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昔日上海市共青中学的朋友们

jeff zhou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再过四十天,就要与久违四十年的老同学相聚了。<br /><br />想到咱们那时的红火生活,忽然觉得同当今美国的中小学生活很接近:功课特容易,只要上课认真听,成绩都很好;下课?那叫做"精彩"! 打球,学琴,读小说,做航模,斗蟋蟀,抓麻雀,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的。</font></b></h3><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font></b></h3><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font></b></h3>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太太小我几岁,又是市重点中学的团委书记,还考进了全国重点大学,所以老是取笑我成绩单上的评语"展现了一个典型的‘学渣风范’"。她有所不知的是,咱76届是人人聪明,个个调皮,没人在乎评语中的套话;只可惜甭说"起跑线"了,大多数同学国家连跑道都没给过一根就上山下乡了。但是,依然,我们几乎人人都赢在了"终点线"上!要是像她那样晚生几年,嘿,全国重点大学还不被俺们全给包了?<br /><br />我家隔壁住着一位名叫王明玉的"宁波外婆",是以前一家民办小学的校长,一位伟大的天主教徒。至今感恩她借我线装旧版的《西游记》和《三国演义》,引我初尝了阅读的快感。她的书籍很珍贵,是印在黄黄的毛边纸上的,有的还印有金圣叹的评语;因为是繁体字,家父给了我《新华字典》后还得外加一本《繁简体字对照表》,于是我就可以开工了。<br /><br />我家和"宁波外婆"老两口合用一个厨房。小时候不懂事,很多时候我是一边在为家里煮米饭一边在看书。想想外婆看到她的宝贝古书在明火旁晃来晃去的却从未说过一句叮嘱我的话,现在才懂得她老人家的心脏该有多大呀。还好,谢天谢地,爱书的我也从来没有出现任何失误。记得那些书籍都是每回一册的,所以一旦读到"且听下回分解",就得敲门去麻烦她老人家给换下一本。<br /><br />在五年级上海市全面实行对口入学前,我就读于后来方知是市重点的襄阳路第二小学。学校里有个幼儿园,我同几个要好同学午饭后就喜欢挤在那里二楼的一个秘密角落(小弟弟小妹妹正在午睡),开始讲前一天读到的八戒仁兄又闹了个什么笑话,然后大家捂着嘴巴开心地笑作一团…<br /><br />一到夏日,色彩就更多啦。和小伙伴们徒步几小时到龙华池塘边抓拇指大的沙蟹,回家刷洗后放在父母为我长身体而订的,每日一瓶的光明牌鲜奶里煮,到最后大家伙一抹嘴巴,是个个心满意足;我们也学过大人抽烟的腔调,先把门堵得死死的,然后将干枯的丝瓜藤点着抽,还一个个煞有介事地看着一缕缕青烟袅袅上升,仿佛是想随着那青烟一起腾飞,左冲右突地寻觅自己少年的心思……<br /><br />多少次,我们还冒着逮住会被拧掉眉毛的危险,翻过后院的篱笆到隔壁中国科学院生物所去抓蟋蟀。有一年不知怎的,我的蟋蟀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成了方圆几个街区的大王。直到前些天看了里约奥运后我才幡然醒悟: 那蟋蟀八成是从小就误食了生物所泄漏出来的兴奋剂了。</font></b></h3><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font></b></h3><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font></b></h3>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那时,每天都过得真的很开心,唯一没劲的就是那拉了四年多的小提琴。大热天的,又没空调,每天对着一架落地风扇拉《映山红》,那些音符未经揉弦就被风扇叶片吹散开来直接成了颤音;颤音再撞击着汗珠,让它们加速下淌,先是耳根后痒痒的,然后全被肩垫吸将进去…<br /><br />其实,当代西方教育理念就是这样的:年少时该玩就玩,该社交就社交,该学些特长就赶紧学些特长。这样的孩子,脑子没有过早地被功课灌水、绑死,会比较健康,比较智慧,比较有创造力,将来成长的空间较大,人生还会较为多彩,情商也会高许多 (可惜,我是个例外)。</font></b></h3><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font></b></h3><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font></b></h3>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我的中学是人才济济的上海市共青中学。记得75年学校在大中华橡胶厂举办新年联欢,学妹陈冲当时连想报个幕都落选了。陈冲那时还是校射击队的,下了课就由一位前些天还是右派在扫厕所的任老师带着,一朵朵"小花"趴在操场边上苦练瞄准;我们篮球队练球则满操场跑,常常会忍不住在她们一个个美丽的屁股旁左右开弓,交叉运球而过,特别酷… 说来不免令人浮想联翩,但谁又会想到,当时地下趴着的竟是后来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呢?</font></b></h3><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font></b></h3><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font></b></h3>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那时,共青的师资也很厉害。音乐老师是来自海政文工团的男中音徐朗先生。徐老师一身本事,却只能带着我们唱他自己作词作曲的《工宣队到学校来》。就这样一直熬到九十年代,徐老师才在上海滩红极一时,至今还担任着中国声乐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歌唱学会副会长、上海师大艺术学院教授等重任。<br><br>岁月蹉跎,大浪淘沙,又怎能不让人唏嘘呢?<br><br>说实话,让人唏嘘的,小人应该勉强也可算一个。我总共换过三个小学,做过三个小学的美术课代表,也被送到少年宫美术班学过画;可到了共青中学,什么都好,就是全校上下竟找不到半个美术老师。所以我喜欢的美术基本上就耗在课堂的速写中了(陈冲的哥哥陈川是我们美术圈里的骄子,想必会有同感的)。</font></b></h3>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美术没戏了,却阴差阳错地被自然科学老师发现了连我自己也从未意识到的"科学潜质",让我身兼了两门自然科学课的课代表,一门叫工业基础课(相当于物理课),另一门忘了是化工课呢还是农业基础课(相当于生物课),有点模糊了。据老师讲,像我这样的学生,后来应该是分在理科班的;可我听后还不以为然:凭什么呀?</font></b></h3><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font></b></h3><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font></b></h3> <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所以,在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咱们这帮热衷于文科艺术类的,可绝不是什么实用主义,而真的是自己的爱好,是勇敢,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是"不以获得实际利益来决定个人的价值取向"的。也许,正是因为美术遇上了科技,才让我日后在设计界有了口粥喝?<br /><br />拿到75年初那张成绩单后不到一年,家父突遭横祸,16岁的我蒙政府照顾提前离校,被分到一家被单漂印厂,成了厂里最年轻的工人。<br /><br />从那以后,能够让我感到开心的往往就是梦回共青。有好几次我梦见自己在比赛中真的摆脱了万有引力,摆脱了防守,像年少时的那缕青烟似的飞到空中,直接接球扣篮得分,刹那间,万众欢呼雀跃——哈,腾飞,原来竟没有那么难…<br /><br />不料,梦醒时分却被告知:母校,恰似那缕青烟,早已不复存在。<br /><br />拍案提笔,却忽听远处隐约飘来一位歌者的吟唱:"子欲孝哟亲不在"……<br /> <br />———谨以此文敬献我共青七六届永远的少男少女们暨所有昔日共青中学的老师同学们。</font></b></h3><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font></b></h3><h3><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