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天涯1⃣️】雨中“唐诗之路一一谢公古道”探访

毕生

中秋难得一个小长假,秋雨却不解风情,连日缠绵,打乱驴们早早计划的爬山节奏。老王仙、梅老师、许老师、耳东几位老驴都不想被缚在家里,临时起意说到“谢公古道”走走,说去享受雨中徒步这份难得的恬静与淡然,体会驴途的另“一番景”和另“一道境”。这条道,也是我向往已久的,当然欣然跟随。 谢灵运 [xiè líng yùn] 多义项 南北朝时期诗人、山水诗奠基者 更多义项 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1]),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市嵊州市)。出身陈郡谢氏,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秘书郎谢瑍之子。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曾出任大司马行军参军、抚军将军记室参军、太尉参军等职。刘宋代晋后,降封康乐侯,历任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终于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时年四十九岁。 谢灵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他还兼通史学,擅书法,曾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明人辑有《谢康乐集》。[2] (概述内图片来源:《三才图会》[3]) 谢公古道 唐诗之路   出新昌县城旧东门至天台县界,至今还保留着一条较为完整的古驿道。道经桃源穿越天姥,到达关岭头,全长35公里。这条路,早先为南朝诗人谢灵运开拓,故又称 谢公道 。在唐代,这里可是一条风靡一时的游览之路。…… 今天选择的方式是汽车加徒步方式:汽车一>松关岭一>汽车一>皇渡桥一>汽车一>横渡街一>徒步一>冷水坑一>徒步一>天姥寺遗址一>徒步一>横渡桥一>汽车一>儒岙一>汽车一>彼苍寺一>斑竹一>汽车一>会墅岭一>汽车一>松关。 天台松关的关岭铺、地藏庙、谢公和李白庙、候公庙,见证这条那个年代绍兴通往台州官道的繁荣。 二仙庙供奉着谢灵运和李白两位造福这一带百姓的恩人。 这个小小的关岭头还有候王庙。 浙东关岭侯王廟--祭祀明初两侯朱亮祖和叶琛 2007-10-28 08:29阅读:159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命朱亮祖攻台州方国珍,朱亮祖遣部将严德破关岭山寨以攻天台,后人在关岭建“二侯廟”(后改名为“侯王廟”),崇祀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叶琛。除了关岭有侯王庙外,屯桥百祥庙也有奉祀。“有司新任,道经此者,必祀之。” 侯王庙是两县村民共同建造的,选址就在新昌、天台两县分界碑之中点线上。立庙后,附近几村以县界分內、外两柱,轮年值祀,并置有庙产,田约二亩,山约一亩,供祭祀和烧茶之本。土改后,值祀之本由两柱自行筹集,至今仍未间断。七月三十日,为侯王庙庙会期暨地藏王寿誕,旧时,每年这天要做戏,闹上四、五天才散,周围庙辖村民,还有远道而来的,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这些天是关岭头村最热闹的日子。据前辈說,戏班第一场先演“武松打虎”,表明“虎狼关”的险要,否则就演不了下場。庙前隔路对面有地藏王庵。庙內原有古石埤:立廟時“序碑”一塊,历代修庙、修凉亭、修路等集资碑数块,求灵应验之赠匾数块,地藏王庵修造集资碑一块。匾額有:庙名“侯王廟”、天台齐召南(清史地学家,乾隆赞他是博学鸿词)赠“三台寶障”、溫州府尹赠“我有二天”、本地绅士王晐贈“千古一人”等等。这些古物被窃被毀,暗藏无踪。侯王庙年久失修,有热心人士正筹集资金修葺,香火将永远延续下去。 朱亮祖,六安人。元授义兵元帅。太祖克宁国,擒亮祖,喜其勇悍,赐金币,仍旧官。居数月,叛归于元,数与我兵战,为所获者六千余人,遂入宣城据之。太祖方取建康,未暇讨也。已,遣徐达等围之。亮祖突围战,常遇春被创而还,诸将莫敢前。太祖亲往督战,获之,缚以见。问曰:“尔将何如?”对曰:“生则尽力,死则死耳!”太祖壮而释之。累功授枢密院判。   从下南昌、九江,战鄱阳湖,下武昌。进广信卫指挥使。李文忠破李伯升于新城,亮祖乘胜燔其营落数十,获同佥元帅等六百余人、军士三千、马八百匹,辎重铠甲无算。伯升仅以数骑遁。太祖嘉其功,赐赉甚厚。胡深请会兵攻陈友定,亮祖由铅山进取浦城,克崇安、建阳,功最多。会攻桐庐,围余杭。迁浙江行省参政,副李文忠守杭州。帅马步舟师数万讨方国瑛。下天台,进攻台州。国瑛出走,追至黄岩,降其守将哈儿鲁,徇下仙居诸县 。进兵温州。方明善拒战,击败之,克其城。徇下瑞安,复败明善于盘屿,追至楚门。国瑛及明善诣军降。   洪武元年,副征南将军廖永忠由海道取广东。何真降,悉定其地。进取广西,克梧州。元尚书普贤帖木儿战死,遂定郁林、浔、贵诸郡。与平章杨璟会师,攻克靖江。同廖永忠克南宁、象州。广西平。班师,太子帅百官迎劳龙湾。三年封永嘉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伐蜀。帝以诸将久无功,命亮祖为征虏右副将军。济师至蜀,而明升已降。徇下未附州县。师还,以擅杀军校,不预赏。八年同傅友德镇北平。还,又同李善长督理屯田,巡海道。十二年出镇广东。   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事见同传。帝寻悟,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御制圹志,仍以侯礼葬。二十三年追论亮祖胡惟庸党,次子昱亦坐诛。 叶琛,字景渊,丽水人。博学有才藻。元末从石抹宜孙守处州,为画策,捕诛山寇,授行省元帅。王师下处州,琛避走建宁。以荐征至应天,授营田司佥事。寻迁洪都知府,佐邓愈镇守。祝宗、康泰叛,愈脱走,琛被执,不屈,大骂,死之。追封南阳郡侯,塑像耿再成祠,后祀功臣庙。 小小的地界石标明台州和绍兴的界址。 “虎狼关”说明那个年代这个原始森林中山道的险峻。 皇渡桥,清代石拱桥,一名王渡桥,位于新昌县儒岙镇横渡桥村。传宋康王赵构被金兀术追赶,经此渡海避难而名。   该桥系单孔大型石拱桥,南北走向,北通京杭、南延温台,全长23.9米,宽4.5米,矢高8米,净跨17米,桥身用长条石错缝叠砌,桥面两侧设对称望柱,实体石栏板,望柱柱头镌刻有白象、狮子、莲台等形象。两端条石砌筑间以卵石嵌铺石阶,一侧拱券券脸石上镌刻楷书"皇渡桥"三字。两端有引桥。皇渡桥始建年代无从考证,据明成化十三年(1477)《新昌县志》载:"王渡桥在县南六十五里十八都,旁有寿昌寺。"明万历七年(1579)《新昌县志》载:"皇渡桥离县南七十里。"民国《新昌县志》载:"皇渡桥县东七十里,道光二十四年,蛟水为灾,桥随波逝,行人苦之。"据立于桥旁大桥庙内的《皇渡桥碑记》载:今桥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集股重建,是新昌现存建造最考究的古石桥之一。   相传,南宋康王被金兵追赶逃难至此,遇河不得过,惊慌失措之时,河边上突然升起一座桥,康王顺利渡过,回头看时,桥已不见踪迹,而金兵被挡在了对岸,后人在此建桥,并将此桥命名为"皇渡桥"。   距皇渡桥北约100米有大桥庙。据记载,该庙建于皇渡桥同一时期,早年因白蚁危害而倒塌,后在遗址中发现石质香炉一只,炉身铭文为"大桥庙,康熙廿三年甲子仲冬立"。由此得知,该庙于1685年已建。为保存皇渡桥周边历史文化古迹的完整性,县文物行政部门将大桥庙列入皇渡桥保护范围统一管理。   皇渡桥历史悠久,造型美观,保存完好,史料详明。2002年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从这里开始徒步。 普济桥为明代的一座小型石拱桥。是古驿道上台州至杭州省城的必经官道。此桥在横渡街村与枫树岭村的交界处,离104国道西北侧约100米处,与天姥寺、古驿道、皇度桥连为一线。 天台一考生赴考途中,遇意外而得到当地百姓救助,后有幸金榜题名,为报恩建此“普济桥”报答乡邻,留下千古佳话。 “黑风岭”、“威震关”光听名字就吓死人,可想当时出门人是多么不易。 近日媒体热炒天姥山的具体位置,连仙居也进来搅局。其实李白在诗中所说的天姥山并不是指某一座山峰,而是指谢公古道新昌至天台关联的连绵的一片山,当然没有具体的位置和标志性的石头。想想这些官员和学者为一己私利而胡吹乱造,真是太不应该。  梦游天姥(mǔ)吟留别   李白 (唐)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mǔ),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tāi)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   谢公宿(sù)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zhuó)谢公屐(jī),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yù ),水澹(dàn)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jiē)。   惟觉(jué)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jì)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浙江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横度桥村风良好,村民纯朴,处处可让人看到太白遗风。 彼苍庙 彼苍庙位于绍兴市新昌县儒岙镇,始建于明朝中叶,坐落于天姥山麓(儒岙镇儒一村),是为纪念治水英雄大禹由民间集资而建的。“彼苍”是“天”的意思,所以彼苍庙即天庙。庙门上有两块“彼苍庙”匾额,分别出自书法家郭仲选、沈定庵的手笔。庙的主殿为禹王殿,侧有谢公殿、观音阁、魁星阁、文武殿、太白楼。1994年10月被列为县文物保护点。它还是天姥山麓儒岙镇的八景之一——古柏临清的所在地。 彼苍庙为纪念大禹而建,但绍兴人民没有忘记为开辟这条官道而付出心血的谢灵运。庙里显著位置建造了谢公殿,并祥细介绍谢公的生平、祥尽记得了谢公古道和天姥山的关系。 善良的人民总是不会忘记他们心中的公朴。 《绍兴斑竹寻古 》   一切都注定这趟行程是快乐的。一则斑竹属于故地重游;二则斑竹是个现实也是历史的通道,让人们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自由往返;第三,斑竹古村沉淀了很多故事,留下了太多回忆。   斑竹古村夹在溪(斑竹溪)山(天姥山)之间,一条谢公古道穿村而过。由于村民沿道而居,古村呈现一个东西很窄而南北很宽的格局。斑竹村委主任章必才说,村子南北的宽度就是古道的长度,约一公里多。   这一公里多的北端,就是似曾相识的司马悔桥。3年后再次造访,它依然掩映在溪山之间,依然笼罩在葳蕤之中,也依然飘散着古老的气息。虽是常见的单孔石拱桥,却呈现别样的清朗,它落落卧波的姿态,惹得在场的所有人急急寻找观察和拍照的视角。   其中一个视角来自历史。据记载,唐初名道司马承祯,应玄宗诏而无奈出山。乘马到此,顿时大悔,落下马来。司马悔桥由此得名。桥的东端,还有司马悔庙,同为纪念司马道士而建。里面的后厅塑着司马的坐像,背后是写意的山水,在清癯的身后无边渲染。   章大宗祠是我们见到的第一座斑竹的古建,但前脚刚一踏进,随行的建筑专家丁士廉就连声说是“清晚建筑”。他的依据是弧形的卷棚,屋顶的望砖,和柱子的粗细。“这里柱子的直径超过40公分,用料讲究,是很不错的清晚建筑。”丁士廉还对宗祠戏台和厅檐下的雕刻啧啧称赞,认为无论是历史人物的取材,还是镶金镂空的雕刻,都展现了造作的精美和工艺的精湛。   有点遗憾的是,除了纪念意义的章氏宗祠,民居层面的台门已殊为少见。章必才带我们走向山坡,在古道里面寻找传说中的蔡家台门,但都几成废墟。“蔡家台门有两个,但现在都这个样子了。”章主任说,包括蔡家台门在内,从前村里的台门都设有客房。“蔡家台门口本来还有一条小道,古道称前街,小道称后街。”   回到前街,这里的古建多为砖石墙面和黄泥墙面的老房,有点像台门,但又不是真正的台门。给我们留下较深印象的是一间已经倾斜的砖木结构老房子,丁士廉观察的结论是里面一进比较早,外面一进比较晚。果然,其中一位住户说,里面这间有100多年了,外面这间大约50年左右。“房子倾斜恰恰说明木结构建筑的科学和安全。”另一位建筑专家表示。   “你猜猜看这是什么?”走在古道上,斑竹村委主任章必才指着街边一处高而窄的柜子说,“对了,就是柜台。除了旅馆,古时的斑竹还有很多店铺,粮店,布店,肉铺,水产,山货,应有尽有。”章说,最多时斑竹全村的店铺不下30家。   “斑竹最多时有住户1000多户,其中有户人家18兄弟,房子的面积达到1.5亩。现在只剩下200多户。”今年73岁的当地村民王见银告诉记者,由于前街人流太密,女人只能往后街走。   斑竹村何以得名?章必才的解释是,原来村里有很多斑竹,茂密成林,村以竹名。另据史料记载,最早定居斑竹的是章氏,始祖章木,南宋初定居新昌,后裔分泽岭、梅湖、醴泉三派,醴泉派分支上虞、后又迁居鄞县,清咸丰年间,章氏族人章鋆中状元,曾来新昌祭祖,其子孙遵嘱而来斑竹重建祠堂,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章大宗祠。   但比章氏更早进入斑竹历史的,则是开创一派清丽诗风的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他在回乡隐居时,“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宋书·谢灵运传》)由此古道也称谢公道。此后,尤其是在有唐一代,人们在谢公道的基础上加以修建,这才有今天的斑竹古道。在这条并不算宽的卵石古道上,唐人留下了放达的足迹,散落着动人的诗篇。壮游的杜甫,宦游的李绅,隐游的严维,仙游的李白……走过浙东唐诗之路的200多名诗人墨客,几乎也都走过斑竹古道,并且通过斑竹古道,走向天台和仙境。   隐居在天台玉霄峰的唐初名道司马承祯就是通过这条古道,出山入朝的。不过就在他骑着马即将走完斑竹古道时,蓦然回首,但见苍茫暮色中群山含烟凝翠,桥下溪水长流,顿时后悔不已。   他后悔,但他让一个年轻人一生无悔。此人就是诗仙李白。   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在江陵遇见了80多岁的名道司马,两人相见恨晚,成为忘年之交。关于这次见面的细节,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李白随后创作的《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看,他对这次见面印象深刻,而且激动不已。他在晚年回忆时说,“余昔于江陵见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在司马的介绍和鼓励下,李白萌生了最初去往东浙的心愿,并在随后的日子里,“四入浙江、三入剡中、二上天台、一上四明”。尤其是在诗人第二次来浙之前,心情失落苦闷难遣的李白借酒挥毫,写了千古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如果说天姥是另一个李白,那么通往天姥的斑竹及其古道,则是李白的身影。   天姥永在,斑竹有恒。   从古村斑竹往外延伸,或者说,从外面延伸至古村斑竹的,是一条古道。   斑竹,古道,一起成为一段历史,构成一片风景,连绵千年。   来源:绍兴日报 司马悔桥又名落马桥,位于浙江省新昌县班竹村边,桥边建有司马庙,是通天台古道上主要桥梁之一。系单孔石拱桥,拱圈为不规则的石块或卵石砌置。嘉泰《会稽志》云:“旧传唐司马子微隐天台山,被征至此而悔,因以为名。”据此唐代当有此桥。新昌至天台古道在东晋谢灵运时已开通,此桥在唐时已存在,可能始建于东晋。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火毁重建。现桥长20.5米,桥面宽5.8米,高8.1米,净跨11.米,桥面铺卵石。侧墙正中有“落马桥”石刻碑一块。 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人称白云先生,河内温县人,今属河南温县。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司马馗的后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少时笃学好道,无心做官。拜师嵩山道士潘师正,得受上清经法、符箓、导引、服饵等道术,隐居天台山玉霄峰。因个人文学修养极深,司马承祯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一个村一公里多长的长街,见证了这条古道的历史,也是这条谢公古道的精华部分,值得一走。 后劲十足的斑竹民宿,为这条古道书写着华丽的新诗篇。 会墅岭的古庙、古树、古井,结束今天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