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川西之行,经过了一周的跋涉,终于到了川西的最后一站——上里古镇。对于领队“千里之外”的这一安排,我们是极满意的。毕竟经过了3000公里的跋涉,期间还有高反,一行人已经有些疲惫,在一个古镇上休整一天,是十分适宜的。
这天我们是一早从塔公镇出发的,经过新都桥、翻越折多山和二郎山、参观泸定桥,最后到上里。到上里要经过雅安。在雅安市区顺便买了蛋糕——这天是队友“希言”的生日,然后一路向古镇疾驰。途中大雨倾盆,这让我们有点担心——晚上8点多还没吃上饭,把川西最后一站放在这里,靠谱吗?
9点多,当看到那一片错落有致的灯火时,原来的担忧、一路的辛苦,在那一刻,全都烟消云散了。
抓紧时间找饭店,点菜、喝酒、吃饭,期间我们都向寿星送上了最真诚的祝福,然后带着微醺的酒意回客栈休息。 这个两层木楼就是我们下榻的客栈,它其实距离小瀑布只有五、六米,睡在楼上,就像是在枕着瀑布,哗哗作响,彻夜不断——这让我早上醒的时候,误以为是下着大雨。
这一夜,我们一行人睡的都很好。 风格各异的桥。上里四周有10余座古代和近代古桥。这些桥梁不仅是南来北往的通道,而且再现了古镇历史和匠师的技艺,其代表有:明清乾隆41年的“二仙桥”与清乾隆14年的“立交桥”。 独特的牌坊。古镇内尚存3座石牌坊——“双节孝”、“九世同居”和陈氏“贞节”牌坊。“双节孝”石牌坊建于清道光19年,四柱三间,重檐五脊,坊高11.2 5米,基宽7.8米,上刻戏曲故事20余组,人物10 0多个,雕工精细,人物形象生动,眉目传神。坊前树全石双斗桅杆一对,高11米,气势恢宏,是中国封建制度制度束缚妇女的见证,也是中国石雕艺术的精品。 罕见有趣的泉。以白马泉、喷珠泉最为著名,这也使古镇内家家泉水、户户桥头。 栩栩如生的塔。上里的古塔有文峰塔(又称字库)、建桥塔、药王塔和舍利塔。 工艺精湛的建筑群。房屋为木制楼阁,错落有致,青瓦飞檐,流光溢彩,木制的窗、枋、檐均以浮雕、镂空雕、镶嵌雕刻组合而成,画面栩栩如生。精美的艺术失去了光鲜色泽,然而其工艺的精湛、构图的精巧却无不凸显着民族文化的深厚,这其中以韩家大院最著名。 茶中极品——蒙顶甘露、黄芽。白居易诗云“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又曰“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可见蒙顶茶之盛。
这是黄芽,要在春分时节采摘。芽条匀整、金毫毕露、黄中透碧,一斤大约在4万片左右,是黄茶极品。
近年来,甘露绿茶的产量增多,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里足够繁华。鳞次栉比的商铺,吃的、用的、穿的、戴的、用作纪念的,让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一大早,街道两旁的客栈外面,全都是游客的车子,看来是昨晚住下的。 这里足够文艺。你看这句广告词,可是真够大胆的。 长着青苔的台阶,开满花儿的小院,这可都是文艺青年们的最爱。 只要你在街上看到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十有八九是来此写生的美院学生,客栈里写生基地的牌子比比皆是。 这些年轻人是一家公司的员工,从脸上就能看得出玩的有多嗨。 这里足够精致。一个小瓦罐,都能让一颗绿植生长地如此旺盛。 这个栏杆扶手,多么具有生命力! 偶尔趴在院墙的窗口上瞧瞧,都能发现不一样的美景。 空酒瓶也成了景致,估计这是美院师生们的杰作。 就连小院的围栏上,也开满了花儿。 这里还是当年红军北上经过的地方,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 要说上里最大的特点,那还是悠闲。上里的闲,是那种骨子里的闲——老年人、壮年人、青年人、孩子们,各有不同。 一家人,坐在门外,端着碗,边吃边聊,满满的温馨。 在这样的午后,沏一杯清茶,斜依在门外,三两人细细地交谈。 或独自在闭目养神,或轻轻地哼着小曲儿…… 如果你在这小住几日,客栈的楼上都有露台,可以让你听听水声,品品香茗…… 老年人则喜欢聚在一起,搓搓麻将,输赢尽付诸一笑中。 孩童们却喜欢在小河边上,一边戏水,一边叽叽喳喳。 甚至连门前的狗儿,也总是在懒懒地卧着,有人经过,别说叫一声了,头都懒的抬一下,只是睁一睁眼睛,睡眼惺忪地看你一眼。 细细想来,今天的人们之所以迷崇古镇,可能源于我们过于圆熟的心智,总想理清生命本体的混沌懵懂;可能源于我们迷乱的目光,总在回望孩童记忆中相依相偎的老屋;也可能源于我们迷失的心灵,总想在这里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前进的方向。
抬头望去,天空清澈,阳光温馨。忽然感觉,原来心情可以这般安宁,前面的路可以这样静静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