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010101">多伦路,原名窦樂安路,是虹口的一条小街,路长不过几百米,却蜿延蛇行,曲径道幽。这条在地图上难觅其踪的小街,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却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这几年修葺翻新后,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沪上的人文风情。</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多伦现代美术馆</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多伦路27号</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多伦路43号 51号 待拆</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门前的茅盾雕像</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多伦路32号~48号</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多伦路32-48号是一幢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具有欧洲巴洛克风格的西式洋房。其中的48号曾是恒丰茶庄,店主就是内山完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大批左翼学者相继住进了多伦路,这里成了左翼文化的活动区域,鲁迅及他周围的进步学者如瞿秋白、丁玲、冯雪峰等,也经常光顾这里,所以恒丰茶庄又称为“名人会所”。</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门前的鲁迅雕像栩栩如生,鲁迅先生手拿香烟,聚精会神的在和年轻人交流。</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鲁迅和他的学生</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多伦路66号:约于1920年由薛氏建造,人称“薛公馆”。该建筑外观为青砖砌筑,周围有较大庭院,主体部分原来是外廊式建筑,形式上受英国乔治王朝时期风格的影响,入口门廊呈现古典主义样式。抗战时期曾作为侵华日军海军武官的驻地。</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冯雪峰</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冯雪峰,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文艺理论家、诗人,浙江义乌人,曾在20年代至40年代寓居虹口。</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鸿德堂:多伦路59号,基督教鸿德堂座南朝北建于1928年,属中国基督教长老会自办,为纪念美国传教士费启鸿故名。建堂经费主要由美国北长老会资助和中国教友捐献。国内罕见的以中国式廊宇形式作的基督教堂,国内仅此一处。教堂入口处有方形钟楼,钟楼顶部为楼阁式,覆盖重檐四方攒尖顶。外墙青砖砌筑并有仿木结构的红色混凝土列柱,檐下绘彩画。</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多伦路68号</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多伦路67号,鸿德书房开设年代不久,是基督教鸿德堂的附属,专门供应神学书籍。职员由基督教中义工担任,服务态度十分和蔼,儿童进门,还会派送糖果。店内设圆桌、座椅,供顾客休息、阅读,如有精神或者信仰方面的疑惑,职员会陪伴你分析探讨,这是一个很温馨的地方。书店前面的内山完造塑像不是说他在这里开过书店或居住过仅是摆设而已,他是鲁迅的老朋友。</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内山完造,鲁迅先生的挚友</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多伦路71号 品玉轩</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多伦路85号日式老住宅现神异岛饰品店<br>该住宅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筑形态处理简单,是日本洋风时期的住宅并带有东、西方建筑结合的特征,反映了日本从近代建筑向现代建筑演进过程的简化趋势。建筑为复式人字形屋顶,其上铺盖着小青瓦,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歇山式山墙、平拱木门窗,外墙立面采用现代式装修手法,外墙面为拉毛水泥。屋外前檐下设平台适合做家务使用。</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多伦路90号 原老茶楼</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门前沈尹默雕像</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现为达洛克西餐厅</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餐厅拐角处丁玲的雕像</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多伦路93号七君子之一王造时旧居</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该建筑原为广东茶叶商赵植初(英商杜德洋行买办)于二十世纪初期置地所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920平方米,庭院面积近200平方米,该建筑立面造型新颖、大方,中间虚两边实,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特征。抗战时期该房屋被日军抢占,胜利后房主收回。1950年元月起,著名民主人士、“七君子”之一王造时租用。1949年后,王造时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1955年2-3月间,王造时移居北川公寓。</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郭沫若的雕像</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多伦路99号</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夕拾钟楼:多伦路119号。名称取自鲁迅先生著名文集《朝花夕拾》,整幢钟楼楼体用花岗岩砌成,既表现超时空的动感,又有凝重的哲人气质。</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窦樂安的雕像在钟楼底层</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民国前的多伦路,还是上海宝山县一条荒芜冷僻的小河浜,属于当时虹口公共租界地,英国传教士窦乐安于1911年买下了这片土地,1912年开始填河造路,路名便叫窦樂安路。那时窦樂安路虽在理论上隶属华界,但却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路的产物 ,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时以内蒙古多伦县为名改为今日的多伦路。</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钟楼大门两旁的哼哈二将😄</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多伦路123号</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是一幢精致的日本式三层小楼,其中揉杂着一些西式风格,深灰色的砖墙留着夏天爬上来的藤蔓的影迹,西式阳台上有精致的铸铁栏杆,旧旧的木质地板和楼梯,昏暗的灯光,和黑白的老电影!</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景云里135弄 1~5号</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鲁迅、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柔石、周作人等一大批文化人就在这附近相邻而居,从事创作、编刊等文学活动。在景云里这个方寸之地,鲁迅创作了大量的杂文;茅盾写出了一时令洛阳纸贵,满城争读的《蚀》三部曲;叶圣陶创作了他的扛鼎之作《倪焕之》;柔石写成了《二月》……一时间景云里成了进步文学的发祥地,万众瞩目精神家园。</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历史文化名里</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踏着名人的足迹参观景云里</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叶圣陶</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多伦路100号</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多伦路145号 中华艺术大学宿舍旧址</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多伦路145号约建于1920年,是一栋仿英国安妮女皇复兴式样,表现为维多利亚时代后期(1837~1901年)安妮女王复兴风格。该宅坐北朝南假三层,砖木结构,西式花园住宅。这类外廊式建筑是上海开埠至20世纪初,最先引入沪埠的一种西洋建筑。其特征注重装饰,追求色彩与材料的肌理效果,出现了红砖清水墙或者用不同色彩的砖砌出线条的手法。该宅外廊的立面构成,由连续的列柱转化为连续券,进而发展为连续的券柱式构图,并出现了多种券式的混合使用。该宅曾为左翼中华艺术大学学生宿舍。</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透过院子的铁栏栅,一只猫咪在闲逛</font></h1> <h1><b><font color="#b04fbb">精彩的还在后面,请看下集!🤓🌹</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