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十几分钟,一年一度的平遥国际攝影展就要开幕了。
此时,远在青岛的我思绪万千,想到多次出席攝影节的经历,想到在攝影节结识的许多朋友,观赏到的许多优秀作品,当然也想到了2001年首届攝影节举办期间与马克 吕布先生的相遇相识与相知,以及之后在平遥的几次重逢。
原想去平遥的,会会新朋老友,一起缅怀吕布先生,可烦事缠身终未成行,只能面对着一堆老照片回味,感慨,祝愿……
首届平遥国际攝影节开幕第三天的傍晚,我看到路对面有位外国老人在拍照,觉得他应当就是大名鼎鼎的马克-吕布。几经犹豫后,毅然上前,确认后邀他进“华北镖局”看我的展览 先生对《十号大院》很感兴趣,我尽力用自学的那点“英语”回答他的提问,感觉中他是听懂了,这让我的无助感减去了不少…… 他饶有兴趣地为我及展览照片拍照, 也让我为他留影一一据说他从不愿意别人将镜头对着他,看来这是对我的特许…… 他还同意请镖局的小姑娘为我俩拍合影…… 然后,他邀我去他的住处,
在离开镖局前,他拍了好多张身边的所见…… 要出大门时,他又按动了一次快门…… 在他的住处,他在自己的一本摄影集扉页上认真的签了名,递给我后便去和克里斯蒂安等人交谈……
远远地见我又要为他怕照,他使出了自己的,据说是常用“花招”一一将相机对准了我…… 结果是:我带着克里斯蒂安,布列松的夫人等几位法国摄影家返回“华北镖局”,这会儿有翻译了,交流顺畅了,
于是,第二天便有许多人来到“华北镖局”,据说上午的“大师班”上著名英国摄影家雅各布森称赞《十号大院》是些“贴近心灵的作品”,是“可以做一辈子的题材”…… 2001年的首届平遥国际摄影节不仅是我个人摄影历程中的一个难忘的记忆,而且也是新时期中国摄影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节点,它将在中国摄影史上留下绚丽的一頁…… 众所周知,中国摄影发展经历了一段很不正常的日子。尤其是“文革”中,“主题先行”,“弄虚作假”,“组织摆拍”横行。“十年动乱”结束后,摄影界要求“拨乱反正”的呼声高涨,在经历了70年代末为“艺术摄影”正名和80年代初的“抓拍与摆拍”之争后,出现了关于“新闻摄影”的研讨热潮。1986年的北京国际摄影周,1987年的珠海87摄影趋势研讨会,1988年的世界新闻摄影30年优秀作品展等等,都是这一现象的展现。
我参加的珠海87摄影趋势研讨会,曾将“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分为两个组别进行研讨,足见“新闻摄影”已成为当时的热点……
(照片为参会成员合影)
随着上述活动的举办,法国的布列松,马克-吕布,拍攝了《水俣》,《乡村医生》的美国撮影师史密斯,日本的久保田博二等许多国外摄影家被介绍给了中国人。
作为文化馆的一名群文工作者,为了辅导,培训和活动组织工作的需要,也因为我对摄影记录功能的喜好,我自觉地参与了这一探讨的进程, 便向他们学习,便通过实践去探索新闻摄影的奥秘…… 这是1983年拍摄的记录农村改革的《分田分地真忙》 这是记录台湾歌手凌峰在青岛演出的《为家乡人演唱》 ,这是1990年拍摄的《中国人的早生活》组照之一 《中国人的早生活》组照之一 随着研讨的深入和进展,1990年代初,出现了关于新闻摄影,报道摄影,以及“纪实摄影”的区别与关系的讨论一一我们可以从当年的摄影刊物中找到有关的信息。这一些,对于当下的摄影人来说显得太幼稚了,可对于当时的我们,真是艰难的一步。
这段时间,美国摄影家史密斯对我的影响最大,他1950年代拍摄的一批图片故事《水俣》,《乡村医生》等成为我参考和学习的样板。
1995年前后我热衷于图片故事这类“报道摄影”的拍摄和研讨。《学书法的孩子》便是一例,曾在多家报刊发表。
从这个专题报道中可以发现儿童艺术教育中家长急于求成“琞子成龙”的倾向, 这是另一个反映儿童教育问题的专题报道《沉重的爱》,报刊发表后,曾引发读者对这一现象的热情讨论。 这是关于“下岗职工”自谋职业的报道摄影《老房办学》,也被多家报刊发表 这是关于农民进城谋生的图片故事《追寻文明》, 这是关于老城区改造的《一条即将消失的百年老街一一波螺油子》, 这是为纪念母亲逝世一周年而推出的《十号大院》里的部分作品 马克-吕布,雅各布森等多位世界著名报道攝影家应邀为首届平遥国际攝影节的嘉宾,充分显示了中国摄影当时的发展阶段和现状一一当年的展出照片多数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青年攝影家拍攝的这类“报道题材“的作品。
展出照片涉及的题材之广前所没有,我曾惊叹这是“一次中国报道摄影家的大会师”。
第16届平遥国际摄影节就要开幕了,我想,当人们行进在马克-吕布曾走过平遥的那些大街小巷时,一定会想起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