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这是我家祖屋,我出生成长的地方,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虽然斑驳,却依然不失它的风华庄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伯伯一家住在主厅这边,五个堂哥,一个堂姐,一个堂妹,把个主厅热闹成最受大家喜爱的去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主厅最漂亮的地方就是这小院子,堂哥们栽种的各种盆栽亮眼了我们的年少日子,以前这里是空地没有水池,只种有一棵繁茂无花果树,那甜蜜的滋味至今让我回味流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里就是主厅,是祖屋最为神圣重要的所在。逢年过节或初一十五,主厅是为祖先们祭祀活动的地方,每次看到长辈们神情肃穆地虔诚敬香,我们就不敢造次。记得爷爷的生日也在这里隆重举行,爷爷的徒弟送的长长寿烛在这里映照了几天几夜,惊艳了我们好长一段日子。除夕夜,这里就是我们的天下了,在红烛彤彤的映照下,守岁到天亮是我们最为天真的童年写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祖屋正中间有三个房间,是爷爷奶奶和叔叔一家住的地方,一个堂妹一个堂弟,在祖屋里有关他们的记忆不多,肯定是被婶婶关起来读书了。😄😄后来这里租给来自对坊的卢姓人家,跟这家最小千金卢瑞瑞玩得最要好,可惜搬走以后人走茶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里是祖屋侧厅,爷爷奶奶的大厨房在侧厅后面,因此这里就是大摆宴席的地方,当然主厅也是。记得小姑出嫁那天,侧厅里摆满了酒席菜肴,最难忘的就是一大筛子一大筛子的大肉丸,整个祖屋弥漫的就是美味佳肴的香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侧厅右边就是我家了,爸妈年轻时都要忙着上班,因此我就在爷爷奶奶侧厅生活了十年,小时候对妹妹和弟弟也没多少记忆,更多的就是记得爷爷奶奶。还记得楼上这个小挂楼,留下了我们很多次玩过家家的好笑记忆。搬进新居后,这里就租给隔壁老宋女儿女婿,这夫妻俩勤劳能干,在家做绿豆芽买卖,时不时送给我家一些,那时的绿豆芽真得好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我家厨房,外墙长起了不知名的植物,这里诞生了我的厨艺处女作—尖椒炒空心菜梗,还有两道菜忘记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侧厅卫生间,以前还在这里养过猪,喜欢这个镂空墙壁,虽然残破还能看得出当年的风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祖屋大门口,小时候吃饭时间,我们几个堂兄妹就会端着碗聚在大门台阶上一起吃饭。更值得一说的是,这里还是我们经常文艺汇演的地方。小时候春节晚会看多了,大家就学着也办过几场文艺晚会。自我们搬进了新居,祖屋就租给了人家,大门也就被冷落成这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祖屋后门,三爷爷一家就在对面居住,看着小巷子,是不是很沧桑很苏州的感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主厅后门的厨房,记得是二哥新婚后的厨房,记得那一年,伯母和二嫂在这里煮了一大锅擂茶,那心意那美味至今暖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祖屋后门的一条巷子里,爷爷奶奶的又一个小厨房就坐落于此,想念奶奶做的菜,想念爷爷在灶前烧火的样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祖屋大门院子里的宝贝,是用来打糍粑和肉丸的石窝,在家乡论坛发了个帖子,家乡人说这是宝贝。那个年代的每个春节前夕,我们这个院子就挤满了人,都是左邻右舍拿着煮熟的糯米来排队打糍粑了,很怀念那年味浓浓的日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伯伯家把住区拆了建新房,还好主厅没拆,深感安慰!新房与祖屋共风雨也有多年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我们的第二代新居,记得是一九八四年洪水过后,上初中了搬进新居的,没搬之前新居二楼是租给宁都中学的高考学子们,相信他们对这一排新居很有印象。搬新居那天清早天还没亮,亲戚们就帮忙搬着大小家什和着鞭炮声排队走进新居。祖屋和新居就是面对面,隔巷子相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紧挨着我们新居的是邻居老宋家,这是我们巷子里头少有的姓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哥的新居挨着巷子口过来第一家,理所当然地发扬了老大当先的风范,门口洗手的正是老大。房子右边是我们亲爱的姑姑大人的住处,姑姑小我一岁,因为辈分太高,年纪轻轻就是大人姿态了。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一溜房子是不是很齐展?堂哥老大,老二,老三按大小顺序各就各位,唯有我家和叔叔家的大小顺序给搞乱了,叔叔家紧挨老三家,我家挨着邻居老宋家。记得我家这片地原是爷爷的洋姜地,叔叔那地种有葵花籽和青菜,大哥那块地是一个鱼塘。清晰地记得捕鱼时满塘的鱼欢腾跳跃的情景,还有向日葵迎着阳光灿烂舒展的样子,以及收获洋姜时的满心激动。这一切都是勤劳能干的爷爷的劳动成果,那场景远离我们太久太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巷子里有几家外姓,我邻居是老宋,伯伯家邻居还是我们亲戚,奶奶娘家那边的亲戚。亲戚隔壁是江姓人,再隔壁就是姓崔的人家,是姑姑大人的同学。大哥隔壁一家是连姓,也是后来改姓的张大美女一家。以前都是老街老坊的亲切得很,现在回家难得见到熟人一个,这就是城建必然带来的变化和无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家门口的巷子,再走几步就是曾经享誉赣州地区十连冠的宁都中学。紧挨着学校的就是我们小时候分外仰慕的老革命家,老革命姓邹,用现在的口气说,是当年在我们那一片地的土豪,大院子,新式房子令我们很是稀奇。记得爷爷还没买电视之前,跟伯母去老革命家蹭了回《西游记》看,还是彩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俯瞰这片地儿,祖屋与新居和谐共存,如今已不复存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家族的第三代新居,传说中的“一线天”,😃😃记得新居建成后第一次回家,找不到家的具体位置,巷子里信号又不好,只能在这里干吼才唤得爸爸出来迎接我的回归。如今,新居代替了祖屋,虽然祖屋不在了,但它和祖辈们的勤劳善良精神会永远存在于我的内心深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爸妈一生的心血,您们辛苦了!</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