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海上丝路”是汕头的繁荣之路</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刘锦庭</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 海上丝绸之路是历史上连结东西方的重要海上通道,是促进沿线各国各地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海丝精神”薪火相传。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顺应大势,以全球化视野、大开放眼光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汕头这个以海而立、因港而兴、依侨而荣、又与“海上丝路”有着密切联系的经济特区带来了振兴发展又一个巨大的战略机遇。 </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昔日的辉煌:</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汕头因“海丝”而繁荣</span></h1><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 历史从昨天走来,汕头因海而立、依港而兴。我们只要看一看汕头的地名就不难发现,汕头及其所辖各县区,几乎都带有滴水旁。汕头的“汕”字,潮阳、潮南的“潮”字,澄海的“澄”和“海”字,南澳的“澳”字,濠江的“濠”和“江”字,龙湖的“湖”字,说明汕头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海,离不开港。因为汕头濒临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远在唐代,就是我国“海上丝路”的重要始发港。现在的樟林古港和汕头小公园一带,到处都留下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存和见证。正因为如此,早在1858年汕头就被恩格斯称为当时中国除五口通商之外“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可见当时汕头在“海上丝路”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1860年,汕头正式辟为“通商口岸”以后,随着外国洋行和各种贸易机构纷至沓来,带来了商贸活跃,工业兴起,西风东渐,中西文化激荡交融,使汕头从一个海边小渔村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商贾云集、楼船万国”的国际商埠。</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 1860年开埠后,英国的德记、太古、新昌、德国的鲁粼等洋行相继在汕创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 1864年后,外国资本又在汕头建船舶修造厂、制糖厂、纺织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 1867年英国怡和公司、太古公司、美国渣甸汽船公司、德国忌利士汽船公司、日本大阪商船会社先后开辟了至汕头的海上航线。汕头港成为通商口岸,南通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澳大利亚、越南、柬埔寨等国和香港、广州等地,北达上海、天津、大连、青岛、芜湖、武汉,还通台湾的高雄和基隆等港口;</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 1890年创办了民族资本的汕潮揭轮船公司;</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 1894年德、法、美等国洋行在汕建立了洋商会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 1904年华侨张榕轩等集资兴建了潮汕铁路,全长42.1公里,是全国第一条民办铁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 1909年私营开明电灯股份公司开始发电,汕头有了电灯照明;</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 1910年侨商高绳之创办了自来水厂,汕头成为全国第九个有自来水的城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 1932年市内建立自动电话所,汕头成为全国第九个市内电话实现自动化的城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 1933年,广汕公路建成通车;中国航空公司沪粤线开航,在汕设立民航站,通航上海、福州、厦门、香港、广州、台北、曼谷等地。其时,全市拥有各种商行及商贸机构多达3441家,商业之盛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胶州、广州,居全国第七位;这一年进出汕头港的轮船达4478艘次,总吨位632.5万吨,港口吞吐量占全国各海港货运量的8.67%,仅次于上海、广州,居全国第三位。美、英、法、德、日、俄、荷、比等国在汕头设立了领事馆。汕头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国际商埠,是五岭以南最繁荣的城市之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 1936年市区工业已有罐头、卷烟、针织、炼油、电池、火柴、肥皂、机器修理等43个行业,有大量的地方日用手工业品投入市场,集散出口的陶瓷、潮绣、渔网、纸伞、竹器等手工业品也占大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 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因为汕头从“海上丝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引进了大量的侨资、外资、民资和先进的设备、技术、文化和管理经验,很快就从一个海滨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闻名遐迩的百载商埠,创造了汕头历史上的辉煌,成为五岭以南最繁荣的城市之一。</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现实的机遇:</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汕头因“海丝”而振兴</span></h1><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 2014年9月国务院在批准设立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文件中,明确要求汕头要充分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把试验区建设作为汕头经济特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重大举措。支持试验区搭建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深化与有关国家(地区)的人文合作。拓展文化传播渠道,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以合作、创新和服务为主题,构建面向海外华侨华人的聚集发展创新平台,建设跨境金融服务、国际采购商贸物流、旅游休闲中心和华侨文化交流、对外传播基地。这就要求我们理解这个华侨试验区的“侨”,不仅是我们潮汕人的“侨”,而是大中华的“侨”,是要把汕头建设成为“海丝重要门户”和“全球华侨家园”。</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 (一)打造“海丝重要门户”,把深水港建设成东南沿海枢纽港。汕头地缘独特,位于海上丝绸之路黄金航线上,港口资源丰富,历来是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重要出海口。有海岸线289公里,适宜建港的自然深水岸线28公里,可供开发的港口103处,可建5万至30万吨级泊位50多个,拥有建设深水大港的优良自然条件。汕头港处于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已经与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的268个港口,以及国内各大港口都有货运往来。将汕头港列为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港,建设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交易基地。这样,不仅有利于整合粤东乃至闽东南地区的港口资源,也有利于破解广东省内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难题。同时,以大港口、大物流为依托,服务粤东、闽西南、赣东南乃至祖国广大腹地,能够降低对外贸易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地区国家的合作。随着汕头在建和规划的五条高速公路建设推进,南澳大桥建成通车,加上厦深高铁、汕梅高铁、阜鹰汕铁路和汕头海湾隧道等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规划建设,海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形成,亿吨深水大港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主要出海口的作用进一步彰显。在不久的将来,汕头将成为东承西接的战略枢纽,形成对外的快速通达体系,拉近与珠三角、长三角和东南亚的时空距离。</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 (二)打造“海丝重要门户”,把南澳建设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窗囗。汕头南澳岛地处闽、粤、台三省海面交叉点,辽阔的海域是东亚古航线的重要通道,海上交通十分方便,向北航行可到日本,朝鲜各国,向东可抵达菲律宾群岛,向南越过南海,直达爪哇,印度尼西亚等南洋各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不单为国人南船北上或北船南下必经之中转站,更为外国船舶来华于粤海入闽海,或闽海入粤海之门户,“为诸夷贡道所必经”。史载:“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2009年从汕头海域古沉船“南澳I号”的发现,证明了汕头南澳海域在明代已是中外舶商进行贸易的重要场所,也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是国际贸易货物的转运、集散中继站与必经之路。南澳是广东省最靠近台湾的唯一海岛县,距台湾高雄160海里,距国际主航道7海里,每天经过南澳海域的客货轮达300多艘次,发展国际中转贸易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南澳也是台胞的祖居地之一,在台湾的南澳同胞(包括后裔)有10多万人。加快南澳岛开发,对做好对台工作、促进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可以设立南澳对台保税区,以开放促开发,把南澳真正建成对台的窗口。南澳岛东南部最靠近台湾高雄的烟墩湾港区,是目前粤东、闽南一带海岸最有开发前途的天然港湾,可辟建10万吨级泊位。如果烟墩湾港建设能列入国家计划,建成后其吞吐能力就可以与台湾高雄的安平港相匹配。海峡两岸携手合作,一起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有作为。</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 (三)打造“海丝重要门户”,把汕头建设成为“全球华侨华人之家”。潮汕先民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年,正是我潮汕黎庶拜别妈祖,登上红头船漂洋过海,去追逐梦想,足迹遍天下,书写了一个个创业神话,涌现出一批批潮籍工商界、科技界、文化艺术界的巨子精英。这是一部商业文明的创业史,一部丝绸之路的开拓史。一片片典雅的青花瓷,一封封泛黄的旧侨批,无声地诉说着潮商在丝绸之路上的艰辛和辉煌。海上丝绸之路给汕头带来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以及受此影响下形成历史上潮汕人漂洋过海下南洋,使潮汕同东南亚国家有了更多形式、更加密切的交流。为此,要发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和平友好之路、经贸往来之路、包容共赢之路、文化交流之路的光荣传统,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作为汕头新时期对国外、国内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新载体,作为争取多方面合作并实现跨越发展的新平台。我们要从建设“潮人之都”狭隘的小圈子跳出来,把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打造成为服务全球华侨华人的区域现代服务中心、交通航运中心、文化科教中心、旅游休闲中心。现在建中的珠港新城、东海岸新城、南滨新城,面积36平方公里,横跨汕头内海湾,形成“一湾两岸”格局,正是要把汕头打造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交汇集散功能强大的重要门户,共筑全球华人华侨精神家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