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录第1集 呼和浩特

阿沃亚斯

蒙古行思录是我精心准备了若干年的游记体综合性长篇大论,其内容涉及到旅行、地理、历史、宗教、经济、人文等等方面的内容。<div> 我将从内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开始,游走内蒙古全境和东三省、青海、甘肃、新疆的蒙古族自治州县(以后还要去蒙古国、俄罗斯、中亚五国),把有蒙古人生活的地区看个究竟。</div><div> 本文的核心内容首先是历史,初衷就是想把那些众说纷纭的游牧民的历史搞清楚,匈奴突厥鲜卑契丹柔然都是咋个回事呢?</div><div> 其次就是地理,我想看看那些梦中出现的辽阔美丽的天堂草原,现在究竟是庄稼地、矿山、荒漠还是真的像摄影杂志和电视宣传片里的一样靓丽呢? </div><div> (上图,内蒙古呼伦贝尔莫日格勒)</div> 第三就是文化、思想和宗教。<div> 我想感受一下游牧民族热爱自然、众生平等、彼此尊重的传统文化;反思一下中国的儒家文化和主义带给我们的影响;并且会以藏传佛教为主线,研究一下过去和现在的宗教问题。</div><div> 这些我会在后面游记中穿插为大家整理、归纳、介绍,现在,我们先抛开这些拘束的概念,踏上我们的轻松之旅,随我感受内蒙古的风情吧。</div><div> 第一站,呼和浩特,开始。</div>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的首府,这半句话,包含了几个概念,在我们旅行之前,先要弄弄清楚:<div> 1、内蒙古的内、外概念</div><div> 大部分人的概念是蒙古是中国的一个地区,民国初年趁乱分裂出去一半,成立了蒙古国,既然不在一起混了,就是外人了,叫外蒙古吧。那么留在大家庭里的自然是内人了,叫内蒙古吧。</div><div> 非也、非也。</div><div> 内外蒙古是大清初年,征服漠南和漠北蒙古各部后,册封了蒙古各部王公贵族为扎萨克(首领、政权领导),实行了盟旗制度。把漠北蒙古各部统称为外扎萨克蒙古,漠南蒙古各部统称内扎萨克蒙古,这就是内外蒙古的由来。</div><div> But,需要指出的是,内外两个词,是汉语的词汇。在蒙古语里,不叫内外蒙古,而称为山阴蒙古和山阳蒙古。蒙语的南面和阳面是同一个词,北面和阴面是同一个词,内外蒙古完全是地理概念上的划分,山的南面、阳面的叫内蒙古,山的北面的、阴面的叫外蒙古,说白了都是一家人。</div><div> 类似的称呼又阿鲁科尔沁、阿鲁察哈尔、阿鲁蒙古等等,都是山阴、北面的意思。</div><div> 内外蒙古名称的由来,是有大清朝廷重大用心在里面的。</div><div> 蒙古是威胁大清国最大的力量之一,内外蒙古臣服大清时,大清国局势相当不稳(新疆当时还是卫拉特蒙古人的准噶尔汗国呢)。为了尽量使蒙古人的力量分散、分裂,大清刻意的使用了内外蒙古的名称,山南蒙古各部先投降依附大清,叫内附蒙古诸部,山北的蒙古各部后来才臣服大清,叫外藩蒙古。(蒙古本部的大汗从成吉思汗开始,一直都有,最后一个林丹汗在皇太极时期才病死)</div><div> (以上来龙去脉咱们日后慢慢分说啊)</div> 2、呼和浩特的蒙语汉译<div> 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的阿拉坦汗建呼和浩特城(蒙古语,青色的城)。明史叫库库合屯(咋不翻译成酷酷河豚呢?),说起这个明史的译名,我忍不住先掰扯掰扯。</div><div> 呼和,蒙语青色的意思。这个词在蒙古语和蒙古文化里是相当牛的,蒙人尚青色,如同汉人叫炎黄子孙一样,蒙古人自称呼和蒙格勒,就是青蒙古的意思(还有个原因说蒙古小孩生下来屁股和身上有青色的胎迹,确实如此。)</div><div> 但是在明史里,翻译出来就变成库库和阔阔了(金庸、倚天里面的赵敏她哥王保保,蒙古名字就是阔阔帖木儿),哇,我这个呼和浩特人,可以叫成阔阔城人了,大大地有钱啊。</div><div> 你们不觉得库库和阔阔有点搞笑的意味吗?是的,有深意的。</div><div> 明朝和蒙古打了几百年,明人对蒙人恨之入骨又无可奈何,只能在汉字上做文章,比如常见的蒙古名字巴图,在明朝的汉字里就翻译成把秃儿,还有什么丙兔、俺答、脱脱、墩多步、车棱等等,明显的是有酸涩的贬义。</div><div> (这都是汉语翻译里的老传统了,以后我讲匈奴柔然历史的时候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div> 2、首府及内蒙古特色行政区划名<div> 首府就是省会,自治区不是省,所以叫首府。</div><div> 首府(省会)的第一个标准就是行政中心,其次呢,一般都是最大城市、最核心的城市、经济也最好的城市,但也有不少例外。 比如呼和浩特人口300万是内蒙古第二大城市,第一是包头市。但是呼和浩特的历史、地理位置等等方面在内蒙古是很符合首府标准的,顺便提一个内蒙古的特色行政区划名字: </div><div> 盟=地区=地级市; </div><div> 旗=县;</div><div> 苏木=乡;(现在的苏木经过合并乡镇后,部分已经不是乡镇级别了,只是村级,但地名依然叫某某某苏木) </div><div> 嘎查=村(看多了就记住了)</div><div> 呼和浩特有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四个区,武川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四个县,土默特左旗一个旗。</div> 了解了基本概念,想要全面认识一个城市或者地区,还是应该先从地理入手,因为地理环境决定了生活、生产方式。搞清楚地理,很多历史现象、现实情况、经济问题、人口自然、旅游等等都能明了。<div> 我先更正一下大部分南方朋友的潜在观点—— 内蒙古都是大草原,大家都会骑马,这是错误的。内蒙古很多地方是林区、农业区、城市,草原面积占60%,但是会骑马的牧民不到5%。<div>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的首府,是一片农田环绕的城市,根本没有大草原。不要奇怪,在农业化、移民如此普遍的近代和当代社会,大城市都是一样的。</div></div> 呼和浩特总体的位置,是内蒙古中部偏西,中国的正北方,蒙古高原南端。<div> 敕勒川、阴山下,就是呼和浩特最典型的地理特征。</div><div> 阴山,就是现在的阴山山脉,其中段在呼和浩特的北部,叫大青山。 </div><div> 阴山下,就是黄河冲击平原——敕勒川,也叫黄河前套平原、土默川、土默特平原。</div> 这个平原为什么叫黄河前套平原呢?请看上图:<div> 黄河的几字,在内蒙古中西部形成了两个套,前套平原在几字东北角,也就是土默特平原。</div><div> 后套平原在几字西北面,就是巴彦淖尔市,著名的河套地区。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现在大部分是灌溉型农业区。</div> <h3><font color="#010101"> 土默特平原的农作物以玉米、小麦、土豆为主,除了作为粮食外,主要是提供给牲畜作为冬季饲料,以及生物制药等等用途。</font></h3> 这是黄河前套地区非常大的一条黄河支流——大黑河。<div> 汉唐时期叫金河,蒙古时期叫依克图尔根河(大激流),可想当年的辉煌啊。</div><div> 可惜现在,灌溉和工业用水、持续增长的人畜饮用水,大激流金河成了涓涓细流。</div> 呼和浩特北靠阴山中段的大青山,海拔1000-2000米。<div> 植被覆盖率较西北内陆部分山脉要好一些,但仍然属于植被较差的山脉,近年来已经采取了保护措施,植被在逐渐恢复中。</div><div> 客观的讲,在西北干旱地区,这样的植被已经非常好了。</div> 大青山北面是一个农业县武川县,属于高原农业区。<div> (上图蓝色区域,武川县在清末之前,乃茫茫草原也)</div><div> 呼和浩特最南边与山西接壤的是清水河县,全县大部分位于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接壤的山地区,属于较为贫瘠的黄土高原区。</div><div> (上图黄色区域,到处是窑洞,长城在南端分开了中原与草原地区)</div> 如果你认为呼和浩特和山西河北一样,就是北方的农耕地区而已,那也不完全对。<div>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呼和浩特地区,历史上都是草原为主的游牧区(秦汉等朝代又短暂且小规模的农垦),清中后期以后才逐渐成为农业区的。</div><div> 呼和浩特目前还保留小型草原三处。</div><div> 两处位于武川境内的大青山高山草原:哈达门高山草原、淖尔梁高山草原。</div><div> 一处位于南部清水河县境内乌兰木伦草原。</div><div> 上图为淖尔梁高山草原</div> 那么:<div> 呼和浩特从草原到农耕是如何形成的?</div><div> 历史上这里究竟是谁的地盘?</div><div> 是什么人在这里生活?</div><div> 现在的呼和浩特经济文化发展如何?</div><div> 有什么好吃好玩的?</div><div> 下面,我们逐一回答以上问题,看看内蒙古首府的历史和现状。</div><div> (上图,呼和浩特在民国时期的城门)</div> 呼和浩特历史<div> 公元前306年,赵国赵武灵王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境内筑城,设立云中郡(上图)。(云中是呼和浩特市的别称之一)。呼和浩特有城市的历史2300多年了,这在中国塞外应该是相当早的了。</div><div> 那么,在此之前呢?</div><div> 是的,一片大草原(但是还不到唱那首著名的天苍苍野茫茫的时候呢,那首歌出现还要过八百年呢)。</div><div> 在北朝之前,呼和浩特是匈奴人的牧场。</div><div> 匈奴,就是赵武灵王学习胡服骑射的主要对头,我将陆续详细介绍之。</div><div> 秦汉时期,中原王朝继续在呼和浩特范围内设立郡县,短暂开垦农田,处于长期和匈奴争夺的阶段,大小战斗相当的多。 中原王朝第一个大规模战争的游牧民对头,就是匈奴。蒙恬、李广、卫青、霍去病和冒顿单于、老上单于、达头单于这些名将帝王谱写了很多壮烈的历史。</div><div> 从我的观点上,这些都是正常的国际关系,应该平等的看待。随着我们旅行的深入,我的一些历史观点将逐步展现给大家。</div> 西汉初期,由于秦末战争创伤很深,而此时匈奴空前强大,大汉采取了和亲防守的外交政策,隐忍了数十年。 经过文景之治后,到了汉武帝时期取得了对匈奴的战争优势。陆续占领了鄂尔多斯、黄河两套平原,恢复在此设立云中郡、定襄郡、中部都尉等(上图)。<div> 大汉帝国一面驻军防守,一面移民农垦,人口鼎盛时期达到几十万人。这在当时,已经算是非常多了。此后的呼和浩特地区,再一次达到几十万人口,要到明清时期才有了。</div> 东汉几乎复制了和西汉一样的历史:王莽之乱后的东汉初期,衰弱的大汉国失去了这些地区,只好继续和亲隐忍。到了中后期,趁着匈奴南北分裂,又取得了一些优势,逐步恢复了对呼和浩特地区的管控。<div> 此时,南匈奴和北匈奴分家了,部分南匈奴投入到了他们娘家的怀抱(匈奴皇族后来都随了大汉公主的母姓了,姓刘),这是秦皇汉武之后,游牧民重返内蒙、陕西、山西北部,也是中国北方边塞地区的第一次大规模民族融合。(各位陕西山西姓刘的朋友们注意啦,十有八九你们有匈奴和大汉公主的血统)</div><div> 魏晋南北朝时期,呼和浩特地区第一次迎来繁荣和辉煌。</div><div> 大兴安岭的鲜卑人南迁塞北,融合了留守草原的匈奴人,成为草原新的霸主。 鲜卑拓跋部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建立北魏的都城——盛乐,同时在阴山南北麓建立以武川军镇(现武川县,上图)为代表的六大军镇,防御北方草原的柔然人(匈奴和鲜卑人的近亲部落)。</div><div> 武川军镇培养了大量地方军阀势力,匈奴鲜卑汉人互相联姻通,最终发展成为赫赫有名的关陇贵族集团。其后人杨坚和李渊分别建立了隋唐。(不要奇怪,隋唐皇室的鲜卑匈奴血统早已公认了)</div> 鲜卑人和南匈奴逐步汉化后,住在的阿尔泰山的柔然人的锻奴(打铁工人部落)突厥人,击败柔然统一草原各部,到了隋唐时期,草原霸主换成了突厥人。<div> 盛唐时期,呼和浩特是突厥东受降城的所在。</div><div> 由于大唐对突厥的战争没有取得全面长期的优势,这里没有设置郡县和农田,全境都是草原,功能只限于接纳投降的东突厥部众。名为城,实则都是帐篷睡袋的露营点。</div><div> 唐亡后,经过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契丹人的大辽统一了北方草原。大辽在呼和浩特地区建立丰州城及天德军,属于大辽重镇,以军事和贸易为主,对抗西夏和北宋(上图)。</div><div> 金元时期,丰州城继续沿用,至今仍有城市遗址、文物和辽代佛塔存在。 到元末明初,经过红巾军的战争和大明朝出征蒙古,丰州城和长城外的其他几十座草原城市一起遭到攻陷焚毁,最终废弃。</div> 明朝中期,东蒙古的土默特万户阿拉坦汗势力强大,土默特部占据阴山南北、东起燕山 西到青海的广大区域,这就是现在的土默特平原、土默特旗的由来。<div> 阿拉坦汗于1572年建库库和屯城(呼和浩特),大明自己记录在史书里称之为:归化城(蒙古人并不认可这个称号),双方开始贸易互市。 这段历史从前一直被视为蒙汉友好的象征,其实,阿拉坦汗如同后世的英法联军,为了打破大明国的贸易壁垒,进行了数十次的边境战争,直至打到北京城下才逼着明朝皇帝签订了贸易通商条约。</div><div> 清朝初年,蒙古最后一个大汗林丹抗击满清失败,从呼和浩特西逃青海,清军攻陷呼和浩特城并纵火焚毁了大部分建筑。</div> 康熙33年,大清重修呼和浩特城,并在城东新建了一座四方型的绥远城,派驻满洲八旗兵四千人及其家属共上万人进驻,这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市的新城区。<div> 也就是说,呼和浩特由一个蒙古人建的呼和浩特城(归化城)和一个满洲人驻军的绥远城组成,这就是呼和浩特现在的旧城和新城的名称由来。</div> <h3><font color="#010101"> 民国,呼和浩特叫做归绥(归化和绥远,上图)市。日据时代,叫做厚和市。 归绥,一直是绥远省的省会。 解放后,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font></h3> 简单说完历史,再聊聊呼和浩特的人文。<div> 先说旧城,旧城也就是阿拉坦汗建的呼和浩特城,也有一个俗称叫召城(上图,呼和浩特大召寺前的阿拉坦汗雕像)。</div><div> 从康熙朝开始,呼和浩特成为满清统治蒙古,防御西北强敌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 除了军事征服和封王赏赐外,弱化蒙古人好战性格的最好武器,就是让蒙古人笃信藏传佛教,让蒙古的男丁去寺庙当喇嘛。</div><div> 所以满清一朝,在呼和浩特地区建了将近100个大小寺庙,至今流传的七大召、八小召、72个免免召,所以呼和浩特也叫召城。这些召庙文革大部分被毁,至今只有不到10个存在,包括著名的大召、席力图召等。</div> 清中后期开始,随着对西蒙古准噶尔汗国的征服,蒙古和西域归于平静,贸易开始越来越多。呼和浩特成为晋商的根据地,著名的大盛魁等旅蒙商、旅欧商都是在呼和浩特开设公司总部。<div> 所以,现在的呼和浩特旧城,虽然政府力图打造蒙元文化街,但现实中的呼和浩特旧城人,绝大部分是山西商人的后裔,满大街都是浓浓的晋语方言。(你根本听不到说蒙语的)</div><div> 旧城现在叫玉泉区(康熙征噶尔丹时在此挖出口井,赐名玉泉井),到处都是生意人和手艺人,说旧城人会做买卖,就是源于此。玉泉区只保留了土默特衙门旧址和一个蒙古族学校作为蒙古人曾经的印记。(上图、大盛魁旧址)</div> 再说新城,也就是绥远城。<div> 绥远城是清朝一品封疆大吏绥远将军府的所在,是防御漠北和漠西蒙古的重要军事基地,管辖着归化城土默特蒙古各部。所以,清朝中前期,绥远是一个标准的军镇。</div><div> 从清中期以后呢? 战争平息,生活安逸,于是绥远城变成类似北京皇城根的地方。大量的满州兵丁将官拿着俸禄没仗可打,于是提笼架鸟开始享受生活。清中期以后直到解放,绥远城是个遍布玩家的休闲城市。 (上图为绥远将军府,现在的将军衙署博物院)</div> 解放后,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量的政府部门和军队进驻新城,新城就成了内蒙古的行政中心,所以新城人通行的汉语没有方言,只是有点山西味道的普通话。<div> 现在的新城。除了当年的满洲八旗后裔外(现在还有满族幼儿园和满族小学),还有大量蒙古族的干部群众从草原来首府工作,尤其是2000年以后,随着内蒙的经济腾飞,越来越多的蒙古人从牧区到呼和浩特打工生活。(大街上终于可以听到很多蒙语了)</div><div> 上图是满都海公园,得名于北元时期中兴蒙古的大汗达延汗(明史著名的小王子)的夫人满都海(她是小王子父亲的侧夫人,秉承祖先匈奴习俗,后来又嫁给了小王子,抚养帮助他中兴蒙古),此段历史颇为有趣,留待日后详述。</div> 呼和浩特还有一个回民区。清朝的时候,回族人向中国各地迁移。如同北京的牛街、天津的红桥、济南西安的回民街一样,大部分中国的城市都有回族人迁来生活。<div> 呼和浩特的回民区在旧城的北部,是清政府在归化城北(旧城北门北面),划出的一片区域,让这些回族人居住。</div><div> 现在的回民区,以伊斯兰风情为主,回族人的方言也是山西话,大部分人以手工业为主。(上图为呼和浩特清真寺)</div> 呼和浩特境内的农业区,基本保持着山西人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南部的清水河县,由于接近黄土高原,大部分民居还是住在窑洞里。 <div> (上图是清水河县,黄河老牛湾窑洞民居)</div> 在清末之前,长城以外的呼和浩特包头全境,都是蒙古人游牧的地区。随着清末放开移民,大量山西人走西口到呼和浩特地区租种蒙古人的土地种粮食。土默特部的蒙古人逐渐和山西人同化了,大部分人的蒙古文字和语言都不会了,通用汉语和山西方言,还有很多蒙古人给孩子起满族人的名字(也是汉语,多取吉祥意味的字眼)。<div> 如今,随着经济发展、文化进步,近些年,呼和浩特的蒙古民族有明显的回归传统的趋势。蒙语、蒙古文化开始逐渐复兴起来。</div><div> (上图,呼和浩特蒙元文化街。类似的蒙古风格的建筑和装饰,在现在的内蒙古牧业地区尤其盛行)</div> 我们再聊聊经济。<div> 呼和浩特的经济在计划经济时代,虽然也有钢铁厂、炼油厂、纺织厂等,但完全不具备竞争能力,所以改革开放后,呼和浩特的经济几乎没有亮点。 随着伊利和蒙牛的崛起,呼和浩特打造了中国乳都的牌子(上图),但是我们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要想靠大企业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提升,呼和浩特这样规模的城市至少因该有20个以上的伊利蒙牛才行。</div> 生物、IT、文化、旅游、矿产、医药这些行业在呼和浩特当地政府的扶持发展下,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服务业水平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呼和浩特的经济发展。 修路造桥搞房地产就不用说了,全国都一样,这是GDP数据的胜利,不是经济实力的体现。<div> 呼和浩特有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区县旗三级大的行政单位,这也就是首府的特点:从人口和城市面积来看,比其他同等城市多了很多政府部门的大楼和各级公务人员。就是这样一个城市,服务业比较落后、城市的管理水平相对低下,不但是游客有意见,当地人也有意见,这就严重影响了投资人和各级人才的驻足。没有投资和人才,经济发展始终缓慢。</div><div> 呼和浩特距离北京比较近,400多公里,目前是飞机、火车和高速公路连通,2018年高铁开通,距离北京2个小时的铁路,也许会促进呼和浩特的发展。 (也有亮点:呼和浩特是中国医药保健品销售行业的鼻祖,每年的全国药交会都在呼和浩特召开) </div><div> (上图,呼和浩特西南部,化工电力企业数量不算多,但还是造成了一定的空气污染)</div> 看完呼和浩特的总体情况,我们到青城里面,看看古迹、博物馆,初步体验一下蒙古风情。<div> 呼和浩特是一个历史古城,解放前,归化和绥远两座城池非常雄伟。四面都是城墙,城内四合院、商铺、衙门、军营、庙宇林立。 遗憾的是(中国文物古迹的普遍现象,在各种书上都可以看到后面几句):大部分的建筑在解放后,尤其是文革时期被拆除和破坏。</div><div> 目前,呼和浩特只剩下绥远城东北角小段城墙、一个将军衙署、一个公主府、几个寺庙和部分老式四合院(很少了,能供参观的最后一片也在2000年后的房地产大潮中被拆光了),只有以鼓楼、南街、马神庙为地名的久远印记了。加上一些博物馆,总结起来就是: 两个府:公主府、将军衙署</div><div> 两大馆: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馆</div><div> 两大召:大召、席力图召</div><div> 一大冢:青冢(昭君墓)</div><div> 当然,还有很多中小型的寺庙、博物馆、展览馆等,我这就带大家看一看,了解一些历史和蒙古民族风情(上图,呼和浩特旧城北门的老字号店铺)</div> 内蒙古博物馆<div> 195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0周年(内蒙古自治政府于1947年在王爷庙成立,现在叫乌兰浩特市)的献礼性建筑,也是呼和浩特几十年来的标志性建筑(确实很漂亮)。</div><div> 内蒙古博物馆位于呼和浩特市中心的新华大街2号,这一片区域,当地人现在依然叫做博物馆。博物馆面积不大,但一直是内蒙古文物保护与研究的中心机构。</div><div> 2007年内蒙古成立60年大庆,呼和浩特新建了一个超级大型的文艺综合场馆,把科技馆、乌兰恰特影剧院、博物馆都搬了过去,这个老馆就当建筑摆设了好多年,2014年不知道哪个领导想起来了,才又恢复成内蒙古博物馆(新的那个叫内蒙古博物院)。</div> 当初的内蒙古博物院成立的时候,老博物馆的东西都搬过去了,现在恢复了,只好四处征集,拼凑了四个馆:<div> 古生物陈列,内蒙古化石很多;</div><div> 革命文物陈列,这是必须有的;</div><div> 历史文物陈列,有几个振馆之宝:战国时期匈奴金冠(鄂尔多斯出土的,意义非凡)、元代钧窑香炉等;</div><div> 民族文物陈列,这也是内蒙古的优势。尤其是北方骑马民族的文物,还是很有特色的(主要是马具、兵器、服饰)。</div> <h3><font color="#010101"> 内蒙古博物馆经常还有些专题的展览,大部分是蒙古历史、文化、艺术、民俗为主题的。如果遇到,还是不要错过,尤其是蒙古艺术类的展览,非常与众不同,值得好好欣赏(上图,唐代铁塔)。</font></h3> 内蒙古博物院<div> 内蒙古博物院是内蒙古最大的综合类博物院,有以下陈列室:</div><div> 远古世界:自然古生物化石</div><div> 高原壮阔:自然现生生物陈列</div><div> 地下宝藏:地质矿产标本陈列,这里展出了比较全面的各种石头,诸如巴林石、鸡血石、玛瑙石、多晶石等等,喜欢收藏投资玉石、奇石、玩串串的朋友可以好好看看</div><div> 草原烽火:内蒙古革命史</div><div> 草原风情:近代民族风情(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团结)</div><div> 草原天骄:蒙古史</div><div> 草原雄风:除了蒙古以外的其他北方游牧民族历史陈</div><div> 草原日出:新石器时代文物</div><div> 风云骑士:古代鞍马文物</div><div> 草原华章:古代美术文物,岩画、石雕</div><div> 古道遗珍:草原丝路文物</div> 整个博物院的亮点就是内蒙古的历史文物:匈奴时代的金器、东胡的青铜、唐辽时期的欧洲西亚银器、红山文化玉石、元明清的瓷器等等,值得看看。<div> (上图:皮画,蒙古历史上的36位大汗像,最后一位是右下角光头的那位西藏人,1912年登基,叫做共戴皇帝——哲布尊丹巴。这不是外蒙独立的罪魁祸首吗?怎么会被尊为蒙古大汗呢?卖个关子,以后告诉你们)</div> 如果您经常旅行参观古迹,尤其是石窟类的,会发现大部分的佛像、人像的头都被盗走了。象上图这个难得的保存下来的头像,十足珍贵。<div> 此造像最大的价值在于这个女菩萨的人种,小嘴小鼻子是典型的黄种人,眉毛眼睛又是白种人的特征。这是东西方混血的早期产物,也是中亚人混血的历史证据,今后我们到新疆旅行时讲西域中亚历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记得这个头像。</div> <h3><font color="#010101"> 福建朋友们看过来啦,真正明代的泉州德化瓷。这种瓷器出现在内蒙古的意义在于,这是明朝后期明蒙贸易互市的物品之一,而明蒙贸易,不是我们以前知道的皆大欢喜的历史,而是金戈铁马的历史,我们下面会讲到。</font></h3> 清将军衙署博物院(上图)<div> 绥远将军的衙署,位于呼和浩特市中心,现在变为博物院,收费参观。</div><div> 这个将军衙署是中国保存较好的清代将军府,建筑都是清朝和民国的老房子老物件(雍正13年,1735年建成),虽然外围被拆了不少院子,但主体还都在。</div><div> 将军衙署在民国是绥远省政府衙门(傅作义办公室保存着),解放后是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div><div> 衙署内有比较完整的历史资料和实物,你可以了解清代蒙古盟旗制度、八旗制度:当时的绥远将军管辖乌伊两盟蒙古王公、归化城土默特蒙古、调遣宣化大同等镇绿营兵,权力非常之大,地位相当显赫。 </div><div> 参观衙署,还可以感受一下清代中式建筑的风格和四合院的院落布局,以及绥远古城的布局和历史。 </div> 绥远将军在清代,与北面的外蒙古乌里雅苏台将军和西面的宁夏将军互为犄角,构筑了大清国西北军事防线(防守的对象是西蒙古的准噶尔汗国)。<div> 绥远将军管辖(上图):绥远城防士兵、内蒙古乌兰察布和伊克昭盟13旗蒙古兵、土默特特别旗蒙古兵、山西大同镇标、太原抚标、河北宣化镇标的士兵。 其中,绥远城有满洲兵2400人、蒙古兵500人、汉族绿营兵1000人。</div><div> 这些士兵从乾隆朝后期开始,就基本没有参加过任何战斗。 只有土默特的蒙古兵,随蒙古科尔沁部亲王僧格林沁去和天平军战斗过,具备一定的战斗力。(首领叫乌尔图纳逊,就是呼市八拜村的,尊号叫乌大人,他同时还是黑龙江来的索伦马队的指挥官) </div> <h3><font color="#010101"> 图海,是蒙古族的一种服饰。套在腰带上挂在跨上,圆环上可以挂东西,常见的就是纱巾。 (康熙的时候正黄旗都统、礼部尚书叫图海,满洲人,我不懂满语,不知道是不是和蒙语的意思一样。图海,应该就是蒙语的套海,弯曲的圆或半圆型的河湾,巴彦淖尔市有很多地方叫套海)</font></h3> 清公主府 位于城区西北,现在是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免费参观。<div> 这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好的清代公主府,是康熙第六女固伦和硕恪靖公主的府邸(出生的时候叫和硕公主,出嫁的时候封和硕恪靖,雍正时期加封固伦称号)。 这位公主的同袍弟弟是九阿哥,也就是最后被雍正忌恨而令其改名叫赛思黑的那个九爷。</div> 满清一朝,最大的敌人和安抚对象就是蒙古各部,所以,清朝有8个皇后是蒙古姑娘,同时也出嫁了33个公主到蒙古各部。 大清国基本国策之一:“南不封王,北不断亲"。意思就是在南方再也不封吴三桂这种汉人藩王了,在北方永不断绝和蒙古各部联姻。<div> 这位六公主,就嫁给了外喀尔喀蒙古四大部之一的土谢图汗部的王子(今蒙古国中部地区)。 和硕公主可以说是优秀的公主代表,下嫁之初,先是到呼和浩特南边的清水河县住了几年,对当地农业和经济建设贡献了巨大作用。后来才搬到呼和浩特,在归化城外单独划出一片很大的地方,建造了占地600亩的公主府(建筑面积15亩)。 当时的呼和浩特,是山清水秀,小河流淌,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地方。 但是到了绥远城竣工后,有句话叫做“绥远城工竣,大青山林尽”。意思是从康熙到乾隆30年,历代朝廷建城、修府、造庙,使用了大量的木材。对大青山进行了掠夺性的滥砍滥伐,郁郁葱葱的大青山从此变为秃山,直到现在,依然很难恢复。</div> 公主为什么不去外蒙古婆婆家呢? 因为当时西蒙古的准噶尔汗国还和大清打仗呢,葛尔丹还曾打到河北了呢。清蒙战争随时一触即发,还是别给葛尔丹抢人质的机会了。<div> 六公主和蒙古王子夫妻感情很好,非常恩爱。蒙古王子继承土谢图汗位之后,把办公室也搬到了公主府,在呼和浩特处理外蒙古领地的事务。夫妻家庭和事业(管理部众、参与军事、照顾民生)两方面的表现,堪称优秀领导的典范,贤王。 康熙皇帝西征的时候,还几次到公主府看望女儿。</div><div> 在这个博物馆里,除了可以看到完整清代四合院建筑外,还可以了解康熙与葛尔丹的战争史,康熙西征的故事,以及完整的满蒙和亲的历史。</div><div> 博物馆里完整记录了蒙古人和满洲人通婚的所有人、官职等,当然包括康熙著名的蒙古奶奶——孝庄皇太后(一提孝庄,脑子里就是斯琴高娃的样子,感觉就是一样的啊)。</div><div> (上图红色区域,外扎萨克蒙古土谢图汗部领地,就是现在的蒙古国包括首都乌兰巴托的中部核心地带,可见这个六公主联姻的重要性)</div> 内蒙古展览馆,是1987年内蒙古四十年大庆的献礼建筑。<div> 这里除了常年展销各种商品外,偶尔有一些民族用品展,展示了蒙古族、鄂温克、鄂伦春等内蒙古的民族的服饰、用品、工艺品等。 走过路过一定不要错过(可以现场买,价格绝对实在,而且是真正的手工品,不是旅游纪念品)。</div><div> (贴士:到内蒙古旅行,尤其是自驾,一定要提前去当地旗县市的政府网站查查,或关注当地旅游微信。现在内蒙古各地经常举办蒙族活动,那达慕、民族用品展、赛骆驼等等,遇到了不要错过)</div> 蒙古族比较完整的马具:马鞍子、笼头、鞭子、马镫等等。 蒙古的马鞍是木头的,又硬又窄,和现代宽大的皮质马鞍完全不一样。这种传统从蒙古人的老祖宗匈奴身上一直流传至今,2000多年保持一致。<div> 不要小看马鞍,这是匈奴称霸天下的最伟大发明(马鞍是匈奴人发明的)。有了马鞍和马镫,骑兵可以在奔驰的战马上多角度前后射箭,大大提高了速度和杀伤力,是冷兵器时代一个重大军事发明。</div> <h3><font color="#010101"> 蒙古族皮画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工艺品,很多蒙古元素的图案神秘而美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蒙古族服饰和艺术品,多以自然界的人、生物、植物、颜色、山川河流为题材,表现了游牧民族崇敬自然的态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蒙古人物造型甬,左边这个是典型的蒙古贵妇的头饰,100%是模仿盘羊的羊角而成。 右边这个高高的冠子头饰,则是模仿赛马时候的马头上扎起来的鬃毛。 不信你看下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蒙古族古代用品:高高的是奶桶(现在也用)、其他是贵族才用的酒壶。牧民一般都是用皮袋子喝酒(现在用白酒瓶子)。</font></h3> 蒙古象棋、动物骨头做的饰品<div> 蒙古象棋形制大致与中国北宋初“八八象棋”类似,但形式、走法、规则则接近国际象棋。蒙古语称“喜塔尔”。</div><div> 蒙古象棋和国际象棋是同源的,都是古印度的四人棋戏“却图郎卡”演变而来,据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此棋于七世纪传入阿拉伯,改定新名为“沙特拉滋”。 12世纪传入蒙古,成为现在的蒙古象棋。15世纪传入欧洲,成为现在的国际象棋。</div> <h3><font color="#010101"> 大兴安岭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的民族工艺品,多以驯鹿皮、骨、角、桦树皮、枝干等制成。主题大多是表现对太阳和森林的崇拜,圆圆的就是他们的特色——太阳花饰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蒙古民族乐器马头琴、二胡(二胡不是阿炳特有的啊,胡琴是北方和西域各民族最主要的乐器),蒙古族的长调、呼麦、马头琴曲 悠长婉转、苍凉高远,蒙古歌大多歌颂亲人、自然、动物,歌声真挚,感人至深。</font></h3> 蒙古地毯 <div> 从西往东,阿拉伯、土耳其、土库曼、乌兹别克、阿富汗、巴基斯坦、新疆、阿拉善,整个一条内陆沙漠线,是世界地毯的主要产地。游牧民族和西方人对地毯都情有独钟,这些国家每年国际贸易的主要产品就是地毯。</div> <h3><font color="#010101"> 内蒙古现在有大量的民族手工艺品复苏了,很多传统的工艺被发掘出来,加上现代的艺术创作,形成了一个新型的产业——蒙古服饰与饰品。 从投资的角度,这块领域值得关注,也到了入手的时机。主要是媒体网络发达了,使得蒙古族年轻人的群体越来越大,动辄也有几万、几十万的用户数量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佛教盛行的蒙古地区,少不了唐卡。但是题材多以蒙古大汗和达赖班禅会晤的场景为主。这个图,是明末清初,统治西藏和青海的和硕特蒙古固始汗会晤五世达赖的场景。</font></h3> 原始的宗教萨满,不是蒙古人独有的,而是整个北方地区的游牧与狩猎部落共同的民间信仰。 至今,在外蒙古、阿尔泰山、贝加尔湖、西伯利亚、外兴安岭、库页岛等极北苦寒之地,萨满,依然是牧民和猎人的精神依靠。<div> 这种原始的宗教行为甚至在非洲也有非常类似的,非洲巫师神灵附体的夸张变声表演,和蒙古萨满祭祀祈求时的表演几乎一模一样。 (上图,蒙古地区流传的萨满面具)</div> <h3><font color="#010101"> 牛羊的骨头,吃完了还有多种用途。给小朋友做游戏的工具和棋子;给巫师萨满做占卜的道具;还可以制成各种挂件、摆件成为工艺品。 真是物尽其才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牧区和东北小朋友最常见的玩具——嘎啦哈,也叫羊拐,是羊棒骨里面的关节。</font></h3> 威震天下的蒙古弓箭,如今大部分成了工艺品。 自从蒙古臣服大清后,蒙古人过上了安逸的游牧和定居生活。失去了战争和对猎物的追逐,蒙古人拉弓的臂力逐渐退化。 到了清末英法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各地调派来的蒙古军拉弓射箭的有效杀伤力只有成吉思汗时期的30%。(满族八旗和汉军绿营更加没有战斗力,都是烟鬼和废柴)。<div> 其实,如果我们保留的汉唐和蒙古时期的强攻硬弩,八国联军那点枪炮和兵力,真打不过我们。(大唐和蒙古的强弓和弩机的射程和杀伤力不比洋枪差多少,只怨我们自己没力气拉啊)<br></div> 接下来,我们看看呼和浩特的召庙。<div> 前面说过,清朝民国的呼和浩特,有将近100个召庙。 规模大的,都是皇家建造的。为了培养蒙古人慈悲心、去除武力威胁的大型藏传佛教寺庙(黄教)。 规模小的,都是汉族的民间信仰寺庙(关帝庙、财神庙、观音庙等)。(呼和浩特还有百年历史的基督教堂和清真大寺,抱歉,研究不够,就不介绍了)</div><div> 说一个现象:满族人是非常仰慕汉文化、主动接受汉化的民族。他们尤其崇拜关羽,视关公为楷模和道德典范。 满族著名的瓜尔佳氏到后来干脆就都改成了汉姓:关和郭。其中,大部分姓了关,其来源就是对关羽的崇拜。 满族人在其所居住的城市,都建了关帝庙(这在东北地区尤其多),呼和浩特的关帝庙街就是由此而来。 </div><div> 呼和浩特百座召庙,在解放以后,拆毁殆尽。市区只有大召(上图)和席力图召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还有一个慈灯寺的五塔保留下来(现在叫五塔寺)。郊区还有喇嘛洞、乌素图召等几个山里的寺庙保存下来。</div> <h3><font color="#010101"> 大召是内蒙古地区非常早期的藏传佛教寺庙,是明朝时期,蒙古阿拉坦汗于1580年建成的。这是蒙古人从忽必烈时期接受的藏传佛教红教派,转到宗喀巴大师的格鲁派(黄教派)的开始。 由于阿拉坦汗直接册封了达赖喇嘛,所以这个寺庙的意义可想而知。 四世达赖云丹嘉措就是土默特部的蒙古人(阿拉坦汗的孙子),也是唯一一个蒙古人达赖喇嘛。(蒙古人在青海蒙古地区,有很多当活佛的,比如塔尔寺的活佛阿佳就是蒙古人,但达赖和班禅里,蒙古人就只有一个) 大召蒙古语叫做“伊克昭”,就是大庙的意思,汉语俗称大召。建成时,大明万历皇帝起名叫“弘慈寺”,因为寺庙供奉释迦摩尼银制佛像,也叫银佛寺。 1586年,三世达赖亲临大召主持银佛开光仪式。后金皇太极追击蒙古林丹汗到此,特发公告要求保护大召、弘扬佛法、善待僧侣,所以呼和浩特地区的佛教喇嘛都归顺了后金,并影响到很多蒙古人归顺后金。</font></h3> 清初,顺治皇帝邀请五世达赖到避暑山庄,达赖途中就住在大召。康熙时期,改汉名为“无量寺”(那是必须不能用大明的名字)。康熙西征多次来到大召,足见对蒙古地区佛教的重视。<div> 清世祖康熙皇帝遗训:“我能团结宗教领袖,胜于秦室筑万里长城”,这又是大清国基本国策之一。 (清朝规定,三分之一的蒙古男丁要去当喇嘛,这是减少蒙古人口的最佳办法。看吧,从心灵上洗涤教育,比强制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多了)</div><div> 大召是少数如此规模,但不设转世活佛的寺庙。说白了,有点皇家直管的意思,大召只有主持,没有活佛。长期以来,大召香火很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受到了当地汉族文化的影响很深。 现在的大召,扩建了很多宫殿,周围的民清老建筑全部拆除,新建了仿古老街,搞起了以古玩和旅游纪念品为主的商业开发(上图,大召附近的古玩城)。</div> 席力图召(上图) <div> 1582年阿拉坦汗去世,其子僧格都楞继承汗位,邀请三世达赖到内蒙古弘法,于是修建了席力图召。</div><div> 席力图召的一世活佛希体图噶因精通蒙汉藏文,佛学造诣极深,三世达赖圆寂前指定他坐床传教。他后来在蒙古的土默特部(呼和浩特地区)寻找到了达赖转世灵童——蒙古人云丹嘉措(阿拉坦汗的孙子),希体图噶后来成为了四世达赖的老师,被尊为一世呼图克图。 康熙时期,席力图召受赐汉名“延寿寺”。雍正时期,受封掌印札萨克达喇嘛,总理归化城喇嘛教事务(清朝和民国时期,席力图召是呼市宗教界的老大)。从一世呼图克图开始,已经有十一世活佛转世,现在是十一世扎木苏活佛。</div> 席力图召有四个附属寺院:<div> 呼和浩特北郊的广寿寺(乌素图召)、</div><div> 达茂旗的召河草原的普会寺(现有保存,以后会介绍到), </div><div> 达茂旗草原的永安寺(查询不到,现在肯定已经毁了,不知道原址在哪),</div><div> 呼和浩特城南的延禧寺(巧儿气召,已毁)。</div><div> 席力图召总体保持了藏传佛教的精华,历代高僧低调谦和、常常鼓励众生学习知识,依靠智慧获得解脱,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但是,高深的佛法依然阻止不了新世纪经济建设的步伐,如今席力图召周边古建筑也被全部拆除,搞起了古玩旅游的商业开发。 </div><div> (上图:席力图召的附属寺院乌素图召)</div> 席力图召东面不远,原来有个较大的寺庙叫“慈灯寺”,寺内有一个“金刚座舍利宝塔”(上图),上立五塔表示五方的佛主,修建于1727年。后来慈灯寺被毁,只留下一个五座的舍利宝塔,百姓俗称五塔寺。 <div> 塔中最珍贵的就是八块汉白玉拼砌而成的蒙古文天文图,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副蒙古文天文图。其次就是塔身周围的各种佛像雕刻,是清代雕刻艺术的精品。</div> 看完主要召庙,我们再看看归化城里的著名商号——大盛魁。 <div> 大盛魁是呼和浩特清末民国最大最富盛名的晋商企业,员工7000,骆驼2万,主要是把茶叶等货物出口到四个大区:内蒙古、外蒙古、新疆、俄罗斯。</div><div> 大盛魁有完整的股份制上市公司的iso体系和股权激励制度,这些对于学经济的人就太熟悉了,我不用介绍。我这里主要是从大盛魁出口货物的角度,让大家了解一些牧民的生活。</div> 驼队是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拥有骆驼的数量,是衡量一个跨国集团实力的第一标准。<div> 当时出口的主要商品:白酒、茶叶、生烟、绸缎、糖、铁器、靴子、木碗、药材 </div><div> 进口的主要商品:牲畜、冻羊肉、皮毛</div><div> 从出口的商品上看,我们就可以知道蒙古人的游牧生活都需要哪些东西: </div> 1、酒: 大家都知道,蒙古人爱喝酒,热情好客,下马酒、银碗敬酒、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的,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蒙古人就喜欢喝酒(马奶酒)。 据欧洲传教士来大蒙古国拜访窝阔台大汗的记载,蒙古人当时只是把马奶放着沉淀,捞取最清澈的那部分当酒喝,这是真正的马奶酒,度数低,微酸。 后来蒙古征服的地方多了,米酒、白酒、葡萄酒都开始喝,窝阔台大汗去世的主要原因就是酗酒。 在此之后,大元帝国的很多皇帝都有酗酒的毛病。 北元时期,因为大明取消贸易,蒙古人喝酒的记载不多。从大清国开始,清政府除了用封赏、佛教等手段弱化蒙古人的战斗力,培养蒙古人抽烟喝酒也是一种手段。<div> 当然了,草原冬季寒冷,辽阔草原也非常寂寞,喝酒可以御寒解闷,加上蒙古人性情豪迈、身体强壮,所以酒喝得越来越多。从清朝直到现在,整个蒙古地区喝酒风气非常过分,每年都有很多酗酒过量致死、酒后驾车致死、酒后户外冻死的事情发生。 内外蒙古经常看到网络上发布的告同胞书:呼吁蒙古同胞远离酒精。</div> 2、茶叶 <div> 蒙古人喝茶是喝奶茶,就是牛奶和砖茶一起煮,放些咸盐(蒙古奶茶是咸的,欧洲奶茶才是甜的)。</div><div> 砖茶就是象砖头一样的学名叫做紧压茶的,产自湖南的低等级茶叶,或者可以说是粗加工的下脚料都可以拼凑(现在也有比较精致的、小块的黑茶)。奶茶是蒙古人从早到晚离不开的,基本取代了喝水,同时最主要的作用是去除羊肉的油腻(牧区的蒙古人几乎不吃蔬菜)。</div><div> 茶叶的贸易是晋商最大宗的贸易,同时扩展到俄罗斯。高等级的乌龙茶、红茶是从福建的武夷山进货的,武夷山的下梅古村,就是茶叶之路的起点。</div><div> 晋商从武夷山开始,沿路进货砖茶,到内蒙古的多伦、呼和浩特、包头,集宁隆盛庄这几个内蒙古南部地区集散。</div><div> 东路去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东西伯利亚;</div><div> 中路走二连浩特、乌兰巴托、恰克图、莫斯科; </div><div> 西路走河套、阿拉善、新疆到中亚。这就是清朝的北方贸易路线。</div> <h3><font color="#010101"> 3、生烟: 蒙古族有一个习俗就是敬鼻烟壶(上图),见面都要掏出鼻烟壶互换一下,闻一闻,鼻烟壶现在是蒙古的一个工艺品了,几乎没有人再闻了。我只是小时候见过老人们还闻鼻烟壶,具体什么味道忘了,应该是很呛很油烟的那种吧。</font></h3> 4、绸缎:这个不用说,高级的蒙古袍(上图)、被子面都要用到绸缎,也是嫁妆的主要物品 <div> 5、糖:蒙古地区不缺盐,因为到处都是咸水湖(盐湖),蒙古语叫查干淖尔(白色的湖,也就是盐湖),有兴趣看地图的时候就会发现,蒙古草原到处都是叫查干淖尔的地名。糖在草原上没有,蒙古人吃糖主要吃冰糖(补充糖分),砂糖是拌黄油、做炸果子(馓子)。</div><div> 6、铁器:草原上不用耕田,铁器主要是锅和马具,用量不大</div> <h3><font color="#010101"> 7、靴子:蒙古靴子是平底的,方便骑马。现在的蒙古靴子都是在蒙古地区生产的手工艺品,以前之所以从中原进口,大概是因为做靴子的蒙古人较少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8、木碗:蒙古人家里也喜欢用瓷碗,都有很漂亮的图案。木碗用的更多,因为骑马放牧携带在马上,不怕摔坏。家里主要给小孩用,也是不怕摔坏(牧区孩子粗放经营,随意在蒙古包内外玩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9、药材:其实蒙古草原、戈壁、山里有很多药材出品,蒙医也是用草药的,特别是黄芪、甘草、苁蓉这些。晋商出口的药材主要是给寺庙喇嘛的综合药包,按照24、48、72味包好,给牧民治病。还有就是灌牲畜的兽药。 </font></h3> 大盛魁和所有的晋商一样,首先严格要求销售人员掌握蒙古语,其次严格规定对牧民要特别礼貌的热情接待,从这两点上和牧民建立信任,然后通过透支刷卡消费刺激牧民赊账购买商品,通过收取利息或者降低物品收购价格获利。主要靠这个套路,晋商积累了大量的财富。<div> 到了民国,1912、1924外蒙古两次独立,所有巨额外债全部不认,晋商大量倒闭,象大盛魁这么大的企业,也是半开门状态坚持到1947年彻底关张。</div><div> 从中国人的角度看,晋商是勤劳致富的典范、是经营奇才; 从蒙古人的角度看,晋商是狡猾的商人,榨取了蒙古大量的财富,这是外蒙古歧视或仇视中国人的根源之一。</div><div> 呼和浩特大盛魁旧址,目前只保留一个小院落,依然有人居住,没有开发成旅游点或博物馆。周边以大盛魁的名义开发了大量商业街道,古玩和工艺品为主,价格不菲。其中有几家蒙古服装、银饰、手工艺的店铺还是可以看看的。</div> 最后,我们来看看呼和浩特的美食,首先是稍麦。<div> 稍麦是呼和浩特最特色的美食,羊肉大葱做馅,擀面皮擀到超薄,放在笼上蒸熟。除了原料不同,稍麦与内地的烧麦不同的有两点: </div><div> 一是一两稍麦有八个,而且个头都很大,原来呼和浩特人论两是论稍麦皮的重量,千万别乱点什么一个人三两四两的,有一两足够了,多了真吃不下啊。 稍麦是呼市旧城的发源,应该是山西人的发明,羊肉大葱馅绝对是蒙古口味。稍麦一两的价格一般是16或20,太贵的就没必要了</div> <h3><font color="#010101"> 二是呼和浩特人把稍麦当成是早餐,每天早上各种大小稍麦馆里吃稍麦喝砖茶聊天,是呼和浩特特有的生活方式,对,必须喝砖茶,就是湖南产的象砖头一样的学名叫紧压茶的粗茶,别看粗,解油腻啊。 南有广东早茶,北有呼市稍麦。</font></h3> 呼市老字号的稍麦馆很多,不用推荐,每个酒店附近都有,如果你是旅游,也可以到大召附近的德顺源,吃完了逛逛大召也不错。<div> 最近两年,呼和浩特的稍麦馆遍地开花,其主要原因是羊肉价格大跌,而稍麦价格维持高峰不变,这里面就产生了高利润了,开稍麦馆比以前还能挣钱。</div> 呼和浩特第二个最有特色的早点——羊杂碎配焙子。<div> 羊杂碎在山东河北叫羊汤、山西叫羊杂哥,就是煮羊下水(内脏)。草原上的蒙古人除了灌血肠肉肠,是不吃其他羊内脏的、包括羊蹄羊头都不吃(呼和浩特回民区清真寺附近的市场,有回族人做的羊蹄和羊头,很出名),羊杂碎应该是汉人的发明。</div><div> 最出名的乌兰花羊杂碎是内蒙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旗政府所在地乌兰花,那里南部早就开发成了农业区,汉人很多,估计是看到蒙古人不吃羊杂觉得浪费才发明的。 </div> 呼市的羊杂碎特点是实惠,杂碎特别多占80%以上,汤特别少(山东羊汤里面是汤多,羊杂就几小块)。而且呼市人吃羊杂碎(也是早点啊)要搭配焙子,焙子就是烙饼,也就是烘焙过的面点。羊杂碎一碗15元(90年代才2块钱),焙子2元。 <div> 为什么叫焙子我不知道,是山西人或者回族人的传统面食到蒙古的改良版? </div><div> 呼和浩特的焙子是回民区的回民的拿手好戏,甜的咸的、酥的脆的、方的圆的三角的,是呼市人必备的早点。 羊杂碎这东西胆固醇太高,虽然味道超级赞,但也不能经常吃。吃的时候也是要象吃烧麦、羊肉一样,喝浓浓的砖茶解油腻。</div> <h3><font color="#010101"> 涮羊肉,是呼和浩特乃至全内蒙古地区最受大家喜爱的美食了。这个东西在南方叫火锅——重庆火锅、台湾转转锅等等,南方的火锅是以器具为名的,烫食物的锅叫火锅,吃火锅,就是吃肉、菜、内脏、菌菇等等杂七杂八的东西,这是南方的火锅。 </font></h3> 在内蒙古,我们不叫吃火锅,我们叫涮羊肉。其主要目的和内容都是涮羊肉,每人先纯纯的涮几盘羊肉,吃饱喝足了,再开始涮点蔬菜蘑菇土豆豆腐粉条面条,锦上添花而已。<div> 记住了吗?南方因为要吃各种肉菜,才用火锅,内蒙就是因为要吃羊肉,才用火锅。</div> <h3><font color="#010101"> 呼和浩特的额尔敦涮羊肉,铜锅木炭,好肉好汤,不是广告,真心推荐。(其实,呼市90%以上的涮羊肉店你都可以大胆进去,肉都是好肉,很好吃,因为这里人太会吃羊肉了,差的骗不了顾客)</font></h3> 再介绍几道呼和浩特地区的美食<div> 托克托县著名美食——炖鱼 </div><div> 内蒙古沿黄河地区,包括包头、巴彦淖尔都有这道菜。</div> <h3><font color="#010101"> 大铁锅炖几个小时的大鲤鱼,放大块豆腐炖,味道还不错。不过鱼大部分都是黄河边池塘养殖的,准确的说是黄河水养的大鲤鱼,不是野生的黄河鲤鱼。</font></h3> 和林格尔炖羊肉是和林县的特色,好不好吃看个人口味,因为内蒙古的几乎所有地方都有炖羊肉(手把肉),但是在味道上有细微的区别:比如草原牧区的炖羊肉就只放盐而没有其他佐料,而呼和浩特回民的炖羊肉里面就有很多调料。 和林的炖羊肉介于二者之间,所以可以被蒙汉回都接受。<div> 内蒙古的炖羊肉比较硬,不如新疆、青海、宁夏的羊肉嫩。原因是内蒙古的羊是养到16-24个月才宰杀,因为蒙古牧民认为只有吸收足够牧草精华的羊才好吃。 新疆那边的羊不足12个月就宰杀了,所以肉质很嫩。</div> <h3><font color="#010101"> 土默特地区的特色油炸糕,典型的山西风味,尤其以清水河县的炸糕最有名。 说起味道,和天津的耳朵眼炸糕不相上下,是粗粮里面的典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呼和浩特当地有些特殊的水果不错:乌素图召的杏、托克托县的葡萄、清水河的海棠果、 土默特旗的香瓜,都特别好吃。</font></h3> 这种香瓜是本地特有产品,颜色和样子不同于那些白色、黄色的香瓜,不是特别甜的那种味道,而是有一种独特的香气,好吃极了。 <div> 本集到这里告一段落,下一集我们去呼和浩特周边地区,看风景、讲历史。</div><div> 内容有点多,谢谢大家耐心看完。<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