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正逢教师节,在班长精心设计下我们给老师准备了礼物。 我们走进中国古代文论的课堂
山 雨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简史”简称“中国古代文论”。多么严肃、庄重、古老的名字,多么令人望而却步的课题。可是,坐在天津市老年人大学教室里听课的是一群年过半百的老学员,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也有50多岁。任课教师是原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李逸津教授,退休后,来到天津市老年人大学授课,传播理论知识,发挥服务社会作用。喜好古代文论的学员们慕名而来,在这个能容纳40多人的教室里,座无虚席。
能在老年人大学的课堂聆听大学教授讲课,不亚于走进正式大学的课堂。前来听课的学员,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论感兴趣,有的是为了填补文化知识的空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使晚年生活更加充实,也有的是为了以文交友,增加老年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这些老年人学习特别认真,上课时像小学生一样,端坐在教室的课桌前,打开课本,翻开书页,看着多媒体幻灯片课件,戴着老花镜专心致志地记录老师授课的笔记。课上,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打瞌睡,没有人看手机,聚精会神地聆听李逸津教授讲课。有一个字没听清,一句话没弄懂,也要举手提问。李逸津教授引经据典地给予解答。特别是讲到一些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学员听得津津有味。其中的感受一定是一种回归、一种穿越,一种特别的享受。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面前,李逸津教授择其精华,向学员们讲授2500多年前孔子的文学观,介绍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的思想,讲历朝历代具有跨时代影响的先人们的作品及其文学观。如司马迁的《史记》、王充的《论衡》、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序》等等。李逸津教授还专门开设了《文心雕龙》的课程。听说,在全国正式大学里也很少有专门开设这门课程的。因为,受众面很小,一般开不起来。可是,在天津市老年人大学竟开设了两个《文心雕龙》班,老年文学爱好者对刘勰的《文心雕龙》还是颇感兴趣的。
李逸津教授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解读,有他独到之处。他把枯燥的文论讲活了;把生涩的古文字句讲白了;把先人的哲思用当代语言进行解析,使学员更好理解了;更重要的是,他指导学员如何把握学习古代文论的方法,如何继承与发展中国古代文论的精华,如何有助于“古为今用”,繁荣当代的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因此,使老年学员们在学习古代文论时,不仅没有感到枯燥,而有一种进入时间隧道,探寻古人精神宝藏的感觉。加之老年人有较强的理解力与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对古人的思想与文论能做客观辩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有更好的收获。
单学古代文论确实比较枯燥,尤其中国古代的文字和语言比较深奥难懂。李逸津教授为调动学员们的学习兴趣,结合古典文学的优秀篇章,或吟咏,或介绍作者,或讲历史故事,学员们不仅没有感到枯燥,从中还涉猎了很多知识。学员黄志敏在谈学习体会时说:我对中国古代文言文还读不懂,理解也不确切,有幸跟随李老师学习中国古代文论,就找到了一条学习古文的捷径。上学期我买了有关《文心雕龙》的辅导书籍,这学期跟随学习进程,用iPad下载了《诗经》《论语》《孟子·万章》《道德经》《诗品》等原著。我渴望学习书里的知识,它会让我的老年生活不寂寞。七十多岁的栾和庆原来在江苏南京工作,退休后来到天津,在这里环境陌生,生活不习惯,便产生了思乡和郁闷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他来到老年人大学古代文论班。他说,导师循循善诱,学员孜孜不倦。这种学习氛围使我豁然开朗,心情舒畅。
学员们把学习作为老年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继续发扬“学习不怕难,只要肯登攀”的精神。学员徐新作诗一首——《跟着李老师去登山》:二零一五年春雨播撒在老年大学校园/李逸津老师微笑着站在我们面前/他高扬手臂/举起让世界文坛震惊的中国文论奇书《文心雕龙》/高声吟诵“登山则情满于山……/我们这些银发学子兴奋得像回到了青年/抖擞精神跟着李老师去登山/他语重心长地讲述/文人要有一颗美丽的心/要用美丽的心雕琢精美的诗篇/他带着我们进入虚静、神思、激活灵感……/引导我们熔裁、丽辞、定势时代主旋/教导我们做人为文都要有风骨/要懂得继承和创新/记住刘勰讲的“通变”/我们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倾听/中国古代文论博大精深壮美如天……
许多学员的年龄比老师大,但李逸津教授的学养和为人赢得大家的敬佩。班长李宝忠用诗表达了全班学员的心声:以博导之身份/开启蒙之课堂/解鸿篇之细末/去探奥之高墙/溉求知之干涸/叩先贤之心房/践师说之精髓/传祖宗之荫凉。这就是这个班的凝聚力,也是这些老年人学习的动力。
2016年8月16日(修改) 暑期林青大姐冒着酷暑,辛苦做了一幅《西園雅集图》。图面人物居多,示意龙班是集贤地。 林大姐的《西園雅集图》说明 多才多艺的老班长满怀深情写了一首感想:山雨的课后感太精彩了!说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的感动,我们的愿望,我们的收获,和我们的深挚的谢意,我们能遇到李老师这样的名师,是我们晚年之幸!
我以为:
人有三大幸事,是否可概括为:
有一位能指导自己人生的老师;
有一份与自己爱好相同的职业;
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其中第一幸是根本,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希望大家发挥我们的能量宣传介绍,让更多的朋友來上李老师的课,共同为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而努力!
我曾写过对如下文字:
以博导之身份,开启蒙之课堂;
解鸿篇之细未,去深奥之高墙;
溉求知的干涸,触先贤之心房;
践师说之精髓;传祖宗的荫凉!
谨此祝李老师教师节快乐! 集贤图画完后,护花姐姐张玲主动委托自己的先生题字。林青大姐冒着酷暑送到护花姐姐家,护花者与老伴早早恭候,书法家杨先生看见班长李宝忠的诗词,喜爱地准备写幅隶书用磁兰纸和金膏写成作品。感动护花姐姐杨先生甚是热情,从头天晚上就构思做充分准备,写下了这一精品。 字画完成后,山雨焦老师主动承担更辛苦的裱画工作,她这次是去护花姐姐家取画,去文化街裱画,送书法作品到镜框单位,然后再都一个个取回。 前前后后来来回回共需要六次路程,并且还自己付出全部制作费用。班长和我们非常感动,想给予补偿却被山雨老师多次拒绝。林青大姐和护花姐姐也是多次拒绝补偿,感谢三位姐姐!鞠躬感谢!
谢谢各位摄影师给我们留下快乐的永远记忆,谢谢山雨老师,谢谢护花姐姐和姐夫,谢谢林青大姐!你们辛苦了,在暑天不辞辛苦既耗时又搭钱代表我们付出!谢谢沈大姐说出我们的祝福和感谢的心声!谢谢班长周密的安排!谢谢芳草妹妹的服务! 热心的沈红大姐准备了热情洋溢的贺词: 只是很遗憾,我没有参加。
老师我们更感谢您,有幸聆听您的文学课。总是被您实实在在的贴心话感动。礼物轻重不在物品而是我们大家的❤️心,在于制作过程中学友的真诚。我被她们感动着,被班长朴实的心情感动着。有幸在李老师的门下学习,认识了这么多的真诚善良的学友老师,很多同学虽然不经常交流,都是从每个人的眼睛中我看见了真挚的情谊。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一个文学爱好把我们连接在一起,珍惜今天,珍惜情谊。有你们真好! 李班长的祝福:祝李老师节日快乐:
"道沿圣而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您也是道的承传人,祝您"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 祝李老师节日快乐!填一首(满江红)作者刘满兰
教我恩师,流水注,心田甘泽。阳光常照,路途明白。
雄鹰展翅高飞去,乳燕初临低露宅。想课堂苦口几番叮,思良策。
时已短,情如石。多少事,空无益。只惜分夺秒,别荒灵魄。
斜日余晖霞鲜艳,,烛光亦照青山迹。道宏图写意点滴积,峰峦易。 山雨:老师,在我们心中是崇高的职业,就像秋实转载诗云,各种比喻,都是形容老师的奉献精神,正是一代一代老师的无私奉献,才有一辈一辈杰出栋梁,鼎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尤其当今科学技术文化飞跃发展的时代,更有老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我们老了,还能走进老年人大学,安逸地坐在舒适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又能补充新的知识,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幸福。教师节之际,向老师们,包括曾经做过教师工作的学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李老师激情的说:第31个教师节,受到天津市老年人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班学员的热烈祝贺和赠礼,倍受感动和鼓舞。只能以严谨教学、一片真诚回报各位老年朋友。
谢谢各位老年学友盛情厚爱!感谢之情难以言表,只有今后尽心竭力为大家服务!李逸津鞠躬![抱拳]
老师风趣地说[流泪]我己感动得内牛满面了!
老师和师母赫列博尼科娃给我们频发大红包!哈哈!我得到两个大红包!
班长回答:李老师不必内牛满面,荀子不是说吗:荣辱之来,始像其德,大家的尊敬是您应得的!
学生们纷纷表示祝贺!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名字了,总之是每个龙班人都在祝福。 欢迎明年来我们班吧,走进古代文字,这里很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