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导尾,现在的广州地图已经找不到这街名,它位于海珠区宝岗大道北西侧,是海珠区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先有龙尾道,后有龙导尾。龙导尾地名来源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岭南的开国(南汉)皇帝刘岩(889年~942年),他当上皇帝后大兴土木建行宫时下令在现宝岗大道邓世昌纪念馆东南面筑起“南郊坛”(现该处仍有郊坛顶街)用以祭祀天地,坛前修起一条仿长安含元殿升殿甬道的皇帝专用通道,名为龙尾道。不久宋朝统一中国,所有宝殿都被焚毁,但在龙尾道遗址形成的村落仍叫龙尾道。清初时有人讹写为龙尾导,到了清未又误称为龙导尾,至今当地老居民仍称这一带为龙导尾。
下面用镜头带大家去闻闻龙导尾的历史气息:
这石刻碑位于龙导通津东面的街尾,往东方向不远处是郊坛顶街,大概这附近便是龙尾道遗址。以石碑为起点:正前方北面是龙船岗(龙船岗旁的龙壤大街有11间已挂牌广州历史建筑房屋)、有状元井和宁隐庵;东面有将军庙和邓世昌故居;南面(即石碑背面)有多间挂牌广州历史建筑房屋、民初老华侨中西式房屋和青砖趟栊门大屋;西面是附近闻名的“下水道”(未封闭前是一条河涌叫漱珠涌)农贸市场。 龙船岗位于从前“河南”漱珠涌东岸,顾名思义就是观看龙船的山岗。南汉时期这里龙船竞渡已成风气,每逢端午节期间,漱珠涌附近万人涌动,观者如潮,而站立在这个山岗上,可远眺珠江观看到龙船的游弋、争相竞渡的景象。
据传,清咸丰年至民初,广彩瓷器生产集中在龙船岗这一带,尤以龙船岗、状元井、龙导尾这一带最为集中,这与那时的环境,尤其是有与连接珠江的河涌有关。 在拍摄路上遇到一位上了年纪的婆婆,她说龙船岗好有历史的。于是我便在那狭窄长长的街上转悠了几圈,试图能拍摄到一些历史痕迹,可惜只能拍到天快要下雨的街景: 或许,龙船岗的历史已被附近的高楼大厦淹没,它留下的只是人们的记忆与传说。 在龙船岗旁的龙壤大街,现保留多间民初时期的建筑,据统计,在龙壤大街上共有11座“广州历史建筑”的建筑物,这些建筑,可谓是广州最早的一批半山豪宅,这些豪宅都是当年在“河南”(指珠江河南面)做生意最有钱的人所建。“河南”的漱珠涌靠近广州市中心区域,是广州当年最繁华的地段。 在龙船岗下来便见到一处历史文物--状元井,这口井与人民路状元坊一样都是因宋代状元张镇孙而得名。张镇孙是广东历史上最早的状元,据说其高中前曾在龙导尾居住,他家附近的一口井改名为状元井,现被定为海珠区不可移动文物。 宁隐庵是周边区域唯一一间庵堂,原是一间简单的庵堂,近年经重新装修改造成三层楼高的庵堂,信众还挺多的。相传咏春派始祖五枚尼姑曾在这里隐居,见这里幽雅清静便修成宁隐庵,因远近知名,整条街便以宁隐街得名。 将军庙始建于明代中叶,重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据传,有一位姓周的龙导尾乡更夫,在一次与盗贼的浴血奋战中身亡,乡民十分敬重他的勇敢,尊称他为“将军”,特在其驻地建成小庙,塑像祭祀,因此小庙称“将军庙”。该庙“文革”时被毁,但建筑结构基本完好。 在龙导尾,最知名的要数邓氏宗祠,在龙诞里2号,也是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出生地,现在做了邓世昌纪念馆。 下面那几间都是已挂牌的历史建筑物,看样子似中西合璧格调,但已经很破旧,现仍有人居住,估计这些房子的主人是当时很有钱的生意人。 这是一座普通的民宅,看外表像西式建筑风格的别墅,年份不详,其主人应该是当年漂过洋的有钱人。 这户人家的房子建在龙导尾最幽静的内街尽头里,据说是当年浙江一位做茶叶的富商叫苏徳,在广州做生意,在龙导尾开了一间“苏徳和堂”,鸦片战争开始后赚了好多好多钱,有花不完的地步。于是当年46岁的他决定关门不做生意,在这里买地兴建了六间似西关大屋的房子,取名“遁庐”,避世隐居,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在宁静的大街上很少遇到行人,看见有些房子是空置的,大街显得很幽静。 你看这间青砖大屋趟栊门的气派,便可知当年这户人家非富则贵。 这老宅应该是普通民居。位于仁和直街(旧时是龙田乡)上还有多间这样的老房子,很有岭南建筑特色。 麻石街、青砖大屋趟栊门、锅耳墙,这样的岭南景象在龙导尾随处可见。 那块刻有街名的麻石板见证这是一条老街。 老宅倒了重新建起,门口还种上好多植物。
天下起雨来,走在湿漉漉的麻石老街,数着两旁的旧门牌号,看着墙角斑驳陆离的苔痕,闻到墙头被雨水浸湿的不知花名的野花花香,此时,多么期待一位身穿红衣手打雨伞的女郎在此出现。守候片刻,果然奇遇,立即按下相机快门,一幅《雨中小巷》就此定格。雨中小巷,分外幽深。 因为洲头咀隧道工程规划扩建马路,这条麻石老街是在规划范围内,几年前绝大部分的住户已经搬迁,空荡荡的麻石老街是摄影师搞创作的最好场景。 龙导尾当年的漱珠涌1966年时加了水泥石盖变成排污的“下水道”。现在的“下水道”农贸市场可以由洪徳路经凤安桥进入,也可以从这里进入,这位置是环珠桥旱桥。“下水道”的区域行政由龙凤街与南华西街按东、西各管辖一半,全长有好几百米。南华西街也是很有历史气息的老街,闻名的潘氏家庙就在附近。 潘氏家庙位于龙溪南首约龙庆北街2号,由潘家潘正炜于1826年前兴建,其先祖潘振承(1714~1788)福建龙溪人 。清初,潘振承入粤经商,曾任十三行总商,是广州首富,1776年在广州城南斥巨资置地建祠开基,修建漱珠桥、环珠桥、跃龙桥,取名龙溪乡。 鸦片战争前,在海幢寺旁的漱珠桥,西面的潘家大院和东面的伍家大院成了当时清朝廷恩准给洋人的观光点,潘、伍两家是当时广州的首富。 清代,漱珠涌一带风光秀丽,沿岸名园麋集,处处酒幡,夜夜笙歌。漱珠涌直通珠江,紧靠广州闹市中心,是清代显贵富商寻欢作乐之所,也是骚人墨客吟咏消闲之地,从老照片中可见漱珠涌当年繁华一斑。漱珠桥在1928年修南华路时被拆,同期的跃龙桥也不知何年被拆了。 旧时的环珠桥也给拆了,现已成了同福路一部分,但人们仍然叫这里是环珠桥,这是上落环珠旱桥的水泥梯级。潘家当年在龙溪乡所建的三座石桥(漱珠、跃龙、环珠)现在全部拆了。 这是龙珠桥遗址,旧时旁边不远处有座附近闻名的天后庙,后来有人叫不忧庙(现已拆除),是周边居民祈福的重要场所,那时香火很鼎盛。未有桥时人们靠小艇往返对面的龙导通津。龙珠桥建于1928年,原是座水泥板桥,1966年漱珠涌改下水道时拆除了。 从另一角度拍龙珠桥遗址,见到那只石墩,不知是否当年拆桥留下的。 龙导尾市集上午和下午下班时分人气最旺,来这里帮衬的多是附近上了年纪的居民,也有上班族,因为这里所卖出的东西比其它地方便宜,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所需要的食品和生活用品,包罗万象。 有卖百货日用品的。 有摆摊的。 有卖报纸的。这位老伯今年94岁,家住邓世昌纪念馆旁,每天独自到农贸市集买菜时顺便捎份报纸。 有卖拜祭祀用品的。 有卖手工艺品的。 有闲聊的。 有在自家门前经营蔬菜水果的。 这家自制豆腐和豆制品,因出品很好,附近街坊很喜欢帮衬,曾有媒体采访报道过。 这里的鱼肉之类,均价比外面其它地方便宜三几块钱。 知名小吃也在这里见到。 又一间店铺新开张,不少街坊排队帮衬。 在龙导尾行走一天也不怕肚子饿,在市集有多间粥粉面食店、美食点心店等你挑拣,价钱便宜。 像这样的广式卤味肉食店在龙导尾市集还有好多家。 夜幕低垂,龙导尾的市集没有了白天的繁忙喧闹,但一些自家的商铺依然开门经营,为求生计。 结束语:其实,龙导尾不是一条街,是由旧时的龙田乡、龙导乡、龙溪乡组成,面积约2平方公里、四周被新起的高楼包围的一个老社区。这里,好像被人们忘记似的,当你进入街时,你会见到:街道、房屋依然像百年前的样子,还是那样古色古香;当你走进农贸市场时,你会感受到:广州半世纪前的市井风情在这里重现!是的,龙导尾是广州最有历史气息的老街!如果你有时间不妨过来行走,记得带相机哟!再见!龙导尾。
(部分文字、资料来自网络,谢谢各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