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日子,就想看看自己青春的模样

舜尧

<p>  我早说过,伟人本是平凡身,凡夫多有辉煌史。 </p><p> 许多我们珍惜的骄傲,纵使自己觉得万般值得歌颂,但于他人,只不过就是你个人的一段经历,又哪能让人堪受那多少带着凌人气的神圣呢?神圣在我们这个时代,真的已经不算珍品了。不信夜深人静你扪心自问,你所看重的,真的是你挂在嘴上的那些高尚吗?</p><p>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一个神话四周充斥的世界,保持一份清醒的心智该有多重要。这心智就是始终提醒自己,不要神话他人,也不要神话自己,不要小看他人,也不要小看自己。这世上每一个人到来,都有着同一样的人性本色。有了光,才会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但除了光,冷与暖,黯淡与绚烂,都会因你自身的努力变成你的安慰,为你的人生添色。这世上,老天给每一个人都开了一条缝。老虎和小猫,鲲鹏和燕雀,大树和小草,鲜花和绿叶……上帝都给你留有一片天。</p><p><br></p> <p>1976.3,陕西白水。我的第一张军装照。去团部出公差打扫卫生,因我的军装没有白色的领垫,借老乡王云明的军装穿上在团部照相馆拍下了这张照片。当时总觉得军装肥了些,不是很满意,不想一拍定型,成为我最早的军营形象。</p><p><br></p> <p>1976.12,陕西白水。到团报道组用刚发的津贴买来的胶卷在政治处窑洞前拍的。那时枪还能放在个人手中。记得这支手枪是干事马成忠的。</p><p><br></p> <p>1977.12,陕西黄龙大山深处。团里营建缺经费,动用三个连到黄龙山帮林场伐木清林换木料。在山沟的地窝子里过的春节。团里建立士兵档案,组织照相馆的人到山上给我们拍照。我那时是连队的文书。在山里和座山雕的部队一样过了几个月,这周武郑王的军装穿在身上,已经不习惯了。</p><p><br></p> <p>与上一张照片同时同地。照完了标准照,干事掏出一台120机子来,照相师傅张罗收钱。这是他们上山为基层服务的项目,只收成本。这项目又叫不少人欢呼。干事说:别高兴得太早,卷带得不多,只剩下两个了。连长说:"这好办,以班排为单位,照合影好了!"我们都想在黄龙山上留个影。我们都想把自己照得漂亮一点。司号员刘纪平不知什么时候把连长的那把手枪拿来了,通信员何明勤受他的启发,一溜烟向我们住的干打垒房子跑去,一会儿,他取来了卫生员张乐意的药箱,我的文书包。他自己,则把连队带上山打猎用的两只冲锋枪挎了一支在肩上。我们队部的四个人站在大路上,一个个英姿勃发的样子,六班老兵沈杰以我们的队形不好看为理由,死皮赖脸地插进来填空,和我们照了这张像。我和通信员拿到照片的时候都非常遗憾,他的冲锋枪和我的文书包,都没有调整到位,被我们的身体挡得看不见了。而且,我还照成了瞎子。好在另一张照得不错。那是干事照完十二张后偷的,不保险,所以不占指标也不要钱。干事一边小心翼翼地卷卷儿一边说:偷一张。我取青松给你们做前景和背景试试。不想这偷的比不偷的还要好。我在照片的背面工工整整的写上:黄龙山伐木留念一九七七年隆冬。</p><p><br></p> <p>1977年7月。陕西蒲城。当兵的第二个年头,全国高考恢复。参加恢复后的第一次全国统考。我连一元一次方程都不会做了。一年多的当兵日子,把人累懵了紧张傻了。考试头天,团里用一辆大解放把我们参试的二十多个兵拉到师招待所。招待所一个房间四间铺,硬板床上铺一张毛毡,还有一床草席。没有任何防热处理的水泥平房经连日的太阳暴嗮,室内闷热如烤箱。陕西关中平原的夏天晚上不退凉。半夜十二点,大家在屋里没法呆,都在院子里聊天。我躺在床上想让自己尽早入睡,但是太热了,躺下十多分钟,大汗淋漓全身如同水洗。我还清楚的记得平躺着我胸口凹处的积汗已成水洼,用手抹了一甩,竟能听得汗水扑地的噗噗之声。一直到三点过,人才昏昏睡去。那次考试我的得分是295,在我们团排第一,四十七军第二。与陕西当年的录取分数线300相差几分而擦肩而过。当年,一起参考的团直的一个兵,被团里推荐上了吉林解放军兽医大学。他的考试得分只有一百八十多。我一直不理解团里是以什么理由推荐的他。一年后,1978年12月,我从士兵直接提干,当一辈子兵的愿望,有了基础的一步。</p><p><br></p> <p>1978年,陕西澄城。参加师报道培训班到四二二团采访。和四二二团报道骨干刘旭京合影。刘旭京和我是凉山老乡,后来我们都到了兰州军区政治部。他是我们家的常客,我叫他尕京子。尕是甘肃方言,小的意思。他转业后一直在河南省人事厅,当了个小官,成了大神。现在也和我样的退了。但我还是一直叫他尕京子,改不了了。</p><p><br></p> <p>我的四连战友们。从左至右七班长王军,五班长张忠明,我,我老乡冯真洋,后排营部刘继联,班长张益正,九班长刘水牛。我们从黄龙山归建回来,去团照相馆留了这张合影。时间是1978年底,陕西蒲城漫泉河。</p><p><br></p> <p>陕西蒲城漫泉河,1978年夏天。这是我们的指导员刘启旋和我们队部星期天在连队窑背上的合影。和我并排的是通信员何明勤,后排是理发员小张,叫什么名字一时想不起来了,只记得他是甘肃的农村兵。右边的是卫生员张乐意。指导员被我们挡了。在421团当兵战士两年多的时间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是六连连长韩杰忠和四连指导员刘启旋。我一直记着他们对我的好。他们在我心中的形象,让我对我们这支军队一直抱着希望。</p><p><br></p> <p>应该是1978年下半年。参加师报道骨干培训。师新闻干事徐远峰带其他几个团的报道骨干来我们团写稿。从左至右:炮团田叶青,三团小赵,名字一时记不起来了,我们团的新闻干事俞建生,我们的徐帅,二团汪登岭,一团的我。我和登岭后来提了干。四十年了,徐帅徐远峰,时帅时一平,还有带我的新闻干事后来又当我的股长的俞建生,他们当年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p><p><br></p> <p>1979年三月,我从二营部书记岗位调政治处任团新闻干事。报到第二天,电影组老兵陈建国离队。全股合影留念。从左至右,我,老股长周寿清,干事杨敏,老兵陈建国,干事俞建生,干事梁康烈。还清晰的记得老股长给我们报道组扛稿纸的细节。大热的天,他吭吃吭吃满头大汗从团服务社把一大捆稿纸扛来。他说,需要什么就吭气。是他的夸奖和鼓励和宽容,让我有了当新闻干事的自信。</p><p><br></p> <p>1979年,陕西蒲城漫泉河。我们报道组。从左至右,杨振国,何文才,我,李荣国。我想不起来为什么柳军不在。这个报道组,出了摄影大家柳军,小杨和李荣国都至团级才离开部队。可惜的是何文才,和我同年兵,文才人品当个政治处主任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他连干都没提就走了。这张照片其实是我们试胶卷时杨敏干事帮忙按的快门。装模作样地在看报,不想人民军队报通联版采用了,说是在钻研业务。</p><p><br></p> <p>我们报道组。1980年初。陕西蒲城。从左至右宋占友,杨仕轩,新兵郁树华。我,何文才,柳军。宋占友退伍后早已离世。想起他在人民军队报第一次上稿,得稿费两元。报道组的几个兵给他开玩笑叫他请客,他当真了,用稿费去买了一只鸡。那时在蒲城农村运气好八九毛钱就可以买到一只鸡。他把鸡买回来一个人打整炖了,晚上吃的时候,大家觉得鸡汤浑浊,满锅的玉米或石子儿,仔细端详才发现鸡脖子上有一大坨,鸡素子还没有扯呢……但大家还是笑着把鸡吃了个干净。</p><p><br></p> <p>1982年2月,我和好友组织股赵拥民干事。团里组织新兵到县城参观杨虎城故居。那年我们团接了一批淮安兵,周恩来故乡的人。我们借此噱头写稿。赵干事是组织者,我们在县城合了这张照片。</p><p><br></p> <p>与上一张照片同时同一地点。那时真的年轻啊。</p><p><br></p> <p>1980年,陕西蒲城。干事周平和我。周平是汉源老乡。当时神经衰弱睡不着觉,整夜整夜地在政治处宿舍兼办公室的窑背上游荡。记得有一次,他给主任说主任我昨晚又没睡。主任说,没睡好啊,没睡今晚再睡嘛。年底,他转业了。这是我们在他经常游荡的窑背上的合影。几十年后,我到成都来,周平不知从哪里得到我的电话,打电话亲热了半天,说要请我吃饭。放下电话再无下文。一晃又已经两年了。估计是早忘了。</p><p><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柳军给我留的影。记得是到二机炮连采访。那年我们团报道不再落后了。年底,政委肖中江履行承诺给我记了三等功。那时候,仅靠干好工作还是能找到自我的。我手里拿的是一台莱卡相机,那是我们团从朝鲜战场上带下来的战利品。在宣传股的一个木头箱底不知压了多少年了,箱子传到我手上,我把它翻出来,找来修表的螺丝刀,有空就捣鼓,终于让它又焕发了青春。但是,它实在是太老了,用了不长时间,因速度再不可控又躺进了箱底。</p> <p>1980年6月,我的自拍照。对象现在的老伴阎大夫来信了。留影不是目的,试相机才是动机。这台海鸥120,我用它拍的第一个胶卷就有四张被人民军队报采用。我最多的时候,每周要写四篇文字稿,我们报道组常常因为写稿抄稿讨论稿件忘记开饭时间。废寝忘食,一心写稿,就是我们报道组的状态。我连给家里写信都觉得是一种浪费。那时,写稿就是我的天我的地我的第一我的一切。</p><p><br></p> <p>这该是1980年。团里的报道骨干会。坐在左边讲话的是团政治处副主任张同忠。</p><p><br></p> <p>该是1980年的冬天,陕西蒲城。我和老乡石云安。其时我在政治处当新闻干事。石云安是特务连的工兵排排长。这张照片是在我的宿舍合影。那时候,我的宿舍就是他们的游乐场,只要有空,他和张光耀都要来骚扰,我的一瓶药酒,因里面有海马,被他俩笑称海马酒。几斤浓酒,我很少喝,几乎被他俩喝光。直到现在,每提海马酒,其他人不明就里,只有我们三人会心一笑,回到当年的那口窑洞,重温快乐和友情。</p><p><br></p> <p>1982年,兰州兰州军区东较场政治部大院。82年3月,我从421团调到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政工处成了报社当时最年轻的编辑。这是欢送老编辑吴明晓下部队任职时的留影。政工处的大办公室刚好在军区政治部四角办公大楼正楼的二楼,大家就在阳台上合的影。从左至右,前排赵长寿,吴明晓,处长赵中伟;后排濮继红,詹建勇,我,陈德魁。这是我从事军队新闻工作几十年遇到的最好的一批人。</p><p><br></p> <p>1986.6,兰州。和军区人民军队报社年轻的同事们在一起。后排左起王弘岗,袁建安,我,前排:张捷,张悦。这是当时我们报社最新生的力量。</p><p><br></p> <p>应该是1986年左右,人民军队报全体人员。记不得是因为什么原因合的这张影了。中间就坐的副社长黄江海,我的处长赵忠伟,副处长白西民,还有后来成了副社长的黄勤信,在北京继续当我领导的濮继红,老编辑许明善,梁玉飞,以及与我前后调进报社的王弘岗,胡志平,这些真正能称上报人的人,他们有操守,其业务素养,精神状态,以及对工作的认真和负责,一直让我佩服。那时报社的业务氛围和民主求是的空气,现在看来是越加珍贵了。</p><p><br></p> <p class="ql-block">1986年8月,老山前线。兰州军区到老山轮战,政治部选派六名年轻干部到老山前线代职锻炼,我是其中之一。在老山前线前后历时半年,立了三等功。当兵一辈子,我立了四个三等功。这个功和我立的其它三个功不一样。这是战功。有些人当了一辈子兵,官至军队最高军阶了,还没有立过战功呢。阵地前沿,二营教导员赵拥民给我指对面山头哪里是越军阵地。我看到有个越军正在从半山腰背水上山。其实对面山头守阵地的,不扛枪的时候和山民没有太大区别。</p> <p>和上一张照片同一天同一地点。离开阵地之前留影。柳军,团宣传股长汪登岭,我和阵地教导员赵拥民。</p><p><br></p> <p>1986年。老山前线510阵地。我在政治处代理副主任。政治处的坑道潮得很,水泥墙上贴上的画几天就会长毛,住久了难受。我搬到后勤军需助理侯卫红的工事里和他搭伴。柳军给我们留的影。看猴子当年多憨厚。但现在的猴子,已经变得大腹便便,人变大了,心眼却小了。我们一起参团摄影,我没少奚落他。但猴子还是猴子,战友情深,小毛病无伤大雅。</p><p><br></p> <p>与上一张照片同一天同一地点。</p><p><br></p> <p>1986年,老山前线。陪团长陈大双到二营阵地检查工作。一行的有宣传股长汪登岭和柳军。临走的时候和阵地上的官兵留影。陈大双出生贫寒,农家子弟。打仗归来,后去了玉树任职,后到宁夏省军区任参谋长,当上了将军。最终因病早逝。不可谓不耀眼。可人息灯灭,一切化为青烟。生命真是叫人唏嘘。</p><p><br></p> <p>1986年,老山前线三营阵地。我和柳军。</p><p><br></p> <p>1986年,老山前线三营阵地。我和三营排长陈保国。</p><p><br></p> <p>1986年,老山前线510阵地。我,张光耀,石云安,侯伟红,汪登岭。顺录下当时参战的越西籍军人名单——薛舜尧 ,政治处代理副主任,荣立三等战功;刘建川,政治处组织股长,荣立二等战功、集团军战地优秀共产党员;肖锦海,政治处正连职保卫干事,荣立三等战功;石云安,团直工兵连政治指导员;集团军阵地优秀干部;罗明才,团直一炮连政治指导员,荣立三等战功,因病早逝;王成伟,三营机枪连政治指导员,荣立三等战功;李有京,司令部管理股正连职管理员,荣立三等战功;汤建康,三营七连政治指导员,荣立二等战功,因病早逝;张光跃,司令部管理股志愿兵,荣立三等战功。</p><p><br></p> <p class="ql-block">1986年,老山前线626阵地。我和邛崃老乡杨建忠。他比我早一年入伍。我们原在二营,我当书记,他是通信班长。现在,他是团后勤的军需股长。</p> <p>1986年,老山前线626阵地。全是四川老乡。左起杨建忠,陆怀明,衡廷清,我,石云安,刘建川。</p><p><br></p> <p>1986年,老山前线626阵地。我和遂宁老乡政治处书记衡廷清。衡和我既是老乡又是四连战友。在四连,他是六班长,我是文书。直到现在,我一直称他六班长。</p><p><br></p> <p>1986年,老山前线626阵地。我,刘建川,汪登岭,陆怀明。建川是我老乡,同学,当时的组织股长。</p><p><br></p> <p>1986年,老山前线落水洞,47军前线指挥部所在地。从左至右:刘祥云,我,吕建,汪登岭,李荣国,陆怀明。陆怀明是遂宁老乡,我在四二一团政治处宣传股时他在保卫股。其时,他在集团军保卫处。原四二一报道组的吕建和李荣国,也在集团军前线阵地报纸前线报担任编辑。</p><p><br></p> <p>1986年,老山前线落水洞。是时兰州军区干部部史仲才副部长代表兰州军区领导来前线慰问政治部参战代职人员。政治部六个代职干部从前线各团队回到落水洞。史后来在陕西省军区副政委的位置上落马,成为全军最早的贪腐典型。想着他当年给我们作指示讲话的高调,叫人觉得,盛在盘子里供在神龛上的,真的不一定值得敬仰。</p><p><br></p> <p>1986年,云南石林。我和柳军。我奉团长陈大双和政委李秋城之意带新闻干事郭栋敏等一行到昆明采访住院伤兵。这是归队途中我和柳军在石林的留影。</p><p><br></p> <p>1986年,昆明火车站。前线代职结束,我从昆明火车站乘坐硬座回家。在猫耳洞,坑道,工字钢工事住了几个月,潮湿,闷热,躲避危险的担惊受怕随着车轮滚滚向前离我远去我坐在硬座上,想着离我四个月的儿子薛源,他因为我要上前线被送回老家跟爷爷奶奶。那时他四岁。一夜的火车硬座舒适无比,我回到了我的老家越西。这是在昆明火车站和送我的新闻干事郭栋敏,司令部通信股的周参谋,还有司机告别留影。</p><p><br></p> <p>1987年,西安。我和老乡宋宗清,我原报道组的李荣国。宋宗清是小兄弟,晚我几年入伍,但我们一直三观亲近关系亲密,他当时在兰州军区后勤训练大队当干事,李荣国参战后转干,也在27分部当干事了。</p><p><br></p> <p class="ql-block">1987年夏。新疆乌鲁木齐。八一前夕,到新疆军区跑边防。车到伊犁昭苏九团,车从四五十米高的路面冲出,直接翻下六十多度的斜坡,汽车滚了两圈,四轮朝天顿在一块洼地。我被靠背的铁杆卡住脖子不能动弹,机油泄漏洒满一身。几经折腾,才被先出去的人奋力救出。所幸没有燃烧,一车五人除了受些皮肉伤都无大碍。老天开眼大难不死。这是从车里救出后住解放军十五医院的留影,军装和衬衣被翻车时的剧烈颠簸和磋磨都坏了,所穿的军装都是刚从库房拿出来的新军装。从左至右段金泉,我,还有医院政治处主任和干事。小段当时还是战士,后来担任人民军队报处长。岁月如水,多年不联系,想现在也快退了吧。</p><p class="ql-block"><br></p> <p>1987年,兰州。我和小老乡竹中强。竹当时是炮十五师的战士报道员。他在报社学习,我是他在报社的依靠。他从战士到前线打仗提干,后来又调到成都军区,历任德阳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成都警备区政委,四川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几十年我们情同手足。说是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行当,我几乎当了一辈子编辑。帮过不少的人,但我喜欢有能力有才气又人品正派的年轻人。小竹是我欣赏的后生之一。</p><p><br></p> <p>1989年。兰州。全军恢复军衔制。被授予陆军少校军衔。</p><p><br></p> <p>1990年。我已正式调入总政解放军生活杂志担任编辑。参加总政中越边境前线工作组云南方向小组重返老山。</p><p><br></p> <p>与上一张照片同期。继1986年参战后重返老山。这次,中越边境战事已经平息,两国重归于好。当时的前线变成了边防连驻地,新建的营区和重新构筑的坑道阵地,和当年熟悉而又又变得遥远的地名和往事,给人今非昔年的恍惚,生命在这块主碑面前变得微不足道。想着代职时的所见所闻和亲历,感慨万千。</p><p><br></p> <p>1989年,兰州。我和诗人殷实。殷实现在是解放军文艺副主编。是时他还没提干,在报社学习,坐在我的办公桌对面。几十年来,殷实一直是我佩服和认可的军旅诗人之一。</p><p><br></p> <p>2007年6月,新疆卡拉昆仑山。参加总政组织的典型姜云燕的采访。第一次登上5380米的神仙湾哨所。这是我和新疆军区的摄影干事李翔在途中合影。</p><p><br></p> <p>2008年,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解放军生活》杂志移动编辑部移师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这是采访结束的合影留念。我主管解放军生活杂志期间,所倾力所为的就是带出了一批像王通化,罗尔文这样的后起之秀。他们现在活跃在军队的新闻或文字工作第一线。他们是我的骄傲。从左至右高健,我,王通化,罗尔文。</p><p><br></p> <p>2009年,兰州军区青铜峡合同训练基地。某红军师跨区域机动演习采访现场。</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