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3
通信、导航、遥感合称的“通导遥”三大领域是航天商业化最被看好的板块。
在通信、导航相继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以后,近年来,技术、资本以及市场需求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使遥感商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各方资本也在积极布局。遥感商业化,是否已到瓜熟蒂落之际?
遥感,航天商业化新战场
“商业化”并非复杂概念,简言之就是要实现“买卖持续进行”,其必要条件是“产出大于投入”。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通信卫星率先实现了商业化,业内人士乐观预测,下一个实现商业化的应用卫星将是民用遥感卫星。始料未及的是,遥感卫星商业化路途并不平坦。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遥感卫星商业化开始起步。在1986年SPOT-1卫星发射成功后,法国成立了半官方的斯波特图像公司,代理政府销售SPOT卫星的遥感图片。美国早先成立的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地球观测卫星公司(EOSAT)也采用此模式经营Landsat卫星图片。
但是,受制于政府对高分辨率遥感图片商业化应用等因素的制约,民用遥感卫星的商业活动一直未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行事,遥感卫星商业化发展也一直不温不火。
1994年,美国政府颁布《美国以外国家获取空间遥感能力的政策》(PDD-23号令),允许私营企业经营图像分辨率不优于1米的遥感卫星,并有条件地开放向国外提供卫星服务和出售卫星图像等业务,遥感卫星商业化进程出现了转机,商业遥感卫星公司的业务向真正的商业行为迈进了一大步。
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商业遥感卫星公司通过降低卫星制造与发射成本、经销代销非商业化遥感卫星图片等方式减少投入,并通过发掘市场、开发增值图像产品和出租在轨卫星运营权等方式增加收入,逐渐实现了遥感卫星的商业化循环。
“全球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应用,尤其是近几年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步实现了市场化、商业化和产业化。”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文表示。
2015年9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中国四维商业遥感卫星公司,注册资本达12亿元人民币,更引人注目的是,该公司引入了浙江省作为投资方,双方携手合作共同推动遥感商业化发展。
在欧美等国,几经市场洗礼,最后脱颖而出数字地球、空中客车等数家优秀的商业遥感卫星公司。
徐文介绍,当前,欧美航天强国通过积极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加快了新一代高性能遥感卫星的研制和商业化运行,形成了政府监管、企业运营、官助民办的商业模式。
同时,卫星遥感领域不仅成为航天大国的重要空间基础设施,也成为新兴国家进入航天的首选领域,印度、韩国、以色列等国就在积极布局并推动遥感商业化发展,我国亦不例外。
2012年12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2013年组织实施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专项的补充通知》提出,支持高分辨率遥感小卫星的自主研制和应用,鼓励开展卫星遥感商业应用模式创新,自主研制采用多种光学遥感手段组合观测的高分辨率遥感小卫星,服务于市场商业需求,推动我国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及应用的产业化发展,为我国卫星遥感数据自主化及开展国际服务提供支撑。
2014年11月,《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完善民用遥感卫星数据政策,加强政府采购服务,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
当前,国内众多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均看好遥感领域市场前景,积极筹划利用商业遥感项目进入到遥感卫星领域。在我国,有北京一号、北京二号、吉林一号等多颗由商业遥感卫星公司运营的商业遥感卫星。
取长补短,实现数据自主供给
在徐文看来,集团公司成立商业遥感卫星公司,既是依托技术优势,占据国内商业卫星遥感产业制高点的发展布局,同时,也肩负着支持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现数据自主供给的使命。
徐文介绍,在我国,每年优于2.5米分辨率的卫星原始数据直接消费约为5亿元人民币,并且每年保持约8%的增长率,但是,国外数据约占75%,国内数据约占25%,且亚米级高分影像数据市场被国外遥感卫星数据垄断。同时,数据引发的后续加工应用服务等产业规模年均达数十亿元人民币,且每年保持较快增长。
据统计,2008~2014年,全球遥感卫星市场业务收入整体呈增长趋势,年复合增长率为14.63%。2015~2022年间,全球民用与商用遥感卫星市场总产值约为160亿美元,每年的遥感卫星产值规模将基本保持在15亿美元以上。
数字地球、空中客车公司对我国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市场的垄断,造成我国高分辨率商业遥感数据产品严重依赖进口,民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技术及商业化应用方面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成为中国航天的一块“短板”。
随着技术应用的不断开发,遥感的价值不断被发掘。有行业人士指出,未来高分遥感应用将与全球导航、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战争深入融合,促使航天技术应用真正走入百姓生活。
在国家信息化方面,遥感技术是构建地理信息基础框架、数字化地球的基础,是发展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的支撑。
发展商业遥感,也有着现实的考量。据了解,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已明确按照商业化模式发展优于1米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明确提出要实现卫星信息互通,为商业遥感的国际化拓展带来了机遇,尤其是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国家对于商业遥感的需求非常急切。
自1992年成立以来,中国四维始终专注于地理信息产业。2012年前后,中国四维开始论证商业遥感卫星项目,此时,从国家到企业各个层面,都认识到以商业公司为主体开展遥感卫星的商业化运营势在必行。
“天时地利与人和,所有要素一应俱全。”徐文如此阐释道,在技术上,集团公司已经有能力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遥感卫星;从需求看,遥感卫星作为地理信息最为重要的数据源,中国四维在发展地理信息业务过程中对自主遥感卫星系统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在我国遥感商业化井喷前夜成立的商遥公司,犹如一石投水,激荡起市场的涟漪。
“航天技术+互联网”,想象空间无限
徐文介绍,商遥公司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16+4+4+X”商业遥感卫星系统,该系统包括16颗0.5米分辨率高分光学卫星、4颗高端光学卫星、4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和若干颗高光谱、视频小卫星组合的遥感卫星星座。
16颗0.5米分辨率高分光学卫星中的首批4颗将在2017年底前完成建设并投入市场。星座建成在轨运营后,在卫星数量、对地观测类型、采集能力等方面将具备国际一流水平。
这也符合当前国际主流发展趋势,据统计,当前国际商业遥感卫星市场中,光学数据占据了83%的市场份额,高分光学数据占65%的市场份额。
该系统将实现我国国产遥感卫星运营模式商业化的突破,形成我国高空间、光谱分辨率的星座系统,在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遥感技术的巨大需求的同时,支持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同时,该系统将培育健康良性发展的国产商业遥感卫星应用产业链,促进国民经济中国产遥感卫星应用产业化水平提升,带动我国遥感领域的民用航天技术进步。
为实现商业上的良性循环,商遥公司制定了建设一个高效的商业运营体系,打造专业的系统运营团队,提供高效的运营渠道和服务平台,提供标准产品和增值产品的发展规划。
正因为遥感商业化的价值逐渐被认识到,资本与技术正加快进入步伐,对于商遥公司而言,正处在一个强敌环伺的商业环境之中。
在国内,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等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商业化发展计划;在国外,数字地球、空中客车等公司的技术、市场化水平等都走在前列。
据了解,在当前全球商业遥感市场15亿美元的销售总额中,数字地球和空中客车占据79%的份额,而随着美国0.25米分辨率数据出口政策放宽,将进一步提升商业遥感数据的分辨率,从而加剧市场竞争。
“这是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中国四维研究发展部副部长刘铁军如此评价,在他看来,商遥公司有自身特有的优势。中国资源卫星中心积累了海量卫星运营数据,中国四维旗下的四维世景占据了我国超过60%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市场份额,同时,集团公司有着完备的卫星研制发射产业链。这些都是国内外其他竞争对手难以匹敌的综合能力。
因此,在商遥公司论证之时,就将发展目标瞄准了国际市场,“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要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刘铁军表示。这也正如商遥公司制定的总体发展目标所言——发展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商业遥感卫星运营商。
资本牵手浙江省,公司落户杭州,成为商遥公司一大亮点,这也引发了无限遐想。“浙江经济发达,可以为商遥公司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提高项目的盈利能力。”徐文解释道。
同时,杭州是我国电子商务热土,孕育了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随着“互联网+”勃兴,“航天技术+互联网”的组合有了无限的市场现象空间。刘铁军表示,相对而言,遥感应用还没打开公众市场,但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潜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遥感商业化将有很大的前景,而“故事的风口就在公众”,浙江良好的互联网基础,将有助于推动公众对卫星遥感的大规模应用。
徐文介绍,和浙江的合作将双赢,商遥公司的遥感应用将首先落地浙江,既拓展遥感数据商业化发展渠道,也有利于提升浙江经济运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下,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产业与资本的融合、产业之间的融合正在不断加深,并不断催化出新的商业模式,其中不乏先例。
Skybox公司是美国硅谷的一家创业公司,该公司成功将微小卫星技术与云服务、大数据、定制服务等创新运营模式结合,使基于低成本、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地球图像应用的商业构想成为现实。2014年6月13日,Google公司以5亿美元收购Skybox公司。
徐文介绍,商遥公司将通过资本融资、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多种渠道,引进为商业遥感卫星运营提供重要支撑的战略合作伙伴,实施股权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的多元融资格局,具备条件后,适时进行股份制改造,实施IPO上市,实现我国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运营服务平台商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