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毛泽东绣像是母亲留下的传家宝(董玉清文/图)

董玉清

<h3>珍贵的毛泽东绣像是母亲留下的传家宝<br> 作者:董玉清<br> 我家里珍藏有一幅毛泽东绣像,这是母亲生前留给我们的传家宝。这幅毛泽东绣像,是半个世纪前母亲为迎接党的“九大”召开而手绣的红色纪念品。  <br> 1969年初春,当我的母亲即将步入不惑之年时,为了报答党的恩情,歌颂毛主席给人民带来的幸福,在党的“九大”召开前夕,她花了半个月时间亲手刺绣了一幅迎“九大”的毛泽东绣像。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幅历经沧桑岁月的绣像,色彩依然鲜亮,神采奕奕的毛泽东肖像令人肃然起敬。每年在新中国成立纪念日、毛泽东诞辰纪念日、毛泽东逝世纪念日,我都会在这幅毛泽东绣像前鞠躬敬拜。<br> 这幅用彩色丝线刺绣在一平尺白布上的毛泽东绣像,艺术构图十分精美,政治内涵丰富,色彩搭配恰到好处,给人以美好的想像空间。画面突出的红太阳中间是毛泽东主席穿军装戴军帽的头部侧面肖像,下面是围绕太阳的七朵向日葵,一朵大的六朵小的,象征着毛主席76岁的年龄,文字刺绣的第一排是简化字“迎九大”,第二排字是“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绣像上的文字是母亲手写的隶书体用红线绣成。这幅绣品,寓意毛泽东象一轮升起的红太阳普照中华大地,给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康。<br>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世界伟人,他的丰功伟绩闻名世界。记得小时候,母亲教我唱的第一首歌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呀,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毛泽东,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呼儿咳呀, 领导我们向前进。……” 母亲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翻身解放后,与广大劳苦大众一样,对恩人毛泽东主席有着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br> 母亲是孟氏家族的后人,1930年4月,她出生在长江中游南岸的湖北宜都洋溪邻近的一座小山村(现为宜都市枝城镇五峰山村)。孟氏家族是当地的一大姓氏,也是母亲的娘家。外祖母孟铨秀生下母亲后,起初给母亲也起了个孟姓的大名。母亲年幼时,其外祖父英年早逝。不久,外祖母改嫁,母亲也跟随过继给了艾氏外祖父,起名刚静。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日本侵略者,母亲与家人四处逃难,漂泊他乡,过着流浪的生活。抗战胜利后,母亲与外祖母父才回到自己的家乡过上安稳的日子。<br> 直到宜都解放时,母亲嫁给了我的父亲一个外乡逃难来的孤儿。我的父亲祖籍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他是浙江董氏后人名会昌。我的祖父董氏是外籍轮船公司的高级职员,在中英合资太古轮船公司武汉轮船分公司从事行管工作。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年幼的父亲随我的祖父母迁徙到湖北武汉,居住在宁波人聚集的街道上。1938年初春,由于日本侵略者不断入侵,武汉抗日会战即将爆发,年仅11岁的父亲被迫放弃了学业,又跟随我的祖父母从汉口乘船,沿长江逆流而上,逃难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宜都洋溪落脚。当年国破家亡,我的祖父在异乡将妻儿安顿好后,一个人又冒着长江上的战争炮火,乘太古公司的轮船返回浙江老家去接年迈的父母亲。谁知一去而无返,杳无音信。两年后,我的祖母徐氏在孤独和思念中病逝,只剩下父亲一个流落他乡而失去了父母的孤儿。好在,祖母去世前,将父亲托孤给了一道逃难来的浙江同乡王氏照顾。从此,父亲少年时靠打短工混口饭吃,青壮年时期又靠扛长工过日子。<br> 母亲与父亲都是苦大出身的穷孩子,在战乱中长大。1949年7月,解放军打过长江,宜都解放,父亲也随南下大军参加了支前工作。不久,父亲又返回洋溪,在乡亲们的介绍下,与母亲结为终生伴侣。土改时,刚成家立业的父母亲,在乡下分得地主的田地和屋房,当家做主过上了幸福生活。父母亲也是当时的幸运儿,两人从小读过几年私塾有文化,能看书、写字、记帐。新中国建设初期,在土改工作队的动员下,父母亲双双响应党的号召离开小山村参加工作,分别走上了各自喜爱的岗位。松宜煤矿是我的父母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也是我出生的摇蓝,在那里留下了父母亲年轻时奋斗的足迹。<br> 我的母亲是一个能干、要强的女人,虽然先后生有4个儿女,但在工作上从不拖父亲的后腿,后来成长为一名有技术的工人。父亲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入党的老党员,1956年他还被松宜煤炭矿务局推荐到北京国家煤炭部干部学校学习,一生从事着企业行政管理工作。<br>我的母亲从小聪明伶俐,在外祖母的调教下,学会了一手针线活,既能绣花缝衣,又会纳千层底,在山村是出了名的绣娘。我的母亲养育的4个儿女,小时候我们穿戴的用品,全是母亲忙里偷闲亲手用绣花的针线缝制的,既时尚,又整洁。<br>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家的堂屋正中一直挂有毛主席的大画像。不管父母工作调动搬家到哪里,毛主席画像就会带到哪里。毛主席是我父母心目中最伟大的恩人。我还记得,在宜都松木坪上小学前,母亲手把手教我写的第一句话就是“毛主席好!”,她还经常教导我要好好学习,做毛主席的好孩子。这种朴实的感情,现在看起来有点好笑,在当时普通人的家庭里很正常。时代的铬印,在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br> 我的母亲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拿的工资并不高,为了养家糊口,她勤俭持家,在生活上一直是省吃俭用,从不乱花一分钱。1969年春节后,全国上下都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热爱共产党,崇拜毛主席的母亲,当时正在松滋县刘家场镇所在地的荆州地区汽运公司五车队汽修车间工作。一天,母亲利用工休日到街上办事,顺便从刘家场百货商店用布票买回了一尺白布。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生活必需品全凭票证供给。而且母亲带领一家人曾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懂得在生活上节俭和珍惜。这一次母亲破例奢侈了一回,她要用一尺白布来绣领袖肖像,以表达对毛主席的热爱。<br>   母亲买回一尺白布后,欣然地告诉我们,她要请车间里的工人画家蔡永德师傅,画一幅毛主席穿军装戴军帽的肖像,自己亲手用绣花针来绣。母亲一生亲手绣过很多花卉用品,但从来没有绣过人物肖像,更没有绣过领袖人物。她想尝试一下,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来绣毛主席的像,很快得到了家人的赞同。<br>松滋县刘家场镇是一个弹丸之地的小山镇,也是开国上将贺炳炎的故乡。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刘家场山区小镇上的通讯欠发达,信息闭塞,人们接触到的东西也很有限。在那个年代,那座小山镇,我的母亲没有机会得到专门的艺术培训和艺术家的指点,平时见到的毛主席画像都是家喻户晓的印刷品,虽说喜欢收藏毛主席的纪念章,但很难见到过真正的毛主席绣像。母亲一切从零开始,要在一张白布上用最好的彩色丝线来绣毛主席像。<br>   我的母亲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勤劳人,心灵手巧。每天下班之后,母亲吃罢晚饭,便静坐在微弱的灯光下穿针走线,一针一线地绣起毛主席像来。母亲的刺绣功底很深厚,家里的绣花工具也比较全,各种金丝彩线都有,特别是竹制的绣花圈可紧可松。绣花是一个精细活,在当时能绣毛主席画像的人,必须要有艺术天分和过硬的绣花功夫才行,不然绣的毛主席画像不准确,不逼真,可能就会遭受他人上纲上线的分析,对你进行人生攻击和政治迫害。在当时“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绣毛主席像是有一定政治风险的。<br> “功到自然成”。半个月后,母亲为迎接党的“九大”召开,千针万线终于绣成了葵花朵朵向太阳的毛主席绣像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当时,我们全家人都感到很惊呀。小小的绣花针,在母亲手中变得十分神奇。母亲的手太巧了,把毛主席像绣得惟妙惟肖,让人们一看都感到非常亲切,而且挑不出任何毛病。连画家都说,母亲绣得毛主席像比画得都逼真。一幅毛主席绣像,彰显了母亲刺绣的艺术才华。从此,我们家里添了一幅母亲绣得毛主席绣像,顿时蓬荜生辉,吸引了左邻右舍的小伙伴常来我家敬仰毛主席。<br> 母亲手绣得毛主席绣像的布面为32厘米乘32厘米,虽说尺幅不大,却携带方便,也很珍贵,是母亲的宝贝。母亲也视这幅毛主席绣像为之自豪,一生精心保管,每到重大节日便挂在堂屋正中以此纪念。母亲还教育我们要听党和毛主席的话,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正直人,学好本领,为国家争光。<br> 1975年,我从松滋刘家场中学(现为贺炳炎中学)高中毕业后,不久参加工作离开家乡,走南闯北,最让我牵挂的就是母亲和她珍藏的那幅毛主席绣像,这幅绣像成了我思念家人的乡愁。<br>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不幸逝世,噩耗传来,母亲悲痛万分,泣不成声。她还特意在家里为毛主席设了祭奠灵堂,将毛主席绣像周围披上黑纱让家人悼念。母亲常告诫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不易,没有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恩人。你们在外工作千万一定不能忘本啊!<br>  母亲为国家建设工作了几十年来,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但她一直默默无闻地辛苦工作在企业的最基层,任劳任怨,过着普通人的平淡生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母亲退休后一直在老家带孙儿、孙女。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末,父亲退休后不久,突然患上食道癌,母亲坚持每天起早贪黑的照顾父亲。病魔折磨了父亲9个多月,不幸离开母亲驾鹤先去了天堂。父亲病逝后,只剩下母亲孤单一人。在以后近20年里,母亲随大哥大嫂工作调动,搬迁到了外地。每年的退休工资还在往上涨,给她带来了一点安慰。母亲在生活上虽有儿女照顾,东不担,西不愁,但她把毛主席绣像一直带在身边,心里十分怀念毛主席。她说,我活了八十多岁全托共产党、毛主席的福。  <br>  常言道:“年龄不饶人。”谁知,母亲年过83岁后,身体状况日趋下降,患上了不治之症。母亲躺在洁白的病床上,插着氧气,输着液体,精神恍惚。这是我的母亲生活了一辈子第一次住进医院。她口里虽不时地对前来探望的亲人说:“这是我第一次住医院,也许是我最后一次住医院,我没有准备活着回家了”,但她心里还是有求生的欲望。在医院,经过检查,母亲患得是晚期癌症。医生说,病人年纪大了,只能按常规治疗延续生命。淡泊一生的母亲,终究遇到了难过的一道生命门坎,也验证了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可能就是人的命运所注定的,也是人的生命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br>  2013年9月25日,我的母亲病重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弥留之际她亲手将珍藏了40多年的那幅毛泽东绣像交给了我。她说:“三儿你喜欢收藏,一定要我把这幅毛主席绣像好好保管,一代代传下去。这是我一生留给儿孙的最好纪念品。。<br>   我的母亲去世时享年83岁,她与伟人毛泽东主席逝世的月份相同、年龄相同,这也许是天意。“梦鹤归天一别哀何再回报十月苦,宝婺沉星千行泪痛难反哺三春晖”,母亲去世后,按照她老人家生前遗言,我们护送老母亲骨灰盒回到江南松滋,将她与父亲合葬在松滋城区玉岭公墓,让两位老夫妻在天堂相伴相守。母亲落叶归根时,松滋文化名人覃章海先生专门为我母父合葬的墓碑作了一幅对联“会德积昌百世福佑,刚柔相静千秋惠灵”,他将我父母亲的名字用对联的形式刻在了墓碑上,这是对两位老人在天之灵莫大的慰藉,令我们后辈深为感动。<br> 今天我珍藏的这幅毛泽东绣像,是母亲生前留下的传家宝,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国梦一代一代地传下去。</h3> <h3>我的父亲与母亲年轻时的照片</h3> <h3>作者简介:董玉清,生于1957年5月,祖籍浙江镇海,出生于湖北宜都,生长于松滋,现在定居于荆门。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1998年主编出版《中国珍稀野生动物摄影作品集》荣获中宣部&quot;五个一工程奖&quot;,2011年出版摄影专集《中国鸟类》荣获湖北省&quot;屈原文艺奖”。其个人曾先后获得全国自强模范、中华环境奖、地球奖、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等荣誉称号。2014年5月16日,应邀到北京参加表彰会时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亲切接见握手。现为荆门市爱鸟文化研究会会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