治大爷一起生活,一直活到公元1957年,享年八十岁。双财爷跟了云明每天过着儿孙绕膝的生活。由于性格直爽,爱管闲事,屯子里有多家集体死亡他帮着忙活感染了病毒后死亡。后来才知道是日本人搞个细菌感染。死於公元1938年6月,享年六十岁。家里唯一的一匹马,分给了云儒,被大舅爷牵走给卖了,用卖马的钱在东山里给云儒买回来个十七岁的小姑娘给云儒当媳妇,那年云儒二十九岁没几天功夫,他又一次赌,把媳妇给卖掉了。来接人的那一天正赶上二大娘做饭,拿着赶面杖冲了出去把媳妇给抢了回来。</h3><h3> 云明的宏士诚破产了。后给人家站了三年柜台,公元1951年用他分的钱回老屯买那延明家四垧地两头牛。他说:一佛祖,二庄农,干什么都不如当农民。买了三间房的四分之一,全家六口人窝在一铺土炕上。公元1955年全部土地归公,买卖的的算计一场空!双财爷爷家的老疙瘩云儒浪子回头。不瓢、不赌、不抽、不喝,安心过日子。全家生五男三女个各都是好样的。</h3> <h1>第十五章 庄稼人</h1><h3> 二世老四,书中称四阿哥,传三代二子即三代的老大、老二。堂兄排行老四和老六,老六绝支(老二)。老四生二子即双海爷爷和双江爷爷,老人将双江爷爷过继给三代老六名下,他俩是皇城里走出来的第四代人。</h3><h3> 双海爷爷一生勤俭持家,生五个儿子,其中有后代的,老二云生传二子二女。老四云轩传二子三女、老五云远单传一子。</h3><h3> 双江爷爷一生守护,自己的独生儿子。生活上克勤克俭,最后将祖上传下来的二十多垧土地一点不少的传给儿子。也就书中要说的老才大爷!这是命运在和双江爷爷开的玩笑,上辈人孤独过继一子;结果,下辈人还是孤独守护独苗!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孤独也不会超过三代的。双江爷爷决定给独子早点娶媳妇。因为他着急,盼着早点接绪;别在象老辈人一样,人单力薄,人人都盼望着人丁兴旺。多子多女,有人才是家,过家就是过的人!双江爷爷一片苦心,老早就给云才定下亲事,是不远处的赵家姑娘。人家是王爷家的漂亮格格。在云才大爷十九岁那年,那家大办婚事。请了老亲旧友,婚事一直闹腾了三天才算结束。</h3><h3> 云才大爷结婚两年以后,公元1890年他们家生了第一个女儿,千金的诞生使双江爷爷非常高兴,他知道,俗话说;生儿生一个,生女生一窝。后来的岁月,老才大爷家连生了七个儿子,一个女儿。全家七男二女,真的好热闹哇!</h3><h3> 双江爷爷有了孙子乐得合不拢嘴,一个又一个的,一直看着他们长大成人!老才大爷和老才大娘这可是苦不堪言!九个孩子的抚养就是一大难题。老才大娘是大家的千金,当年在娘家时也不曾出过什么力,身材苗条,体格单薄;出嫁后又生了这么多的孩子,而且各个都奶水不足,每个孩子都靠喂养。每天用八成熱的米饭,用牙齿嚼碎,放在布上过滤。滤后放入容器內熬煮一下,然后喂给婴儿吃。一连九个孩子,个个都是这样侍候。四十多岁的老才大娘已完全衰老,恰似七老八十一样,大老早的就牙齿脱落!这个家庭中可苦了大姐,像妈妈一样,照顾弟弟妹妹。稍大一点的孩子就要跟着大人们下地干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七、八岁的孩子带着弟弟妹妹用瓦罐給铲地的人送水,有时劳今们会说;老才东家一定会发财,连这么小的孩子都能干活!佩服!</h3><h3> 在九个孙儿,孙女即将长成的时刻,双江爷爷,却没有等到孙子们成家立业,含着笑容,带着满足感走了。大家都说;双江爷爷的人好、命才好!人活七十古来稀,自古来都是好人才长寿!</h3><h3> </h3> <h3>  老大,生於公元1901年,娶妻计氏。(以下隐去实名)老大,从小就在老才爷身边。从自己能干活开始,就帮助老才爷经管家里的土地。也帮助老才爷经管着家里一应事物,从春种到秋收雇用劳力,选配种子送粪积肥,都由老大来打理。他们家很会过日子,每年大地的高粱收回秫桔一根都不浪费!他们发动全家男女老少利用冬闲,把秫桔劈成篾织成蓆子和茓子,拿至街里或是更远的地方去卖。老才爷会把自家养的鸡鸭鵝蛋換成钱给儿孙们买布做衣服,一个不拉的都穿。有事的时候往那一站,齐溜溜一排。他们的人气最高势力最大,力量最強。他们已成为那家窝棚屯的第一大户。老大,生四女二男。</h3><h3> 老二,生於公元1905年娶妻郎氏生三女。身体强壮,六十岁时在生产队劳动领工打头,可称为最优秀的农村劳动者。一直活到九十四岁。</h3><h3> 老三,生於公元1907年,娶妻赵氏,生二女。老三,自小学习木工,是个农村不可缺少的人材。盖修房子,刨打门窗,修理农具,犁杖,耲耙,升斗,车杖,不管大活小活有求必应。为人谦虚,和气!</h3><h3> 老四,生於公元1911年,娶妻马氏。生五子二女,家族人丁兴旺,晚辈人材备出。土改时离开老屯在外定居。</h3><h3> 老五,生於公元1914年,娶妻郭氏生两女。妻早丧,带两女艰难生活,慎言、低调,满洲国当国兵升上士。</h3><h3> 老六,生於公元1918年。生三子,活八十岁。</h3><h3> 老七,生於公元1923年。生五子一女,享年六十四岁,子孙发达。</h3><h3> 老才大爷的七个儿子,像七只老虎,同支族人羡幕他们家人丁兴旺,了不得!乖乖的和他家弟兄排起队来。至此又有了老八、老九、老十、老十一……。</h3><h3> 老才大爷一家连续数年为儿子操心娶媳妇就够忙活了。而且还要操着三,四十口人的大家事物。是岁月使他一年一年的苍老,是生活叫他白了头。至此还留下了心病!</h3><h3><br></h3> <h3>  公元1911年10月,统治中国的大清朝灭亡。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军阀割据,盗匪横行。老百姓生活己苦不堪言!拉林地区的垦民后裔大多数己轮为贫民。如今已是穷图未路。</h3><h3> 公元1931年日本人武力占领东北三省。并且又成立了“满洲国“,把早己退位的皇帝整来当了皇帝叫“康德”。没几年工夫老百姓就讲,康德!康德!百姓难活!吃糠咽菜支援圣战。把粮食征走,去喂饱鬼子,好打我们的同胞,这就是亡国奴的悲哀!苛捐杂税花样繁多,青壮年拉出去当劳工有去无回!</h3><h3> 大批的适龄青年要应征,去当国兵。老五,就是这个时候去的。老五验兵这天,来了几个的日本军官,他们站在适龄青年的队列前面,嘀哩啫噜的说了几句,然后将脸转的翻译,翻译上前一步向着青年们说:日本人说啦,满洲国需要强大的国防,征国兵是为了保卫满洲国,检查合格的才可以去。不合格的一律“勤劳奉事”劳工的干活。青年们,一个个目瞪口呆!这回是去与不去都是难逃法网。出劳工有的人已去两三年都不曾回来?验兵开始;一个鬼子军官在队列中拉出一个人来,像是要做示范。笑嘻嘻的站在他面前,突然抬手就是当胸一重拳,立刻把人打倒在地。咳嗽了半天都缓不过劲来!好啦!去那边的干活,勤劳奉事!接着来到青年队伍前,从头开始,一个一个的打,等到到了老五眼前,老五的个头足有一米八、九。眼一瞪,胸一挺,在鬼子面前像个铁塔,鬼子拳伸半路就缩了回来。因为小日本个头太矮,伸拳向上太费劲。一个劲的说;好的!好的!合格!合格!检验完后一百多人也就十多人合格,其他的一律“勤劳奉事=劳工”!</h3><h3> 伪满警察是当时一大害,人们最恨的就是他们,做为中国人,他们给日本人当狗!残害自己的同胞。日本人走了,他们走不了,凡是当警察的都挨了打,有的被打得死去活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h3><h3> 那家二阿哥,是他们哥四个最能干,最有头脑的一个;也是老屯里过得最好的一家人。他是家里有地,城里有买卖。二阿哥有四个儿子,老大在未成年之前夭拆。老二在外当兵,后来老三接手了拉林的买卖,把买卖做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老三在家种地。</h3><h3> 老三,(三代)单传一子(四代)生二子</h3><h3>名连海、连有。下面要说的就是连有家的老三。他是皇城里走出来的第六代人,按家谱排属国字辈,他们家哥三个他排行老三,屯里人都跟他叫“前屋三哥”。屯子里年青人不管那些,只要辈对了,管他那股的都是一样的。</h3><h3> 前屋三哥,生於公元1889年,他比大西头的小二,只小了一岁,他们在一起玩。他们是形影不离的朋友,他管小二叫二叔。那他就是小了一岁的大侄子啦!他们一起玩,他只听小二一人,因为小二是他们的头领。在小二走的时候他是知道的,但他不敢告诉小二的阿玛、额娘;他想跟着他走,又沒有胆量。小二就是云海,后来叫日本人害怕的九钩子!</h3><h3> 公元1927年秋,云海那时己是团长,回来的时候,前屋老三就想要二叔带他一起走,在队伍里谋个差使。云海考虑按他当时的权势是没什么问题,可又一想,还是不带他为好。因为自己这条路太过艰难,不知什么时候生死难料。劝他还是在家,娶妻生子,传宗接代。他劝他,人在外再好也不如“家”!新婚的云海在家没呆几天就走啦?这就是军人!云海走后就再没音信。逐步的老三也打消了这个念头!一次他看见二婶,他问二叔的消息?二婶告诉他;你多亏没跟他去!你要跟他去啦,也是无影无踪?对啦!你也是老大不少的?我给你介绍个女人岁数大点,我看也相当。我娘家屯子里有个叔伯大哥,他的姑娘跟我叫姑,辈也相当。真不好意思的,憨老三答应了,回家里跟大哥二哥一学,全家人都高兴!老人临走前跟两个哥哥有过交待,这些年过去也是没碰上相当的。以致拖到如今。现全家商量,暂由大嫂出头,会见二婶。好事的二婶立马回娘家说亲,一说就成!二位哥哥帮助筹备彩礼。双方商定秋后娶亲接新人!那年憨三哥四十岁。娶的媳妇才二十三岁!比姑姑还大两岁!两年后,公元1927年,新媳妇生了第一个儿子,也是他们的唯一儿子取名叫泽!</h3><h3> 一家人欢欢乐乐,幸福美满,泽在五六岁的时候,泽的妈妈一病不起,抛下丈夫、儿子走了!这可可哭坏了三哥,憨厚耿直的三哥非常珍惜这段感情,他立下血誓,他将终身不再娶,他要完成妻子离別时的嘱托!好好的照顾儿子。</h3><h3> 三哥分家时分到了一块地,按平常年份是够吃够用,可如今不行,日本人在关里打仗。他们必须要強征关外的农民的粮食,以供军用,农民们不能吃大米,白面吃了的是经济犯!粮食被征走,三哥只能象其他人家那样也在用野菜充飢,他没有时间去挖野菜,铲地的时候他把孩子带到地里。他把铲下苣荬菜。帮孩子装进筐里,收工时拿回家,摘吧!摘吧!放到水里泡上,然后在锅里一煮在放进一把米或糠这就是渡日的野菜粥。孩子不愿意吃。三哥自已吃,三哥把省下的粮食留给儿子。</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三哥家房子西面,紧挨着一个大水泡子,大家</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都管它叫东大坑,那是大院里盖房子填地基取土留下的大坑。面积很大,里面长满了水草:三哥家养了不少鴨子和鹅,鸭子、大鹅都不用喂。它们吃草,下蛋的季节每天都能拣一些蛋,他舍不得吃,他把它拿到拉林街里卖掉。換回钱他给儿子买纸买筆,他把儿子送到屯西头二先生那,叫孩子跟着读书!孩子很聪明,入学时间不长就能痛快的背下三字经,而且会写字啦!跑腿子三哥这个高兴劲。这是咱家好几辈都没出过,第一个有文化的人。现在或是将来,我儿子将是我们家里的秀才,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成为“状元”?憨憨的三哥不知道有多高兴。见人就夸!他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span><br></h3><h3> 这天他挎了一筐鴨蛋,去拉林想把他卖掉,他家的鴨蛋个头大还干凈,非常招人喜欢。拉林关帝庙旁边有个小市场,农民进城卖点农副产品都在这里完成。三哥的鴨蛋招人喜欢,一会工夫就卖了大半筐。这时来了个个小老头,拉林跟前的人都认识他;姓魏,给鬼子做饭;他紧挨着三哥身边蹲了下来,悄声跟三哥说,我有点大米想和你換鸭蛋,你看看怎样?三哥知道,大米是违禁品,中国人吃了是犯法的。三哥伸手向他兜里摸了摸,果然是好的,五常朝鲜人的大米。三哥知道朝鲜人的大米普通人是吃不着的,这个人是偷出来的。三哥惦了一下有二斤多,三哥答应,给他換二十个大鴨蛋。三哥觉得很合理。这个老小子却想要三十。三哥不干,老小子又不敢大声说;最后成交。心里不舒服的老魏,回去的时候看见了当警察小头目的儿子。他跟儿子说;你去把那小子收拾,收拾!他窝藏大米。就这样三哥回了家,把大米刚放下,他要用这点大米给儿子熬粥喝!正高兴着呢!三个警察就跟了上来。</h3><h3> 三哥进院回手把大门关上,刚进屋来,掏出烟袋想抽一口。只听大门在响,他出去开门一看是三个警察。还是警察先开口,你叫?三哥回答;都叫我那老三。对!找的就是你!有人举报警长请你。三哥又问了句,举报什么事?警察说:现在不能说。三哥说我出去一上午现在还没吃午饭呢?一个警察说;警长请你也不一定供饭,我们三个也没吃饭。我们多等一会,你多做点饭,咱们一起吃完了再走!这回是警察要饭,没挑。三哥想,三个大小伙子吃一顿够我儿子吃三天!三哥跟着警察来到拉林走到北城豁子一个警察说:老三哥!来时看你岁数大没给你上绳,这回快到了你也得给我们三个点面子。先把绳上了,这时其中一个警察从兜里掏出一根小绳,把三哥绑了起来!</h3><h3> 这时姓魏的小头目跟警长一说;警长问了一句,证据?魏说;警长放心,这叫人脏俱获!警长命令,先略里再说!</h3><h3> 傻三哥在号里一连呆了三天,没有问没人管。每天只给一顿玉米糊糊喝,还不让喝饱。在強壮的人也吃不消。第四天,第一次审问!走一些程序后,问,你是什么事?这一下彻底激怒了三哥。那家这股人是大清武将之后。历来以耿直,宁拆不弯而著称。傻三哥那受得了这个委曲?这时的三哥当着警长说:我还想问你呢?为什么关我?这时姓魏的小头目当着警长连说带比划“大米”,警长说:啊大米!案犯那老三,贩卖大米,数量巨大,属经济犯罪,当罰。三哥这时感觉二斤大米不属于数量巨大。这些官辽衙门都是些乌龟王八蛋!</h3><h3> 三哥在大堂之上一顿大骂!完全激化了矛盾,狗们动了重刑,三哥则骂不绝口。并骂你们这些汉奸走狗早晚得让九钩子把你们钩走等话。这使这些汉奸们害怕,最后罗织了通匪罪,经济等罪移交日本宪兵队。三哥在宪兵队!承受了各种刑罚。家里人东奔西走来救他,最后在士绅那延賡的帮助下,发动百姓联名担保,才把三哥捞了出来。这时的三哥以奄奄一息!光复后拉林警察所警长被周边二十几个村的村民轮番吊打,直至死亡。给日本人做饭的伙夫老魏因为偷窃被白本人处死,他儿子魏警察被村民打瞎了一双眼睛,他成魏家窝棚有名的魏五瞎子!三哥对新中国无限感激,土改后搬出老屯,1951年送独子当兵。老三哥故於公元1960年,享年72岁!</h3> <h1>第十六章 自卫</h1><h3> 老屯子正中间,井沿北有户人家,四合院泥草房。这是二阿哥在分家以后盖起的,松木到顶,就是整栋房子都用松木。当时是最好房子,后经几次翻修,也是老屯子中最好的房子正房三间东下屋己破烂不堪,西下屋北头是碾房南头还在住人。这个房子的主人是云福大爷云福大爷生四子,老大珍,老二彬,老三瑞,老四彪子。</h3><h3> 二爷爷有四分儿子,分别称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大阿哥生一子,三代也是老大,老大生三子,将老二过继给二阿哥的老大。老大的小儿子排行老六就是云福大爷的父亲。云福大爷是皇城里出来的第五代人。</h3><h3> 老大珍哥,生於公元1900年(约),珍哥是云福大爷的掌上明珠;很想他后来发展,能够为他家顶门立户,可后来发现,他淘气,爱玩,好动,明里暗里感觉他是另一路人!十八岁那年,刚长成的珍哥,就当了兵,他当的是张大帅的东北军!</h3><h3> 公元1929年5月27日,张学良在蒋介石的指使下,密电哈尔滨特区长官张景惠、派军警搜查了苏联驻哈尔滨使馆,逮捕了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同时封闭了齐齐哈尔,海拉尔等地地苏联领事馆。张学良的这一作法彻底激怒了苏联政府!</h3><h3> 公元1929年7月10日东北当局在中东铁路沿线各地布署军队,強行接管中东铁路。逮捕苏方200多人,至此大批苏联侨民回国。</h3><h3> 公元1929年8月17日,中国国民政府向苏宣战!同年10月2日,苏军十来万兵力,在天上飞机,地面炮火掩护下,向中国守军阵地进攻!战斗打的非常惨烈,珍哥的三十八团三营七连在珍哥指挥下,击退了苏军数十次进攻。战斗一直打了一整天,七连阵地上已空无一人,作为予备队的八连,上阵地后搜巡自己的战友,发现了珍还活着,已近似于死人。八连在阵地上只坚持了半天,大批的苏军装甲部队长躯直入。从守军士兵的身上碾过,守军各阵地失守。不到数日,张学良宣布战败,战争结束,这就是能请神而不能送神张少帅?</h3><h3> 珍伤好后,退伍回了老家,全身瘫痪只剩下一张嘴。军政府责令地方照顾好这名伤残军官,没过几年功夫政府都没了。谁照顾他?只有年迈的额娘照顾着他,接屎接尿。后来额娘疯啦。这个家最难的是福大爷,他每天,相对着一个小彪儿子,(老四是傻子)瘫子老大,疯婆老伴,还有那个游手好闲的三。他经受不了这样的生话压力,一股急火攻心,撒手人间。现在这家一切重担落到老二彬哥身上。</h3><h3> 这天彬哥向往常一样,下地回来,吃了点饭,早早的上炕睡觉。因为明天一大早,他就可以开镰收割。一年之计在于春,三春不如一秋忙!</h3><h3> 就在第二天凌晨一两点钟的彬哥家;来了有十几个人,夜间行动,非偷既盗。谁都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这时外面的人已把窗口,门口堵死!从窗格空探进一支黑洞洞枪口,接着喊了声不许动!这时和老娘睡在南炕的大瘫子感觉有情况!他向着睡在北炕的哥们大喊一声快下地!这时他不知是那来的力气,一脚就把老娘从炕上蹬下了地。又喊一声,妈!快把匣子收好,却说出了快把匣子给我!这时外面拿枪的小子一惊。这家有匣子?梆的一声开了火。只听沙的一声,一片枪沙,打到了北墙上。大瘫子知道这是洋炮,要想再装药还得一会时间!他喊了一声,弟兄们抄家伙,冲!</h3><h3> 哥三个每人一把镰刀,这是准备割地的刀,已磨得锋快。二哥把门扣打开,狠狠的揣了一脚,三人一下冲了出去!见人就砍,月亮地里闪出了一片血光。敌人猖狂而逃!这时见老疯太手拿铜盆还在那一个劲的嘡!嘡!嘡!的敲着!这时左右邻居也都出了门。只看见哥们三个满身是血,站在那一个劲的傻笑。这时有的娘们看见一捂眼晴扭头走开啦。原来他们哥仨个谁都没穿衣服。这时疯老太从水缸里用瓢舀出一盆水来,给三个儿子擦洗。第二天有人看到血迹有一里多路!那时当地人有个习惯,每家都有一个装钱或手饰的匣子,匣子都是利用当时装糕点的礼盒,也叫礼匣,木制,简称匣子。</h3><h3> 这年秋天就有人上门说媒,夸奖彬哥英勇无敌。姑娘就喜欢这样的男子汉!因为姑娘长的漂亮,大家叫她小日本。那时候在东北的日本侨民很多。日本的姑娘也确实漂亮。彬哥结婚之后,夫妇生三男一女,后代众多。</h3><h3> 公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人投降,美丽的中华大地早已伤痕累累,人民需要扶平战时留下的伤痕!可国内两党却在磨刀霍霍,冲突不断!</h3><h3><br></h3><h3><br></h3> <h3>  公元1945年8月15日,这是个难忘的日子;日本投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八月二十一日由苏军上校瓦西里夫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包洛兹若夫、参谋长陆军中校滩告夫等率领的,苏联红军上千人,进驻双城县拉林地区!</h3><h3> 九月三日,设立了国民党拉林县党部。公元1945年10月22日;东北民主联军,哈南军分区,司令员王奎先,政委林诚率部接收了双城县。以后在拉林镇设立双东区村联合办事处。郑秀峰兼办事处主任。</h3><h3> 公元1946年刚过完元旦,这也是东北最寒冷的日子。俗话讲,“腊七、腊八冻掉下巴”,阵阵东北风,肆无忌惮的一个劲的乱刮。搅得雪面子漫天飞舞!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没有几人敢在外撒野。真正的东北人,宁可饿死都不在这几天出去找食?老人和孩子们守着小火盆,老人们抽着老旱烟,闲话着生活的苦辣酸甜!</h3><h3> 宽阔的松花江面被厚厚冷雪復盖着,冰层坚硬;是风将积雪刮成一道道雪岗!积雪掩埋了冰上小路。这是大江南北在外讨生活的人们踩出来的。远处传来隆隆炮声,这时从大江北面开过来一只队伍。一队队人马,个个近似小跑,脚下蹚出的雪烟随风飘舞,恰似一条雪龙在江面上滾动。细看他们头上戴着狗皮帽子却张着耳朵,哈着热气成了满头霜雪。他们是在负重前行。这是民主联军下江南的队伍?大军一天之间,横扫江南数十座城镇。零散的中央军尽皆撤走,大军的到来,使深受兵灾的百姓有些恐慌。他们没见过这样的队伍?刚开始村里管事领他们各家号房子,说要住在家里。老百姓不敢让他们往;过去的日本人都不住百姓家,特别是家里有姑娘媳妇的,那就更不行了?这里是国共拉锯的地代。人们还不太了解,也不放心!屯中管事领着人走了多少家也没号上几家,部队领导说,老百始不了;不要着急,慢慢来!这时在拉林的大街小巷有人看见民主联军,里面有几个姑娘在在打竹板;他们朝驻足的人们打招呼。一下子拉近了与人民的距离!你看他们多不容易?女孩子还出来当兵?这些人也特别历害,行板一打顺口成章。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可了不得了,慢慢的围观人越来越多:“竹扳一打响哗啦,民主联军住咱家,又担水来又劈柴,看见老太太都叫妈”听口音像山东人,也有东北人!说起话来,非常亲切!“民主联军下江南,中央胡子都玩完,百姓当家做了主,建立人民新政府。”老百姓在交头接耳,这支部队就是打日本人的老八路军?他们是人民自己的队伍。他们有铁一样的纪律!他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h3><h3> 我们的家乡拉林小城,四周围都住满了队伍,他们每到一地都先修厕所,出门都三五成群,从不单兵行动。没一天功夫他们就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他们抢着给老百姓挑水、劈柴收拾积雪,把各家院内的积雪推到院外。堆成有棱有角的雪堆,有的还堆出了雪人。引起老人,孩子们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工作之后,老百姓主动去请?大军在这一直住到,过了年才走。真是有铁一般纪律的军队。没有一件违犯纪律事件发生?</h3><h3> 遭受兵灾之苦的老百姓,第一次见过这样的好兵;同时也了解了共产党。国民党的官是由富人来当,共产党的官是由穷人来当!你看?</h3><h3> 公元1946年2月12日,松江省委派来了拉林县县长兼县委书记,孙以瑾。这时有人认出了他?这不是当年老有名声的,孙大扛活吗?是的,“孙扛活”后来参加了抗日联军,他是共产党。</h3><h3> 孙县长带着工作组深入拉林县各区乡;经过细致的二作,组织建立了各区一级的人民政府。并组建了区小队,配备了武器以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h3><h3> 拉林地区驻防的民主联军,接到命令一夜之间全部撤走,拉林只留守一排兵力,保卫拉林,保卫拉林县政府。据说这是民主联军一次战略性转移,主动撤出了江南,趁松花江冰没完全解冻之前,返回江北根据地!</h3><h3> 小城拉林每天有联军士兵按时巡逻军,秩序井然,人民欢乐和谐。城北的那家窝棚屯在双桥乡政府参与下,选举和海清为村长和从伪满到现在是为“三朝元老”。</h3> <h3>  公元1946年6月3日,农历五月初四。牛家、红旗、八家子等地发生了针对红色政权的反革命武装暴乱。这次武装暴乱的直接指挥者为国民党东北挺进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华堂属下第三军军长王正午,副军长左建棠率领的残余杀害了区乡干部,解散和收编了区小队。收编了各村屯的地主武装!裏挟了不少无辜百姓于五月初四凌晨从东、西、北三个方向三千余人向拉林进攻!意在消灭拉林守军,消灭拉林县政府。</h3><h3> 早晨,天刚濛濛亮乱军开始攻城,他们从东门、西门和北门魚贯而入。乱枪如爆豆一般,一直响个不停,吓得人们躲在屋里,爬在地上不敢起来。时不时的有流弹从窗户上飞进屋里,打在墙上溅出火花。守军士兵控制着大楼烧锅和西菜园子三个制高点但没法向人群开枪。士兵只能射杀持枪在后面的指挥者。乱军一连倒在守军枪口下十来个人,这时发现在也没有目标可打。整个街道都是人群,三个方向的人流已完全会合,汇成一股人流向老县衙新政府涌来。他们拿着锄头,镰刀,木棒拿着枪的夾杂在人群中。就这样乱打,县长命令战士们一律,撤回县府,拒守县府等待时机。乱军一点一点向县府靠近,又一点点的退下,最后将县衙包围。双方僵持,一直到中午时分。大街上出现了几个老人打着白旗他们声称要调停,其中领头的、是南老营的付云溪先生。经双方派出代表谈判王正午通报了江南数十余座城镇,经国民党长官部命令,组织地方部队,统一收回,孙县长也收了了民主联军总部命令同意放弃拉林执政,部队撤回解放区。王正午同意联军放下武器择机送回江北。并保证联军和县府人员的安全。这时双方都下达停战命令,王正午拿出国民党哈尔滨专员公属任命状。王正午代理双城县长和双城县党部书记长拉林县撤消,归并双城县管辖。停战令刚一下达“,三千乱军”变成了三千暴徒。把拉林大街小巷的店舖抢劫一空。声言长官命令!抢点东西回家明天好过端午节!</h3><h3> 一个星期以后王正午在拉林召开了光复拉林的庆功会,同时宣布共军的三十个战士及县府人员死刑。在南老营的南大地将他们无情的杀害,战士们是为百姓而死!1950年县府将烈士们的坟墓移往东门外,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烈士陵园。每年清明都有,大批的中小学生去给烈士祭扫?</h3> <h1>  第十七章 解放军</h1><h3> 拉林小城又恢复了平静,城的东南五里有座火车站,站名叫“拉林”。这是拉滨线上一座比较大的车站;站内有上下两条线路,另有一条专线。候车室很小,是个小巧玲珑的小洋房,站前有很多大榆树。树阴下常有人在候车,盛夏时节这有个老人,有时是个孩子在这,提着水壶卖凉水,“一分钱管够”!树的南面是站里的水塔,很高的,运行中的蒸气机车,都要停在这里加煤加水!一天中总有几个,车次的旅客列车在这里停。南来北往的客人熙熙攘攘!站前空地上有一排毛驴车在等待乘客,招揽生意两分钱一位拉到城里。一车能拉四五个人,车老板一天下来,也能有三到五角的收入,很可观的。如果要求档次高一点的,有一马二人座的骄车,每次收费一角,这已是最高级别的享受啦!</h3><h3> 大路两旁是农田,这里的农由不同于乡下,是专供城镇人民生活的蔬菜园,那边是一片片大葱。正开着白色的球型花朵,一群群的蜜蜂在采蜜,这是菜农准备收籽的葱,那边还开着黄色花朵的白菜花、开着紫色花朵的萝卜花、应有尽有,尽展田园风光。农民们平静的生活着,耕耘着自己的那点土地!</h3><h3><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时隔不到一年,东北民主联军完成了,大的战略调整,军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兵強马壮的民主联军又下江南,这时的国民党军已跑的无影无踪。大军所到之处,农民们热情的腾出房子让大军住,拉林周边的村屯都住满了大军。南老营村也同其他杜一样每家都有大军在住。人们发现只有那家一家不太配合,说出的原因让大军们,半信半疑?这个部队的伙房就在那家的隔壁。驻军的第二天,即1947年1月8日,那家诞生一小男婴,大军知道了高兴的将那家门上挂了红布条。并命令士兵不得随便进入。部队每天的吃粮都是小米,小米下锅煮开得笊篱捞出,捞完要蒸一下才好吃。大军山东人居多,不会做小米饭!捞不出来,一煮就成粥。他们每天每顿都叫,老那家的小姑娘来打粥。那家的产妇整整喝了一个月大军的小米粥。当时生下的男婴就是笔者!</span><br></h3><h3> 松江省委决定将拉林街、牛家、双桥子、八家子、背阴河、孤家子、红旗、兴隆等地从双城划出,成立了拉林县;并任命了新的县长和各区区长。二月份五常县、拉林县、山河县根据松江省政府指示全面开展土地改革!</h3><h3> 那家窝棚屯,金老屯,北甸子三个屯为一个整体,历史上常常被合并为一个村管理。自伪满至今,村长都是和海清,他已是三朝元老。这一天他接到通知,叫村里去人到区里接驻村土改工作队!</h3><h3> 和海青;满族,赫舍里氏。四十八、九岁,从政经验丰富,和那家有亲属关系。自伪滿到现在连续任村长!这天!他亲自去接工作队;他叫孙秃子出车,临走按排二先生布置会场,晚间在学校召开,全体村民大会。欢迎土改工作队驻村!</h3><h3> 双桥子是区政府所在地。政府办公设在和家大院里!房子很大,青砖瓦房四合院,门前有两尊石狮子,很威严。和家是;清乾隆朝大臣和坤的后代。他家上辈的“和大人“是哈南地区一名行政官员,一直当到民国。</h3><h3> 双桥子是六区政府所在地,向南是一片大草甸子,当地人叫下洼子。在往南就是后黄旗村,往东三里北土城子;是金代金兀术练兵的土城。往南八里即那家窝棚村!</h3><h3> 二月份冻土冻道,和村长的车很快就到了区里。他叫老板把车停在外面,村长径直奔区长办公室走去。正好和区长打了个照面。区长是个干练的年青军人,他是民主联军的一个连长,对人和气,山东口音。和村长和区长打过招呼后,直接把他带入办公室!引荐了工作队何队长,互相介绍以后,何队长风趣的说;咱俩都姓“和何”不知将来能不能“合”得来。何文润,民主联军某部连指导员,同时还有两名同志。他们把背包放上了车上、一路向南!</h3><h3> 只听前面村庄有、锣鼓声。约有十几个孩子在那列队欢迎,这就是那家窝棚村小学。工作队就住在村小学。那是学校的办公室,也是村长的办公室。里面有一铺火坑,很暖和。和村长就把工作队按排在这里住。工作队按规定吃派饭,除地主富农家以外流转着吃!规定不吃肉、不吃蛋老百姓吃啥,他们就吃啥,吃得很随便的!</h3><h3> 当天晚间以村名义召开了村民大会。东窝棚和北甸子都来了人。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代表参加!会场是学生的教室。教室的黑板上用大字写着,“热烈欢迎土改工作队进驻我村”!“坚决拥护松江省委关于土地改革的决定!”</h3><h3> 当晚的会上,和村长给大家介绍了工作队成员,何队长及两名同志。何队长上前讲话:山东味,自我介绍我叫何文任(润)大家听不清楚,那就叫他何队长吧?他说;“党中央,毛主席”!派我们来;大家问他是干啥的?他说;他是共产党的主席,领导解放区的人民,分地主的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大家问;地主不干怎么办?何说;那就要通过斗争来取得。说着,他把拳头向上一举。那就打!</h3><h3> 散会了,人们带着疑惑向家走去!</h3> <h3>  工作队接连开了几天的会,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文件。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打击地主富农的战略决策。达到平分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地!</h3><h3> 何队长的工作队深入农户家里调查,问谁家富裕谁家最穷?农民们都不愿回答。为了早日打开局面,他们召开了各阶层会议采取集体谈和分别淡相结合!何队长亲自走访了十几家贫苦农民;老付家爷俩,老贾家爷仨。韩百岁佛老七,任家,马家。他们大多都是外来户,没有土地以扛活为生。调查了现任村长和海清,大家反映他不是最穷,另外都说他伪满时卖豆油兑米湯。又说那是他迫不得己,何队长决定撤其村长职务。</h3><h3> 宝先生,宝子是他的小名,因做事有猴气,得了个外号叫“宝猴子”,他是双財爷爷老儿子,因在屯子里辈分大,当面尊称宝先生,背后叫他宝猴子。大家指正他最穷,理由是穷得“卖老婆”。没人向何队长细说理由,只是搪塞而己。谁知道,何队长真的要他当了村长,要找最穷的结果找到了他!</h3><h3> 何队长宣布,新任村长那云儒,民兵队长任忠喜,民兵和玉田,和子臣,佛殿举等九人。派人去区里領“七九步枪”九支,子弹若干发。民兵每天站岗巡逻防止敌人破坏!</h3><h3> 成立贫农协会,有宝先生,吴蘑菇,佛老七,马祥云,那云儒即宝先生任主席。特聘二先生为文书。土改第一阶段工作结束!第二阶段普查田地,确定斗争对象实行恩威并进策略。决定打出威风!</h3><h3> 农会确定那延庚为第一被斗对象;那延庚是二阿哥后人是皇城里走出来的第七代人。属于拉林地区的开明士绅,主要产业在拉林街里,他应属于工商业者,农村又有部份土地,像这种情况应请示上级,研究明白在做处理,农会不明白工商业保护条例,只单纯当地主抓捕了他。农会派出的民兵在他的拉林家里蹲守了三天;正赶上他外出不在家,刚进家门,就被民兵抓了起来。至此双方都没有交流,互相有气,言语间激恕了民兵。回村后,当时就把他吊了起来!不分清红皂白,就是一顿皮鞭,打得他血水横飞,一下子昏死过去。这时韩百岁赶来,气愤不过,指责;你们这样打人,是要出人命的?这时有人说;韩百岁是他的狗腿子,打他!接着把韩吊了起来。韩百岁骂声不断,声称他是屯里的第一穷人,接着就是一顿暴打,直至打死!那延庚目睹了韩的死,至此同意要什么给什么?被斗后的那延庚没再要在那家窝棚分的土地。一家人去了儿子家生话,独生子死于1976年的唐山地震。</h3><h3> 第二个被打的外号三大眼睛,他是双玲爷爷家的老三,他是皇城出来人们的第五代人。家族中他不管事,他只是在为两个哥出头的!显他豪气!英雄!他们家被屯里人认为是个破大家。这个地主是有名无实!民兵上他家抓人,他说我去,也可能是因为他,刚刚抽完大烟很兴奋!他本来身体强壮,只因染上了抽大烟的毛病,此时的他已骨瘦如柴。民兵每打他一下,他就哭天喊地!后来民兵们用秫桔棒擀他的大腿,开始又刺闹又痒。后来越擀越重,致后来已骨肉分离。在后来有人故意的打了他一枪;向家里交待,只说枪走“火”致死。老屯的斗争死了两人以后,形势完全一面倒,地主,富民们个个胆颤心惊!先后约谈了胡庆瑞哥俩,五大吹一家,王大卵子,那老才一家。</h3><h3> 在挖浮财时,大家知道农村的地主家里都没啥东西可挖。只挖了那延庚,挖他家的时候,农会去了辆马车。拉回了一马车四季衣服和被褥,这是他家十多口人的穿戴,被褥等。农会干部,民兵,还有些穷人每人都分了一包。宝先生分了件毛衣毛裤,穿着好像有点小,他也没有细看,这可是这辈子第一次穿毛衣毛裤吧,他高兴。后来有人编了个顺口溜;东北光复,村长那X儒,穿着毛衣毛裤;露着半拉屁股!毛衣毛裤也有糟乱的时候?</h3><h3><br></h3> <h1>第十八章 土改</h1><h3> 这时有一群人在那闲聊,何队长真好。穷人分地又分房。不知没有老婆能不能也分一个?这时何队长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接下了话;分那!顺口问了一声,谁没媳妇?大家说;何队长,你也太官僚了吧!接着一口同声的说;“马祥云”!</h3><h3> 马祥云,哥两逃荒落户那家窝棚。那时就四十多啦。到现在没有五十岁,也有四十七、八岁,他走到那都带着他哥哥。据说他哥哥姓李,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异父同母,他哥约六十左右没有劳动能力。完全依靠他给人扛活,打短工生活!有时屯里谁家有喜事,丧事拉桌捞忙他都去,就像现在的帮厨一样。当地人有个规距,干这样活的人东家要赏红包的,包里装着块八毛的,他接了以后一分不留到那边写个礼账,随了份子一来二去,好多人家都欠他的份子。就因为这个哥哥,连带孩子的寡妇也不会跟他。他成了远近有名的老光棍。也因为长年自己做饭吃,没有多少衣服,又不能换洗,大家总感觉油渍哒奈,他的人确实很好,早些时候曾有人想帮他;都感觉他这个光棍又有个哥哥没处搁,后来再沒人给他张罗。</h3><h3> 他们家土改分了地,分的房子是三间房子的四分之一。是一铺南炕,炕头用几块板隔开老李头就住在那。,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他也不和别人交流,大家都叫他老炕头,没事的时候他脱去衣服在那找虱子,他眼神好像不好。看东西时离眼晴很近很近的看,他没有几颗牙齿;可他能用那仅有的几颗牙来咬虱子,咬起来嘎吧山响!他死于六十年代的那场灾荒!用一个疙瘩柜把他装殓埋在了西大甸子中心。</h3><h3> 土改工作自开展两个多月以来。干了上千年以来,人们乞颁的而又无法实现的,“耕者有其田”这样一件大事情。让共产党领导人民干成了;收缴了各各时期的土地契照,一把大火全部烧掉。那家窝棚屯将当年那家二爷,开垦的三百三十垧土地除有一百垧位于草原边缘地块实行“退耕还林”以上学校组织学生和发动社会力量“植树造林”以外,剩下的二百三十垧土地一律重新丈量,按全村二百三十口人平均每人一垧地。好坏搭配一家一户的分好。由松江省政府重新发放土地使用执照,俟新国家成立后再补办国照。</h3><h3> 分地这天全屯人都去了,妇女们抱着孩子,孩子领着老人,个个喜笑颜开。何队长站在人群里也真的感觉出,共产党领导人民干了件翻天复地的大事!</h3><h3> 何队长,这天吃完晚饭想起来,还有件大事要办,前几天答应马祥云的婚事还真得给他办。咱们说话办事不能失信于人民,他通过了解;那云才家还真有一个大姑娘,今年已经三十九岁未婚。而且这也是老才大爷的一块心病。这时的何队长己信心满满!</h3><h3> 老才家住在屯子的东半部,全家住在一个四合院内,这是当年四阿哥的老房。其实他叫云才。可人们都叫他老才,现在己七十挂零,还在操持家里儿女的事情,也着实不易。老才家七个儿子都己成家现仍然在住在一起。何队这时来到他家大门前轻轻地敲了敲门板,这时院内的大黄狗跑了出来向来人摇了摇尾巴,回头叫了两声。这时老才打开大门把何队长请进上屋,这时的大黄狗也跟了进来,到何队长跟前瞅了瞅,又闻了闻,摇着尾巴走啦!何队长看了眼那家的这位长者,顺口叫了声老才大爷,一下子气忿缓和了下来,老才大爷在心里怕他,你看前些日子他一挥手就打死两人,这小子你看他笑呵呵的;“麻衣神相”上面讲;这叫笑里藏刀心不正。老才却时怕了他,心里防线被他完全冲破,之所以弄了个全军负没!你再看他那个模样和他那把枪,在战场上不知打死过多少人呢?老才在想他今天要干嘛?</h3><h3> 老何这时说:老才大爷!老才应了声哎!哎!我问你:这次按人口分地,你们家能怎么样吗?老才大爷这时说;按我算计,每人一垧地我家还能补点最近又生了两个孩子,如果考虑到新媳妇过门这样算你家还有账可算。只是的咱村比较特殊,属于地多人少如果不够分咱村还有些荒地。这多亏那家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这片土地,是的!那时候开荒真不易?是的!这时何队长,接着说;我问你老才大爷?听说你家还有个没出门子的姐姐!俺关里家人有句俗话,“叫姑娘大了不能留,留来留去留成愁。”老才说;是阿!这不成愁了?现在快四十了,还谁能要她!这不已成心病。</h3><h3> 何队长说;我这还真有个小伙,人家没结过婚。这个人你认识的!那谁呢?马祥云!老才大爷一阵沉默,过去是有人提过,可他家却是穷啊。那日子真的没法过呀!还有他那个哥哥?可又一想再过一年。她就四十啦?再过几年那真就老到家了?何队长来提亲,你又不能说不行,又不好说行。老才灵机一动,嘴有点颤抖,那你就看,看着办吧!何队长一听乐啦!那么老才大爷,我想见一见你家姐姐,我们共产党人讲究婚姻自由的。这时老才想你说的自由,那成什么体统。他又说了一遍你就看着办吧。他心想决不能像你说的什么自由!都讲那些自由,还要我这个当阿玛的干什么?</h3><h3> 第二天,何队长在一次会的结束前他宣布土地改革新事多,老光棍马祥云和那家二姐将喜结连理,择日成婚!</h3><h3> 在马样云和那家二姐结婚那天,除老亲故友以外,三个村子的人都来了。这也是在给何队长的面子,他们为这对新人贺喜!他们的洞房就按排在新分的房子里。在分土地的时候何队长提议,多分马样云二垧地,因为他们将来会有孩子诞生,村民们都举双手赞成!婚礼是由何队长主持办了一个新式的革命的婚礼。主持人,证婚人,介绍人都是他!</h3><h3> 婚后,大家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认为马祥云是什么东西?他跟本配不上二姐。也有的说;他们很般配,有谁能知道四十岁的大姑娘,那脾气不知该有多特?可真正可喜的是他们结婚以后有了个宝贝儿子,他们都叫他马小。如今的马小己儿孙满堂!</h3><h3><br></h3> <h3>  在土改运动中涌现了不少党员积极分子,连宝先生也口头提出申请,要求加入共产党,区里的织织员找他谈了次话。组织员问他为什么要入党。他说:跟着共产党好吃香的喝辣。后来组识员没批他;认为他觉悟太低。通过培养后发展了和文儒等人为中共党员!<span style="line-height: 1.8;">工作队宣布;经县区党委批准,成立那家窝棚村,中国共产党支部委员会,由共产党员和文儒,和玉田,石春,等组成。</span></h3><h3> </h3><h3> 公元1947年4月,中共中央委员李立三,由哈尔滨去吉林。听取了五常、山河、拉林三县县委书记关于土地改革的汇报后指出;各地土改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是;严重的侵害了中农利益。为解决运动中出现的夾生饭现象,解决运动后期的土地分配,包括被斗户的土地分配都做出了细致按排。</h3><h3> 那家窝棚屯的土改,那老才家,属于错分错斗对象,按小户,弟兄们分家后,每户人口平均,又能补给他们几垧地。致此他们这个大家分成了若干小家。老才宣布退休,让儿子们自己顶门过日子!成份被定为下中农,当地习惯的称为划中。被斗户地主、富农也都按人均一垧地分配,不足的补齐。车马牛具也都做了分配,四月份分完己不耽误种大田为原则。县里调配了种子;农民们第一次种上了属于自已的士地!</h3><h3> 对于在土改中出现的问题,都一一做了改正,属于集体错误不追究个人责任,对于某个人俠私报负,个人偏见等错误己进行个别批评教育,撤消其职务。</h3><h3> 通过选举三村主任和文儒,民兵队长和玉田,原民兵队长任仲喜提升山河县付县长,山河县公安局局长,山河县撤消以后,任仲喜改任山河林业局局长,林业局党委书记。工作队何队长调回了部队参加了解放全中国的战斗行列带领着一个营,打到了海南岛。</h3><h3> 那家的大瓦房分给了无房户,每户一间。对于被斗户,无房住的也都做了按排!</h3><h3> 大瓦房随从那棵三百年的“老榆树“於文革时拆除和砍伐。</h3><h3> 东北民主联军改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土改后的五常拉林两地,参军人数、2295人,其中700人直接上了前线。有,1190人参加县独立团。405人参加区中队。组织支前担架381副,1586人</h3><h3> 皇城里走出来人们的后裔们,遍布全国,遍布世界!</h3><h3><br></h3> <h1> 作者简介</h1><h3> 叶赫那拉・國繁,生於公元1946年,满族,国有企业退休;愛上了门球运动,球龄二十年。平时爱好文学,爱好滿族传统文化。为了园梦,第一次写作。希望美友们能提出宝贵意见!</h3><h3> 此文利用美篇形式发表及制成美篇书只是一种尝试,值此谢谢美篇编辑部!</h3><h3> 作者 </h3>

少爷

拉林

第页

他们

队伍

这里

皇上

这时

屯垦

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