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45# 渐渐地,离乡背井的学霸和文青多了起来,前鼻音后鼻音混乱、该卷而不卷舌的普通话开始在办税服务厅流行,上海方言慢慢地变得势单力薄。04年来的大学生基本都说上海话,05年我说上海话仅一个人在瞌睡,06年我说上海话有几个人走神,07你开始,我基本全部使用普通话,因为时代在变。我们有一位邹姓科长,因不会讲普通话,使得我们一位北方来的大学生想了三天没悟懂,最后还是鼓足勇气说:邹科,请您再讲一遍。成为笑话。
融入年轻人,就是融入了这个时代。 #我们的故事46# 他来自陕南农村,父母都是农民,他是家里的老大,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他家算是再普通不过的家庭了,甚至比普通家庭更“普通”,但是,这个家庭在当地确是赫赫有名的,因为,他们家出了一个博士两个硕士,是从乡里到县里的高考“状元”。
他是家里第一个拿工资的基层公务员。然而,在微薄的工资里,他每个月还要拿出一部分供弟弟和妹妹读书之用、并贴补农村的父母。
这样的孝子和学霸一定有一对不简单的父母。那天,他把父母带到了上海,我终于有幸见到这对了不起的农民,有幸邀请他们参观了他大儿子的工作环境。
不久前,他悄悄告诉我,他已递交了辞职报告,因收入原因,他不得不离开奉献了七年的税务岗位。
#我们的故事47# 她是留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研究生,一个任性的决定使她没有回到贵阳父母身边,而选择了上海。07年8月,她加入了我们的团队,开朗率真的个性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她嘴里总是埋怨妈妈唠叨个不停,但心里还是不忘远方的父母。一天,她双亲来上海了,在我的力邀下,她父母来到了办税服务厅。她出生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大学历史系教授。于是,我们免不了谈起了当时饱受争议的网红副教授于丹,关于于丹说《论语》的话题,他爸爸只是笑笑,用带着较重的贵州方言普通话说:“每个人的解读不一样”。 #我们的故事48# 简餐+月饼,邀请所有没有时间回家跟父母家人团聚的外地大学生,一起共度中秋节。这样的形式一共办了四次,没能成为传统节目延续下来,毕竟也成了回忆。最后一次是10年9月的一天中午,也是规格较高、内容叫丰富的一次。陈建萍局长及工会、团委的领导也来共同参与,大家热情的交流,相互的祝愿,使节日的氛围更加浓厚了。
其中还有一位神秘的嘉宾不知怎么也出现在画面中,我也是忘了,难道这也是一种预示,她就是将来的一所“新掌门”? #我们的故事49# 我在一所这些年,每到春节都要走访几家老同志,有时也到年轻骨干家看看。我和搭档们几乎走遍所有老同志的家。有一次开车到浦东王虎家,七转八弯不知走了多少时间,真远。后来她说上班太累了,申请提前退休,我说了许多好话留也留不住她。还有一次,我们到杨浦区吉浦路一新建小区家访,因公交配套没到位,一位女同志每天要步行半小时才能乘到车,上班路上要花费一个多小时。她个子本来不高,又穿着高跟鞋,想象中也已经很累了,真的不易啊。
每次家访我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都是一次切身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