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称之为清溪镇的地方至少有七处,分别在四川广元青川县、乐山犍为县、雅安汉源县、广东东莞市、重庆涪陵区、安徽含山县、湖南韶关市。本篇所说的清溪镇,指的是位于清川县境内的清溪古镇。
清溪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代,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汉、回 、羌等民族的杂居区,镇内现有居民1.6万人,信奉佛、道、伊斯兰、天主教等宗教。因此可以说,清溪古镇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并存,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古镇。(图为古镇北街口)。 从成都到清溪古镇,分别有东、中、西三条路可走。东路是从成都一广元一青川一清溪,路程大约400多公里,其中成都至广元全程高速,该线路相对里程较长。中路是从成都一绵阳北一江油一白草一清溪,路程大约300多公里,其中成都至绵阳北是高速,该线路相对较短,但江油以后全是山区公路,路窄弯道多,汽车跑快了人就难受。此线路景点多,有猿王洞、药王谷、漂流基地等。西路是成都一都江堰一北川一白草一清溪,里程介于东、中路之间,道路相对中路更难走。此外还可以从九寨沟走,距清溪169公里。我们此行来回走的都是中路。 据《华阳国志》记载,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蜀国参军廖化奉诸葛亮之命在清溪屯田戍守,始建城于此,成为了川北重要的关隘之一。清溪古城建成后,与东边的葭萌关互成犄角之势。葭萌关主要防范由陕西方向上的进攻,而清溪则防范由甘肃方向上的进攻。葭萌关的天险依靠的是秦岭,清溪则依仗的是摩天岭,地势更为险要。 最早的清溪古城是夯土而成的,到了明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守将正千户朱路改土城建筑砖城。再到清代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龙安营参将白丹衷重建城池。经过近四百年的岁月浸蚀,到了当代,清溪古城早已破败不堪,仅剩少量残垣断壁伫立于此。尤其是文革中所谓的破"四旧",对古城的损毁更是难以估量。本篇图中展现的城楼及城墙,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由浙江温州市援建的。新建的清溪城基本上依照典籍记载的古城模样复建而成,较好地还原了古城原貌,不仅为当地群众的安居乐业创造了条件,也给游人寻古探幽留下了一份念想。感谢援建者们的辛劳与贡献! <p> 这是复建后的城北的一段城墙。在城墙的东北角,至今还存留一段过去的老城墙,上面隐约留有文革时期标语口号痕迹,昭示出时代的变迁以及岁月的沧桑。</p> 东门上的箭楼。 竖立在城东箭楼旁的马岱像。马岱是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陕西扶风县人,羌族,三国名将马超之从弟。马岱曾在清溪驻守多年,后官至平北将军、陈仓候。他的主要功绩是袭斩了武功远强于他的蜀汉大将魏延。马岱死后葬于新都县军屯镇。据《清史稿》记载,马岱的后人居于四川汉源县境内。 箭楼城下的瓮城。瓮城是建在城门前形似瓮坛的小城,是古代的一种城防工事。当敌方攻至城下时,将敌放入瓮城内,再由城墙上的兵士放箭或用滚木、飞石将敌歼灭。取瓮中捉鳖之意,加之形似,故名瓮城。
这是清溪东门,又名青云门。城楼上挂有牌匾,上书:旭日东升。城下那处空地,便是东瓮城。 由城门箭楼看望城下的瓮城内部。 清溪城内布局主要由东南西北四条大街构成。四街交汇的十字路口,建有一座底座为砖石结构,楼身为全木结构的高大鼓楼。此为南大街。 鼓楼近景。鼓楼上四方悬匾,西为"阴平古道",北为"北方锁月",东为"紫微高照",南为"南山聚秀"。 城内的四条大街口上各竖牌坊,上书匾额。东街"紫微高照",南街"人杰地灵",西街"西蜀咽喉",北街"北极联辉"。这些牌匾,彰显出清溪古镇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此为南街口。 城内的一条小街。清溪街道上也有许多商铺,但却绝少成都周边古镇商铺中那些华而不实的旅游纪念品。清溪古城商铺中出售的,以木耳、蘑菇菌类、青茶等当地山货为主,其中,以青川木耳最负盛名,价格也较成都便宜百分之三、五十不等。 复建的古建筑之一。门脸的建筑带有明显的四坡五脊、斗拱榫卯中式古典建筑风格。 城内的穆斯林清真寺。 东门外的回族人聚居地,其建筑均带有明显的伊斯兰文化风格。清溪回族人的清真铜火锅牛肉是当地一道著名的饮食。 清溪廊桥。 尽管清溪古镇内也有不少供游客住宿的旅店,但我们下榻处却在距古镇2公里外的阴平村。阴平村是个典型的农家乐专业村,村中有居民135户,其中百分之八十多都开办了家庭旅店农家乐。以前村里的人养过蚕、喂过兔,种过各种水果,都没兴旺起来。直到七、八年前靠着古镇的重建,办起了农家乐,才走上了富裕之路。如今村中最大的农家乐,可一次性接待上百人食宿,而较小的规模的农家乐也有十余间客房。阴平村的气温偏凉,非常适合盛夏避暑。每到八月,这里的农家乐个个爆满,就连空地上也搭满了游客的帐篷。我们所住的那间农家乐主人告诉我们说,在8月份旺季,每人每天食宿费100元,其余淡季,则按八折收费,加菜另算。一年下来,全家收入达20~30万元。按人均收入算,是全县最高的。图为我们所住的那间农家乐,因为旺季已过,游客稀少,除了我们之外,只有另一拨(5人)游客入住,清静、惬意。 村内的农家乐之一。 村内的农家乐之二。 村内农家乐之三。 到阴平村的那天,正值农历八月十五。本来白天还阳光灿烂,一到傍晚却乌云遮天。原想在成都几个中秋都没见着圆月,今天跑了三百多公里路程,总该见上一次吧,谁知还是乌云当空!我们坐在农家小院内,吃着月饼,品着美酒,聊着闲篇,静等嫦娥仙子露脸。时近九点,乌云终于散开,一轮圆月破云而出。虽然不尽完美,却也没有白等,算是了却了中秋赏月之心愿。 阴平村口处的索桥。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清溪古镇10公里。保护区的前身是青川县伐木厂和县森林经营所,1978年,由当时的四川省革委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1985年,保护区内发现了国宝大熊猫,于是,1986年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保护区为4A级国家风景区,门票55元,区内观光车费60元。年满60者,凭身份证和老年证免门票;仅有身份证,则门票五折。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地处龙门山西北侧摩天岭南簏,属岷山山系。地势陡峻,切割剧烈,峰峦迭璋,碧潭幽深。山门处海拔不过800米,前行十余公里,海拔高度便猛升至近2000米。著名的天险摩天岭,海拔达2730米,最高峰大草坪一带,海拔达3837米。翻过摩天岭,便进入陇南了。摩天岭不仅是川甘分界线,也是分水岭。岭北是黄河流域,各支流汇入黄河;岭南,汇水流入涪江,则为长江流域。 景区内的小瀑布和一汪碧潭。 通向水淋瀑布的小道。从主干道出发,沿着小道拾级而上,一刻钟便见到瀑布了。 景区内的水淋瀑布,高40米。瀑水清沏甘甜,尝了几口,口感远超农夫山泉。索性将随身携带的茶杯腾空,灌上满满一杯,回到住处慢慢品尝。 景区内的小道上路遇一不知名的小蛇。蛇头呈三角形,蛇脖扁平且有一圈彩色,一看就知是毒蛇。不过好在蛇还小,仅长20多公分,对人的威胁尚不大。同伴怕蛇被游人踩伤,用树枝将小蛇挑下坡去了。到了景区内的森林保护工作站,将照片给工作人员看,答曰,此蛇名菜花烙铁,有巨毒,因蛇头形状像烙铁而得名。烙铁蛇是个大家族,其中尤以产于湖南的莽山烙铁最有名,因其罕见,据说一条莽山烙铁价值上百万元。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物乐园及天然植物宝库,野生动物有大雄猫、金丝猴、羚牛、绿尾虹雉、蓝马鸡、大鲵等,珍稀植物有珙桐、水青树、鹅掌楸、金钱槭等。我们这次仅在远处看见了半山觅食的扭角羚牛。 从观光车终点站沿公路步行十多分钟,便见路旁有指示牌:摩天岭由此去。刚下观光车不久,正好遇上与我们住同一农家乐的一伙成都游客。他们说,上摩天岭要步行3~4个小时,来回至少要6、7个小时,他们是一早去的,近下午2点才返回。因为我们到那里时已是下午,时间显然仓促,再说体力也恐怕难以支撑,就放弃了去爬摩天岭的计划。图中向右,便是去往摩天岭的小道,古称:阴平古道。沿着阴平古道,翻过摩天岭,便可到达甘肃文县。 摩天岭和阴平古道之所以受后人关注,不仅仅因为是天险,更重要的是,在1700多年前,此处曾发生过一件大事,它对历史的走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国集中18万兵力,兵分三路伐蜀。镇西将军钟会率兵10万为中路主力,攻下汉中,与蜀汉大将军姜维所率的从汉中退守的蜀军主力在剑门关形成对峙。魏军征西将军邓艾统帅3万人马为西路,沿阴平古道翻越天险摩天岭直取江油(今江油南坝乡)。蜀军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其妻李氏上吊自尽。邓艾拿下江油后,兵锋直抵白马关(今罗江县)。白马关前,蜀军在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张翼(张飞之子)、张遵(张飞之孙)等的率领下,拼死抵抗,无奈被邓艾部所杀,以失败告终。白马关失守后,蜀国大势已去,再无天险和军力抵得住魏军的攻势,后主刘蝉只得率文武百官出城向魏军乞降。之后,蜀后主又下昭命尚在剑门关死守的姜维投降。至此,延续了五十年的蜀汉政权宣告终结。此一役,邓艾偷渡阴平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离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不远的公路旁,石壁上刻有"邓艾过此"的字样。就以现在的条件来看,摩天岭及阴平道仍是天险,那么在1700多年前,数万大军要翻越摩天岭有多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据《三国志》记载:"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其中,邓艾裹上毡子从山上滚下来的描述尤为生动。至今,这一带还有邓邓桥(邓艾邓忠父子)、落衣沟等地名。
后世兵家吸取邓艾的经验和亡蜀教训,守蜀者必然加强阴平一线的防御。五代时,石敬塘攻蜀,后蜀皇帝孟知祥在剑阁和阴平均布下重兵把守。石敬塘果然遣军欲从阴平进兵,因后蜀早有防范,未能得逞。明初付友德伐蜀,扬言出金牛道,而潜引大军循邓艾阴平故道而趋成都。红军时期,徐向前所率红军第四方面军开劈川陕根据地。1935年,时任红30军政委的李先念率军攻克青川、平武,抢占战略要地摩天岭,打破敌军夹击红军的企图。由此可见,清溪古镇和摩天岭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