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长堤 ,沙面,大新街,石室。(2017年修改版)

风中李子

<h3></h3><h1><b><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那些事,那段情,几十年来使我魂牵梦縈,让我默默深爱着这片多情的土地.....</font></b></h1><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1><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海珠桥-广州标志性建筑。建于1929年12月,竣工于1933年2月。是广州市第一条横跨珠江的大桥。由美国马克敦公司承建,全部使用英国钢材和机件。原桥中段桥梁可开合,大船都可以通过。1938年广州沦陷,日军飞机轰炸广州,桥梁起重器遭到破坏;后来,日军把整套设备盗运回国,海珠桥从此再不能开合。1949年10月,国民党军队撤出广州前,用炸药把桥梁中段炸断,半段桥梁坠落珠江,造成400多无辜市民死伤。1950年3月,市政府重修海珠桥,仅用六个月时间就恢复通车。之后又经历了74、95、12年三次大修、加固、扩阔,才呈今日样子。</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  今次大修后的亮点,除了全桥按原貌更换钢梁外,就是那三个大字和那排路灯。终于恢复了一点民国风格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刚建成的海珠桥可以开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海珠桥”三字的原创。排序应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重立时有不少争议,最后左派战胜右派。虽然有点不伦不类,但能在阔别60多年后重见天日,毕竟是件好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海珠桥”三个大字出自这位仁兄_胡汉民手笔。胡汉民(1879-1936),广东番禺人,同盟会领导人之一,孙中山得力助手。是国民政府总统府秘书长,交通总长,1912年复任广东都督。曾任广东省省长,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他晚年的政治观点很含糊:“抗日、反蒋、反共” 都唔知佢想点?但毕竟是位著名书法家无错。传闻海珠桥三字他写了二幅稿,挂桥那幅每字达一米见方,原稿已失。另一幅是小幅,藏原广州市长刘纪文处,得其后人捐献才有今日三字(这三字是按小幅原稿制作的)。如今的北京路原名叫汉民路,就是纪念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广州解放纪念碑-已经是第二次雕塑了。原作在文革时期被铲掉,要建毛主席像,后被中央叫停。1980年7月在原址重建,但已非原貌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好不容易才找到原作背影的照片,是1963年羊城新八景“珠海丹心”的图片。雕塑为1959年国庆节献礼项目,尹积昌作品,底座正面刻有叶剑英题字:“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b>_广州解放纪念__</b>叶剑英”。为什么不按原版重塑呢?我还是百思不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现存广州雕塑院原作的雕塑模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旧址—完工于1959年11月。由南派建筑大师林克明设计,国庆十周年献礼项目之一,第六届广交会开始使用。1974年搬迁到流花路新址。现今为海印集团经营的综合性购物、娱乐、饮食大厦。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春,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行。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商品交易市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广交会先后拥有过中苏友好大厦展厅、侨光路陈列馆、海珠广场陈列馆、流花路展馆、潖洲展馆5个展馆,经历了多次的搬迁,见证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兴盛和发展,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在第100届广交会开幕式上,任时总理温家宝宣布交易会增加进口商品贸易项目,广交会又开创了一个进出口贸易全面发展的新时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广州宾馆—广州人称“27层”,是海珠广场广交会陈列馆的配套酒店。建于1966年初,1968年完工并投入使用。文革初期,在建的大楼被戴上资产阶级的帽子,差点被红卫兵迫停流产。后惊动到周总理批示,才得以建成。广州宾馆是六十年代中华第一高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伍仙门发电厂旧址—广州市最早的火力发电厂。1900年开始发电,1974年停机。那栋大楼见证了广州市电力发展的百年历史,曾被改造成长堤酒吧街的酒吧,终因曲高和寡而告终。有网友提议做个电力博物馆,还真是好主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伍仙门发电厂。照片还隐约看得到那栋大楼的影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长堤青年会”旧址就在这里附近。是基督教徒活动、聚会的地方。里面有栋西式古典洋楼,前面空地还有个10x20米的小游泳池,每星期对外开放二三天。这里是我儿时的游泳启蒙地。后来,随着伍仙门发电厂的发展改造,不知什么时候就静悄悄消失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永安堂-广州标志性建筑。广州人称“虎标万金油”。建于1937年,是虎标万金油商标拥有者胡文虎,胡文豹兄弟在广州的生产基地。解放时定为伪产充公,后为广东省总工会办公楼。九十年代归还业主。后胡文虎之女胡仙女士捐赠为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楼前雕像为《创业者》_煤矿工人像,出自广州雕塑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民国时期的永安堂。楼前的铜像是民初中国海军上将,海军总长程璧光。法国铸造,汪精卫题碑文。</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附录碑文__故海军上将程公璧光,治海军四十年,于民国五年任海军总长。持大节,尚廉信,屹然为天下重。六年乱作,奉黎大总统南下,遂与今总裁孙公定大计,偕今总裁林公率舰队至广州,倡护法,国命赖以弗坠。七年二月二十六日,被刺于海珠军次,天下痛惜,相与范金铸像,垂哀思于无穷。中华民国九年春,二月二十六日立。汪兆铭撰并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铜像就是这位仁兄_程璧光(1861-1918),广东香山人;三朝海军统领,民国第一代海军总长,中国海军的祖师爷。他一生左右逢源,充满传奇。曾与丁汝昌、邓世昌参加过甲午海战,重创日本海军中将桦山资纪坐镇的“西京丸”号,血洒黄海。又因递过甲午海战降书,被光绪皇帝革职为民。后被李鸿章重新起用。北洋时期,在袁世凯、段祺瑞、黎元洪等军阀里混得如鱼得水。辛亥革命时,他驱七艘军舰到广州珠江江面坐镇,声援孙中山护法运动,史称“护法舰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驾驶中国军舰赴美国参加海军阅兵式的中国将军;又是第一位驾驶中国军舰参加英王乔治五世加冕礼的中国人;又曾驱中国军舰赴南美古巴,墨西哥等国为当地华人立威。民国第一任海军总长,当之无愧的中国海军祖师爷。但又经常与孙中山为难,抗拒军命。周旋于桂系,北洋,国民政府之间。终被刺杀于珠江边。此案至今仍是迷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二轻大楼—与永安堂同是文革武斗时兵家必争之地。1967年8月,广州市那场打了三天二夜、惊动到中央与周总理的枪炮大战就发生在这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广州医学院附属一院—广州市历史悠久的著名医院,建于1903年。前身是“中法滔美医院”,解放后为广州工人医院,广州医学院附属一院,治疗呼吸道疾病专科医院,以钟南山院士坐镇闻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靖海路口—长堤广州民间金融街入口。民初时期的建筑犹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民初时期的靖海路口。那栋大楼除了外露面作了修饰,基本没有改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胜记饭店—广州市有名的首批大排档。现在的店址原来是一条小巷,当年就在巷里露天开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八、九十年代时的盛况。那些开放式海鲜玻璃柜,以港式概念引入广州,当时还是件新鲜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羊城电影院_广州市历史悠久的电影院。建于1921年,原名“明珠映画院”,是广州市最早期的电影院之一。2004年关闭至今,除了门面作了商铺外,还没见什么土建的动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海珠大戏院-广州历史悠久的大戏院。建于清光绪28年(1902年),原名同庆戏院。1904年以对开江面的海珠石为名,改名为海珠大戏院。是粤剧大老倌,当红花旦演出的首选之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海珠公园_著名的海珠石所在处,原址在永安堂到海珠戏院对开江面上。珠江古有三礁石,东为海印,中为海珠,西为浮丘,乃古代著名的羊城三石。其中以海珠石沉积面积最大,宋代已成小岛,岛上建有慈道寺,为宋代羊城八景之一的“海珠晴阑”。清顺治年间在此修筑”海珠炮台”,西人称“荷兰炮台”,是广州城重要的地标之一。&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民国17年市政府开辟为“海珠公园”。园内亭台楼阁,绿树成荫;内有“</font>李忠简公读书处”、“音乐亭”、“铜壶滴漏亭”、“玻璃屋”、”喷水池”等多处名胜景点;程璧光的铜像就耸立在最东角(后才移到永安堂前),是市民休闲胜地。</h3><h3> 民国20年,时任市长的“陈济棠”为扩宽长堤,疏通河道;炸石填海,筑堤修路。海珠公园部分与长堤连成一片(现今西堤大马路),部分沉入江底。海珠公园与海珠石从此湮灭。</h3> <h3><font color="#010101"> 海珠公园原名“第三公园”(第一公园是中央公园,第二公园是东较场公园),后来以海珠石为名,改称“海珠公园”;由广州市第一任市长、孙中山之子孙科,按当时现代化园林城市理念规划修建的。门上石匾“海珠公园”四个大字,乃国民党元老、大元帅府内政部长、民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谭延闿”手笔(黄埔军校的招牌也同出于他的手笔)。<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大三元酒楼_长堤“三大”食肆之首(大三元、大同、大公)。广州市著名的老字号酒楼。创办于1919年,2000年停业。旧址因危楼,2005年拆楼后,不知什么原因一直空置,直到2016年底才见动工重建(坊间传闻地下执到宝,发现许多清代瓷器)。听说政府准备在2017年重新在此竖起“大三元”的招牌,不知当真?我也期待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二,三十年代的大三元酒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华厦百货公司-原长堤先施公司旧址。长堤先施公司旧址于1976年毁于一场大火。八十年代在旧址重建,取名为华厦百货公司。1984年开业时人山人海,挤爆大楼。现为“广州民间金融大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东亚大酒店-广州历史悠久的著名酒店。建于1914年。是著名侨商马应彪先生创办的“先施公司”在广州长堤的“先施粤行”的连锁酒店。广州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二三十年代的东亚大酒店。紧贴着的就是长堤先施公司。奇迹的是1976年那场葬送了24条生命的大火,与它一墙之隔的先施公司成了片废墟,它却毫发无损。(原来一边是混凝土结构,一边是砖木结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公餐厅-广州市著名的西餐厅。于二十世纪40年代中期,由台湾商人所创,名字取“天下大公”之意。论名气,仅次于北京路财厅前的“太平馆西餐厅”。论地方和环境,比太平馆西餐厅面积更大、环境更优雅。一直都是达官贵人,有钱人去的地方。1985年与港商合资,改名“大公酒楼”,中、西餐兼营。1999年,因经营困难而停业。今为民间金融机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今次长堤金融街的改造,还保留着西餐厅的风格。遮住个招牌,谁都不知道已经易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长堤真光中学__原名真光书院,真光学堂,真光学校;解放后改名为”广州市第九中学”,九十年代复名”真光中学”;百年老校。由美国基督教传教士那夏里女士于1872创办,是岭南第一所女子中学。原址在沙基金利阜(现在的六二三路容安街)一座平房,学生只有6人,食、宿、学费全免。1875年校舍毁于大火,重建后学生增至40人。后学校发展扩大,于1878年在长堤仁济街建立新校舍(即现址),学生达到100余人。</font>1909年学校设立“师范班”,改名为“真光学堂”。</h3><h3> 1912年民国成立,正式立名“真光学校”。1917年,真光又在芳村白鹤洞购地建立分校,名为”私立真光女子中学”(即现在的白鹤洞真光中学)。百多年来,真光先后在广州、香港、广西、连县等地开设了多所普通中学、女子中学、小学、幼稚园,就算在抗战的艰难时期,也未放弃过教育事业的耕耘。“真光”执着、认真的办学精神,对广州市教育事业的奉献,十分令人敬佩。</h3> <h3><font color="#010101">  好一个美丽的广州湾!现在的沿江西路还在江水中。如果放在现今的市长,他还会不会填平、拉直它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爱群大厦_广州标志性建筑。原名爱群大酒店,楼高15层,占地1.1万平方。建于1934年,1937年开业。是同盟会员陈卓平先生集华侨资本建立的。雄踞广州第一高楼30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80年不变的脸孔。左侧传闻是孙中山创办的民国第一间国立银行_广州市银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_又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前身是博济医院,岭南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前身)。创立于1835年11月,由美国传教士伯驾创办;是中国最早,延续历史最长的西医院。1886年,孙中山以“逸仙”之名在此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也是中国西医学的发源地,中国西医人才的摇篮。</font></h3> <h3>伯驾创办的仁济路“博济医院”原貌。</h3><h3> 伯驾(1804-1888),美国法兰明罕人,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精通西医,尤其是眼科。1834年,刚取得博士学位的伯驾,以美国医疗宣教士身份来到广州,利用医疗布道的方式传播基督教。次年,在广州沙基(今六二三路)开设博济医院行医,并积极推广西医医学和培养西医人才。凭着高超的医术与良好的医德,他获得国人的认可与尊敬。在教会支持下,博济医院迅速扩大和发展,很快就在长堤仁济街建立了颇具规模的新院址(现中山二院),由他担任院长。直到1857年才回到华盛顿定居,从此再没有来过中国和继续行医了。</h3><h3> 历史上,伯驾是位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是中国西医学的先驱者、奠基人,建立了中国第一间现代化的西医院,培养了中国第一代西医师。学术上,他是中国第一例的扁桃腺、胆结石、肿瘤摘除手术的主刀医生;最先在中国使用乙醚麻醉、氯仿麻醉的麻醉师;伯驾在华23年,从两广总督到街边乞丐,亲手治疗的病人达五万三千人。对中国西医学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h3><h3> 另一方面,在华后期,他涉足外交官场,曾任美国公使,参与“望厦条约”的制定,从而开辟了”中美条约关系”,为以后的中美交往提供了不平等依据。连耶鲁校长在1921年的一份报告中也洋洋得意说:“欧洲大炮曾不能力举中国的一门闩,而伯驾以柳叶刀令诸门洞开”。此话后患无穷,五、六十年代,国内学术界就以此为据,把他及来华传教士列为”帝国主义侵华前驱”,盖棺定论。到如今,他的是非功过,该轮到各位网友来评说了吧!</h3> <h3><font color="#010101">  广州电影院已被大同酒家合二为一了。大同酒家_广州市著名老字号酒楼,原名“广州园酒家”,由日本人中俭亲礼等人于1938年开设,经营对象主要是日本军政高层及富商巨贾。1942年因经营不善转手香港饮食巨子冯俭生等人,改名为“大同酒家”。抗战胜利后被定为伪产,由第三任老板谭杰南等人经营。解放后是广州市第一间“公私合营”的酒家。周总理曾在这里接待过伏罗希洛夫,金日成,范文同,艾地等外国党政领导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编者补按:有78年历史的大同酒家于2016年12月1日歇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新亚大酒店,开业于1927年。是二十年代广州市最豪华、最高雅的酒店。内置120多间不同档次的客房,配置中、西餐厅。在同行业中首创了“一茶”(端茶)、“二巾”(送巾)、“三介绍”(介绍收费、设备、服务情况)“三步接待法”的服务规范,深受宾客欢迎。酒店楼高十层,其古典欧陆式风格,有“华南第一楼”之美称。</font></h3> <h3> 新华大酒店,开业于1932年。与新亚大酒店一街相连,是两栋建筑风格相同的“姐妹楼”;旧称“嘉南堂”,是广州最大最豪华的骑楼建筑。“嘉南堂”是由华侨集资建成的大型西式建筑,由留学美国的我国著名建筑师“杨锡宗”所设计。“嘉南堂”首层均以石砌“拱券形柱廊”横跨人行道上,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线角明朗、细节丰富;是广州市著名的“骑楼”建筑,名扬海内外。</h3> <h3><font color="#010101">三十年代初的新华大酒店。当时远处还能看见海珠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新华大酒店”见证了长堤的八十多年的变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南方大厦百货公司_曾经是广东人买嘢必到之处,长期以来独占广州百货业之鳌头。大楼原址是“城外大新公司”,建于1918年,楼高12层,是广州市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高楼,也是当时中国的第一高楼(比天津的劝业场,上海的沙逊大厦早6-7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厦是著名企业家蔡昌先生创办的大新公司在广州西堤的支行,与同公司的“城内大新公司”(即中山五路百货公司)南北呼应,相得益彰。大楼有四座电梯直上九楼的“九重天”不夜城,还有一条专用小跑车道直通顶层,夜夜笙歌、 通宵达旦。是广州市吃喝玩乐、购物一条龙历史最早、最时尚、最豪华的地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38年,广州沦陷前夕,日军飞机轰炸广州城,“城外大新公司”不幸中弹起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所有商品货物(包括从城内大新公司转移来的物资)、装修、设备烧精光,大楼只剩个空架子。大新公司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从此一闕不振。大楼残骸一直空置到解放。</font></h3><h3> 解放后,政府重修“城外大新公司”大楼。1954年,南方大厦百货公司在原址开业,揭开了广州市百货业的新篇章。50年来,“南方大厦”都是广州市乃至全国赫赫有名的商业品牌,业绩辉煌。直至2004年,才转营为手机散件批发市场。</h3> <h3><font color="#010101">南方大厦楼上远眺_2016年9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新公司楼上远眺_1949年9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五十年代的珠江长堤段,可见六十年前的新华大酒店、南方大厦百货公司、邮政大楼、大钟楼、塔影楼。</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那时珠江边的水上居民(俗称“蛋家”)还未完全上岸,还有一部分居住在江边的小乌蓬船上,直到六十年代,市政府在“陶铸”倡议下,在滨江路兴建了一批水上居民新村后,才彻底解决了百多年来珠江水上居民的居住问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邮政大楼-大清邮局旧址。始建于1897年。1916年毁于大火,同年由英国人丹备设计,在原址重建。1938年广州沦陷,日军在西堤放了一把大火,大楼再次遭劫,所有门窗、地板、装修家具全部烧毁,所幸大楼结构未被破坏。次年,由国人杨永堂设计,按原貌修复。百年来,一直都是国民政府和人民政府的广州邮政局。2002年辟为邮政博览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29年的广州邮政局。远处可见的是塔影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粤海关_广州标志性建筑。广州人称大钟楼 。老广州都听过它的钟声。粤海关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5年),是中国最早设立的海关之一。原关址在五仙门内,咸丰十年(1865年)搬到现址。现大楼于1914年奠基,1916年5月完工启用。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德.迪克设计。建筑照片曾于1925年参加美国建筑技术赛会展出。</font></h3> <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百年前的大钟楼。时间仿佛静止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塔影楼-辛亥革命领导人陈少白寓所。建于1919年。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曾到塔影楼小住,与陈商讨建国大计。坊间因洋楼为番鬼佬所建,就叫鬼楼。后来以讹传讹,好多人以为真是鬼楼。塔影楼因江边水土流失而长期倾斜,成为广州比萨塔。2004年修缮时动用几百吨千斤顶才调正。(题外话:电影十月围城,梁家辉扮演的就是陈少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照片的日文很中文化,意思是站在大新高楼遥望沙面吧!应该是1938年广州沦陷后日本人在城外大新公司楼上拍摄的。左下马路边的那座楼房就是塔影楼 。照片虽然拍得不错,但想到是侵略者脚踏着大新公司废墟上拍摄的,心中就升起着一团怒火。</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沙面_广州曾经的领事馆区,曾经的殖民地性质英法租界。历史上称拾翠洲,因为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沙面一带的码头紧靠“十三行”,自宋、元、明、清时期,都是中国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胜地。清道光年间设立炮台,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都留下抗外御侮的光辉业绩。1857年(咸丰七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侵略者为了在广州建立侵略基地,看中了沙面这块面对白鹅潭,进可攻、退可逃的有利地形。由英国官方人物柏克出面,向清政府交涉,强迫清政府出让这块土地作为英法租界。并要求清政府出资出人在沙面北面,用人工挖一条宽四十米,长一千二百多米的河涌(现今沙基涌),与陆地隔开;拆除沙面炮台 ,加固堤岸;把沙面分割成一个独立小岛。当年耗资二十万两白银,但却成为殖民地性质的英法租界,华人与狗不得内进。</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  沙基惨案(六.二三惨案)纪念碑_曾被改建成二层楼高的纪念碑,好长时间肃立在人民桥边。修内环人民桥高架路时才恢复民国原貌。但近年来的媒体、报刊、舆论都很少提到6.23了。希望大家“勿忘此日”。<br>  (附录:1925年6月23日,广州几万工人、学生和各界人士举行反帝大游行示威。游行队伍沿惠爱路(现中山路)、财厅前转入永汉路(现北京路)、泰康路、一德路、太平南路(现人民南路)到达长堤,直趋帝国主义在广州的的老巢沙面沙基(现六二三路)。下午二时四十分,当游行队伍前队已经过西桥附近转入内街,后队到达西桥的时候,沙面帝国主义者在西桥的桥头碉堡,沙面水塔以及在屈臣氏汽水厂等高楼大厦架设的机枪,突然向我示威游行队伍疯狂射击;停泊在白鹅潭江面的英、法、葡等国的炮舰也卸下炮衣,开炮向示威游行队伍轰击。当场中弹被害死亡者五十二人,重伤一百七十余人,这就是当时震惊全国的"沙基惨案",又叫"六.二三惨案"。次年,国民政府立碑铭志,告诫国人“勿忘此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沙面入口-当年华人与狗不得内进的牌子就竖这里。仲有“摩啰叉”及鬼佬军警守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国人的武器_第一、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抗击英、法侵略者的大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原领事馆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胜利宾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沙面西桥_原名“英格兰”桥。建于晚清,与普通石砌的古桥不同,结构是比较罕见的三孔拱桥,用洋砖砌成。今次修缮我觉外观太新潮了吧,好像没了古建筑的风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还是喜欢这个样子,一看就知道是古建筑,有沧桑感,使人“勿忘此日”。这里就是</font>沙基惨案的现场,左边就是六.二三路,帝国主义的枪炮就是在这里射向我们的同胞。</h3> <h1><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大新街,原名山茶巷。自宋代已是有名的山货茶叶一条街,因此得名。明代更名为大新街,已是店铺林立,沽客如云的商贸之地。随着山货茶叶渐渐式微,牙雕玉雕又在大新街闪亮登场。到清未民初,已成为著名的牙雕、玉雕制作集散地,全广州城的牙雕店铺云集于此。还有数十间玉器店、金银首饰店和五花八门的瓷器店、银鼎店、古董店、瓷相店、乐器店等等。1930年市政府拆街开路,取名大新路。几百年来,大新街都是民间手工艺藏龙卧虎之地,高手如云,名气鼎盛,延续至今。 &nbsp;&nbsp;</font></h1> <h3>  现置放于广州市越秀山“五层楼”下,“广州博物馆”碑林里的“大新街”清代石匾,重修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新东路口-卖鞋一条街。原绍棠记云吞面铺变成鞋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新街福音堂—文革时的102中,46中分校。曾经的越秀区教育局。后成卖鞋商场,仓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新路成片拆迁区__从解放路口到翠花巷到大德路,时间横跨近20年(有些老街坊拆迁户到死还未能回迁)。原朱义盛三座玉器铺洋楼,罗达常牙医,冯绍鉴跌打等建筑;近市街、翠花巷,小新街,濠泮亍东段灰飞烟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新中骑楼已被列入“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曾经的泉香茶楼(四、五十年代);广佛汽车总站(七十年代)。</font></h3> <h3>“永利威”肉冰烧酒厂旧址。此商标乃五十年代广州市酒类著名品牌,深受平民百姓的欢迎。公私合营后原址改为“广州市酒类专卖公司”,改革开放后改为“太白酒庄”。右邻就是我的旧居。</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老屋乃经营“红花油”生意的新加坡华侨吕满昌先生产业。建于1930年大新街开路之际,二层金字塔砖木结构平房;宽度不足三米,深度四十米有余,一向以租赁为主。</font></h3><h3> 1975年修缮前,楼顶立有“宝和隆”字号碑亭式牌匾,二楼还有个临街小阳台。铺面是“宝和隆”银鼎徽章店铺,前店后工场兼住宅,一户独租。四十年代未,二楼陆续分租給五户30余口人家居住,沿袭至今。</h3><h3> 五十年代后期,“宝和隆”字号结业,铺面租为“红光帆布店”。七十年代初,业主因不堪房屋的破旧与修缮费用,断然弃权;由房管站代管至今。现铺面为卖鞋商店。</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新卫生所—原张姓西医师私人诊所。六十年代为大新卫生院,以跌打正骨闻名。中西医全科,设有家庭病床,可以上门看病打针送药。惠及大新街街坊30余年。亮点是楼顶屋檐的那棵小树。几十年不大,不小,不死。还是我儿时的模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三中围墙—三中,百年老校。原教会圣心中学与明德女中,始建于1863年(与石室同龄)。解放后至今,都是“广州市第三中学”,几十年都没有改过名号;是当时广州市中区(越秀区)排名第一中学。三中靠大新路边的围墙非常出名,原是二人高的整面墙,二百余米长,从白米巷一直延伸到元素巷。在整个社会主义改造、三面红旗、文革时期,都是赫赫有名的宣传、舆论、大字报阵地,政治的风向标;看看就能知道即时的政治风向和社会动态。能入此围城,乃我辈曾经的梦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广州市(也许是全国)现存唯一的象牙制品专卖店。有国家特批许可证的呀!你尽管放心购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广东传统的狮鼓店还有顽强的生命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新街有着制作中、西乐器的传统历史。这样的乐器专门店现在还随处可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曾经驰名世界的大新象牙厂旧址(现成养老院)。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为了保存及发扬光大牙雕这一传统工艺,政府把大新街星罗棋布的牙雕店铺及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成立集体所有制的工厂。当时起什么名字争论不休,被时任广州市长的叶剑英知道了,他说:“象牙制作离不开大新街,就叫大新象牙厂吧”。一锤定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目前能找到的,大新街唯一老照片。按1930年开马路推算,照片所谓的三十年前,应该是清光绪26年,即1900年前后拍摄的。照片有中英文说明,应该出自鬼佬手笔。我等大新街老街坊对这位仁兄真是感激不尽,说不定图中那一位就是我们的老祖宗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白米巷--原天主教徒聚居的地方,当年家家户户供奉的都是圣母像和鲜花烛台;巷里的“隆仁坊”是教会修道院,居住着不少修女与嬷嬷,她们精心打理着一座十几洼地的小菜园和葵鼠养殖。解放后,教会腾出一栋西洋古典式的二层小洋楼,一间二层砖木结构的平房做教室;用一人高的围墙分割了嬷嬷百余方的菜地做操场;就是隆仁坊小学旧址了。整个五十年代,学生与修女一墙之隔,队歌与圣歌同在一片天空下,成为一道奇特的风景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里是我小学六年的地方。我和我的同学,都是东方文明与西方宗教混合的</font>被启蒙者。令主遗憾的是,他们大部分都是无神论者.......</h3> <h3><font color="#010101">白米巷现存唯一的旧屋。能保存至今也算是奇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旧部前小学以前在石室旁,现在移到白米巷。吞并了大新路小学,隆仁芳小学,一德东小学。成了庞然大物。我还算不算校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新路小学__原教会“圣神小学”。解放后为广州市中区第一中心小学、大新路小学、旧部前小学。里面有三个大操场,直通隆仁坊,与“隆仁坊”小学一墙之隔。是五十年代广州市面积最大的小学校。五十年代末,被分割出“</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广州市盲童学校”和“广州市民政收容所”,用围墙隔开。小学面积只剩三分之一。照片这几个残缺不全的字,乃著名漫画家廖冰兄的手迹。</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也是目前能找到的,旧部前街唯一老照片。从照片拍摄手法看,应该与大新街那张是同期拍照的。那几个大字苍劲有力,不知出自何人手笔。比学校那几个字好多了。</font></h3> <h3></h3><h1><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圣心大教堂_广州人称“石室”。广州标志性建筑。天主教在广州的圣地。教堂建筑设计为双尖塔哥特式风格,是全球现存的四座哥特式全石教堂之一(另外三座是巴黎圣母院,威斯敏斯特教堂,科隆大教堂),素有东方巴黎圣母院之美称。教堂于1863年6月28日,天主教“圣心瞻礼日”奠基,故称“圣心大教堂”。由法国人设计,中国工匠历时25年建造完成。当年拿破仑三世特批40万法郎资金兴建。</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石室的建筑渗透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整个工程的石块开采自香港九龙(原宝安县)附近山石,由广东揭西坪上镇尖田村石匠,客家人“蔡孝”指挥监理完成,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制造。其中石块的“糯米粉桐油粘合剂“也是他首创的,地道的中国货。连法国人都不得不承认,比本国的“红毛泥”(水泥)还坚固,破例同意工程使用。百多年来风雨无损。抗战时日军飞机撞上也不散。</font></h1><font color="#010101"> (附录:一段不应遗忘的历史—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侵略者矛头直指中国通商港口广州和天津,企图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把当时坐落于一德路卖麻街(现石室一带)的两广总督行署夷为平地。当时罗马教廷任命的两广教区传教士明稽章趁火打劫,要求把两广总督府地块给他建教堂,遭到两广总督劳崇光的拒绝。明稽章请了法军司令出面,威胁劳崇光一天之内不给土地,则法军全城戒严。遭到严词拒绝。直到1861年,中法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同意无偿出让这片土地,明稽章的阴谋才以得逞。这就是为什么石室及附近一大片土地,能在寸金尺土的广州市中心,在我二千多年历史文明的五羊城,长期被外国教会占用的真相。当我们踏足这片土地时,请不要忘记这段中国人的屈辱史)。</font> <h3><font color="#010101">2016年8月14日_刚巧碰上做礼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个世纪前的石室好清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七十年代后期却异常热闹。垃圾,杂货堆到大门前。注意看,那时的窗户是空荡荡的,全没了玻璃。都是红卫兵的杰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西侧奠基石_拉丁文:“罗马1863”。寓天主教的发展是西方罗马。东侧还有同样奠基石是拉丁文“耶路撒冷1863”。寓天王教的发源地是东方耶路撒冷。传闻当年的大主教明稽章还专程从耶路撒冷和罗马取回一公斤泥土放于奠基石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教堂也掺入东方色彩,看看顶角的狮子头,是典型的中国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原法国拿破仑时期制造的七彩镶嵌玻璃,已毁于二战(日军飞机曾坠落于石室前,破碎了部分玻璃)和文革(红卫兵破四旧)。现在看到的98扇门窗镶嵌玻璃,是2004年第三次修缮时,从菲律宾专门定制、彩绘、镶嵌的。外面光线通过特殊玻璃的折射,只有部分光源透进教堂里面,亮度和色彩处理得非常协调柔和,更加烘托出教堂庄严、肃穆、圣洁气氛。当年仅玻璃一项,就耗资430万元,价比黄金。(当年市政府斥资二千多万元用于此次修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每扇窗户都有一个天主教经典故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教堂内部建筑也融入不少岭南建筑元素。顶部是用红砖彻成的弧型壁拱,地面原铺的是南方大阶砖,具有渗水、防潮湿功能,特别适合南方潮湿气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概许多人都未仔细看过石室做礼拜的风光吧,看看!如果能满足下我等从未做过礼拜的人的好奇心,亵渎圣母玛利亚之恶名也值了。望主宽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还有个穿教服的,我还不算太过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顶礼膜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唱诗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走下神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升天</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  注:以上旧照片与航拍照片、以及部分说明文字,均来源于网络及众网友。<br></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font color="#010101">器材:乐1pro手机,后置1300万像素5p光学防抖镜头,索尼imx214传感器。<br></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font color="#010101"> 修改版按: 应众多网友,朋友们的要求和鼓励,本人特意搜集了20多张广州旧照片重新编辑到“城南旧事”专辑里。并尽本人最大能力加以文字说明。其中,得到不少网友、朋友的热情指导,并提供不少旧照片,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本人能力及水平有限,难免会出现错缪,恳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多多包涵。谢谢关注!<br></font><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2016年9月21日初稿</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2017年1月第四稿于广州</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