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提到“阶级”这个概念,我不自觉就想到阶级这个词和斗争的结合--阶级斗争。从列宁对阶级的定义:阶级的标准是一个纯而不纯的“经济”标准。划分阶级的最重要标准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其次是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再次是分配方式。简单说就是你自己拥有经济的能力,决定你所处的阶级。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19世纪,是资本主义萌芽阶段,那是失去土地的人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获取生活资料,他们没有可以自己支配的私有财产。</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而到了现代,我们努力“斗争”打破阶级,把所有私有财产收归国有。主要生产资料已经收归代表全体劳动者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这时,至少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人已无私人的生产资料了。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劳动者,都靠工资生活。但却不能说我们仍然是“无产者”或“无产阶级”,因为在法律上,我们也是国有财产的所有者和“股东”。因此, 我们个人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它受到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保护,也是说马列的思想对无产阶级的概念已经没有了时代特征。</font></b></h1> <h1><font style="color: rgb(237, 35, 8);">旧的阶级被打破了,难道就没有阶级了嘛?事实证明还是有的,单一无产阶级者越来越少,拥有自己不动产的半无产阶级--上班族拥有相对数量;而拥有知识的无产者已经蜕变为这个社会最重要的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越来越多;拥有大财富精英阶层自然--成为资本家阶级毕竟总人数是少的。如果我们承认这种新的阶级形态的存在,那么就必须了解每个阶级的对由于接触的环境、领域、视角、格局的认知是各有不同,产生人生解读与定位就有差别。</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古代的“早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就是说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只要你能力认真读书,就一定“学而优则仕”。那么你家再有钱,后代不努力也是“富不过三代”。现代社会财富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特别是中国的高考制度,能使社会底层的家庭孩子“咸鱼翻身”。可现在教育出现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双方各执一词。教育专家、领导也做了大量调研和实践,结果都不十分令各方满意。那么是为什么呢?而且是经济越发展矛盾越激烈,这到底是为什么?</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就像军队一样,人人都想都当将军,不管你是不是“好士兵”但必须承认的是,将军这个活儿不是一般人能干的。这就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人差别,当然上学时的第一名的人生命运,是否比最后一名命运好,这都是不好说。然而现代社会受教育的多少,越来越影响人的发展和命运。所以我们大家尽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也就是基于此。实际上,矛盾的产生是由教育培养的方向和家庭定位;也即是教育与现代阶级需求产生矛盾!</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大家可能都以为美国都是素质教育。实践上美国的底层阶级,也是一样。他们有个“KIPP”的教育机构,翻译过来就是“知识就是力量”。他专门招收弱势群体、贫困、低收入家庭。他们的教学苛刻,对于孩子吃饭、睡觉、包括上厕所用的厕纸多少和时间都有严格的管理规定。看看比我们的某些重点高中管的都严。这样这些底层家庭的孩子,有了入主名牌大学的机会,至于素质教育那是他们考上好大学以后的自己的事。而中产阶级孩子以及资产阶级精英家庭的孩子,送的学校也是有着差别的,培养的方向也不尽相同。</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中国家庭随着刚刚提到的阶级变化,孩子们对世界的认知,也随着家庭即家长阶级的变化,带着他们放眼世界不同的角度,也在发生改变。也许条件好的孩子去过城市和国家,观看的高雅艺术,见过的大型活动比教他们的教育工作者还多。而这部分家长更需要的是一种更高的素质教育(美国一样),当然他们对进入名校前的“人文教育“更加注重。因为他们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中坚力量,这部分孩子是未来入选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阶级。而小城市的无产者或者说半无产者们,他们不需要素质教育,因为这只会影响他们苦读的经历和时间,也就是说会影响、降低他们进入一流大学的机会。</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教育也要按照人的能力差别培养,这也就是“奥甲、奥乙,普通”班型存在的意义,你不管是什么样的领导和家长都必须承认这个“不公平”的存在。懂得差别才能区别对待,分阶级培养这是实事求是。当然区别对待的前提是,首先家庭对自我及自己所处阶级本身拥有自我清醒的认识。当然这个社会一定不缺打破“定律”的人,创造独特的人生。这只是我的个人理解,它无法,最起码也是无法短时间实行。但我们应当了解它的现实存在,才会明白我们的远方在哪里!</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