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三)迷人的黄山

国强

2011年12月9日 云是黄山的魂。 今天的日出虽然被云层遮挡,但是浩瀚的云海却给黄山带来了精彩。离开宾馆又登上光明顶,这时光明顶上已经是丽日蓝天,阳光和煦,四周大小山峰、千沟万壑都淹没在云涛雪浪里。浩浩云海中天都峰健骨竦桀,卓立地表,险峭雄奇,气势博大;莲花峰主峰突兀,小峰簇拥,峻峭高耸,气势雄伟。极目远望,云海茫茫,波澜壮阔,一望无边。登临光明顶,感叹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人为峰。 下了光明顶,满眼皆是银色的世界。沿途峰陡岭峻,云飞雾绕,奇石险绝,雪松俊俏,宛若仙山琼阁,又似瑶池胜景。云海渐散处,阳光洒金绘彩,点染峻岭奇石;轻雾飘洒舒卷,迷蒙层峦叠嶂。 “飞来石”是黄山奇石的代表之一,巨石高12 米、长7.5米、宽2.5米,重约360吨,形态奇特。如此巨石却被竖立在一块长约12-15米,宽8-10米的平坦岩石上,令人惊叹不已!两大岩石之间的接触面很小,上一石似从天外飞来,故名“飞来石”。 “飞来石”的传说十分动人:相传,宋代有个叫单福的石匠,一生给人家造了不少桥,心想也在自己家乡门口的江上建造一座,但叹息没有帮手。他膝下只有一女叫小姣,长得聪明美丽。她知道父亲的心思.便要求参加帮助干。但那深山采石,百里运石的苦和累,小女子如何受得了,故单福未应允。小姣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单福无奈,方含泪点头。他还把三个徒弟找来帮忙,不久就干起来了。由于开山运石的苦和累实在难受,大徒弟和二徒弟先后悄然地溜走。单福和女儿、三徒弟为修桥铁了心,继续风里雨里苦干着。但好几年过去了,运到江边的石头只有一小堆.这样累死苦死,桥也建不起来。小姣一咬牙,请人写了“捐身修桥”四个大字,插了个草标,坐到江边石堆旁。一连三天,来看的人无数,但望望滔滔的江水,就都走了。这天,忽然来了个瘸子。身背一把扇子,摘了草标.问小姣愿不愿意跟他走,小姣回答说:“什么时候把大山里开采的石头全运到江边,就什么时候踉你走。”这瘸子原来是八仙中的铁拐李。他挤出人群,腾云驾雾,很快来到百里外的大山,从背上拿下扇子,对着单福和三徒弟开出的石头就扇。石头竟都飞了起来,又纷纷都落在江边。单福和三徒弟也被从山上扇到了造桥工地。铁拐李还怕不够,又对身下立着的一块巨石扇了三扇子,且站在那巨石上飞到了江边。只见底下尽是人,未敢让巨石落下。又听单福大声说:“石头够了”。他便驾起云头,飘游起来,游到黄山,见黄山风景秀丽,便将石头落下。从此,这飞来石就给黄山增添了绝妙的一景。我们来到“飞来石”前,寒风凛冽,天朗气清,巨石刺天,独领风骚,蔚为壮观,天设地造。 “梦笔生花”又是一奇峰,一孤立石峰,形同笔尖朝上的毛笔,峰顶巧生奇松如花。“梦笔生花”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年春天,诗人李白来到黄山,见到北海山峰竞秀,景色奇美,禁不住诗兴大发,便昂首向天,高声吟道:“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这声音惊动了狮子岭禅院的长老。他走出山门,细细一看,只见一位白衣秀士,风度潇洒,便上前施礼,请问尊姓大名。原来,这位不凡之客是“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诗仙李翰林。长老急忙吩咐小和尚抬来用清泉酿制的米酒,还拿来一些文房四宝。长老亲手盛满了一杯酒,双手捧上,敬给李白。李白慌忙还礼,双手接过,一饮而尽。二人席地而坐,纵谈诗文,开怀畅饮。李白深感长老待人诚恳,意欲草书诗作相赠,以作答谢之礼。长老大喜,小和尚们忙着研墨的研墨,铺纸的铺纸。李白趁着酒兴,奋笔疾书。长老及小和尚们分站两旁,目睹那遒劲的大字,赞叹不已。李白写毕,还有三分酒意,便将毛笔顺手一掷,那毛笔翻翻摇摇,从空中落下插入土中。他这才告辞长老而去。长老送走李白,回过头来,不禁大吃一惊,刚才李白掷下的毛笔已化成一座笔峰,笔尖化成了一棵松树,矗立在散花坞中。而我们来到“梦笔生花”景点却是雾气升腾,佳景时隐时现,宛如仙境。 就在“梦笔生花”不远处还有一奇峰“姜太公钓鱼”也是惟妙惟肖,在朦胧的雾气中虚幻缥缈,出神入化,令人遐想。 黄山的奇松也是一绝,黄山延绵数百里,千峰万壑,比比皆松。她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巨岩裂隙,或伟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有的循崖度壑,绕石而过;有的穿罅穴缝,破石而出。忽悬、忽横、忽卧、忽起,“无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竞异争秀。 黄山松针叶粗短,苍翠浓密,干曲枝虬,千姿百态。此时恰逢黄山刚降过一场雪,使骄傲的黄山松,松枝凝霜挂雪,戴玉披银;玉树琼花,冰羽晶莹,霓裳窈窕。正所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阳光照射,雨凇晶莹剔透;蓝天映衬,雾凇洁白无瑕。山野玉树琼花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崖壁奇松雪柳展梅影风姿,莲花品质。 黄山实为天下第一奇山,名不虚传,今天从光明顶出发经“飞来石”,过白鹅岭至云谷寺,然后回到黄山南门的游客中心。这一圈下来,黄山奇松怪石云海以及冬雪大部分都已领略。来到山下,回首身后巍巍黄山,虽然才4点过一点,可是冬日日光已经泛黄,山上的峭壁已映照在夕阳的暖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