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2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10首歌曲,其中有首《我爱北京天安门》。一个星期后,当年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北京"五一"游园会》专题节目中,出现了孩子们伴随着这首歌曲欢快起舞的场面。从此,这首儿歌不径而走,迅速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上四图安东尼奥尼在北京</i></b></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拍摄于1972年的纪录片《中国》,曾经以《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曲揭开安东尼奥尼这部后来饱受争议的纪录片电影的序幕;1979年邓小平访美期间,美国儿童曾用生涩的汉语演唱这首歌曲,欢迎中国贵客的到来;日本民间访华团在中国演出的节目中,也曾用中日两国语言演唱这首歌曲。</p> <p class="ql-block">在这些足以载入历史的重大事件中,这首歌曲便是中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爱北京天安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天安门上太阳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伟大领袖毛主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指引我们向前进。</b></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只有28个字的儿童歌曲,却传唱了40多年,成为漫长岁月中成长起来的每一代中国人共有的童年记忆。每当提起天安门,人们的脑海中总会自然地回荡起那段轻快上口的旋律。不管今天的你喜不喜欢这首儿歌,天安门、毛主席、前进......这些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符号,凝固的不仅是政治的寓意,更是这个国家成长与情感,这就是历史的印记,一段难以抹灭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当时出版的歌谱中,词曲两个作者的名字被署在了页面右下角最不起眼的角落里,甚至一些书刊中连他们的名字都没有署。</p> <p class="ql-block">直到文.革结束后不久的1980年,这首歌曲获得"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二等奖,词曲两人才领到一笔奖金:每人17.50元。</p> <p class="ql-block">这首歌的原创者是上海的姐弟俩,词作者弟弟叫金果临,曲作者姐姐叫金月苓。金月苓和金果临有一层特殊的姐弟关系:他们各自的母亲是一对亲姐妹,而他们的父亲又是一对亲兄弟,因此俩人之间既是堂姐弟关系,又是表姐弟关系,称得上是"亲上加亲"。</p> <p class="ql-block">金月苓比金果临年长5岁,从小,他们就住在奶奶家,一起玩耍、学习,姐弟情谊深厚,直到少年时期才分开。弟弟在美术和诗词方面有创作天赋。但是在创作《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时,姐弟俩之间却没有彼此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i>——当年的姐姐金玉苓</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i>——少年弟弟金果临</i></b></p> <p class="ql-block">《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诗词创作于1969年11月29日,那一年金果临13岁,是上海市常德路第二小学五年级学生。《我爱北京天安门》是他生平创作的第13首作品。那时候他刚开始诗词创作,并且已经在当地的少儿刊物上发表过两首作品,热情很高。"我爱北京天安门",最初来源于当时英语课本中的两句内容:"我爱北京,我爱天安门"。金果临说,"我爱"这个句式在英语中是最简单的,他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天安门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在歌曲发表的最初三年,《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词经过几次修改。</p> <p class="ql-block">在金果临的笔记本上,这首诗词最初的题目是《金光照得全球红》:"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太阳升起金光照,金光照得全球红!"正式投稿时,他将最后两句改成"太阳光辉照万里,祖国山河处处春",题目也被更名为《我爱北京天安门》。作品第二次发表时,编辑又将最后两句改为"太阳就是毛主席,光芒万丈照前程"。据说,在1971年10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这首歌曲时,歌词又改为"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这便是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版本。和歌词一样,曲谱也经原曲作者金月苓改了两三次。1972年,这首歌曲在诞生三年后才正式定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i>——1971年,年仅15岁的金果临下乡到上海奉贤的五四农场务农(上图为五四农场今貌)</i></b></p> <p class="ql-block">曲作者金月苓是在1970年出版的第三期《红小兵》上读到这首诗词的,在完成谱曲之前,她并没有和金果临商量过。那一年她19岁,是上海第六玻璃厂的一名普通女工。金月苓喜欢音乐,每逢下班休息在家,她便坐在饭桌前写歌。</p> <p class="ql-block">今天被人们称为"儿歌奶奶"的金月苓已是今天中国的著名女作曲家。生于1951年,浙江人。1978年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唱片上海公司担任音乐编辑,一边工作一边搞创作,主要针对幼儿歌曲和儿童歌曲,代表作有儿童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针线包是传家宝》,出有抒情歌曲集《祖国大地尽春风》。除了这些知名儿歌,金月苓还创作了很多作品例如《我爱托儿所》《小小雨点》《小白兔》等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i>——右为今日金玉苓</i></b></p> <p class="ql-block">"我爱北京天安门",但姐弟俩写这首歌曲时他俩谁也没有到过北京,更甭说天安门。</p> <p class="ql-block">和金果临一样,当年金月苓也不曾到过天安门,她对天安门的形象把握,来自电影院里放映的新闻纪录片中,国家领袖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人民群众的场景。直到1972年,国家体委编创儿童广播操,到上海征求业余音乐作者意见,听说金月苓没有到过天安门,才特意邀请她到北京。那时候,《我爱北京天安门》已经在全国唱响了。</p> <p class="ql-block">金果临则是在1982年利用出差的机会,才见缝插针得以到天安门拍了几张照片留念。那天他穿着工作服,里面穿了件红毛衣。金果临喜欢红色。因为时间很早,广场上没有什么游客,更没有人知道他就是《我爱北京天安门》的作者。因为担心胶片相机的拍照效果,他拜托广场上的多位游客,拍了十多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i>——1982年,当年《我爱北京天安门》的小词人金果临,出差时终于"天安门前留个影",如愿以偿。</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i>以下文章链接/笔者编辑《歌儿声声唱北京》:</i></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1mzv85qr?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歌儿声声唱北京</a></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编辑/杨振东】</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