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味道:40年後再品味

与你分享

<h3>   上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我俩从事口腔医学专业的起点;上海,一个充满了现代气息的地方。 金秋时节,参加毕业40年的同学聚会,重游上海,有机会再次感受上海的气息、品味上海的味道,收获良多,愿与你分享。 </h3><h3><br></h3><h3><br></h3> <h3>  重游校园</h3><h3><br></h3><h3> 这里是我俩1973年初遇的地方,今日回到校园,迎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亲情,让我这个平时不乐意留影的人,也禁不住来了一张。 <br></h3><h3></h3> 当年的“上海第二医学院”变成了如今下面这个名称,让人有些生疏和惆怅。好在校门没变、建筑依然,老师、同学相聚,家的感觉瞬间就找回来了。 站在重庆南路的过街天桥上,路西面的校园是教学区。 教学大楼环绕着操场。如今的操场漂亮多了。<span style="font-size: 17px;">操场的北面是科研实验楼,当年我们的基础实验课在这里,老师们的办公室在这里。</span>操场南面是教室和图书馆,当年还有个小礼堂。如今,以前听报告看演出的礼堂没了,变成了行政楼,令人惆怅。 &nbsp;重叙友谊<h3><br></h3><h3><br></h3><h3> 同学聚会安排在郊区的度假村,毗邻朱家角古镇,为的是能够静心回味昔日的友谊。古镇有着明显的复建痕迹,但仍很亲切,让我想起了当年临床实习“开门办学”的时光。小桥流水,江边人家。</h3> 还一旧愿&nbsp;<div><h3><br></h3><h3><br></h3><h3> 回到上海等待参加学术会议,忙里偷闲,我一个人去了趟吴淞口,了却了多年的一个愿望,去到长江尾,领略母亲河投身大海的壮观。</h3> 迎面所见的是黄浦江与长江的交汇处,远处是入海口,右侧是黄浦江。</div> 江边新建的“零点广场”,是我国又一个海拔基准标志区,紧连的是一个滨河湿地公园,毗邻的是一个大型邮轮港。 零点广场上的标志钟,很秀丽,透着历史的厚重,让我想起了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标准时钟。 邮轮码头,岸边是巨型邮轮,路上有拉着行李箱、悠闲的旅客。 现代化建筑的候乘大厅,远远看去,秀丽壮观。 湿地公园里景色宜人。 露天音乐厅贝壳样的舞台建筑虽说是仿制波士顿查尔斯河畔的Shell, 但与湖面相伴,倒也相映成趣。 淞沪炮台遗址,记录着昔日的惨烈。 老上海追寻 <br><h3><br></h3><h3><br></h3><h3> 怀旧,是人进入老年的一个标志。对我们这些50后,到了上海,最不能忘的是南京路、淮海路。当年,每逢假期回家前,总要光顾南京路淮海路的商店,为的是给家里人买点东西。特别是位于南京路上的“一百”商店。有一次,我们几个同学,看着柜袈上色彩斑澜的花布,议论着,对不中意的颜色,会说,“这么难看,谁会要?…”。店里有位老店员听过后,悠悠地说“摆在这里的花布都留不下,你不喜欢,但总会有人喜欢的”。这句话,虽出自一个普通店员,但很有哲理,我至今记着。</h3> 当年中国的第一高楼“国际大厦”是老上海的重要标志,如今已淹没在新上海的楼林中,要仔细辨认才能找到。 位于延安西路的“大世界”,曾是上海“花花世界”的代表,如今秀丽如旧,但淹没在现代化的建筑中,雄风不再。 坐落在苏州河浦江边的“上海大厦”雄伟如旧。当年周恩来总理带着尼克松登顶,签下了举世闻名的“上海公报”,翻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张。 浦江西岸的海关大楼和政府大楼,记录着沪上昔日的辉煌,如今还保留着昔日的容貌。 位于老西门不远的豫园,如今仍然熙熙攘攘。1976年9月9日下午4:00,我在这里的商店里获悉毛泽东去世的消息,-当年举世震惊的消息。 豫园附近,重新开放的城隍庙。 重走淮海路时,不经意又来到了中共一大会址。 <h3>外滩的解放纪念碑。</h3> 见证了上海近代史的外白渡桥,桥西边是流经城北的苏州河,桥东面是苏州河在黄浦江的出口,面对的是浦东的新上海。 <h3>  如今的上海虽然也是翻天覆地了,但老上海的足迹仍然处处可见,但要费些心思。政府花气力保护、标记,也算下了功夫。这是整修后的十六铺码头。<br></h3> &nbsp;新上海见闻<h3><br></h3><h3><br></h3><h3> 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代表,更是现代化的先锋。新上海的高大建筑如森林般快速崛起,是中国腾飞的标志,也是现代人的骄傲。虽然我不那么喜欢居住在拥挤高大的钢筋水泥楼林中,但远远张望、拍拍照片还是挺有韵味的。</h3> 上海最高的建筑,记不住叫什么名字。 从浦西看到的浦东,不一样的感觉。 苏州河入黄浦江处,远望的是一路向海的黄浦江和浦东新区。 货运依然繁忙。 游船、游人依然如织。 集高、大、奇、特、怪于一体的超高层建筑,远远看去,还是很美的。或许这就是“现代”? 看浦西,也是高楼林立。 在世博会中国馆顶层看到的老上海(黄浦)和新上海(浦东)。能登上这里,要感谢我们上学时的大班长,他当年担任世博会申办的领导工作,为上海世博会做出过巨大贡献,也立有广泛的人脉。 世博会留下几个漂亮的建筑,这个蚌壳状的巨大建筑不知现在作什么用。 中国馆依然矗立,里面的展览还在,只是人比当时少多了。当时繁华的周边景色已不存在,大片区域正在重新建设。 <h3>夜幕下的新上海更加娇艳,是梦境,还是当下?抑或这就是仙境?<br></h3> 母校,再見!上海,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