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时代

王建军

<h3><font color="#010101">  四川珙县位于四川省南部,部分地方和云南搭界,面积1149平方公里,人口42万。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br> 我父亲是山东人,1949年随解放軍刘邓大军进军西南,解放珙县后,父亲就转业到地方工作。母亲是四川长宁县人,1951年调珙县粮食局工作。我是1952年出生在四川珙县。从婴儿开始一直到初中毕业,都是在县城生活,学习。那里有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br>  我是三岁上的城关幼儿园,当时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叶厚芬老师教我们,从小班、中班、到大班,在幼儿园一共上学四年,老师就象妈妈一样关怀和照顾我们,一天天长大,幼儿园老师付出的心血是最大的。<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幼儿园毕业我们就该上城关小学了,当时也要考试,就是排队挨个问一下家庭情况,父母姓名,本人名字,就入学了。一、二年级的班主任是黄启秋老师,她教会了我们拼音,也学会了算术九九表。每一点进步都是老师辛勤劳动的结果。升到三年级了,当时是杨太霞老师的班主任,先是加入了少年先锋队,(当时要九岁才能入队)少先队每周都有队日活动,开始担任小队长,带一道杠的臂章,很神气。杨老师对学生很爱护,对教学很负责。68年我准备下乡当知青时,还见到她,她叮嘱我要好好劳动,适应生活。一个好老师啊。转眼就升四年级了,班主任是陈吉书老师。那时又大一点了,也更调皮一些了,有的同学有个性了。我们几个好朋友学习都不错,陈老师也很喜欢,少先队当付中队长了,臂章两道杠了。陈老师也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老师,很热情,很负责,许多事情亲历亲为。记得有一次放学,陈老师因事不在场,当时我负责排队放学,站好队以后,我就宣布,女同学排队放学回家,男同学目标河边洗澡,男同学个个高兴,很快就到河边了,脱衣服下河。不知是那位女同学向陈老师汇报,陈老师急火火赶到河边,先把衣服集中起来,挨个把我们从水中揪出来,裸体排队训话,我挨得最凶。并要求回家写书面检讨,不少于多少字,真是愁死人了,不知怎么写,还不如直接批评。第二天在班上又挨批评。那时小不懂事,给老师带来多少烦恼,找了多少麻烦,现在想起来很对不起老师。人生的成长就是在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表扬声中长大的。<br> 四年级就是初小毕业了,又要升高小了,这次要考试,有些同学就不能上学了。我这次升学是五年级甲斑,和开义、林庆、书建一个班,班主任是周明德老师,高年级除了语文,算术还增加了自然,地理,历史等新课,我们好象又长大一些了,知识面也相应增加了,我担任少先队大队委员,臂章三道杠了,但没有带一道杠时兴奋。又升到六年级了,这是毕业前夕了。赵士明老师担任班主任,赵老师高高的,瘦瘦的,带一幅近视眼镜。给人一种表情严肃,知识渊博的样子。实际上赵老师是一个既严肃又热心的人。学生有困难都是热心帮助解决。那个时候困难学生沒有及时缴学费,书费,学杂费都是赵老师先垫上,以后学生有钱时再给他,如实在困难就算了。那时候工资又少,真是难能可贵。一个好老师一生难忘啊。离开珙县后,再也没有见过赵老师,不知赵老师现在可好。在六年级的时候,因为学校破旧,有些教室成危房。学校准备盖一幢新楼,资金不充足,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每个星期五下午劳动课都要去砖瓦厂挑砖,盖新教室。到六年级的下半学期我们搬新教学楼了,用上了新教室,这也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心中十分滿意。通过劳动,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加了集体主义思想。<br> 在城关小学的六年,是我们长身体,增知识的时期,知道好与坏,美与丑,正义与邪恶。为今后的人生观打下了基础。<br>  <br> <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从城关小学毕业了,又开始考初中了。这次升入的学校是珙县的最高学府——珙县中学。通过考试,我、东川、开义、希平、富美、林庆、书刚几个好朋友都分到一个班了。(在小学时虽然是好朋友,大都不在一个班)当时那个高兴劲,不亚于现在上大学一样,也是邮局专门送录取通知书到家,也体检身体,程序一点不少。(小学的同学好多都没能上初中,可惜了不少人材)。<br> 上中学了,同学们从四面八方来,有区、乡的同学很多。结识了很多新朋友。我和底硐的江庭汉同桌,成了好朋友。去年参加同学聚会,江庭汉同学专门打听王建军来不来,同位不来遗憾啊。可见感情之深。我们68级二班是卢树尤老师担任。卢老师年轻有朝气,有活力,会打篮球,会美术。在抓好学习的同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发挥其不同的作用。我和希平去了乒乓球队,东川他们几个去了篮球队,也有的同学去了其他兴趣小组。同学们个个学习努力,遵校规守纪律。这一年是我们珙中的黄金一年,知识增长很快,收获很大。</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可是好景不长,只过了一年。1966年下半年,第三学期刚开始,“文化大革命”的潮流就影响到我们珙中了,我们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不久我们又都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再教育。至此,我的学生生涯结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从下乡回山东老家开始,就离开了生我养我十六年的珙县城,这是我一生难忘的地方。去年有幸回珙县参加珙中68级入学五十周年同学聚会,看到一个崭新的珙中和一座新的珙县城,心中感慨无限。在此,祝愿我的老师和同学们、珙县的父老乡亲平安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以上我是以流水帳的形式,记录我在珙县成长的过程,文中的相片是我收藏保存的。</span></p> <h3>下乡时同学合影。</h3> <h3>前排左起宋新生、李东川,后排左起宗希平、王建军。</h3> <h3>同学黄俊京、宗希平、王建军。</h3>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时《宜宾日报》记者拍摄的相片,左起杨士贵、张和祥、李东川、王建军、王开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