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3日,初中部教研员10人分成4个组,分赴城区四校针对“分层选课走班探索班”的实施情况开展专项调研,并对“学案常规”和“校本教研”的有效落实进行深度调研。 视角一:校园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
7点30分,我们分头到达了调研学校,干净整洁的环境,朗朗的读书声,井然的秩序,无声地向我们昭示着:新学期,新气象,新风貌……
匠心独具的班级文化,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充分体现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殷殷期望和满满的爱心。 精美的黑板报,昭示了孩子们对新学期的无限期望,斗志满满。 安静学习的教室里,班级墙面上的文化氛围并不浓厚,是不是也是一种缺憾? 视角二:
从第一节开始,我们分头进入”分层选课走班探索班“的教室开始听课,着重从学案编写与使用、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实验课教学四个维度进行了仔细观察。
在听取的56节课中,有50节课教师设计并使用了学案,未使用的6节课中,三节是单元复习课,一节是习题课,两节为试卷讲评课,说明在新授课上使用学案教学已基本成为常态。 我们抽查了某校某班某科的学案,班内48名学生,收上来45份,1份空白,3人没交。这位学生的学案基本一片空白。听课中我们也遗憾地发现:大部分学案仅用作课前自学和课后检测的工具,学案导学作用并不明显。 这是某校一节历史学案的设计 这是同一学校一节英语学案的设计,两节学案内容设计上完全不同。听课中我们也不断地思考:同一学校同一学科或者同一学段不同学科在学案的设计上各不相同,是学科的区别?学段的区别?还是有其他的因素?怎样的学案设计才会充分发挥导学作用? 学生的书写水平也参差不齐,差距很大。 这位同学的书写非常工整,一目了然,清晰明确,显然是用心的。 这位同学的书写不敢恭维,有待提高。
听课过程中我们也特别关注了小组合作学习。统计发现,有52节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小组合作,确实能够集思广益、思维碰撞,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不使用小组合作的课堂气氛则略显沉闷。 化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实验,学生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兴致盎然。 同学们讨论得太热烈了,老师也按捺不住加入进来。 这样的”合作“看不出来在合作什么?听课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存在很多“伪合作”现象:(1)个别学生游离于小组合作之外,小组合作变成了你说我记,我说你听;(2)在课堂中,经常看到教师问,学生答;很少看到学生问,教师答;(3)基本没有见到学生问,学生答;(4)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往往是“你回答的很好,你很棒”,缺乏深度的追问。
调研中让我们特别欣慰的是:提前预习、积极主动学习、及时整理错题、大胆点评质疑、乐于展示学习成果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批优秀孩子的身上基本形成。 下午2:30上课,2点的时候,走廊里已经空无一人,学生都已经在教室里安静地预习或复习,静静等待老师的到来。 这些知识点课本上显然没有,不用老师叮嘱,孩子们早已经在课本上认真记录下来。 用醒目的红笔将错题的答案写下来,方便以后翻阅或查看,真是不错的好习惯。 下课铃响了,还有一个问题没弄懂,同桌之间热烈讨论起来,完全忘记了这是下课的时间。 历史课上。”小先生“声情并茂的的讲解,是不是更容易吸引孩子们的目光? 数学课上,一同学抢先走到黑板前板演,步步推进,逻辑严密,发现有些同学没听懂,一再”启发再启发“,颇具优秀教师的风范。
在实验课上,演示实验已经成为教学常态,并极好地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 瞧,一名老师在认真演示实验。 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眼睛里藏不住的兴奋!相信这样的实验课更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 如果所有的实验课都能放在实验室去讲,让每个孩子都获得亲自动手、实践、观察的体验,学生们会不会更感兴趣?讲实验、说实验、背实验的问题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是不是会在体验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呢? 视角三:阅读教学 学习了课本上《水浒传》的选篇后,老师布置将《水浒传》作为课外阅读的书目,并设置阅读检测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水平。可以看出学生的掌握水平还是棒棒哒……检测明显提高了阅读的实效。 每个教室里都安置了书橱,但遗憾的是部分”书橱“变成了”作业橱“,孩子们喜欢的书哪里去了?
各学校都在一定层面上重视了阅读教学,但计划性、系统性还有待加强,阅读的途径、方式等还需要进一步拓宽。有关阅读教学的评价、检测机制还比较单一。下一步我市将有12所初中首批加入语文“主题学习”阅读测评与激励系统“一米阅读”试验,各校要借势探索将阅读做成可评价、可测控、可激励的行动。图书配备、设施完善、晨诵开展、1-2节阅读课设置、阅读课开到阅览室里去、各关师生阅读活动开展……都是教研室新学期检查的硬指标。 视角四:校本教研
调研中,我们全程参加了某校思品、语文两门学科的半日教研活动,学校领导安排专人负责,同科教师都积极参加了观课,教研组长主持了评课活动,每位教师都认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言直言不讳,气氛热烈,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教研气氛浓郁,这样的教研无论是对授课者还是评课者来说都会是一场难得的“盛宴”。
半日教研活动现场 视角五:座谈交流
利用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孩子们悄悄向我们透露他们的”小秘密“:绝大多数学生早上6点左右起床,晚上11点左右睡觉,睡眠普遍不足;80%的学生每天做作业的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最多者可达到4-5个小时。
看着看着感觉有些心疼:是否可以适当调控作业量,留给学生多一些休息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呢?
这名学生是他们学校学习的佼佼者,但是稚嫩的脸上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交谈中孩子表示担心自己能否保住第一名,反复强调身边的同学都太优秀,感觉压力太大,有些压抑! 这名学生也是非常优秀的,但却用“班级倒数12”来描述在班内的位置。看来,对于这批优秀的孩子,除了学业上的关注外,更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调适。 视角六:校园文体活动 我们一行10人从上午第一节到下午第二节一直听课,四所学校总共听到一节体育课,查阅课程表发现,每周仅安排一节体育课,音乐0,美术0…… 结束语
结束了一天的调研,我们有一些兴奋,但更多的是思考:分层选课走班是“创建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的一次大胆的探索,是初高中课程整合的一次大胆的尝试,是真正为孩子负责的体现,我们相信:风景,一直在路上……
(撰稿:葛艳霞 制作:董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