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静隐笔墨烟云中</p><p> 文/王怀远</p><p> 我常在潜意识中会将书法家归为两类。一类是那种性格外向甚至有些狂放且极具表现欲的书家,不待提笔便有响动,提起笔来响动更大。另一类就是那种平心静气、不疾不徐任凭狂风骤雨也奈何不了的书法家。王伯令和他的书法便归于后者。观赏他的书法与篆刻作品,宛若是在品饮一杯上好的明前龙井,能让人在平和宁静之中品味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淡雅清香,在赏心悦目之中体验到一种欣然于心的气爽神清。源于这种感觉时常激荡在心间,催促着我有了提笔行文的冲动。</p><p> 人们在对书法进行审美品评时,总会将书法家在笔墨上的技巧、变化、承载和韵味等寻觅出来推敲和赏析。当然,一件气韵不俗、意境美好的书法篆刻作品,一定是流露着书家文化涵养与精神追求的作品。许是伯令先生心存平和中庸主张,向来守中内敛,不激不厉。因此,他的书法艺术中自然也就化掉了浮华与躁气,创作出来的作品便有了笔酣墨饱、娴雅庄美、意味隽永的韵味,并逐渐在自然舒展、收放有度中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书风和艺术面貌。他正是 巧于从平淡朴素、心正笔正中彰显俊美,善于在平和畅达、刚健质朴中表达真趣,使其人与其作在令人钦佩与雅俗共赏之余,能够始终追逐着传统文化的步履,行进在最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之上。</p><p> 王伯令的书法很规矩,让人一看作品就能感觉出他是一位勤奋不辍且追求完美的书家。我的这些感觉多是来自与他微信上发出的图文。他一直坚持将自己新近创作的书法篆刻作品认真展现给微友们来欣赏,每幅作品都要经过精心拍照整理后,才借助现代网络手段配上画框发出来。我也常会遇到一些过于随性而为的书家朋友,写完一幅作品就会随意拍了照片发出来,往往因为图片拍的太过随性,笔精墨妙的原作与传递给观者视觉感受常常大相径庭。</p><p> 伯令的书法从篆籀的精劲中收获金石之风,从“二王”的灵动里体悟妍逸之韵,从怀素的狂放中获得淳穆之气,从松雪的洒脱中有了清秀之神,博采众长,熔于一炉,从篆而隶到草,由形到神而意,以难能可贵的传统理念与写意精神,逸韵俱发,畅然抒情,把一名优秀书家应当具备的神采与形质、情感与理趣,以及沉淀下来的静气、雅气、灵气、清气和逸气,在作品中统统得以释放。当然,这也和趙熊、李成海两位恩师的悉心指导密不可分。</p><p> 王伯令先生在篆刻上也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高中时即师从赵熊先生学习刻印,多年来由于多种原因,虽书多印少,但他的篆刻一如他的书法一样,于庄重雄强和颇具张力的抒情中,日益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在他质朴的刻刀下,写意印能够挣脱与工稳印所关联的诸多束缚,大胆以草书入印,单刀行文,让从心所欲的印风生发出了“以刀代笔,以印传书”的趣味,为了篆刻,他常年临写多本篆书不辍。以取篆书稳重浑朴的线条、严紧的结构和高古的法度,且师古不泥,常于静态中以求动感,亦深谙魏晋唐人笔法,同时还参入了清代名家的巧妙与灵动,学古用今,广纳博取,兼容並蓄。他的篆刻结字简约中以显朴拙,线条婀娜间时现刚健,印面疏密有致,意韵典雅。</p><p> “不要把书法艺术欣赏看得太简单,它不是单纯的消遣和闲暇之余的余事,而是一种高品格的精神标杆,应该虔诚地向它致敬。”这是当代著名书法家胡抗美先生对于书法的见解,我在欣赏伯令的书法艺术作品过程中,不但真切的感受到了他诸幅作品里所呈现出的朴拙韵味与恬静气息,同时也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了胡先生的这些论艺之言。“其实,无论品书品画,还是品茶品酒,品到最终品的一定只会是自己的综合素养。”诚然,胡先生所说的这些话,设若用在对王伯令和他的书法作品的评价上,也是恰如其分,再合适不过了。</p><p> 王伯令先生的书法作品里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文人书卷气息。他在手摹心追中期望顿悟书理,在临池不辍中体验艺术真谛,在挥毫耕耘中接续抒发情感。笔端既遵循承载着“二王”的绪脉古风,又蓄意兼容当代书法所追逐的某些常格和流行元素。这无疑都是在文化自信力量驱使下的一种思想表达和情感流露,亦让他如同自己“长安静心堂”的斋号一样,文气沛然,笔墨悠然。既让他在现实生活中逃离了倚靠俚俗和追利逐名的世风羁绊,又在思想层面上追求了人淡如菊与静心悠远的精神寄托。更因其心性与才情的喷涌与升华,从而逐渐弥漫起“气动于情,情谴于物,物化于心”的静好美妙之境。</p><p> “闲居江湖闹市外,静隐笔墨煙云中。”这是伯令兄在自己微博“个性签名”栏里的两句留言诗,想必是心语、是梦想,也是志趣。细细品味一番,感觉所蕴含的意境甚妙,将其心间对于书法篆刻艺术的情怀一一与高趣,由此亦可窥一斑。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置身于这个美好地时代中,共同期待闲居静隐中的王伯令先生,能够厚积薄发而渐入书法篆刻艺术的臻境。</p><h1>——己亥年仲春怀远写于古城西安彬风堂上</h1><p><br></p> <p><br></p><p><br></p><p><br></p><p>王伯令 </p><p>陕西省書灋家恊會會員</p><p>陕西省望賢書學會理事</p><p>中國古代懷素書灋藝術研究會研究員</p><p>魯藝書畫研究院副院長</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