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青春岁月,宣传队师生46年后再聚首

王小华

<h1><b><font color="#010101">  在万物葱笼,风和日丽的仲夏时节,曾经的太原市十二中宣传队的部分队员们和指导老师钞守业,在阔别四十六年后,怀着喜悦的心情再次聚首。队友们与钞老师激动地握手、相拥、献花,喜悦、兴奋之情紧紧交融,大家深情地回忆起往事,不停地说啊,笑啊……</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1970年我们这些宣传队队员因对艺术和音乐的热爱而走到一起,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当年的青春洋溢的花季少年,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花甲老人,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在这难得的相聚时刻,一幕幕往事又浮现在脑海里。大家又深深地怀念起为宣传队的创建、排练、演出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终因积劳成疾患脑溢血于71年元旦不幸去逝的柯大建老师以及前几年去逝的裴宝昌老师,同时也更加珍惜如今已是76岁高龄,依然神采奕奕的钞守业老师。<br>  在十二中宣传队的时光虽然只有短短一年,但却留给我们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在这里我们这些喜欢唱歌跳舞、热衷丝竹管弦的学生们,能够学有一技之长,并在社会的大舞台上锻炼成长,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学有所用,发挥专长打下坚实基础。虽然宣传队的快乐时光随着岁月的流逝已渐行渐远,但它的斑斓的色彩却装点着我们永不褪色的青春记忆……</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提笔写下我们经历过的酸甜苦辣的人生往事,缅怀我们曾经走过的青春岁月……</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一、走进十二中宣传队<br>  1969年9月我进入太原市十二中读初中一年级。当时学校决定组建一支文艺宣传队,教语文的柯大建老师积极响应,主动请缨,她和学校教音乐的钞守业老师共同承担起招募、培训宣传队队员的任务。柯老师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的高材生,多才多艺,会弹钢琴,能歌善舞,能说会写。钞老师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曾是省歌舞团的小提琴演奏员,因经常下乡演出,为方便照顾生病的母亲,他从省歌调到十二中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听说学校宣传队招生,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面试。钞老师见了我,先看了我的手:手掌宽且手指长,指尖厚实有肉垫。他点点头:“嗯,,手型很好。”接着又让我唱了一首歌,考查我的音准,听完我的演唱,钞老师微笑着说,“还不错。”就这样我被招进宣传队学习演奏小提琴。我自从进入宣传队,就开始迷恋上小提琴。那时每天放学后,我们才能到宣传队活动,常常练琴到深夜十一、二点,有时放学回家吃完饭再来到学校练琴,有时晚上则跑到汾河滩练琴……</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钞老师可以说是我学习小提琴的启蒙老师。众所周知,小提琴是非常难学的乐器,所以打好基本功非常关键,否则就很难有发展前途。遇到钞老师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他非常注重基本功训练。他总是手把手地教我夹琴、持弓、拉弓的正确姿势,教我识五线谱、把握音准、节奏等的基本功。他反复强调,要求我一是要掌握正确姿势,二是要每天练习,不可中断。正是钞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培养,半年后我已能熟练地为合唱队伴奏了。</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二、宣传队里人才济济<br> 宣传队最多时有五十多名学员,其中男生十二人。经过三个月的排练,宣传队已能在学校的舞台上表演十多个节目了。主要节目形式有:京剧&lt;&lt;沙家浜&gt;&gt;中的&lt;&lt;智斗&gt;&gt;、&lt;&lt;智取威虎山&gt;&gt;、《白毛女》、《红灯记》片段;三句半;舞蹈;小合唱、大合唱;快板;器乐合奏、独奏等。<br>  先来说说女生,宣传队的女生人才济济,个性异彩纷呈:万玮是舞蹈队的队长,聪明漂亮,能说会道,她身上有一种同龄人少有的精明能干,自然就成为团队的核心。<br>  刘爱华是舞蹈演员中的佼佼者,身材好,有灵性。舞台上的她身轻如燕、舞姿曼妙,只可惜英年早逝,令人唏嘘。<br> 吴亚玲能歌善舞,她还曾和张涵、石娜、阎莉莉、李秀英等十八名女生徒步完成到山西榆次杜家山拜访北京知青蔡立坚的壮举。<br>  张涵品学兼优,足智多谋,拥有卓越的管理才能。<br>  石娜是个北京姑娘,能说会道,酷爱京剧。<br>  李秀英能歌善舞,性格阳光,是个天生的快乐使者。<br>  闫莉莉性格泼辣豪爽,为人仗义,人生座右铭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br>  彭力亚、芦普珍、梁秀珍、田嘉蓉等几位女同学不仅是宣传队里的歌唱、舞蹈的活跃分子,而且还参加了徒步赴榆次杜家山拜访蔡立坚的壮举。</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马丁丁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手风琴演奏娴熟,还担任合唱队的指挥。<br>  钱小丽虽在宣传队待的时间不长,但在&lt;&lt;收租院&gt;&gt;的精彩表演如惊鸿一瞥,留下美丽倩影。<br> 郭俊兰年少时就是文体活动的积极分子,做什么事都不甘落后,勇往直前。<br> 李英先是我的同班同学,记忆中她个子不高,小巧玲珑,能歌善舞,是文体活动的积极参与者。</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再谈谈男生,宣传队的演员里徐志强是多才多艺的男一号,他说快板、唱京戏、跳舞样样精通。徐志强出身于京剧世家,继承了父母的艺术基因。他塑造过京剧中的杨子荣、刁德一、&lt;&lt;洗衣舞&gt;&gt;中的唯一男主角班长等人物,他的唱腔优美流畅,韵味醇厚;舞姿刚劲有力,洒脱自然。他后来虽沒有从事专业艺术工作,但他少年时的精彩表演,至今仍令人啧啧称道。<br> 田明生是乐队队长,司职大提琴。他出身晋剧世家,父亲是专业琴师。他继承了父亲的艺术基因,大提琴、小提琴、晋胡等样样在行;<br> 郭未在宣传队学拉小提琴,后在大同歌舞团拉中提琴。他无论做什么职业都充满热情,干劲十足,不遗余力。<br>  田少华在乐队弹扬琴,他是晋剧名家马玉楼之子,从小就受到极好的艺术熏陶。<br>  乔小午拉二胡,他人小鬼大,头脑聪明,个性刚毅;<br>  曹浩性格倔强,能吃苦,不服输,有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br>  吴永福学过小提琴,也参与过样板戏的演出;<br>  李世彪是合唱队领唱,他天生一副好嗓子,只是唱歌总跑调,音准差,为了改掉他的毛病,柯大建老师曾不厌其烦地一字一句为他纠正。他后来当兵,在部队的文艺会演中能担纲重任,施展唱歌才能,正是柯老师的悉心培育的结果,世彪当感谢师恩。<br>  还有很多才华横溢的宣传队队员,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br>  我作为宣传队的一员,深感幸运。在宣传队的经历,使我获得了音乐艺术的熏陶,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并拥有了一技之长,为日后参加工作发挥专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也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和快乐,而这一切与培育我们成长帮助我们成材的老师是分不开的。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作为学生,对我们的老师深表感恩之情。</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三、宣传队排练、演出趣事多<br>  练功:宣传队自成立以后,每天在教室内外都活跃着队员们练功的身影,徐志强出身于京剧世家,继承了家传基因,唱、念、做、打样样精通,练功天天不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他翻跟头的功夫尤其了得,几个侧手翻接连续的前空翻,看得人眼花缭乱。其他男同学不服气,也照猫画虎学着翻,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一个个东倒西歪摔倒一片,引得大家仰面朝天大笑不止……<br>  跑调:在宣传队的教室里,每天都会传出“咪咪咪,嘛嘛嘛”吊嗓子的声音。李世彪是宣传队合唱队的领唱,吊嗓子是每天的必修课。他天生嗓音洪亮,可惜五音不全,音准差,唱歌总跑调。记得合唱队在排练&lt;&lt;一轮红日&gt;&gt;这首歌时,他的吕梁柳林口音,总是把“一轮红日”唱成“一龙红日”。柯老师为了纠正他跑调和咬字不准的毛病,一字一句,不厌其烦地教他如何发声、咬字。夏天酷热难耐,汗水顺着柯老师的脸颊不停地往下淌,衬衫也被汗水浸透了。同学们更是口渴难耐,在一旁干耗着,看老师一遍又一遍地纠正他的发音,任时间在一分一秒中艰难流逝,大家都忍不住小声嘀咕:“快点吧,受不了啦!”那时的情景,用现在的话说真是“人家唱歌要钱,他唱歌要命啊!”终于经过无数次排练,他唱歌才变得字正腔圆,吐字清晰,真该好好感谢柯老师的精心栽培。</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演出:宣传队成立后排演的第一个节目是雕塑剧&lt;&lt;不忘阶级苦&gt;&gt;,由柯老师根据同名歌曲改编。故事说的是,在万恶的旧社会家里交不起地主租金,母亲被地主抢走,爹爹被抓去给地主当长工,结果被打致死,自己小小年纪也只得给地主当放牛娃。记得第一次在学校舞台上,随着凄凉的歌声响起:“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恨……”舞台上无论是布景、演员服装、音乐,都烘托出一种旧社会穷人凄风苦雨的气氛,演员和观众的情绪都被带入到剧情中,仿佛身临其境一样。李秀英在后台伴唱,竟哽咽地唱不下去,不得不让别人帮唱,而台下观众也是一片嘘唏抽泣声……<br>  钞老师常在舞台上扮演戏曲里的反派,如&lt;&lt;红灯记&gt;&gt;里的鸠山、&lt;&lt;智取威虎山&gt;&gt;里的座山雕等。搞笑的是,有时台词多了,他记不住,就派个学生藏在桌子下面,给他提词。他演得最精彩的是座山雕,那神态和语气,把土匪头子那嚣张的气焰和威风,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那段和杨子荣的黑话暗语,常常成为观众茶余饭后谈笑的口头禅。</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lt;&lt;洗衣舞&gt;&gt;是那个年代人们难以忘怀的一个舞蹈,它那新奇的故事情节,优美的旋律、新颖的服装,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过人们的心田,不由得眼前一亮。记得有一次在十二中学校的汇报演出时,由刘爱华等六名女生第一次穿着鲜艳美丽的藏族服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姑娘们随着欢快的音乐“呃是谁帮咱们翻了身呃,是谁帮咱们得解放呃,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侧身、搭肩、提袍、甩袖、耸肩、摇摆、踢腿、躬身、舒展……那曼妙的舞姿、洒脱的肢体语言,传神地表达出了这段藏族舞蹈的韵味,看得台下观众如痴如醉,惊叫连连。谁也没想到,原来穿上美丽的裙装,化上漂亮的舞台妆,身边这些天天穿着绿军装的女同学,居然个个都是惊为天人的大美女。唯一的男主角班长由徐志强扮演,他仿佛是万花丛中一点绿,被众星捧月一般,让人好不羡慕。<br>  我们在学校时每天吹拉弹唱,蹦蹦跳跳,日子过得轻松自在,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四、徒步下乡学农<br>  为了贯彻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要学工、学农、学军。1970年8月,我们班全体师生决定去汾阳县贾家庄南花枝大队劳动。这是我们第一次下乡劳动,能到大自然中去锻炼,使我们异常兴奋,出发那天我们身背军用水壶,肩挎绿书包,包里装着一路上要吃的干粮:煮鸡蛋、馍馍、咸菜等。就这样我们雄纠纠,气昂昂地从学校出发了。我们先是乘车前往汾阳县城,之后徒步向目的地进发。一路欢歌笑语,对农村充满期待和向往……</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漆黑的天空中,一弯明月散发着淡淡的银光,倾泻在大地上,为我们照亮了脚下凸凹不平的泥土路。一开始大家都兴致勃勃,有说有笑,时间长了越发感觉体力不支,双腿像灌了铅。此时大家只是默默无语地走着,仿佛只能听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和自己急促的呼吸声。我们就这样走了5个小时,深夜2点多才到达目的地南花枝。我们被安排在大队部休息,男女生各一间。大家睡地铺,地上铺着干草。我们打来井水洗脚,才发现脚上早已起了血泡,刺破了钻心得痛。第二天上午9点起来,吃早饭:小米稀饭、窝窝头、咸菜,之后就去地里割麦子。</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脚下是蒸腾的热风。我们就在这种酷热的环境里,经村民示范后,开始学着一行行地割麦子。虽然不一会就热得大汗淋漓,但也沒人叫苦喊累。你追我赶,谁也不甘示弱。有的女同学因不擅用镰刀,还割破了腿,鲜血直流,只得去卫生院包扎。割完麦子,还要捆扎成捆,再用扁担挑到脱粒场。当收工时,看着辛苦一天的劳动成果,才真正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从汾阳回到太原后,不久我又随宣传队徒步去阳曲县泥屯劳动。在那的劳动任务就是把河滩中间的石头抬到堤坝上。那些石头小的有手掌那么大,大的能有几十斤。两人一组一前一后地抬。那时我们也就十五、六岁,个还沒长高,也沒多少力气。可大家不论男女,都铆足了劲,争先恐后地拣重的抬。一天下来,身体就像散了架一样,躺下就不想动了。晚饭一人一个白面馍馍,两个窝窝头,一份土豆炖白菜,累了吃什么都香,那馍馍的麦香味,至今想起来还在舌尖回味无穷。这样一干就是一个星期,慢慢也就适应了。我记得当时每天早上一觉醒来,体力恢复了,我们这些生龙活虎的男生,就在徐志强的带领下在梯田上翻跟头,也就是从上一层梯田倒立翻到两米深的下一层梯田,赵常明因冲力掌握不好,总是摔倒,被徐志强骂“蠢才”,还哭了鼻子……想想那时的年少气盛,不由得哑然失笑。</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在泥屯我们白天劳动,晚上给村民演节目。京剧样板戏&lt;&lt;沙家浜&gt;&gt;中的&lt;&lt;智斗&gt;&gt;一节是必演的招牌节目,徐志强扮演刁德一,“这个女人呐不寻常”这句唱词一亮嗓,台下就鼓掌叫好,那一口京腔京调清脆浑厚,字正腔圆,显示了其非同一般的京剧功底。曹浩不仅担任乐队二胡伴奏,还自告奋勇说起自编的快板书“这知识青年蔡立坚,那一年,中途路过杜家山,这杜家山人少地多沒人管,最年青的劳力四十三……”,他打板节奏鲜明,板起板落,铿锵有力,热情奔放,引来观众热烈掌声。女同学们则表演歌舞&lt;&lt;北京的金山上&gt;&gt;、&lt;&lt;大刀进行曲&gt;&gt;等,正值十五、六岁花季的少女们,那活力四射、朝气蓬勃的青春风采,使难得见到美女的村民们喜出望外。其实村民们看节目更多的是为了解乏,他们喜欢看学生们无拘无束肆意绽放的生命活力。也许那时年青人不甘落后、吃苦耐劳的精神风貌,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五、18名女队员徒步拜访杜家山知青蔡立坚<br>  说到蔡立坚,今天的年轻人恐怕很陌生。1966年12月,在北京长辛店铁中上高二的女生蔡立坚,与同学徒步长征时经过山西榆次杜家山,有感于山区人民生活艰难,毅然决定留在此处当农民。</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1970年4月,十二中宣传队的18名女生怀着对知青蔡立坚的崇敬之情,徒步前往她插队落户的杜家山,去追寻她们心中的英雄蔡立坚生活战斗的足迹。这件事在当时的十二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事情的起因是:1970年2月,蔡立坚在太原湖滨会堂做报告,号召年轻人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时十二中宣传队队员吴亚玲,就坐在会场听报告。吴亚玲出身于红色家庭,父母亲分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革命军人。她从小在奶奶“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教诲中长大,刘胡兰是她崇敬的英雄。她满怀革命豪情壮志,立志像英雄那样,报效祖国,甚至为国捐躯。吴亚玲回忆说,那时她年仅14岁,听完报告后她激动地爬到主席台上,跟蔡立坚说要报名去杜家山插队。蔡立坚和蔼地对她说:“妹妹你还小,再过两年来我们这里吧。“吴亚玲眼含热泪地表示,一定要去杜家山。看她如此坚决,蔡立坚只好答应,并将去杜家山的详细路线告诉她。回到学校后,吴亚玲将决定去杜家山慰问和学习的想法,与宣传队舞蹈队的队长万玮商量后,万玮十分赞成。她们又一起去找学校领导申请,校领导被她们的执着和热忱所感动,同意宣传队18名女生前往杜家山,把十二中全体师生学习蔡立坚的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br>  70年4月在大家送行的鼓掌声中,由队长万玮的带领,吴亚玲、张涵、李秀英、闫莉莉、石娜、田家蓉、芦普珍、梁秀珍、彭力亚等宣传队18名女生扛着红旗雄纠纠、气昂昂地出发了。她们一路欢歌笑语,满怀着革命豪情……她们先是步行25公里到达榆次,然后乘火车到黄彩公社,在这里吃了饭后,开始徒步向杜家山进发。她们需翻过一座山,这山荒无人烟,虽已是四月,但狭窄的山路依旧被雪覆盖,道路泥泞湿滑。姑娘们相互搀扶着小心翼翼地在山路上行进,因为稍不留神,就可能落入脚下的深谷悬崖。大家一步一滑,步步惊心地艰难行走着。经过千辛万苦步行5个多小时,终于抵达目的地杜家山。<br>  在杜家山她们体会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这个小山村仅有5户人家,17口人,知青有20人。(后来知青最多时有118名)这里生活极其不方便,沒电沒水,吃水要靠在水池里积蓄的雨水。通常是淘米用完的水洗菜,洗完菜的水,再洗脸。平常的饮食就是小米、玉米、土豆、南瓜,土豆仅有小核桃那么大。缺油少菜,生活用品极其溃乏,即使要购买,也得到20公里以外的地方才能买到。有的姑娘到了生理期,甚至连纸都沒有。姑娘们每天和知青们一起下地劳动,参与知青的学习讨论。她们在杜家山生活了十几天,己深感这里生活苦不堪言,而蔡立坚在这儿一待就是12年。蔡立坚在外人看来有着男人一样钢强的意志,然而在她的亲人眼里,她却有着太多女人的细腻、体贴和柔软。只要有机会回北京看望母亲,她都寸步不离陪伴在瘫痪在床的母亲身边,喂饭、擦身、按摩;在火车上看到冻得发僵的孩子,她会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身上的大衣;在她后来遇车祸牺牲前,还是想着别人:“别管我,快抢救同学们!……</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半个月后,18个姑娘就要离开杜家山回学校了。临行前一天晚上她们与知青们开联欢会,激情四射,抱头痛哭,依依惜别。蔡立坚更像是一个温暖体贴的大姐姐,她一路亲自护送,直到坐车把姑娘们平安送到太原,才放心地离去。每当看到与蔡立坚的合影照片,姑娘们都感慨万千。她们在杜家山的日日夜夜,和蔡立坚以及知青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己深深铭刻在每个人的脑海里,难以忘怀。她们说杜家山的经历影响了她们一生,她们学会了看淡得与失,成与败,不再斤斤计较,懂得了知足常乐。<br>  蔡立坚曾是一代人心中的楷模,而在我看来,蔡立坚并非遥不可及,她朴实忠厚,善良真诚,更象是一个有着钢铁意志和温柔心的邻家姐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祝愿蔡立坚和知青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能够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光耀千秋!</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六、46年沧桑岁月,锻造魅力人生<br>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的一生犹如花的生命,从萌芽含苞、吐蕊绽放到凋零颓败。46年的光阴,如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中,我们历经一年又一年的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岁月夺走了朝气蓬勃的韶华,却将老成炼达的成熟留给我们。在饱尝了酸甜苦辣、起伏跌宕的岁月打磨后,蓦然回首,才发现时光锻造了十二中宣传队员们独特的魅力,如同树木呈现的光华,花草绽放的芳香。 <br>  46年前风华正茂的钞守业老师是宣传队乐队的指导老师,如今已是年愈古稀的老人了,但他依然精神矍铄,音吐鸿畅。钞老师一生热爱小提琴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他挑选和培养的小提琴好苗子个个成材,他的小儿子如今已是葡萄牙交响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他为师清廉,从不收取学生任何费用,即使无故受到误解和质疑,他也从不改变自己做人做事的信念,这在当今社会恐怕都很难被理解。他一生经历坎坷,他最疼爱的女儿,那位优秀的钢琴教师,在30岁芳龄就因病去逝了。受此打击,几年后他的老伴也不幸病倒,终追随女儿而去了。晚年的钞老师虽孤独寂寞,但他那象松柏一样正直坚强的个性,始终支撑着他,从不被磨难打倒。他一生傲骨峥嵘,历经严寒而不衰,彰显着一个铁血男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气魄。<br></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田明生是宣传队乐队的队长。他来自晋剧世家,父亲曾是晋剧名家丁果仙的琴师。受父亲教诲,他对晋胡、板胡、大提琴、小提琴等都样样在行。他生性内向,有时会害羞怕生,好像一株含羞草。他喜欢我行我素,不受约来,但却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平时他偏爱画抽象画,也许是他的敏锐使他总能捕捉到异与常人的感受。</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宣传队的男一号,舞台上玉树临风、才华横溢的徐志强,在生活中却沒有那么潇洒自如、安闲顺意。虽然他生命中波折坎坷不断,但却始终笑对人生。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是条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即使晚年他还是退而不休,依然活跃在一线岗位上,在房地产行业奉献着自己的才华。他的性格更像是四季常青的竹子,挺拔洒脱,经霜雪不凋,遇雨水不浊,拥有生机勃勃的顽强生命力。</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李世彪曾是宣传队的领唱,他的爱“跑调”的名声被广为传播。他后来的军旅生涯,令他一生受益匪浅。他在部队的大熔炉里百炼成钢,从新兵入伍时手忙脚乱频频“出丑”,到经过千锤百炼屡屡立功获奖,他炼就了顽强不屈的战斗作风。他凭借歌唱才能,在部队参加各种文艺汇演,硬是改掉了“跑调”的毛病,他好学不倦,上中医学院进修,并与他人共同研制了抗癌新药“优福康”,该药通过省科委鉴定,投入临床应用,造福了无数癌症患者。他的倔强性格犹如沙漠中的胡杨,在严酷的环境中遒劲生长,以铮铮铁骨傲然挺立,并为世间创造出一片炫目的美丽风景。</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郭未在宣传队时学练小提琴,后在大同文工团司职中提琴。他的命运起起伏伏,但乐观好胜的天性,使他不甘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他倔强地与命运抗争,也潇洒地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在花甲之年他又操起二胡,勤学苦练,喜欢在各种舞台、各种场合尽情展示他的技艺。他的快乐天性就像诗人笔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红枫,在岩石的缝隙中顽强生长,又以耀眼的火红恣意地传播着自己的快乐。</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吴永福在宣传队时是演员。他的职业与摄影结缘,一生爱好广泛,喜欢收藏古玩,养鱼弄草,琴棋书画。他衷情于传统文化,有强烈的责任心,在追求完美的同时也享受着创造的快乐。他的气质风格很像寓意“文雅之竹”的盆栽植物“文竹”,知书达理,博学多才。</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曹浩在宣传队时拉二胡。他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似乎给自己裹了一层坚硬的外壳。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其实他很渴望被理解和关心,因为一个在缺少亲情关爱中长大的孩子,内心会敏感、多疑、脆弱,他的性格也影响到他处理人际关系。他很像仙人掌,外表坚硬,芒刺在背,让人很难靠近。而只有当剥开外壳时,才会发现原来他的内心娇嫩,柔软如水。</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田少华在宣传队时弹扬琴。他出身晋剧世家,母亲马玉楼是著名的晋剧须生。他一生从艺,是省晋剧院的鼓师,国家一级演奏员。退休后又从事戏曲创作,作品有&lt;&lt;白云真人&gt;&gt;、&lt;&lt;续范亭将军&gt;&gt;等。少华虽出身名门,自己又成绩斐然,但毫无骄娇二气,就像君子兰,温文尔雅,不卑不亢,得志不骄,有才不傲,如一个堂堂正正的谦谦君子。</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乔小午年少时个性刚毅、倔强,宁折不弯。经历几十年岁月磨砺,他学会了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就像攀缘在墙壁、岩石上的爬山虎,耐寒、耐旱、耐贫瘠,适应能力强,随遇随缘,自得其乐。</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吴亚玲是当年宣传队18名女生徒步赴榆次杜家山拜访蔡立坚壮举的发起者和积极参与者。那个在太原湖滨会堂泪流满面请求蔡立坚同意她去杜家山插队的小姑娘,后来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检察官。她的人生之路坎坷,几经风雨几经霜。她仿佛如一朵凌霜傲雪的梅花,面对磨难与打击反而无所畏惧,更加斗志昂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对她人生的真实写照。</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马丁丁是宣传队的手风琴伴奏,也是合唱队的指挥,多才多艺,爱好广泛。她一生做任何事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影响,克己复礼,尊老爱幼,严格遵守社会道德与礼仪规范。她追求完美,眼里容不得瑕疵,如同清高孤傲的菊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正是她个性的体现。尽管她有诸多爱好,吹拉弹唱,琴棋书画,集邮,旅行等等,退休后本该尽情享受,但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基本都忍痛割爰了,她要让自己首先做一个好女儿和好妈妈。</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张涵是当年宣传队徒步赴杜家山的十八女壮士之一。她品学兼优,恢复高考后考入财经大学,又凭借卓越的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生活中的她清静淡雅,兰心惠性,犹如“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兰花,静静地盛开,不渴求示人,不期盼眷顾,从不以无人赏识而不芬芳,显示了她清高,淡泊,自信的性情。</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郭俊兰在宣传队学过小提琴,她活泼好动,聪慧机敏。她上过少体校学习打乒乓球,在许多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工作后努力提高自己,获得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退休后夫唱妇随,她协助丈夫从事中医事业。她一生好胜心强,从不甘落后,如同花中之王的牡丹,华贵端庄,统领群芳。</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彭力亚是宣传队徒步赴杜家山的十八女壮士之一,她性格开朗,人生信条是“笑口常开“。她心灵手巧,心细如发,做事有耐心,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她曾被评为太原市电信局的先进工作者,还被选为太原市青联委员、市民族联谊会常务理事等。退休后除了陪伴老人,就是做她喜欢的手工艺品、十字绣。她的性格拒绝平庸,追求卓尔不群,如同“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的芙蓉花,在百花凋谢之时,只有芙蓉花还吐艳放香。</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芦普珍是宣传队徒步赴杜家山十八女壮士之一。她工作中责任心强,在单位身处重要领导岗位。生活中她性格活泼外向,团结友爱,善交朋友,爱跳广场舞,宛若姹紫嫣红的月季花,以她的热情洋溢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石娜是宣传队徒步赴杜家山十八女壮士之一。记忆中年少时的她能说会道,爱说爱笑。几十年沧桑岁月让她的个性变得内向保守,与世无争。她就像百合花一样静静地绽放,随遇而安,悠然自得。</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梁秀珍是宣传队徒步赴杜家山十八女壮士之一。她个性活泼,简单纯朴,热爱生活。在单位她是各种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参加舞蹈大赛、模特大赛等等。她的气质仿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荷花,亭亭玉立,清丽脱俗。</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阎莉莉是宣传队徒步赴杜家山十八女壮士之一。她气质高雅清秀,个性豪爽大气,乐善好施,重情重义。宛如被称为“凌波仙子”的水仙花,清清爽爽,葱葱笼笼,即使在百花凋零之际,也能带给人们春意盎然的享受。</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李秀英是那个唱《不忘阶级苦》时被剧情感染,以致哽咽地唱不下去的姑娘,她也是宣传队徒步赴杜家山十八女壮士之一。她美丽优雅,待人热情大方,做事勤勉踏实。她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热情洋溢,活力十足。就像她演出时的认真投入一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她仿佛是馥郁芬芳的红玫瑰,如火焰般热烈地绽放,把快乐和美的感受带给周围的每个人。</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李英先个头娇小,却充满活力。她爱好广泛,唱歌、指挥、游泳、滑冰,还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她乐观开朗,朴实无华,犹如一束淡雅素净的康乃馨,不做作,不张杨,带给人一种母爱的亲切和温暖。</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钱小丽天生丽质,貌美如花,如美人蕉一般风姿绰约。学生时代不仅在舞台上留下惊鸿一瞥,她的亭亭玉立,妩媚动人的身影也长驻那个时代人们的记忆里。如今虽繁华落尽,客颜老去,但她仍淡雅如菊,素心若兰。她退休后与丈夫含饴弄孙,旅行休闲,相濡以沫地安度晚年。</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田嘉蓉是宣传队的活跃分子,也是徒步赴杜家山的积极参与者,离开宣传队后她当了少年宫的钢琴老师,一生桃李满天下。</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万玮是宣传队舞蹈队的队长,也是徒步赴杜家山的积极发动者和带队者。她不仅青春亮丽,而且勤奋好学,聪明过人。改革开放后她漂洋过海,去异国他乡留学,她的生活一言难尽。多年沒有联系,在此也遥祝她幸福快乐!</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我本人更喜欢向日葵的性格,永远怀有阳光的心态,远离世俗的喧嚣与浮躁,保持内心的安宁与淡然,知足常乐,懂得感恩。</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回首十二中宣传队46年走过的沧桑岁月,百感交集。宣传队虽然带有特殊时代的烙印和局限性,但它却活跃了那个年代极度贫乏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学工、学农、学军,在广阔天地战天斗地的经历,使我们在付出汗水泪水的同时,也品尝着友谊和快乐;在体验磨难与艰辛的同时,也更加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宣传队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对我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br>  时光荏苒,岁月无情。我们这一辈人,与共和国一起成长,流过泪淌过汗,经历过风雨,遭受过磨难。那首动人心弦的歌&lt;&lt;我们这一辈&gt;&gt;唱出了我们心底的声音:“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我们这一辈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熬尽了苦心,交足了学费。我们这一辈真正地尝到了做人的滋味,人生无悔。”我们在岁月的磨砺中学会了坚强,懂得了知足,养成了吃苦耐劳、踏踏实实的做人品格。历经沧桑,葛然回首才发现,原来酸甜苦辣的经历,其实都是人生的财富,它使我们的生命更有高度和厚度,使我们的人生更有魅力.。如今我们都已步入退休之年,人到花甲正金秋,在这生命最灿烂的季节,我们仍应保持一颗童心,人老心不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生命绽放出别样的光彩,奏响人生最美的乐章……</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