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与一中情缘

佳双

<h3>  我没有上过高中,哪来的高考?但实际上,高考就如同一个幽灵,一直盘踞在我的内心,多年未曾远去。</h3><h3> 三十年前,我初中毕业,懵懵懂懂考上了曲靖师范,走上了一条与高考几乎无法交集的路。在那个时代,农家子弟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考学跳出农门。我所在的竹基中学17班,是该校史上最牛班级,那年中考,秒杀了全县所有学校,考取了两个曲靖一中、六个曲靖师范。许多人考取了高中,但大多选择复读再考中专和中师,这就是那个时代农村家长的普遍心态:考大学太渺茫,吃"国家粮"才是王道。那时能考上大学的人凤毛麟角,有一年,家乡一位学子考上了云南大学,那可是轰动了十里八乡的大新闻!我考上师范的时候,父亲十分高兴!我家是外地迁入,父亲自觉低人一等,我考取学校,有一种屌丝逆袭的感觉,让邻里刮目相看,为家庭增色不少。此前,父亲曾为我的人生设计过多套方案,其中之一就是娶一位铁匠的女儿,传承她父亲的衣钵,做一个吃穿不愁的铁匠。</h3> <h3>  从优秀初中生中招收师范生,是当时的教育战略,旨在解决小学教师数量不足与素质不高的问题。这样的办学机制存在了十余年,期间,一大批如我一般的农家子弟,经过三年的集中培训,变身为农村小学教师。前几天网络上有一篇回忆中等师范教育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师范生这个群体深深的同情和惋惜,勾起了我太多的回忆。作者写道: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学生,如果有机会上大学,大部分都应该是重点大学的料,但因为选择了师范,一辈子扎根农村,寂寂无闻,这群人中只有极小的比例,因为机缘巧合及个人努力等原因,超越了这个群体。因为上了师范,大学梦被无情腰斩,造成了我长久的心理阴影。想起要在农村当一辈子的"孩子王",内心一片茫然,自然也缺乏学习动力。师范三年,成绩并不好,记忆中就从来没有学懂过数学和物理。学校放假的时候,我到师宗一中看一位初中时代的好友,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一中,怀着仰望的心情。他住在学校一排破旧的瓦房里,瓦房木质窗户上的玻璃大多不存,门上有两块交叉钉着的木板,吃力地拉扯就要倾倒的大门,宿舍前面的泥土散发着刺鼻的尿臊味,这是学子们半夜浇灌的结果。我在一中吃了一顿饭,是两个黑黑的馒头,色香味与师范没法比,这让我有了一种慰藉。<br /></h3><h3><br /></h3> <h3>  师范毕业,我与另外六位同学一起分配到师宗县的一个民族乡,此前从未到过,但听过一些恐怖的传闻,据说那里的少数民族会整蛊下药,如果看着你不顺眼,会让你得一种无法治愈的怪病慢慢死去。为了安全,父亲将他多年随身携带的匕首给了我作防身之用。我所在的学校距乡政府还有十多公里的路程,平常往返都要走路。学校在一座大山的脚下,所有的家当是一楼一底的两幢瓦房,一幢作教室,一幢作教师和学生的宿舍,还有一副斜襟吊胯的篮球架、一个未经平整的土场院。楼上的教室正面没有围墙,冬天上课,学生都瑟缩着,不想把手从裤兜里拿出来,老师们能给的关心也就是少让他们写作业。学校缺水,日常饮用全靠雨水蓄积。雨季时,烧开的水也全是泥巴的颜色,要是连日下雨,土场院经过两百多号学生的踩踏,变成了一个烂泥塘,上厕所必须穿上高筒水靴才去得了。夜雨的晚上,我们会找来一些酒瓶装了小便,从窗户扔到后面的阴沟里,省去了上厕所的麻烦。民族地区的学校办学条件普遍不好,报到时,有两位同学看过学校后,严重怀疑人生,不管不顾就出走了,在几位老教师劝导下,一个月后才又重返工作岗位。日复一日的单调与枯燥,消解着年轻人仅存的一点希望,疯长了内心莫可名状的饥渴。当少数民族少女的火辣与年轻教师的迷茫交集,便成了一种艳遇的套路。好几位同学心甘情愿中招,成了学校所在地村花的"俘虏",现在看来,这样的模式倒也不错,他们大都有两个孩子,男教女织,勤俭持家,清贫而不乏温馨。<br /></h3> <h3>  做小学教师的我一直心有不甘,看着一些同学考上了大学,内心多了一种自卑,也滋长着一种力量。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先取得大专学历,改变工作环境,成为中学教师。三年后,我如愿以偿。五年后,我再次通过成人高考,争取到省城脱产学习两年的机会。对于没有上过普通高校的我来说,这样的机会十分难得,自然也倍加珍惜,成为了老师夸赞的好学生。毕业的时候,我信心满满,希望能到师宗一中工作,托一位教育局的朋友问了一下,得到的回答是:一中不要没有上过高中的老师!那时的一中很牛,一校独大,傲视群雄,校长是一位教育行家,学校有挑选的资本。这对我的打击不小。问题的症结仍然在高考,学校认为我没有普通高校的教育背景,不可能具备扎实的基础和发展的潜力。不得已我到了师宗二中,那时候叫丹凤中学,当时是一所全县考试成绩垫底的学校,内心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希望找到一种社会公认的考试来给自己信心,便跨界去参加律师资格考试和后来的国家司法考试,折腾了几年,通过了。停息了几年,我又跨界去考心理学,取得了国家三级和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细细分析,背后的深层动因,仍是高考。<br /></h3> <h3>  多年以后,我再次来到一中,以教育局领导的名义去学校讲话。走在一中的校园里,内心十分感慨与忐忑。为了这次讲话,我做足了准备,生怕够不上一中教师的水准。坐在会场,内心仍不免紧张,讲话几乎是照本宣科。按照佛教的因缘观,我这辈子总会与这所学校结缘,这样的机会在两年以后。2011年,我被委派到师宗一中兼任校长,这是我此前从未想过的,也是人生中最具挑战性的一次选择。我没有机会到一中读书,也没有机会到一中工作,最后却去做了校长,成了这所百年老校的统帅。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啊!当时的一中处于最艰难的时期。在局长的大力支持下,我怀着虔诚的心情,倾尽全部的情感,用尽全部的力气经营这所学校。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校园面貌日新月异,师生精气神逐步显现,学校文化建设和宿舍管理成为全县典范,全面育人理念深入人心,初中教学质量突飞猛进,高中生源逐步好转。2015年,学校顺利晋升为云南省一级三等高完中,实现了几代一中人的梦想。市教育局一位领导评价说:师宗一中是全市所有县级一中当中最美最有文化底蕴的学校!因为县人民政府推行学联体建设,2016年8月,我离开了师宗一中,但曾经的那份守望与期盼却没有离开,我欣喜地看到,一中的宿舍依然干净整洁,一中的李子依然硕果累累,一中的教师依然勤勉敬业。我希望这种市县两级的嫁接,能为一中注入更多的源头活水,调动更多的积极因素,催生更好的教学业绩,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辉煌业绩。<br /></h3> <h3>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今年有一卷高考作文题叫&quot;我与高考&quot;,看后有感,写了这篇小文。当年,邓小平的英明决策,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无数学子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地重视人才培养,民族复兴、个人发展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br /></h3><h3><br /></h3><h3><br /></h3><h3>作者:佳双,高级讲师、律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