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前段时间,大姐在微信里发来一张照片,那是她们一九六四年下放的"知青"合影。看着这已泛黄的黑白照片,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它记载着我们如歌如狂的青春岁月,记载着我们的辛酸和无奈,也记载着"知青"这个用血凝成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和光荣称号。<br /> 六十年代我们永阳街道的青年,谈不上"知识青年",也就是小学生的文化,各自在家里闲待了已经好多年了,心情是空落落的,工作分配又指望不上,何去何从确实是心里一直思考的问题。<br /> 一九六五年六月份,永阳镇政府召开了一次"知青"下放的动员报告会,很多"首长"作了讲话,我们也没心思听,讲了什么根本不知道,唯独县劳动局张局长的讲话引起大家的兴趣。他是南下干部,标准的东北大汉,说得地道东北话幽默诙谐,逗得大家哄场大笑。他强调青年人应响影党的号召:面向农村、面向山区、面向工矿、面向最艰苦的地方,要坚决贯彻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的重要指示,年轻人应积极报名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努力锻练自己,为建设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h1> <h1> 一九六五年七月十九日,这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永阳街道像过大年一样热闹,街上贴满了热烈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大大小小的标语,永阳饭店门口停放了一辆大客车,人们敲锣打鼓、鞭炮齐鸣,我们一批17名男女青年胸戴大红花,陆续进入车内,车下站满了欢送的群众和家长。我们每人都是一个简单的行李:一床被子、洗换的衣物,政府还发给每人一个脸盆、小蚊帐、洗潄用品(脸盆至今我还保存着)。 <br /> 汽车就要开动了,在离别的瞬间,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相互之间千叮咛万嘱咐一一话别,哭声一片,我的脑海里至今还定格一个画面: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奶奶,挪着三寸金莲的小脚,跟着汽车小跑,不停地吃力的大声喊着(一个女知青的乳名):"永妹子⋯⋯永妹子⋯⋯",声音是那么凄凉,也透着难舍之情,最后仍然被大客车无情地甩在车后。整个送别的场景是那么令人心碎、那么悲壮、那么撕心裂肺,让我永世难忘。我们这17个年轻人未来的命运如何?出路在哪里?有谁知道?我们就要远远的离开自己的家,到一个从未听说过且偏远的地方去当农民,父母、亲人们心如刀绞般的疼痛,能不依依不舍吗?<br /> </h1> <h1> 在车厢内,我们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有人嘻嘻哈哈,有人哭哭啼啼,伴随着汽车的颠簸、摇晃而抖动着。透过车窗看到车外绿色的丘陵山川,金色的田野,急淌的河流,还有蓝天白云从眼前不断飞驶而过,车内的人已经昏昏欲睡了,这时,车内不知哪个喜欢唱歌的女孩,被车厢内沉闷的气氛压抑的喘不过气来,从她喉咙里喧泄出激昂的歌声:"远飞的大雁呀,请你快快飞,捎个信儿到北京,革命青年想念亲人毛主席⋯⋯"。这本是一首无限深情欢乐的歌曲,此时此刻我却觉得充满了无限的忧伤、酸涩和迷茫,好像就是发自心底的悲壮呐喊!汽车在官田车站就到站了,离目的地还有近十公里,全部是山路,只能步行。我们将行李提的提,扛得扛,紧跟着领我们的人(据说是公社派来接我们的人),生怕走散。步行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大家饥饿疲惫,好像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在能坐的地方浑身无力的坐下来,"身子骨像散了架一样"这句话我今天才有了切身的体会。</h1> <h1> 我们下放劳动的地方:吉安县平田人民公社社办林场,离公社所在地有七、八里路。在我模糊的记忆中,公社所在地虽然是全公社的政治中心,好像什么公共设施都没有,公社就设在一个大祠堂内。只有一条土路通向山外,勉强可以通汽车。<br /> 这里有一个非常简陋的小商店,货物也只有一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商店里有一个漂亮的姑娘,是我的同学,也是"老三届"知青,她一个人既是店员也是经理。我们在这里意外的相逢,并没有表现出格外的惊喜,更不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悲伤。因为在这个山区公社里有许许多多的知青,共同的命运使大家都有相同的迷茫,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又能说什么呢?<br /> 我们的社办林场座落在"马马坳"大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一一一括村。这是一个不足二十户农户的贫瘠小山村,全村人大部分姓游,有三户较特殊的家庭,他们是五十年代从上海移民下放到这里的,其中一户李姓大妈为人善良、热情、乐于助人,对"知青"也格外热心,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她是有求必应,所以我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李家妈妈"。</h1><h1> 林场的饭比农村人家早,晚餐后我和同伴彭全生一起爬上"马马㘭"。其实,他只有15岁,我比他大一岁。因为他父亲死得早,妈妈带着他和弟弟妹妹,生活很困难,所以他虚报16岁"混入"我们之中,以缓解妈妈的负担。这些都是他告诉我的,我很同情他,把他当弟弟看待,睡觉都同一个房间同一个通舖。</h1> <h1> "马马坳"并不算很高,但和我们生活在城里的人來看,已经有些"高耸入云"了,我俩站在上面眺望括村,啊!这是一个美丽宁静的小山村。村正前方有一条很长的小路,宛如一条巨蟒弯弯曲曲地蜿蜒爬行着进了这个小村子,这是与山外连接的唯一通道。四面的大山像一个大括号,小村就像一颗珍珠镶嵌其间,括村的村名就是这种原故吧。<br /> 晚霞如火,浓烈的霞光自天边倾泻而下,衬托得小村更加祥和安谧。村四周林木葱翠,满山遍野的怪石奇草和一些叫不上名的杂花,把山峦装饰的特别美丽,微风拂过,飒飒有声。夕阳映照下的小村鸡鸣犬吠,老人孩童欢声笑语悠悠不息。树林中的小鸟且歌且唱,使整个山村犹如一座大剧院一样,正演奏着优美的旋律,使我陶醉在这里。不知不觉村中冉冉升起了袅袅炊烟,一缕缕、一丝丝的烟雾飘渺在小村的上空,整个山村笼罩在祥云瑞气之中,真是好一处绝美的世外桃源!</h1> <h1> 这里仿佛与世隔绝,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除了种水稻及各家各户种点零星的蔬菜外,什么也不种,更谈不上柴油机、拖拉机,比较"大型"的农业生产设备就是牛拉犁耙,这里也沒有电,林场为我们备好了简单的煤油灯。<br /> 我们和林场的社员一道生产劳动,忙碌在田野地头,劳动的环境是很艰苦的。当时正值农村的"双抢"季节,劳动相当繁重紧张。每天天蒙蒙亮就要下地干活,在一片金黄色的稻田里,大家挥镰割禾,干劲十足,在这陌生而又新奇的环境中,我们确实感到劳累却又好奇,朦胧中倍感光荣与自豪。隨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日复一日的枯燥重复的劳动,现实的无情将理想击得粉碎,让青春的激情在慢慢消退。<br />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劳动锻练还是有收获,它锻练了我的筋骨,增强了体力,学会了劳动,知道了疾苦,磨练了意志,学会了做人。<br /> 在"双抢"劳动中,我们三个男孩子(我、彭全生、郭建平)分配负责"打禾",就是把割下的稻子脱粒。在直径足1.5米以上的大禾桶边,我们高举起一把把稻禾,死劲地在禾桶边上敲打,金灿灿的谷粒在桶里翻滚,一边打禾一边说说笑笑,一点都不觉得累。郭建平原先在街道的业余剧团是打鼓的,这一次发挥了他的特长,教我们怎样有节奏的打禾动作,就像演戏打着有节奏的鼓点一样,确实增添了劳动中的快乐气氛,也使我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劳动任务。</h1> <h1> 林场的社员是善良朴实的,我们的付场长刘炳贵是一个失散的老红军,对我们"知青"满腔热情,我们都是初次参加农业劳动,什么事都不会做,他会手把手地教我们,非常耐心,时不时还会说上几句鼓励的话,使我们心里暖暖的。在紧张劳动休息之余,社员肖文会还会扯起嗓门来段吉安采茶戏,声音虽算不上动听,却活跃了气氛,鼓舞了干劲,使我感到青春在心中涌动。<br /> 通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实践,我也学会了一些劳动本领:<br /> 第一学会犁田,没学之前,总认为犁田很轻快,慢悠悠的跟在牛屁股后面走,还可以欣赏秀美的田园风光。其实并不是这么会事。一、牛不会听指挥,会乱走,二、犁出来的土壤深浅不一,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犁到。社员游亮德有点呆头呆脑,人一身横劲,我向他学犁田,开始还摆出个"老师傅"的样子,不愿教,刘付场长批评了他,我又用奉承话哄他。可能是听了几句哄小孩子的话,心里高兴了,他才真教呢,而且还很耐心。通过实践我知道:要掌握牛走的方向和速度,手上的"鞭子"是做个样子,主要是牵在牛鼻子上的那根绳子,只要掌握好这根绳子,牛会乖乖的听指挥,左右不偏,快慢适中。犁田的深度其实也很简单,就是靠右手扶犁的角度,要使犁头和犁把的角度保持着15度左右。学会了犁田后,每次在水田里犁田,我是轻松的扶着犁,大声吆喝着耕牛,将那块古板的水田土块耕的哗哗翻滚,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我的步伐也隨着牛儿的牵引,显得越来越轻松,这时我会引吭高歌:"稻浪滾滾,闪金光,田野一片好风光,丰收的喜讯到处传,社员心里多欢畅,多欢畅⋯⋯"。</h1><h3><br /></h3> <h1> 第二件农活:插秧,也就是通常说的"莳田"。在社员们耐心的示范下,我们很快就学会了插秧。每个人一个脸盆,里面放磷肥,秧苗根必须粘磷肥,这样对秧苗的生长大有好处。"知青"都是新手,还不习惯这种农活,没有社员们动作轻松且速度快,我们笨手笨脚的,所以沒多久就满身满脸都是泥水和泥巴,觉得很不舒服,但是社员们说的那句朴实的话让我头脑清醒了:"作田人就是泥鳅,你们现在也变成了泥鳅,还怕泥巴?"是呀,中国的农民世世代代就是社会最低层的泥鳅,几千年来,不是天天跟泥巴打交道吗!"知青"既然做了农民就别无选择,豁出去了,没什么了不起,下定决心了,对"苦、累、脏"就无所谓了。其实,莳田最苦的还是腰杆,从早到晚一个姿势,弯腰90度,还要不停的插秧。今天的年轻人能够吃这种苦的可能没有几个了。我真佩服农民的吃苦精神,我们插秧一二天还能忍受下来,时间长了就有点坚持不住了,腰杆像断了似的伸都伸不直,走路就像驼背老人一样,但是我想,既然做了农民,就必须做农民的事情,也必须坚持到底,好在我很年轻,休息一个晚上,腰就恢复不痛了,而且一直坚持到莳田结束。</h1> <h1> 括村,是我新的人生起步的地方,是一个有苦有乐且终生难忘的地方。<br />离开括村后,我们转入了国营林场,结束了"知青"的生活,但"知青"这个称号却在我脑海中,烙上了深深的痕迹,值得我一辈子无尽的回忆。<br />"知青"生活是锻练人的,在这种繁重体力劳动的磨练下,我们成熟起来了,懂得了农产品的收获凝聚着无数人的劳动汗水,确实"粒粒皆辛苦"来自不易,一定要珍惜哦!在和农民共同的劳作中,看到了他们身上艰苦朴实和纯真厚道的亮点,也陶冶了我的情操,深切体验了农民的贫穷困苦的生活。现在党中央加大力度,加强"三农"工作,我从心底感觉这是多么英明的举措啊!</h1><h1> "知青"生活是苦涩、是泪水、是锤炼、是炼狱、是一只五味瓶,是一种痛苦,一种精神,又是一种财富。</h1><h1> "知青"生活收获多多,收获了磨练、收获了蹉跎、收获了快乐、收获了成熟,我最大的是收获了爱情、收获了幸福,够我一辈子享受!</h1><h1> "知青"生活的岁月是一条河,它流淌着纯真、流淌着激情、流淌着热血、流淌着一代人的青春。</h1><h1> "知青"的岁月是一首歌,是一首时代的交响乐。它穿越了历史,跨过了时空,回荡在碧水蓝天,回荡在广袤的大地,回荡在一代人的心灵深处⋯⋯</h1><h1> "知青"生活无怨无悔,"知青"精神永远镌刻在历史的画卷中!</h1> <h3> 2016年10月1日定稿于北京(顺义李桥馨港庄园)。</h3><h3> 2018年4月12日夜九点三十分完成第一次修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