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笔墨等于零。”——吴冠中语
如果没有布局,笔墨等于零。
布局恰如瓷器工艺中的造型,
一件器物的口、颈、肩、腹、足……
其长短、宽窄、都是有规范的,
这种规范其实是审美的尺度,
就连重量也包含在这种尺度中。
布局代表着画家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
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其心胸、胆略、眼光在布局中得到安放。
缺少对颜色的纯正认知,
不懂对色彩和谐美感的精到拿捏,
笔墨等于零。
“和谐”是个关键词。
只有精神、境界的高蹈者才可能和谐。
“礼失而求诸于野”,
院体绘画、宫廷趣味的传统(中西惊人的一致),
在于再现自然,师法自然。
要能看懂上帝对大自然的色彩安排,
写生就是向上帝学习。
成功的再现自然是令人愉悦的,
在画布、绢、纸上,
真正的大师总是象上帝一样工作。
山川林木河流人畜的好学生,
才可称为“丹青高手”。
文人绘画追求主观的表现,
画家通过颜色进行呐喊。
现代文人画(中西惊人的一致)更依赖色彩。
印象主义画派、梵高蒙克、毕加索赵无极,
从苏轼、米芾、八大到齐张,
无一不是视觉盛宴的烹调者。
康熙青花讲墨分五色,
墨色讲浓淡干湿,
亦同此理。
没有扎实高超的形象塑造能力,
笔墨等于零。
绘画的本质,绘画的起源是形象表达。
丰富的世界提供了无穷的素材,
首先是如何选取形象,
而后是怎样传达形象。
“选取”和“传达”受到画家自身世界观的影响,
也受画家所掌握技术的制约。
所以最终完成的形象在不同的画家之间
形成差别、产生高低。
需要指出的是,
抽象画派只有发轫于表现主义画派的
那一支才是有生命里的。
诚实的抽象派画家表面上逃离了物质世界的形象,
实则是心灵图景的表达。
这与文学上的现代派诗歌同 出一源,
传统上的文学大师如同当下才子趟不过去的汪洋大海,
只有另辟蹊径才能到达文学的彼岸;
非理性语言成为传达诗人某种意绪的音符,
变形了的词汇、梦呓般的语言
成为诗歌开创者们的舟楫和翅膀。
没有思想的长期砥砺,没有高尚的人格,
笔墨等于零。
人的正确思想来源于师长的传授、破万卷的自修。
高尚的品格是与古今中外圣贤的不断对话中日积月累的。
绘画中的笔墨无非是描、皴、泼、染,
画家的性情通过不同的笔墨方式得以显露,
知识引导画家寻求某种习惯的结构和喜欢的题材,
审美习惯导致画家形成张示自我的色彩偏好,
爱憎和技巧使画家将某种幻觉付诸形象,
最终画家的品行在他的作品中不自觉的进行着一次一次的张贴,
作品成了画家的面谱。也因此,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吴冠中)
创作者总是强烈地想再现某种东西,
艺术家总是一再地尝试表达某种东西,
因此创造受理念的指引和支配。
国内的艺术教育注重传统技巧的传授,
又受既有观念的束缚,
所以既在技巧上超越不了传统,
在视界的宽广度和思想的深广度上也只能复制和模仿,
因此毫无价值。
实际上直到现在,
对艺术创作的宗旨大部分人是模糊的、
绝大部分人则是错误的!
为什么有这个世界?
无机物为什么可以生长有机物?
人作为有机物的最高形态,
在无机和有机的世界中怀有什么使命?
没有使命?
没有使命也要懂得感恩!
你要热爱生你养你的山山水水(无机物),
对你的同类和其它的生灵(有机物)要怀有爱心,
你还要懂得欣赏和赞美
你脚下的土地,
你眼前的江河,
你远方的高山。(真)
你还要学会了解、尊重其他生灵的生存方式。(善)
你要善于品味造物主宏大作品每一个细节、
每一处不易察觉的心思。(美)
艺术家是从人类中分出的一群人,
这群人代表人类,负有义务和使命,
要对世界讴歌。
艺术的宗旨就是再现、发现和表现真、善、美。
而人类的使命(如果有的话),
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创造真善美!
美就是价值。
中国画的主题无非是山水、花鸟、人物,
中国人最懂自然之美。
对于人,中国人是有顾忌的,
人,他人,有太多情感与理性不能接受的方面,
人,只有在作为阔大自然背景下一个渺小存在时
才是和谐的。
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现世状态,使你很难赞美他人。
只有帝王、良臣、神道,
几乎只能存在于仰望和想象中的人,
才有进入绘画题材的资格。
除了黑暗的中世纪,
西方没有太多性的禁忌。
与中国人相反,
西方人是从表达欲望、了解自身开始进而了解世界,
西方的绘画题材多注重人、历史事件、宗教故事。
但从人类的角度看,
艺术的历史,
就是对真善美的一波接一波的领悟、表现和咏叹。
全民审丑时代为什么会发生在当代?
中国经过了漫长的王权时代。
王权时代只有“王”一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已。
“王”才能满足人的多重欲望与理想。
人有三大欲望最重要:爱欲(肉欲)、知识欲、物欲。
在这些欲望满足或部分满足的前提下,
审美才能达到某种高度。
中国的艺术史充分说明,
“帝王”的审美眼光决定了一个朝代的艺术发展水平。
帝制推翻后,
是军阀时期,军阀之后是民国。
帝制体系中衍生的遗老余臣尚沾一丝皇者的“人”气,
形成几十年的亚审美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从旧中国过来的一批文人画客,
带着国门打开后从西方拿过来的写实主义,
当然也重新捡起传统的书画笔墨,
以“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热情开始表现革命、建设、劳动,
烙上强烈集体审美意识的艺术作品由于
主人意识的觉醒、对生活直面的切入和精神牢笼的打开,
有着鲜明的纯朴之美(文革前十七年)。
文革时期受集体意识的高度制约,
个体欲望不能充分满足、天性不能全面发展,
导致了主导意识形态的假、大、空盛行,
强权在制度的历史局限中异化为集体梦呓。
艺术在这阶段偏离了真善美,
成为某种集体意识的传声筒和Copy机。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
这是个最坏的时代。”
当下,人的个体意识全面觉醒,
人人都在如饥似渴的满足三大欲望。
由于欲望被满足的不确定性和不对等性,
使社会意识充满了叫嚣、争吵、谩骂和动荡。
艺术作为生活的一面镜子,
一时失去了方向,
在喧嚣与浮躁中真善美隐去了光辉。
电影界小生干不过丑男,
官场上文人(务虚)干不过技术(实用),
诗歌圈子上半身干不过“下半身”,
春节联欢晚会上美声干不过“小品”,
新西兰牧场干不过三聚氰胺,
网络江湖里美女教师朱松花干不过“芙蓉姐姐”,
收藏界国宝干不过瓷片……
中国社会全面步入审丑时代。
从全局的、历史的眼光来看,
这是中国必过的一道坎儿,
是激荡历史长河的最急转的一道弯儿。
人本主义的回归就是中国文艺复兴的肇始。
中国补完这节课,
就会步入一个健全的社会发展新阶段。
“品味”是创意经济之魂。
比萨斜塔作为一座非物质性的教堂钟楼,
成为比萨市的经济支柱。
蒙娜丽莎的微笑为巴黎带去了不竭的滚滚财源。
“创意经济每天在为世界创造220亿美元的收入,
且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
美国达14%,而英国则达12%。
在创意经济的土地上,世界已在收成,中国刚刚播种。”
一只国产十八K满天星手表可能卖2万元,
而同样的一只欧米茄则可以卖到八万元。
差距在于细节,
在于不同的审美眼光对造型美和细节处理的不同理解。
“品位”的等级决定了其价值的高低。
中国人缺少神性的洗礼。
上帝按照他自身的形象创造了人,
因此人充满了神性的光辉。
神,这种居高临下的高度,
注定了西方人对个体欲望满足的天然追求,
对精神世界的无限挖掘,
(歌德、托尔斯泰、萨特……)
对物质形态的挑剔眼光。
(西方教堂建筑、巴黎城、罗马……)
具有神性自觉的种群赋有探求未知领域的强大推力
(航天事业、好莱坞科幻片……)。
东方哲学对肉身充满自惭形秽的罪恶感,
此生在自责、委琐和对神的虚假讨好中,
消耗于渴望一个虚无的可以成仙得道的来生。
因而东方人对“物”没有所属品的自觉,
也因缺少自我认知而没有完成对“人”的形象的塑造。
多数人因内心委琐而抵触、害怕“高”、“大”、“美”。
(帝王审美由于深锁宫中不能成其为普世标杆)
封建制度、东方哲学和宗教合力,
造成长达数个世纪的社会审美停滞……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经济学意义上创新的思想基础
依赖于艺术创新的长期铺垫。
于经济学,现代性意义上的创新,
主要是心物二元对立的科技意义上的创新;
后现代性(信息化)意义上的创新,
是打破心物二元论后科技与人文结合意义上的创新。
创意经济意味着,
从以效用为重心的经济,
转向以价值为重心的经济;
从以理性资本[包括物质资本与公共知识(即物化知识)]
为基础的经济,
转向以活性资本[包括知本(即个人知识资本)、
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精神与潜意识资本]为基础的经济;
从以机械组织和制序为基础的经济,
转向以有机组织和活的制序为基础的经济。
从以生产为中心的创意转向生活方式主导的创意;
从理性的机械工程行为转向演进的生物进化行为。
创意经济强调创新的人文内涵,
创新不光是针对中间生产手段和工具的技术创意,
而是对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创造性响应,
是“工业化制造”向“艺术化创造”的转变,
创新本身是目的性的,是生命进化本身。
理性范畴内物性的创新,
必然转向“艺术”范畴内生命性的创新。
艺术在这里,更多代表着人的精神本身。
而艺术的本质是创意。
艺术将越来越上升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高度。
中国社会正发生全面的、历史性的变革。
高考制度的恢复;(知识闸门的开启)
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个体和私营经济法律地位的确立;(对满足物欲的容忍)
个性自由发展(穿着、娱乐、工作、
信仰等多样化选择)的可能。(精神满足的开放性)
中国当下社会中的个人更具有完整的人格。
中国社会有了更多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人作为基础,
其未来的发展潜力一定是巨大的,
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将会更快缩短。
基于个人创造的艺术,
和基于艺术充分发展的创意经济
必将赢来更广阔的空间。
嘉靖红釉碗底部 康熙郎窑红碗 康熙郎窑红碗底足 乾隆红釉双耳瓶 乾隆红釉描金胆瓶 乾隆御制红地瓷胎画珐琅九秋纹碗 宣德宝石红釉刻龙纹盘 康熙御制红地瓷胎画珐琅九秋纹碗 乾隆红釉描金胆瓶 北宋钧窑玫瑰红釉花盆 宣德宝石红釉执壶
严 观 兹石楼收藏机构创立者。第一部《中国瓷器鉴藏史》稿撰著人,国内知名收藏理论家、营销策划大师、当代诗人。大学毕业后前九年任职于广东省深圳市政府,后于国内大型中外合资企业和上市公司等担任高管,现任职于某文化企业。
严观承家学传统,广纳博收,各类文物艺术品藏品涵盖我国历代官窑瓷器、历代名家书画等。其收藏事迹被《长春日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武汉晚报》、《辽宁日报》、《辽沈晚报》、《华商晨报》及各类专业杂志等媒体广泛报道。曾获得过文学学士(湘潭大学),MBA(美国北弗吉尼亚大学)、EMBA(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国家酒店星级评定员(国家旅游局)、助理经济师、高级物流师、艺术品高级鉴定师、艺术品评估师等学位、职称及执业资格。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作协《作品》杂志前编委、《特区与港澳经济》杂志理事、湖北省收藏家协会理事、长春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副主任、《长春日报》社收藏版顾问、辽宁日报报业集团艺术品投资顾问、沈阳古玩商会副会长、辽宁古玩商会理事、辽宁国画院兼职副院长(主管经营与艺术品评审)。是故宫博物院前书画组组长潘深亮老师的弟子,瓷器方面是国际著名瓷器鉴定大师丘小君先生的弟子。获得过国家、省市权威部门颁发的“最佳房地产营销策划人”、“营销大师”等荣誉。有两本诗集行世(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和中国《作家出版社》分别出版);作品主要发表在中国《诗刊》、《长江文艺》、《作品》、广东电视、广东电台、美国《侨报》、《新文化报》、《东亚经贸新闻》等报刊杂志。长篇叙事诗《湖边叙事》获《长江文艺》2005年度大奖。在文物领域,严观作为柴窑实物的首位发现者和研究者,近年先后撰写了《对馆藏元青花的重新断代》、《梳理中国瓷器鉴藏史,审视当前收藏热中的冷问题》、《中国的艺术品拍卖行应从苏富比、嘉士德学什么》、《为什么要将收藏的重点定位于官窑瓷器》、《春秋吴王阖闾妃墓出土文物之帛画研究》、《文物政策也要讲哲学》、《瓷器的感官式审美》、《艺术创作与中国制造2025》、《严观谈书画鉴赏》等研究文章及数十篇对具体器物的鉴赏研究文章等。经过严观的发掘和研究,很多只见于典籍记载的稀世瓷器名品得见天日,如永乐脱胎白瓷、永乐玲珑瓷、带建文铭款瓷器、柴窑、成化贵妃杯、带“永乐年制”篆书暗款永乐名品瓷器、最齐全的元青花人物故事纹青花瓷器等。获得过长春市见义勇为奖,并获得搜房网2010年度“地产思想博客”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