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湄潭歌与哭201608

文君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都说贵州是观光大省,可我们今年暑假千里迢迢赴黔,却不单是为了观光:公公婆婆七十多年前,与西迁的浙江大学结下过一段难解因缘。如今,两位老人谢世多年,他们的儿女们却终于决定,踏一回黔贵之地,寻访父母当年足迹。所以,行程安排中,热门的观光景点不在其中。所去之处,在世人看来也许太“名不见经传”。而恰恰是这样一些偏远无名的小地方,却给了我们以难以言说的心灵冲击,也是我们自己始料所不及的。<br>  印象最深的,当数位于黔北的湄潭了。<br>  贵州地处云贵川高原,从贵阳一路过来,所见多崇山峻岭。山峰悬崖奇崛高拔,令人感觉气势宏大,雄浑壮阔。可车由遵义驶往湄潭,特别是接近湄潭县范围时,景色忽然为之一变。山依然青,水依然绿。青山绿水间,沿湄江两岸,居然长着连绵的杨柳树。高高的柳树,柔枝低垂水面,平白地为这一方土地,添了一段江南山水的妩媚。连日奔波的旅尘,仿佛也被这依依杨柳拂涤净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自费旅行之人,无缘也无资格惊动地方"各路神仙"。一切食宿行程,都是自己事先在网上查好的。唯有在湄潭,遇上一位古道热肠的侠义"大侠"。 "大侠"的父亲,原是当年浙大附中出身,所学为"教育",为地方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几十年。其父英其子亦雄。"大侠"本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是当地唯一考上大学的"秀才"。而且,此后多年里,他大学毕业重返故乡、在地方勤勉为政,并升至地方官为家乡建设贡献十数载。因为"浙大校友会"的关系我们找到他。短短数小时的接触,他不仅妥贴安排好我们的住宿,请我们美美地尝一回"农家乐",而且体察我们寻访旧地的迫切心情,赶在天黑前开自家车带我们城里城外转起,让我们欣赏远远近近的山山水水。山水间,有个叫"水硐沟"的地方,寄托着我们特别的念想。不仅当年外公曾有长诗歌之,妈妈1990年故地重游时,也留下一阕《忆江南》:<br /> &quot; 经行地,水硐最清幽。<br /> 《赤壁赋》声回峡谷,森林竹影漫山沟。<br /> 归路雨初收。&quot;<br />回忆50年前(1940年)家住湄潭时,假日外婆携众姐妹来此游玩,齐声吟诵《赤壁赋》的情景。我们将此情诉之于"大侠",他略一沉吟,决定立刻驱车前往。山间小道,崎岖难行。虽然因为修路,我们最终没能走到"水硐沟"下。暮色中隐隐约约"遥看瀑布挂远山",已经心满意足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湄潭郊外</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因为离得远,“水硐沟”只能遥遥一望</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回城途中,“大侠”让我们注意车窗外边:湄潭的人,过街必守信号,走斑马线。我们仔细一看,果然如此。大街上不见一个警察,人们行走得从容有序,一片和祥气氛。街头寻找饭店,走进一家,看看菜单犹豫着又退出来。店主人笑脸迎进,客人退出,亦无一丝愠色。要是在南京,恐怕什么S什么B的,劈头盖脸早就砸过来了。打的起步价5元(不知还有哪个城市比它更便宜),而“的哥”也都心平气和,一点不为自己的低收入怨天尤人。聊起来,很乐意地为客人说这说那。<br>  湄潭的城区不是很大。道路两边,都有绿树环抱簇拥着,车来车往,自有一份小县城的清幽。在清幽的道路上转着转着,又有惊异发现:县城中心横跨湄江的一座大桥,名曰“可桢桥”!沿“可桢桥”向前,分别是“浙大南路”、“浙大北路”!第二天参观了“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我们才明白这个城市那浓厚的文化蕴涵所自何来。</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浙大西迁纪念馆”位于县城中心部、原来的“文廟(庙)”旧址里。盘桓于“文廟”前的浙大广场和天主教堂附近,外公曾住处的发现,石刻的浙大毕业生名单里父亲母亲名字的发现,不用说给我们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可真正被深深震撼的,还是走进陈列馆之后。</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石碑后面的发现太重要:有外祖父的名字!说他当时和其他教授在此附近住过。</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天主堂”,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司令部旧址”</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教堂门锁着,手机却可以“钻进”😉</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文廟(庙)”很有品位地保持着它明代建筑的原汁原味。自1990年始建“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后经四次充实,成现在的规模。据云是全国唯一以抗战时期大学西迁为主题的专题陈列馆。馆里的解说员显然受过良好的训练。在她声情并茂的解说声中,我们仿佛被带进那硝烟弥漫、刀光剑影的日子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的浙大校长竺可桢为了在国难当头时坚守科学教育之阵地,毅然决定率领师生向西迁移。从第一次迁至浙江的天目山、建德,途经江西、广西,到第四次到达贵州的遵义湄潭,历时两年多,行程五千多里。五千多里啊!大家或步行或乘车船,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学校的设备仪器、文献资料,有时要靠师生们肩挑手提,艰难地步步向前。头上,不停地有日军轰炸袭击;地上,瘴蛮之地百毒为害。就在二迁至江西泰和,竺可桢先行去云贵选择校址时,爱子与夫人不幸染上痢疾。等他匆匆赶回,爱子竺衡已夭折,夫人奄奄一息。拉着他的手,夫人满心惨痛:你再不回来,怕是此生难再见面了。言毕撒手而去。心痛万分的竺校长,流尽眼泪后,在追悼会上将积攒的1000元钱献出,以夫人名义立奖学金:“侠魂女士(夫人名)奖学金”,并当场颁发给一位女学生。</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浙大西迁一路颠沛流离,历尽艰辛。1939到达遵义湄潭,至抗战结束后迁回,在这一方土地上,困难重重下坚持办学达七年之久。我们的父亲,就是慕浙大之名,与友人从湖南步行800里至贵州遵义投考浙大文学院中文系的。而母亲则是随其父(外祖父钱宝琮)亲历西迁,从浙大附中到考上浙大中文系,一直在贵州生活了七年,后随校复员回到杭州。</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母亲的浙大毕业照。中排左二</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找到了父母的名字!</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父亲手书湄潭杂诗</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而说起浙大的老师们来,更是灿若星辰。除校长竺可桢是全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之外,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卢鹤绂、陈建功,包括外祖父钱宝琮等老一辈科学家们,都是在那种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不畏艰辛,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奋发而为,多有建树的。而后来蜚声中外的科学家如李政道、程开甲、叶笃正等,曾是西迁时代的学生。中国两院院士中,有52位是西迁时在此生活学习过的。有统计说,湄潭七年,浙大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超过当时任何一所中国的大学。当初竺校长去考察回来后在日记中写道:湄潭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物美价廉。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谁说不是这个有着宽阔胸襟和仁厚情怀的湄潭,为莘莘学子与学者们,撑起了能够安放书桌的一片天呢?</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个个都是顶尖级人物!<br>左下角……</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外祖父钱宝琮(字琢如)</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与讲解员交流</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西迁之行,历经磨难,其间可歌可泣可悲可喜之事太多。可为什么最终会停在了遵义湄潭呢?问了解说员,回答极简单:在别的地方都被拒绝,只有这里愿意接受!一句话,惊心动魄!那是一个艰难的岁月。哪儿都不容易,都困难重重,都生死攸关!几百上千的学生老师来了,要吃要住,谁有这个余裕来供养?可是,湄潭,为什么就有这份胸怀,这份侠肝义胆?据浙大史地系的老人回忆,他们当时常去野外,亲眼看到当地百姓有把死人往外抬。询问原因,说是饿死的!就是在如此艰难困苦中,湄潭人养育浙大整七年。 从八十年代起,陆陆续续有一些浙大的老人或他们的后代,来重访这片土地。有的还访问多次。当年勒紧自己的裤腰带,接纳养育了浙大学子的乡亲们,他们还好吗?湄潭的山山水水,还是那么深情妩媚美丽如旧吗?2009年,浙大西迁70周年纪念时,历史陈列馆接待了一批来访老校友,最长者年愈九十。第二天清晨,谁都没有料到,老人们自发来到文庙,突然齐刷刷地跪下,苍苍白发的头颅在青石板上磕了又磕。惊呆了的工作人员和新闻记者们赶紧上前想要扶起,老人们却任由热泪纵横长跪不起。只有他们记得,当年只有600户人家的湄潭人,怎么样一下腾出250间房屋让浙大师生们住;更加刻骨难忘的是,西迁一路五千里,衣食困难,处处立足维艰。只有到了湄潭这个小城,居然有几十位老百姓,手捧鲜花,拿着熟鸡蛋在桥头迎接历经千辛万苦的学子与老师们!这份恩情,便是涌泉相报,此生何以报得尽啊!</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听讲解员叙述至此,我们的眼泪,亦如开闸之水难以自抑。走出展厅,站在文庙当中,面对高悬“萬世師表”匾额的“崇圣祠”,我们也一齐跪下。热泪滴在脚下,心,仿佛终于回到遍寻不着的精神家园。<br>  湄潭啊!诺大中华大地,值得人们永远为你歌、为你哭的一方圣土!</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浙大另一旧址—義泉萬壽宮</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