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原创图文:《妇好墓之四:玉人、玉动物》

特别

首都博物馆推出的《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用宏大的叙事手法,再现了三千多年前一位殷商王后的传奇。展陈的400多件珍贵展品勾勒出妇好的时代、生活、故事与墓葬,把商王朝晚期雄浑、狞厉、神秘的美呈现给观众。 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共755件,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 6类。上一期介绍了玉礼器,这次介绍一些玉人和玉动物。无论是玉禽、玉兽还是玉人,都是雕刻精细,造型多样,线条流畅,比例也基本适当,显示出当时琢玉技术的高度水平。 这张是翻拍展会的一张图片,实物似乎没有参展。 浮雕玉人,商代玉人虽然姿态相似,但细节透露了彼此之间的身份差异。这件玉人衣着华丽,冠形前高后低,类似文献记载的汉代执事者(即官员)之冠,推测这件玉人代表贵族。小腿下有三角形榫,上有圆孔,可供插嵌。 这件玉雕,刀法简练,颇有写意风格。 浮雕玉人。侧身蹲踞是商代玉人的常见形态,蹲踞就是屈膝蹲在地上。这件玉人的冠形前低后高,类似汉代乐人冠形。再看其素而无饰,手指外张似在做某种动作,推测其身份不高。脚下有榫,可供插嵌。 椅子等高坐具从唐代开始普及,在此之前古人跪坐在席、榻上,标准坐姿是跽(jì)坐,双膝跪地、脚背贴地、臀落踝上,手放膝上。这件玉人呈现的就是一位跽坐贵族,所穿的窄长袖有花纹的短衣是商代贵族的流行服饰。头顶中心梳小辫,辫上似缚有发绳,“辫发”也是商代玉人常见发型。头顶有左右相通的小孔,两腿之间有一较大圆孔,可供插嵌。 妇好墓出土玉人13件、石人两件,对于研究商代人的发式、衣冠、生活起居、人种特征,以及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形象,都提供了珍贵资料。还是这个玉人,我们换个角度看一看。 这件石人也是跽坐姿态,五官刻画尤其生动,瘦长脸、高颧骨、蒜头鼻、厚嘴唇,浓眉大眼。发辫绕到脑后头顶,头戴束发的頍(kuǐ)。石人无衣纹,可能是位家奴。 玉龙,龙是传说中的灵兽。中国最早的龙形象出现在六、七千年前的辽河流域史前文化,龙从诞生伊始便深深地打上了巫术与神话的烙印。 新石器时代龙的形象已经在中国南北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中华文明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有学者认为,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 夏商周时期,龙纹是常见装饰题材。这件玉龙作站立状,与青铜器的夔纹相似,代表了有爪龙的特点。 妇好墓随葬了8件玉虎,虽形态各异,但均张口露齿,气势逼人。这些玉虎有的可以穿绳随身佩戴,有的如这件玉虎则是摆件装饰。如此之多的玉虎伴随妇好身侧,愈加彰显女将的威名。 这种片状玉虎代表了商代玉虎的另一种风格。虎眼、卷尾均可兼做绳孔。 玉虎,这件玉虎作行走状,身饰云纹。凶猛的老虎作为力量的象征,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成为艺术创作题材。 玉虎,这件玉虎作站立状,虎头鸟身,身侧有双翼,胸、腹饰羽纹。罕见的是,口内满染朱砂,前颈部亦有朱砂。双足之间有槽,顶后有上下钻通的小孔,可穿绳悬挂、佩戴,也可插嵌。这件玉虎可能是具有宗教或者巫术涵义的神兽。 对尾玉鹦鹉,妇好墓出土21件勾喙有冠的鹦鹉形玉饰,也有观点认为应叫玉凤鸟。这件对尾玉鹦鹉较为罕见,可能象征神鸟,也有可能是当时的透视法表现一只鹦鹉的两个侧面。两尾相连处有小孔,可穿绳佩戴。之所以把这张图作为题图,是因为它构图奇特,古代罕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对称美学内涵。 玉鹦鹉,足下尾下有榫,用于插嵌装饰。 嵌绿松石铜虎。器身镶嵌绿松石,虎口内有朽木。这件铜虎或许是漆木器上的装饰。 铜首玉身虎,虎眼似以金叶镶贴,头及足部镶嵌绿松石,头后以玉柱为兽身,玉柱末端有一圆孔,孔内有朽木。此器可能是漆木器上的装饰。 绿松石鸽,小鸽子虽未刻画细节,依然能看出作待哺状。尾上有一大圆孔,与颈下的小孔相同。 玉狗,这件玉饰形态似狗,爪却为奇蹄,颈饰鳞纹。上唇与前足上各有一孔,可穿绳佩戴。 据文献记载,商人的祖先相土以养马闻名。商代畜马业已较发达,马在商代主要用于贵族车乘与战争。玉马始见于商,数量极少。这件玉马耳后有小孔,作佩戴系绳之用。 这个也是玉马。 玉鸟,殷商时期,鸟纹广泛见于各种礼器和饰品装饰,这既可能与传说中的商人起源有关,也表现了商人对鸟类的喜爱。 考古发掘在殷墟宫殿宗庙附近发现许多禽鸟类动物骨骼,可能是殷商贵族豢养的珍禽异兽。这件玉鸟形似铜器上的凤鸟纹,冠及足上各有一孔,可穿绳佩戴。 以下两张展会介绍也说是玉鸟,各位看看,我是看不出什么地方看出像个玉鸟。 玉象,在西周中期(前十世纪中叶)之前,中原地区气候湿润,年平均温度比现代高,适合野象栖息。河南古称豫州,就是因为出产大象而得名。古文献记载商人驯养大象,甲骨卜辞也有关于捕猎大象的记录。在殷墟多次发现象骨和象牙制品,在王陵区祭祀坑内还发现一只颈系大铜铃的亚洲幼象,证实了商人驯象的传说。这件玉象憨态可掬,夸张地表现了大象的驯服神态。 玉鸮,早在史前时期,猫头鹰已被中国先民视为祥瑞神鸟,这一传统延续到了商代。但从西周中期以后,猫头鹰开始被斥为恶鸟。这件玉鸮呈站立状,尾与足之间有槽,足下两侧各有一个未钻穿的小孔,头顶后有一上下对穿的小孔,可插嵌也可佩戴。 妇好墓出土的两件玉熊均为坐姿,体态肥胖憨呆,雕工简练娴熟。浮雕玉熊耳后有小孔,圆雕玉熊颈部上下有通孔,都可穿绳佩戴。动物形玉雕是商代装饰玉器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玉器的传统品类之一。古人通过展现动物的自然属性,表达了人与动物、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和谐关系。 可爱的玉羊,玉质油润,形象生动。 玉羊首,中国新时期晚期已经开始饲养羊。作为古代六畜之一,羊在商代是重要的肉食来源,畜牧规模大。这件玉羊首表现出绵羊的特点,头顶上有上下对钻的小孔可穿绳。 这是玉牛首,还是玉羊首?存点悬念。 这件玉牛前后肢下部刻槽,可供插嵌。商代的牛有黄牛和水牛两类。水牛在商代可能还未驯化,但水牛备受商人尊崇,从牛角形态看,商代青铜、玉器上的牛纹主要是水牛。黄牛在中国新石器晚期已经开始驯养,文献记载商人的祖先王亥因用牛载货经商而闻名。黄牛在商代广泛用于食用、祭祀、拉车、占卜、制作骨器,当时还没有牛耕技术。 玉牛,这件玉牛下颌有孔,可穿绳佩戴,甲骨卜辞记载商代晚期已有畜牧业管理制度和专职官员,牧牛规模大,曾一次用上千头牛祭祀,远超其他家畜的祭祀数量。商王朝也通过收取贡品获得牛,不辞记载贡牛最多的一次达400头,多于其他家畜的进贡数量。这件玉牛前后肢下部刻槽,可供插嵌。 玉兔,张口露舌正在奔跑的小兔惟妙惟肖,前后足均细致地雕出五爪,前足上有小孔。在殷墟发现的兔形玉饰已有数十件,数量仅次于鸟形、鱼形玉饰,可见商人对兔的喜爱。 玉猪,坐在地上,造型独特,憨态可掬,拟人化倾向明显。为古人的创造性思维和超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点赞。 玉鹅,鹅体型优美、脖颈修长,在商代成为玉雕题材。这两件玉鹅足下有榫,可能是镶嵌在漆木器上的装饰品。 鹅又称家雁,是最早被驯化的家禽之一。中国家鹅源自鸿雁,欧洲家鹅则源自灰雁。妇好墓出土玉鹅三件。 玉蝉,头端有一圆孔直通腹部,可穿绳佩戴。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玉蝉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大量出现。玉蝉可分为三种:冠蝉,用于帽饰,无穿眼;佩蝉,顶端有对穿眼,穿绳随身佩戴;含蝉,在死者口中压舌,刀法简单,没有穿眼。蝉脱去蝉蜕后破土而出,犹如新生,因而古人常以玉蝉随葬,寄予重生之愿。 兽形骨刻刀,雕刻精细。刀柄处的动物作奔跑状,类似穿山甲,眼睛处刻成对穿的孔,或为方便携带。尾端两面打磨成刃。殷墟出土的骨刻刀,也是用动物肢骨制作而成。 以下都是鱼形玉刻刀。 妇好墓出土刻刀23件,其中2件做锥形,其余23件的柄部都雕刻成动物形状,以鱼形最多,有11件,鸟类次之,有7件,另有壁虎形两件,夔形一件。 刀刃由动物的尾端突出一刀,磨成斜刃。 柄端大都有孔,可佩悬。雕刻的动物形象富于艺术性,故也可做配饰。 这个实在是看不出眉目,也没有拍下展会的说明资料,各位脑补,有查清的告诉我,以便修改。本专题结束,还有一集,就大功告成,快可以舒口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