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张学良,张作霖之子。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发动的西安事变,改变了历史进程。<br> </font></b></h3>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这是官方给他的“墓志铭”。</font></b></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1928年,年仅27岁的张学良在皇姑屯事件后临危受命,就任东三省保安委员会委员长兼保安总司令。<br> 紧接着,他于1928年12月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国民政府。<br> 1929年,少帅诛杀杨宇霆、常荫槐,从此完全接管了父亲的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br> 他不仅管辖着东北,还拥有庞大的现代化职业军队。不同于张作霖的满身匪气,张学良温文尔雅且治军有道,颇受东北军的推崇。<br> 此外,少帅还兼具敏锐的政治嗅觉。<br>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打得难分难解,彼时,张学良观望再三,最终选择了蒋介石。他与中正约为兄弟,从此便扶摇直上。同年10月,张学良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font></h3>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然而,这样一颗军政新星,却在关键时刻犯了致命的错误。<br> 误判“九一八”,拱手让出东北,成为他一生的“黑历史”。</font></b></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张学良给了东北军职业化,却没有给这支庞大军队以明确的“为国为民”的目标。<br> 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人们以为张学良集国仇家恨于一身,理当抵抗,然而,他却一枪不发,拱手让出了东北。<br>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我当真是无法理解。生你养你的土地遭他人践踏,你便抛家舍业,另觅他所?抛头颅洒热血,都是台上的戏文,说的终究是比唱的好听。有钱人家的阔少爷,总是把虎视眈眈的豺狼当成路边偶然经过野狗,想着施舍一顿饭,随手赠它几个馒头包子什么的,便能打发走了。殊不知,人家盯着的,是你身上的肉和血。</font></h3>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他的做法是单纯还是愚蠢,我不评说。</font></b></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若干年后,获得自由的张学良坦承当初“不抵抗”并非接到蒋的严令,而是他自己判断错误所致。他以为日军只不过借故生事,并没有想到关东军敢悍然发动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br> 在我看来,这样的解释仍然只是敷衍历史罢了。当时日军在东北的行径已是司马昭之心,少帅不可能毫无察觉!我就想问问,一口一个“疏忽大意,浑然不觉”,那你家金库里的金条为何早不在了呢?<br> “不抵抗命令”是何人所下,当事人曾三缄其口。退一万步,即使是蒋介石让他不抵抗,以当时张的独立军阀身份以及对东北军的绝对控制,他也完全可以“抗命不遵”。发动事变的关东军,事先并没有得到日本政府的同意,因此只有1万多兵力进攻东北军。事后统计,东北军兵力强于关东军几倍有余,因此无论如何,都堪一战。<br> </font></h3>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参考历史课本,少帅毁誉参半。<br> 何如?多说无益。一个西安事变的功臣,就足以名垂青史。</font></b></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最早知道张学良这个人,还是很小的时候,和姥姥一起看电视剧。电视剧什么名字,我已经记不得了,唯一清楚记得的是,舞池里的少帅,都是那副一身正气的样子。早年间的电视剧,明显的政治倾向性更强些。<br> 到了文章演的《少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开始多于对历史事件的解读,我认为,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从潇洒不羁的少年,到耄耋之龄苍颜白发步履蹒跚,“雅痞”文章的举手投足,竟也恰到好处。最主要的是,文章哭的,是真惨啊!<br> 得知父亲意外身故,他在外人面前佯装淡定,与日本来使巧妙周旋,事后却忍不住瘫倒在地,掩面痛哭。他不能喊不能叫,把手塞到嘴里,悲嚎至瞳孔扩大,眼泪啪嗒啪嗒打在军装上、皮靴上。画面回到那一幕,父亲手握皮带,歪着头喊他“小六子”,他踉踉跄跄地躲在栏杆后面。而后,他想起最后一次看到的,父亲憔悴的脸。他向父亲行的那个漂亮的军礼,竟然是永别。那一幕真是撕心裂肺。</font></h3>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但凡与张学良有关的剧作,就少不了眼泪。</font></b></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他对着大姐哭、对着谷瑞玉哭、对着四小姐哭,对着蒋夫人也哭。<br /> 是,他确实委屈,但他身边的人又何尝不是呢?<br /> <br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卿名凤至不一般,<br> 凤至落到凤凰山。<br> 深山古刹多梵语,<br> 别有天地非人间。<br> 她一生的签名,始终是“张于凤至”。<br> 她一直等他到93岁。<br> 地老天荒,斯人未归。<br> 小宋佳的凤至很传神,温婉端庄,笑起来的样子让人心头一暖。</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盖头掀起,我曾希望结局可以被改写。<br></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娉娉袅袅十三余,<br> 豆蔻梢头二月初。<br> 春风十里扬州路,<br> 卷上珠帘总不如。<br> 十三岁的她,就这样匆匆与他相识。他赠予她一把扇,他们的故事便缓缓拉开了帷幕。她等了他半生,才得了名分。<br> 四小姐的爱情,无望而又亘古如斯。<br>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他,民国所谓的四大公子之一,放浪形骸,不拘礼法。直到晚年,却仍未能突破一个孩子的认知。他不敢承担责任,便宁愿一生逃离。对东北如此,对妻子亦如是。<br> 读过许多民国轶事,最心疼的是张幼仪和于凤至。二者之中,凤至更甚。诗书才学一样不差,品行相貌样样俱佳。赢得了帅府上下人的敬重,却输了半个世纪的年华。<br> 四小姐守了半生,等来了一场迟到的婚礼。而她呢?一纸休书便从此恩断义绝两相陌路?<br> 不曾予他《白头吟》,她却把一生的青丝白发都付了他。<br> 一度花时两梦之,<br> 一回无语一相思。<br> 相思坟上种红豆,<br> 豆熟打坟知不知?<br> 若有来生,只愿汉卿莫再负了凤至。</font></h3>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把握不坚,心志不定,殊可悲也。”中正在日记里如是评述张学良。 果真精辟。</font></b></h3>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如此,我亦不做赘述。能隔着时间的深渊,遥望彼端的传奇,已是莫大的幸事。<br> </font></b></h3> <p> (图片来源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