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康巴藏区的天地之间

原来如此

康巴藏区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毫无疑问,一是令人留连忘返美丽的风景,还有路上邂逅的那些用身体丈量大地,一步一步磕等身长头的朝圣者(或是用徒步方式穿行在大山中的朝圣者)。无论是在新都桥、塔公、道孚的八美,还是在丹巴、马尔康、红原、若尔盖等,在藏区几乎每一条通往拉萨的路上,我们都曾遇到他们。他们和藏区各地飘扬的五彩经幡,一起构成了那块苍茫神奇大地上不息的生命脉搏。 走在朝圣路上的年轻人 康巴藏区徒步的朝圣者,每人手拄木棍,脸上被缠得严严实实的布,只露出一双眼睛,每日延着公路向着想往的目标前行着…… 他们多数人远谈不上富裕。除了应付路上高原风雪、风餐露宿的恶劣自然条件,他们中的部分甚至还需要通过一路乞讨的方式来解决维持最基本生存需要的经济需要(他们多数怀里有金银,但那些是积攒下来捐给寺庙的,是宁可自己饿死也不能动用的)。但这种乞讨体现出来的恰恰是一种骨子里的高贵:他们不是为生存在乞讨。这也是在藏区,乞讨与布施同样是一种美德。朝圣者从来都是满身尘土与汗渍! 远处贡嘎雪山, 无论高贵还是卑贱,也无论老幼,藏民族都有一个一生一定要完成一次朝圣的梦想,并身体力行去实践它。从家乡出发,磕等身长头,风餐露宿,去往佛所在的圣地朝圣。对于绝大多数朝圣者来说,路途异常遥远且艰难,一块油毡,一袋青稞可能是他用来应付路途风雨和饮食的全部财产,因饥饿寒冷等原因死在路途上的朝圣者很多,遇这种情况,随行的亲属会取下逝者一颗牙齿,带到大昭寺的牙柱上,以让逝者更靠近佛祖。 结伴而行的朝圣者 常可见到的经幡 在去马尔康路上见到的喇嘛 结伴而行 塔公草原远处遥见雅拉雪山,近看木雅金塔那金灿灿的塔顶,在一览无余的草原上反射出眩目的光芒。 一路上牛羊成群,风光无限 虽已是仲秋,早晚温差极大。中午阳光明媚,气温22度左右,到了夜晚零下5~6度。 路在脚下延伸(若尔盖草原) 折多山一历史上的汉藏自然分界线,从康定去新都桥,途中要翻过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一束金色的阳光刺破了多云的天幕,我们才有幸见到折多山雄浑的身影。 折多山夕阳西下 踩着朝圣者的足迹,我们一行6人耗时11天穿行在康巴藏区的天地之间。 海螺沟红石滩 路边小憩的朝圣者 秃鹫在河里觅食 朝圣者三五成群,在天地间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