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摄影:邹庆松(海洋)--我心如海 唯摄能洋</h3> <h3> 那一刻,绿树浓荫下,阳光透过树木的枝叶照在林世敏院长的脸上,同时也将点点光斑投射到色彩斑斓的影人上时,皮影因为注满了持影人的生机,不再是无生命的道具,具有了非比寻常的灵气,而持影人也因为握住了生命中的至爱而获得了不一样的精彩。她便是这盖州皮影古老艺术的第五代传承人--林世敏。</h3> <h3> 从19岁那年,林世敏第一次不经意走进皮影艺术的世界,直至这之后的近四十年时间,她将自己全部的心血与热爱都投入到了皮影艺术创作中,不但以自己的执着与刻苦成就了自己的艺术成就,也一手创建了如今的辽南皮影艺术剧团。可以说,没有林世敏就没有百年传承的辽南皮影艺术的再次青春焕发。</h3> <h3>(老艺人张学新(73岁)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持的影人,双手穿花拂柳般灵活,在他的手上,影人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幕布前,故事如高山流水般向前发展。)</h3> <h3> 盖州皮影戏又称辽南皮影。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它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是中国皮影艺术体系中的一个主要支脉,长期流传于辽南地区,并远播吉林、黑龙江一带。盖州何屯的张洪书首创用梧桐版四胡为影戏伴奏,系国内皮影乐器所独有。2008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 在艺人们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盖州皮影戏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造型工艺及盖州皮影戏 原生态的辽南民间唱腔、音乐、影卷、唱词格式见长,形成了一套完美的美学模式,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对研究民间美术等造型艺术的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h3> <h3></h3> <h3> 盖州皮影戏的演出,一般每个影班由5至9人组成,演出时分文、武场两大部分,盖州皮影戏 文场为吹拉,武场为敲打。唯盖州皮影戏以木板四胡为主乐件。演出中以拉、打、贴、拿四人为主。盖州皮影戏的演出要搭一高台,三面遮好后,正面要置一大约长8尺,宽3尺,用龙章粉莲纸或漂白布制成的影窗,窗内置一巨灯(油灯),艺人在里面一边演唱,一边映着灯光操纵影人,使其活动于窗上,观众既可在窗前欣赏影戏。盖州皮影戏人物行当齐全,有生、旦、净、鬓、丑五种,五种形态各异的角色,对于唱腔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净和髯要用大嗓来唱,大嗓要求表演者声音粗犷、嗓音洪亮;而生、旦则要用小嗓来唱,小嗓也就是假嗓,讲究声音绵柔;丑角则要求用杂嗓,即表演者常说的“阴阳嗓”来唱,一句话,上半句用大嗓,下半句用小嗓。人物千姿百态,剧情千变万化,场面五彩缤纷。</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盖州皮影戏在用料上采用当年生幼龄毛驴,活杀放血,选用上乘部位,盖州皮影戏 刻出的影件通透艳丽。其雕刻工艺十分考究,多种线条巧妙结合,流畅生动。运用不同的“刀口线”,结合齐、尖、圆、断各种刀口的运用,使影件生动逼真、变化无穷。着色采用矿物色,透明而不宜褪色。盖州皮影戏的影人造型与中原的“秦晋皮影”、南方的“闽粤皮影”有明显的区别,盖州皮影戏讲究场面的铺排装饰。场景、唱腔别具特色,伴奏乐器文武场比较齐全。</h3> <h3></h3> <h3></h3> <h3> 解放初期盖州皮影戏颇为兴盛,演出多为古曲传统剧目。盖州皮影戏 如《全家福》、《五锋会》、《杨家将》、《施公案》、《保龙山》、《降龙镇》、《锁牧羊》等。皮影活动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即:愿影、寿影、喜影、乐影、丧影。盖州皮影戏由于与民俗事项息息相关,长期以来一直活跃于民俗和祭祀活动。演出中设影窗、油灯,以民间乐器四弦胡为主乐件,文物场齐全,演员在幕窗后操影说唱,用乡音俚语演出民间历史传说及新编现实故事,内容贴近百姓生活,语音通俗亲切,是最早的幕影艺术形式。</h3> <h3></h3> <h3>(左1)茹恩华54岁,20岁学习皮影唱小嗓(左2)刘显岳75岁,20岁学皮影能拉弦和唱(左3)张学新73岁,14岁学皮影能拿影、掌古板和唱(左4)林世敏56岁,系盖州皮影第五代传承人,19岁学习皮影,能拿影、唱、掌古板、刻影、上色,创建了辽南皮影艺术团。(左5)于文章72岁,22岁学皮影能掌古板,唱大嗓(左6)姚德义68岁,20岁学皮影能唱大、小嗓(左7)孙世平56岁林世敏丈夫主要是刻影制作</h3> <h3></h3> <h3></h3> <h3> 夜幕下的清风伴着阵阵青草香飘过,面朝黑土忙碌了一天的乡亲拾凳而坐,随着鸣锣鼓响以及皮影戏高亢婉转的唱腔,逐渐进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方寸舞台上演绎着或热闹或诙谐的传奇故事,影幕前面的空地上,从耄耊老人到垂髫孩童,无一人不目不转睛地盯着幕布上的影人,生怕错过了某个出彩的片段。“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辽南皮影艺术表演以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浓郁的原生态特色,将舞台艺术表演的精髓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古老的民间艺术则因为有了与最普通的百姓的融合而具有了枝繁叶茂的根系。</h3> <h3></h3> <h3> 尽管现在的年轻人对于皮影的认知与热爱早已不复当年皮影艺术鼎盛时期,但是技艺的传承离不开“人”的推动。皮影艺术不是简单的表演艺术,皮影艺术不仅要会吹拉弹唱,还要自己制作设计皮影影人,从工艺制作到唱、念、作、打的基本功,从开始学习这项艺术到能够熟练运用唱腔和持影人为观众表演,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林敏院长对于辽南皮影艺术的传承有着深深的担忧,在不断带领剧团奔波在各处巡演的同时,她也从来不忘培养这门艺术的传承者。</h3> <h3></h3> <h3></h3> <h3>(图中两人为夫妻,男的叫王毅34岁林世敏最小的徒弟,现任辽剧团团长。妻子在丈夫的带动下也开始学习皮影了)</h3> <h3></h3> <h3></h3> <h3> 皮影艺术是一门“活”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起源至乡土,鼎盛于民间,发展也必然依赖于普通民众的喜爱与普通百姓的推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当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口大口地吃着娱乐文化产业的快餐时,我们对于源于土地、具有浓郁的生活与传统气息的民族精粹艺术,似乎已经不再留恋和欣赏,但是不论经过多少年,只要还有土地在,只要还有热爱皮影艺术的像林敏院长那样的皮影人在,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必将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并以顽强的生命力开出灿烂的艺术之花。</h3> <h3> 夜已深了,幽静的山坳里仍然回荡着艺人们优美曲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