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淳化县,古称云阳、甘泉,是在宋太宗赵匡义时钦赐“淳化”年号作为县名。这里是西周出土的最大最重的淳化大鼎的地方,这里是《史记·匈奴列传》载“宣太后诈杀义渠戎王於甘泉”的地方,这里是秦直道的起点,这里也是钩弋夫人香消玉殒的地方。 一、甘泉宫遗址和秦直道起点: 从西安走机场高速,后银百高速,到淳化县城附近下高速,向北进入村路。东绕西绕,上上下下,一直在山原里穿行,走村道,过石子路,终于来到了位于凉武帝村旁的甘泉宫遗址。 凉武帝就是汉武帝凉快的意思,很直白地说明了甘泉宫确为汉皇室避暑之宫。甘泉宫原为秦二世时所建林光宫,汉武帝时改建为甘泉宫。据说每年夏季汉武帝在甘泉宫避暑时,如遇匈奴犯边,两路烽火分传长安城和甘泉宫。甘泉宫在汉代时的规模仅次于未央宫。 甘泉宫坐北朝南。南边草丛中分列石熊和石鼓。东西两侧有通天台的夯土墩台。这应是祭天所用。西边的通天台尚可攀援而上。高处,西望,数百米外能看见秦直道起点的立碑。宫殿已荡然无存。在遗址处和通天台夯土包附近,有许多探方和洛阳铲打的探洞痕迹。当是考古队留下的印迹,淳化甘泉宫遗址是陕西省2015年重点考古项目。发现有5处大型建筑遗址。在宫殿西有城址,发现马面痕迹,长生未央、云纹瓦当曾出土。这些发现的地面建筑均已毁没不见。而在周围曾出土的战国陶器上有“云市”、“云亭”文字,证明秦汉云阳县城就位于甘泉宫遗址附近。 通天台西边数百米处有秦直道起点的立碑,而真正的起点应该是我们一路行来看到的山沟、庄稼地和走在其上的石子路。这是淳化段秦直道。秦直道由甘泉宫北上漠北,秦驰道由甘泉宫南下咸阳宫,两条古道交汇于此地。 二、云陵: 离开甘泉宫遗址,往东北方行驶,到一处叫大疙瘩村的地方,就看到了汉云陵钩弋夫人的大冢了。这个大疙瘩当是乡人对土冢的随意叫法。 钩弋夫人,赵婕妤,是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传说钩弋夫人天生双手握成拳状,不能伸开。遇到武帝轻轻一掰手掌即分,掌心里紧紧地握着一只小玉钩。貌美聪敏,善于歌舞受宠于汉武帝。班固在《汉书》里提到汉武帝在甘泉宫斥责钩弋夫人,钩弋夫人后来忧虑而死就地下葬。这是武帝为防患女主乱政而玩的手段。后来武帝深感内疚,在甘泉宫前建“通灵台”以表怀念。当然,汉武帝是一个有着矛盾性格的人,“金屋藏娇”的成语是他发明的,爱过卫子夫、杀了卫子夫,爱过钩弋夫人、也抛弃了钩弋夫人。既多情又残忍,动不动还悔恨,没事儿了写写“罪己诏”。 有名的“长毋相忘”瓦当即出土于淳化。在云陵的台阶前用大石做了“长毋相忘”的纹饰铺于地面,风吹雨打的,上面长满了枯草,什么长毋相忘啊,一切缘起缘灭,道法自然。 三、石门关秦直道: 中午在铁王镇饱餐战饭,又上征程。对于我们而言,不是找到有秦直道起点的石碑就行,而是想看到真正意义上的秦直道,要能在古代的高速公路上走一走、撒个欢儿,那一定是极好的。 在离开铁王镇北部方向40余里处,已至旬邑县境内,在石门关所在地有秦直道文化苑和秦直道博物馆。山道弯弯曲曲,阳光虽好,但温度在零下,两侧山中树木被白雪覆盖,道路上全是未化的冰棱,车行驶也要小心万分。走到一个地图上名为背山上的地方,路桥旁出现了一条不知名的冰湖,真是“冰光潋滟晴方好”啊,奇美! 秦直道博物馆未开馆。我们进入秦直道文化苑,一条大道横亘眼前,叹为观止。一巨石上书:“天下第一道”。我们缄默无言。
秦直道,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史记·蒙恬传》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广五十丈,三丈而树,…树以青松”。这是秦直道最早的文献记载。汉时的铁甲骑兵,从甘泉宫屯兵地出发,三天三夜就可抵达阴山脚下。唐宋以后废弃。全长700多公里,宽度一般为15米至30米,最宽处约60米。距今已有2228年。秦时扶苏携大将蒙恬率十万铁骑奔出石门关,沿秦直道向西北一路征伐而去。据有关资料记载:石门山盘踞于旬邑县东北部,系子午岭伸向西南的余脉。石门山东、西两峰自然对峙而形成的关隘。两峰险峻,秦直道从中通过,自秦代起,此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景区内一排排秦兵马俑林立,一些历史故事的浮雕位于两旁。我们踏雪而行。一个个历史人物在同一个空间、不同的时间里走过,扶苏、汉武帝刘彻、王昭君、唐太宗李世民……还有我们…… 2016.2.15日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