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

泰山道人

——品读蔡嘉励的中国画 文/泰山道人 与蔡嘉励先生相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山东临淄作画,我们不期而遇,他笔下的陕北黄土高原千丘万壑、沟沟坎坎的景象着实吸引了我,他温文尔雅的谈吐也使我久久难忘。一个以创造讴歌陕北黄土高原的意境与笔墨为己任的画家,何以能把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融入到创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被誉为“窑洞画家”?他的艺术选择与艺术历程富有哪些启示性?带着这样的思索,我认识了蔡嘉励先生,之后,对他和对他艺术的关注和了解自然就多了起来。 蔡嘉励先生,1947年生于陕西省绥德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教授,陕西省文联委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负责人之一,陕西美术馆前馆长。1997年被中国文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画坛百杰画家”称号。 蔡嘉励自幼受祖辈影响酷爱绘画。尽管早在二十岁时他就参军离开了家乡,但每年仍回老家,时至今日都没有间断过;蔡嘉励对陕北尤其家乡绥德一带的风土人情似有一种无法割舍的骨肉亲情。故,每每提笔做画,他的心头,他的笔端,便自然流露出对养育了他的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的深情。因了,他的国画作品多取材于陕北、秦岭和太行山麓,也就不难理解了。茫茫的黄土高原,古老的窑洞,澄黄的谷穗、鲜红的辣椒挂在门框上,石碾、柴垛、鸡圈垒与窑洞旁,驴儿、羊儿在路边吃草,枯柳、白杨植于庭院中······他力求与陕北的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在观察体验的过程中分析比较陕北的地形地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关中大地丰腴的差异,思索研究陕北黄土高原与风土人情的独特之处。在他看来,陕北的黄土高原,比之内地更加深朴、高旷,更具有历史感,而少人工雕琢,有着强烈的色线形的奏鸣。这些意象的择取与组合透出不同于传统的“新”,这些“新”成为蔡嘉励中国画的个性、特点。而且,意象增添了新意,便自然由“神”生“韵”,进而对作品表象景物作了某种补充,使得司空见惯的自然景物更为丰富、境界更为开拓。因此,这种“神”而兼“韵”的表现手法,激发了画家和观赏者心灵远游的想象。 宋人郭熙说:“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得见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因此,为了把胸中丘壑化为纸上云烟,蔡嘉励在不断的学习“长安画派”老一辈创始人的风格中,更加有意识地损益临习而来的诸家之长,探索适于表现黄土高原的大气和粗犷的造型与笔墨,并且为此常常外出体验,丰富修养,锤炼诗情,以造化为师,中得心源。在最近看到的他的一部作品集里,我印象较深的几幅是《走出山沟沟》、《过去的窑洞》、《万壑皆白云》、《静静的黄土地》、《素雪》、《秋归》和《高原秋色》。他或者画黄土原的大气和粗犷;或者画巍巍群山的坡势陡峭;或者画雪山长云的严峻高旷;或者画明月、秋实、万山尽染;或者画风雪凄迷、寒凝玉树中的任重道远······看得出,蔡嘉励先生作画十分注意笔墨意趣,“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意在笔先,画尽意在”;他力图在作品中运用点线的生动结合、墨色的丰富多变表现主体的虚与实、神韵与理气。在技法上,蔡嘉励并不追求新奇,而在于山水气势的凛然与隽永。在设色上,讲求“墨”意,应了老子那句名言:“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在构图上,或高远,或平远,或拾之一偶,但无不表现了高原的旷远、深浑、高亢与苍凉,追求视觉上的庄重感和力量感。在美学上,讲究创造美,追求神韵美。在表现形式上,大胆吸收传统形式之精髓,刻意求新。事实上,在他那气象森严、幽密深遂的山水背后,体现的完全是画家个人的内心感受。 在取之于自然的图景中,我们不仅领略了笔墨的韵味,自然的不息生机、无所不在的精神流动,还在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感受中体味到中国式意象的独有魅力,使人们“忘笔墨而有真景色”,显示了他充满激情的旺盛创作力。蔡嘉励先生是个具备文人气质的画家。他的学识、修养和艺术功底铸就他的这种品格,他在文学及书法上的素养和眼界,使他能够广泛吸收各种艺术的精华,并了无迹痕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相信会有更多人在关注着蔡嘉励以及他的高原画。 【图中作品为泰山道人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