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家访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友人孩子刚进新学校。老师家访后,前脚刚走,她就打我电话:老师来家访,我想总该招待,就买了几样水果。可是,自始至终,切开的西瓜不吃,洗过的冬枣不吃,连泡起来的茶都不喝一口。她表示深深担忧:老师嫌我家脏?嫌我孩子不够优秀?我为了宽慰她,笑说:继续发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纪律。
倒让我想起自己身上一件家访的事。 事情是这样的。
年轻时,意气风发。为切实做好教育,我非常看重与家长交流。家访,是我与家长交流的必须手段之一。为了追求效率,一上午走三家。交流时间一长,到第三家已经十一点多。当然因为提前联系过,有水果,有茶水。茶水是老实不客气喝了。记得切开的西瓜也是没有吃。肚子,实在饿了,腼腆地吃了一个冬枣。和学生爸妈聊了好一会儿,他妈妈出去了。我提出要看看学生写作业环境,并且委婉含蓄地表示希望与孩子单独呆一会儿。他爸爸心领神会,也借故离开。 我和学生呆在他书房,天南地北地聊起来。期间,我在孩子不经意间获得了我想要的信息。看看时间差不多,肚子也确实饿了,我打算告辞。走出学生书房,家长俩满脸微笑站在客厅。他妈妈,客气地说:"老师,一起吃个便饭?!"我眼睛的余光扫了一下餐桌,哇,已经准备了六七个小菜,真心不错。脸上顿时堆满笑意,嘴上客气地说:"客气了,吃饭就不用了。我回家吃。"夫妻俩一顿,学生妈妈讪讪的,一时不知说什么。明眼人能一眼看出那是满脸的尴尬。学生爸爸反应相当快:"我们到门口小店吃点。" "你们误会了,我不是这个意思。"在我坚持下,我离开了学生家。学生一家人送我到小区门口。我转身往前走了几步,实在肚子饿,就在马路对面叫了一碗面,吃了起来。 走出小店门口,我愣了一下:学生俩家长在街对面看着我,那是满脸的尴尬。
我微微打了招呼,自顾自骑着电瓶车向下一家出发。心里似乎还有一丝得意。
没到一个月,我就得意不起来。并且,我清楚地知道,我错了。上学,家长送孩子来,看到我,弱弱叫一声:吴老师。再也没有半句其它的话语。我主动与他说话,借故谈谈孩子。他的眼神,是戒备?是躲避?是惶恐?我一时,甚或时至今日都无法辨别。
我错了。我就一个普通老师。我何必故作清高?何必矫揉造作?何必如此!他们就因为一宝贝儿子在你班里,希望你能像他们般珍贵他们的儿子。自此,我明显感受到我与这对夫妻间横亘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我明白,我该主动,也有责任主动去消除隔阂。不然,对学生,家长,我三方不利。周五,我拨通了学生爸爸电话。"今天晚上有时间吗?"在对方确定后,我明白无误地说:"我今天没有地方吃晚饭,想让你家的烧几个小菜,我们整点小酒。" "行,行行行......"对方的意外,激动,兴奋,我清晰地感受到。我坚持要到他家里,他也愉快地答应了。一晚畅谈,两瓶红酒,三分醉意,相交无间。
往后,一切恢复正常。打招呼,交流孩子教育,甚至谈工作,说家常都无障碍。私下里,听学生傲娇地说起:老师与我爸爸是好朋友,还一起喝酒。孩子的目光也显得热情,兴奋,自信。我也放下心里一块石头。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用我胡扯。了解家长,了解家庭,都是为了解孩子以及孩子学习生活的环境。终极目的,是为了促进孩子身心学业健康发展。家访是其中一种手段。当老师与家长关系亲密融洽,你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会得到家长大力支持。你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才会有说服力信服力。学校,家庭产生教育合力就不会停留在字面上。当家长对你有一定了解,他的孩子交到你手上,才会放心。
教育工作难,就难在教师工作对象是完全不可复制的学生。同时,面对形形色色的家长和家庭。但是,你想带好一个班,与家长沟通交流是一定得踏实,融洽,无障碍。面对每个家庭又不能像工厂加工产品一样采用一套工艺,所以,就需要老师不拘一格了。面对不同层面家长,沟通时不妨少些束缚,多些灵动 。不喝一口水,不动一块西瓜,在物质如此丰富的当下,你想表达什么呢?饭点,家长又是准备了,大方愉悦地坐下扒两口饭,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