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010101"> 青岛二中,永远的记忆!</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1970年到1975年,我们在二中度过了初中、高中的中学</font>时代。</h1><h1> </h1><h1> 毕业已经四十多年,但是每当我们走到太平路2号二中旧址时,一种特殊的感情油然而生,情不不禁地驻足向里面多看几眼。终于有一天,我们一群同学相约走进这个熟悉的地方,打开了我们的记忆之门。</h1> <h1> 二中已经东飞!在1999年迁到了崂山区松岭路70号。</h1><h1><br></h1><h1> 学校创建于1925年,原名为“胶澳商埠公立女子中学”,1950年秋改名为“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那时的校长,是省政府任命的。</h1><h1> 多少年来,二中历年的入学录取成绩、高考成绩、竞赛成绩都保持青岛市第一,被公认为青岛最好的高中。</h1> <h1> 但是, 二中的根基依旧在这里,二中的精神依旧在这里,我们还是忘不了这个地方。</h1> <h1><font color="#010101"> 几经辗转,太平路2号校门上的牌子已经数次变换,从青岛二中到育才中学,又从育才中学到了现在的实验初中。</font></h1> <h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二中的各科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二中有名师,名师出高徒。</h1> <h1><br> 上面是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前排左起,张一瑤(总务主任)魏寿山(教导主任)谢继鸿(付校长)賀文光(校长)戚简侯(付校长)彭锡曾(老师)刘绪基(老师)隋世民(书记)张铎(主任)刘传修(人武部长)<br> </h1><h1></h1><h1> 二排, 张凤山(办公室)吳启序(老师)付备良(老师)刘广信(老师)张维钦(老师)刘清润(老师)牟敦然(老师,)王林(老师)刘童冀(老师)祝思远(老师)</h1><h1><br></h1><h1> 三排,陈建文(老师)臧宣淑(老师)吕存端(主任)金光显(老师) 刘岐山 (老师)潘荣宝 (老师)李基順(老师)高爱华(老师)谢素香(老师)王爱瑜(老师)李瑞英(文书)。</h1><h1><br></h1> <h1>珍贵的教师花名册。</h1> <h1>这里面有我们熟悉的老师。</h1> <h1> 我们的老师,现在仍然精神矍铄!</h1> <h1> 1970年,我们从小学升入二中,班主任是李基娟老师和刘贤德老师。</h1><h1> </h1><h1> 李老师,黄县口音,说话心直口快,办事干脆利落;对学生既慈爱又严格,一直带到我们初中毕业。她是数学老师,讲课提纲携领,融会贯通;平面几何和代数讲得尤其好,给我们培养了极好的思维方式。</h1><h1> </h1><h1> 李老师已于2017年11月14日驾鹤西去,享年86岁。</h1><h1> </h1><h1> 刘老师也是胶东口音,原来是俄语教师,“文革”开始后,俄语课没了,所以教我们政治,还是一连的连长。</h1><h1> </h1><h1> 刘老师多才多艺,会拉小提琴,会写美术字,当时教学楼石柱上“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就出自刘老师的手笔。刘老师非常厚道,后来到青岛七中当了校领导。</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是前楼,那时还没有厚德楼这个叫法,只有前楼后楼,这是后来改造的吧。我们1972届初中一班,就在这个楼的西北角上,教室是菱形的。</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h1><h1><br></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楼的北面是一个操场,有一个石头砌的主席台,我们在这个操场上体育课、做课间操、还有歌咏比赛。我还当过班级的指挥,大家唱的声嘶力竭,当然都是革命歌曲。</span></p> <h1><font color="#010101"> 三楼,从这个书橱背后的门进去,是一个小走廊。我们班和二班的教室就在这里面,男生们课间就在走廊里皮打皮闹,现在不知为何挡住了。</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刚入学时,教室的黑板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每天早上要挥舞着小红书,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敬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早晚把林副主席敬到沙漠里,我们才不再祈祷。</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那时,每天的第一节课,叫“天天读”,总是学习《毛主席语录》;年复一年的诵读,以至于我们现在还能背下来一些段落;《老三篇》更是背得滚瓜烂熟。</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入学时“文革”还没结束,我们还是加入红卫兵,但那时已经没有“打砸抢”了,红卫兵只是以前的少先队而已,后来又开始发展团员。</font></h1> <h1>那个年代,学校里也是由“革命委员会”来领导。</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南面的教学楼,据同学回忆,我们以后就搬到这间教室里。 那个年代,学习是自愿的,没人逼你。教室里经常有各种恶作剧上演。</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博学楼原来是一片平房,有团委,红代会等机关;还有医务室,有校医在里面给师生处理小伤小病。我们有时在楼前开大会,就坐在地上。</font></h1> <h1> 这张照片就是二中两个教学楼的原貌。</h1><h1> 进入校门的院墙右边, 原来是通向大海的排水沟。</h1><h1> </h1><h1> 课余,我们经常沿着这条排水沟,走到海边。</h1> <h1><font color="#010101"> 现在,排水沟已经被覆盖了,被红色的跑道取代,右边成了一个小操场。</font></h1> <h1> 初一入学不久,全体同学背上背包去拉练,打着红旗,唱着红歌,长途跋涉数百公里,好像第一天就从二中走到流亭,有六十华里!记得那天我们带的饭,机场的解放军为我们做了鸡蛋汤。当天宿营“红寨”、桃林,第二天走到即墨营上;那时日行几十华里,一天住一个村庄,一直走到莱阳万第,过了新年才返回青岛。</h1><h1> </h1><h1> 那时我们不过十四五岁,放到现在,很难想象。</h1> <h1> 拉练到了海阳行村,民兵英雄、地雷大王赵守福、于化虎还带领民兵给我们表演了地雷战模拟场景。</h1><h1> “文革”期间,没啥电影可看,《地雷战》看了不知多少遍,所以实战模拟我们很感兴趣。</h1> <h1><font color="#010101"> 拉练时有时需要同学自己做饭,那时虽然年龄小,但大部分同学都会做饭,记得林建国同学还烙了油饼。<br></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h1><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我班宫瑞祥同学的回忆:</font></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font color="#010101"> “拉练时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走到一个叫万第的地方。好像是快过新年,当时各班分了点猪肉,那时猪肉肥肉多。我当时负责我们班的伙食工作。</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那天我出去和几个同学玩,我们班几个女同学在烧水烀玉米饼子、可惜我记不清是那几位女同学了。</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等我回来打开锅盖看她们把玉米饼子做成夹生的了!但快到开饭时间了大家都有点慌了。</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我当时急中生智,把存的猪肉拿出来,把肥猪肉膘切下一大块就下锅炒了。后放入些水烧开后把半生的饼子切成块下汤里。</font>做了一锅肥肉烩饼子。没耽误同学开饭。</h1><h1> </h1><h1> 当时大家很长时间肚子里都没有油水了!吃的那个欢啊!但是吃完后就有同学开始拉肚子了……那个惨啊!</h1><h1> </h1><h1> 李老师知道后找我还批评了一顿。我那当时那个冤啊,一个女同学也不站出来替我说话……挺伤心的!但现在回想起来就成笑谈了……。”</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二连十一班徐永立同学的回忆:“我记得当年拉练的目的地是海阳小纪,不是莱阳。在那里我们渡过了元旦。</font></h1><h1></h1><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当时是住在老乡家里,每个班发了面粉和猪肉包饺子,我们同学没有会包的,房东大娘教给我们,和我们一起干,最后尽管饺子煮成一锅粥了,大家吃的还是有滋有味的,因为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是第一次离家在外地过元旦,都很兴奋。</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我记得当时我们把锅里不多的几个还算完整的饺子,盛出来,给我们班主任姚老师吃了,姚老师吃着饺子,笑的很开心”。</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是否用凉水煮的饺子,已经没有印象了,因为当时我们真的不知道要用什么样的水煮饺子,煮成一锅粥可能与水温有关,也可能与饺子下锅后,不停的搅动有关,还可能与一锅汤里饺子下的太多了有关。这些当年的经历,现在回忆起来很有趣的。”</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我班的王巍同学记忆力超强,当年的很多轶闻趣事都是他回忆起来的。这是他对拉练的描述:<br></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h1><h1><font color="#010101"> “于萍班长拉练途中常搀着李老师站在路旁高坡看我们从眼前走过,颇象首长检阅士兵。</font></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h1><font color="#010101"> 拉练时和国少青住老乡家,烧炕漏烟,毯子烧了几个洞。那是个美国黄军毯,裁掉烧焦部分,至今保留。</font></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h1><font color="#010101"> 国少青极仔细,出门前掏出一张纸条详细核对所带物品,各口袋放什么都有安排,绝不象我等粗人,然后把纸条叠好,放进上衣小口袋,我提醒他说:再在手上写个我,证明都没丢。</font></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h1><font color="#010101"> 于长江班长高兴时经常哼唱关牧村的歌,阿佤人民唱新歌,歌声一起,颇有摇滚乐味道。</font></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font color="#010101"> 吕广建拉练时经常背一个卫生箱,我颇为羡慕,箱内除了红紫药水,十滴水,绷带,还假公济私放了许多卫生纸,对我不错,借了几次应急。”</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据一连六班的张海波同学回忆,拉练结束回到青岛市,我们先到了位于四方区的青岛十六中,重新打了背包,整理了仪容,然后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市里进发,犹如大军进城一般,沿途受到市里统一组织中学生和市民的夹道欢迎,那心情,“展扬”的很!</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二连十二班的同学拉练归来在教学楼前合影,现在同学们都是花甲之年了。那时,很多场合要在胸前举着小红书。</font></h1> <h1> 1973年初,我们经过考试升入二中高中。由于“文革”的原因,中考中断了几年,但到我们这一届,恢复了中考。考场就在二中,监考甚严。</h1><h1></h1><h1> </h1><h1> 这一届初中有十七个班,到了高中只有八个班。有不少初中同学或当兵,或顶替父母就业,或下乡,也有的同学转到了别的学校。</h1><h1> </h1><h1></h1><h1> 我们1975届高中一班,班主任是吴维成老师和孔宪斌老师,全班有52个同学。</h1> <h1> 吴维成老师是临朐人氏,数学教的特好,再难的问题,也会演化的通俗易懂。 </h1><h1></h1><h1> 更难得的是,吴老师虽为数学老师,却又是二中男排的主教练,在其调教下,二中男排屡屡在青岛市中学生排球赛中夺冠。每当二中为比赛主场时,排球场往往被摇旗呐喊的同学围得水泄不通。</h1> <h1> 遗憾的是,吴老师因为两地分居的困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调回临朐,二中因此既少了一个数学高手,又少了一个能夺冠的排球教练。</h1><h1> </h1><h1> 吴老师今年七十八岁,现在临朐县城安度晚年。</h1> <h1> 2017年5月7日,1975届高中一班的同学专程到临朐县看望班主任吴维成老师</h1> <h1> 孔宪斌老师是我们最喜欢的老师之一。四十多年过去了,78岁的孔老师还能认出全班每一个同学。<br> </h1><h1> 孔老师乃荣成人氏,性格开朗,为人朴实,对学生特好。</h1><h1> </h1><h1> 孔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让我们记忆深刻的,是孔老师那以荣成方言为基础的“荣普”,其中荣成味道约占八成。</h1><h1> </h1><h1> 二中的老学长们,都能模仿孔老师朗读《欧阳海之歌》里的“山变了,水变了,老鸦窝也变了,一切都变了”;惟妙惟肖。</h1><h1> </h1><h1> 我在班级聚会时更能用“荣普”模仿孔老师背诵《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的大部分段落:“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京洛骚然……”,惹得孔老师和同学们捧腹大笑。</h1><h1> </h1><h1> 由此可见一个老师的特点对于学生的记忆是多么的重要。每每想起孔老师的“荣普”,同学们往往忍俊不禁。</h1> <h1> 二中在历史上就是青岛市中学界的体育强校,出了不少著名运动员。记得田麦久老学长的八百米全国记录竟保持十几年。 </h1><h1> 在高中阶段,记忆最深的是学校的体育活动和比赛。</h1><h1></h1><h1> </h1><h1> 我们一班的田径和篮球最强。</h1><h1> </h1><h1> 王宁的短跑,孙冠军的中长跑,孟强的长跑再加上其他几个同学的组合,屡屡取得学校运动会的高中组总分第一名,孙冠军还连续几年在全市中学生运动会蝉联八百米冠军;女同学张琦的“三铁”亦有威名。 </h1><h1> </h1><h1> 王宁、范小建、解军、汉骏巍、毛华等组成的篮球队,更是校篮球赛的绝对冠军。</h1><h1> </h1><h1> 这是在1974年学校运动会上,孟强、毛华、王宁、我、孙冠军五人组合,包揽男子四乘一百米 、四乘四百米接力冠军;有两张小奖状为证。</h1><h1> </h1><h1> 据孙冠军保存至今的日记,四乘四百米成绩3分49秒5,人均57秒4,这个记录在二中保持了若干年。</h1><h1> </h1><h1> 这张照片是我班的郭强同学拍照并洗印的,那个年代,相机还是稀罕物。</h1> <h1> 四十二年后,当年的五人组合还能跑多少秒呢?</h1> <h1> 在1970年代,二中田径队往往蝉联青岛市中学生运动会冠军。</h1> <h1> 二中足球队,也拿过青岛市中学生足球赛冠军。</h1> <h1> 这是1972届女子排球队。</h1> <h1> 这是男子篮球队。教练辛鹏章老师给我们上过体育课,也给我班同学留下深刻印象。</h1> <h1> 这是女子篮球队。</h1> <h1> 这是孙冠军当年在青岛市八百米比赛中夺冠的情景,也看得出当年的青岛市第一体育场的场地是多么糟糕。</h1> <h1> 那时的比赛,完全是为荣誉而战,破记录奖也只是个小本子。</h1> <h1> 那时的男女生关系是很微妙的。在小学时男孩女孩皮打皮闹,到了中学突然互相不说话了,说话的仅仅是学生干部们。是青春期使然?多年以后,很多暗恋在同学聚会时得到坦白。</h1><h1> </h1><h1> 到了高中时的某一天,我突发奇想,组织男女混合编组的班级排球赛。规定以小组为单位,六名队员中必须有两名女生。结果我们班比赛时,各个年级的同学都来围观,引起全校轰动!而后各个年级竞相效仿,风靡一时;乃至扩散到岛城各个中学。</h1> <h1> 文艺方面,1970年代的青岛二中宣传队,在岛城颇有名气。宣传队的同学也颇有自豪感,我们这些非队员煞是羡慕。王爱瑜老师名气亦是了得,深受学生们的敬仰。还有位李长怀老师,对戏剧导演颇有研究。 </h1> <h1> 二中排练的芭蕾舞剧《白毛女》誉满岛城。当年的喜儿、大春,你好吗?</h1> <h1> 那时的宣传队职责就是宣传毛泽东思想,为工农兵服务。因而经常到青岛市的企业演出。记得我们拉练时,还到莱阳万第演出一场,既慰问了我们,又使当地的百姓大饱眼福。</h1> <h1> 我们的中学时代,提倡的是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学工学农学军都有参加。</h1><h1></h1><h1> 初中二年级,那时不过十五六岁,我们到青岛市东方红棉织厂学工。学工也没有什么补贴,还要自己带饭,倒是每人发了一张公交月票令我们很兴奋,不上班时坐上公交车满青岛市闲逛。</h1><h1> 到了工厂之后,竟然要像工人一样打三班,以至于夏运智同学晚上十点下班后,妈妈要到公交车站去接,好多女同学均是如此。</h1><h1> 到工厂后分到了各个岗位,跟师傅学徒。王巍同学干装纬工,学的很认真,最后竟能看24台机器,体会到纺织工人的辛苦;刘曙光也是装纬工,刚学徒时还曾被滚烫的梭子烫伤过。夏运智是挡车工,黄淑爱被安排在仓库。</h1><h1> 下面这张照片,是当时史学宝、王莉莉、陈爱琴、徐立娟穿上纺织女工的工作服的留影;稚嫩的娃娃脸,透露着青春的信息。</h1><h1> <br></h1> <br> <h1> 在学校里也可以学工。分院里有化工厂,牟敦然老师教给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生产硫酸镍。</h1><h1> </h1><h1> 学校里还有海带场,刘同安老师带我们划着小船出海养海带。海带在栈桥东面的大斜坡上晒干后,不知卖到哪里去了,倒是每个学生还分得两捆,很好吃!</h1><h1></h1><h1> </h1><h1> 我们还曾到中韩公社参加麦收,是用手拔麦子。</h1><h1> </h1><h1> 我们还曾到部队农场去学军。说是学军,但主要是干农活,当然也有摸枪、紧急集合、行军等军事活动。短短一个月,和解放军感情很深。</h1> <h1><font color="#010101"> 中山公园竟也有我们的一席之地。二中在公园东面的山上有一个农场,种了很多桃树,是岛城有名的公园水蜜桃,我们好像每个学期要去劳动一段时间,自带干粮,这是劳动课。那水蜜桃好像是在收获季节分得两个,味道好极了!</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现在桃园依旧,但是估计已经不属于二中了。公园水蜜桃也有若干年不曾享用了。</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那时学校对面的新建礼堂是不锁门的,我们放学后经常去那里玩耍。</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出了校门右边是一个小操场,有时在那里上体育课,据老校友说,在1960年代之前,那里是个网球场;后来盖了二中教工宿舍,现在建了地铁站。</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现在学校的招牌依然醒目,但已经不是我们留恋的那个。但这个学校依然抢手,入学要靠电脑排位,比中彩票的机率稍大些。</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二中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回忆,这一生的时光,都可以慢慢琢磨。</font></h1> <h1 style="text-align:left;"> 这是我班解军同学的诗:</h1><h1></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center;"> 大雪情思</h3><h3 style="text-align:center;"> 送二中老同学</h3><h3 style="text-align:center;"> 解 军</h3><h3 style="text-align:center;">北风吹过涌寒潮,</h3><h3 style="text-align:center;">大雪时节无雪飘,</h3><h3 style="text-align:center;">同学此时可冷暖,</h3><h3 style="text-align:center;">已是深冬叹路遥。</h3><h3 style="text-align:center;">曾经牵手洁白处,</h3><h3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尘不染尽妖娆,</h3><h3 style="text-align:center;">红瓦绿树冬色美,</h3><h3 style="text-align:center;">冰封岸礁迎浪涛。</h3><h3 style="text-align:center;">今晨怀旧走栈桥,</h3><h3 style="text-align:center;">谁留围巾把情绕,</h3><h3 style="text-align:center;">梦中缤纷几十年,</h3><h3 style="text-align:center;">海边母校最骄傲。</h3><h1></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 2016.12.7</h1><h3 style="text-align:center;"><br></h3> <h1><font color="#010101"> 结束语:<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同学聚会,故地重游,有感而发。这篇小文章发出后,得到校友们的关注、感慨和指正。更有初中本班同学和二班、十一班,十二班的同学以及高中本班同学提供照片或文字,姓名恕不一一列出,在此一并感谢。<br></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br><font color="#010101"> 愿二中的明天更美好;二中的校友明天更美好!</font><br><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h1><h1><font color="#010101"> 希望校友们继续提供文字或图片资料,以便不断充实,我的微信号:qingdaoycj</font></h1><h3></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附:青岛二中1972届初中(共17个班)</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1975届高中(共8个班)</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各班合影</h1> <h3>编者:于长江 电话:1380895386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