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建川博物馆聚落由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创建,位于四川成都大邑县安仁古镇,是刘氏庄园所在地。博物馆占地500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拥有藏品8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04件。</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建川博物馆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为主题,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四大系列30余座分馆,已建成开放25座场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建川博物馆门口耸立着一个碉堡残骸,这是当年侵华日军留在天津的,建川博物馆不远千里将它运至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抗战系列已经开放5个展馆和3个广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飞虎奇兵馆、不屈战俘馆、川军抗战馆;红色广场、中国壮士(1931-1945)群雕广场和中国老兵手印广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众志成城馆、汉奸丑态馆正在筹建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中流砥柱馆。 它以历史照片、资料、实物、文献以及地道战、地雷战、青纱帐场景复原或实景景观等方式陈列,通过三个主题单元——“民族的脊梁”、“敌后之岁月”、“根据地建设”,生动展示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敌后民众八年抗战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红色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正面战场馆。主要以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二十二个重大战役为主要展示内容,真实地重现中日军队对决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抗战系列共有五个展馆,共展出三万多件文物,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动人悲壮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英缅军被遭围困,远征军奉命增援。</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抗日史上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这些蓝天精英,用自己生命和信仰,拖延了日军对我中华大地的疯狂碾压,让日军“三个月全面占领中国”的叫嚣幻想化为泡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共产党领导的对日作战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对日作战正面战场。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根据地战场的抗战,以及人民群众自发的抗日斗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为抵御外辱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那些在正面战场上为了民族独立而英勇殉国的国民党爱国将士的精神,至今仍令人崇敬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川军抗战馆。抗日战争中,四川虽然没有被侵占,但四川为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37年9月,川军分别从川北和川东大道出川, 整编为七个集团军,奔赴前线。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从1937年七七事变后,刘湘率领三十万川军出川抗日,八年抗战中四川共征兵三百多万,可以说每四个战士里就有一个是川人,其中64万人埋骨他乡。1945年日本投降后,《新华日报》还专门发表社论《感谢四川人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刘湘死在第七战区司令的岗位上时,留下一句话:日军一日不退出中国,川军一日不得返川。 四川从上到下的这种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是民族的骄傲,这种抗战精神是不应该被淡忘的。” --- 樊建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44年8月,中国政府鉴于中国驻印军和援缅(中国)远征军中下级干部和特种兵严重缺员,又盟军大量来华,急需翻译,发起了十万青年从军运动。至1945年初编成201至209共九个师,约十万人。此为1944年11月重庆各界欢送青年出征的热烈场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飞虎奇兵馆。介绍抗战时期,美军援华和飞虎队的传奇经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2005年8月15日飞虎奇兵馆开馆,一位84岁的美国老兵进来后,马上大哭起来,他的泪腺已经萎缩,没有了泪水。他在轮椅里向樊建川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过了许久才放下。老兵名叫格鲁斯,曾在飞虎队驾驶轰炸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40783号B-24D轰炸机机组人员生前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中国某处B-52轰炸机场,一个中国小男孩肩上挑着修筑机场的碎石和泥土,停留在飞机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不屈战俘馆。通过大量历史照片和实物,形象真实地展示因弹尽粮绝而被俘的抗战将士的英勇不屈和悲惨遭遇,揭露了日军的虐俘罪行。(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些战俘都曾是中华民主的抗敌战士,他们的艰苦战斗,英勇牺牲和苦难遭遇,是70年前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所付出重大代价的一部分,是值得我们永远正视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中国壮士(1931-1945)群雕广场。面积约1万平方米,由朱成、谭云等20多位雕塑艺术家制作塑造了200多名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全民族抗日将士英雄群体形象。像高约2米,铸铁合金材料。 所塑造人物按照抗日战争的战区战役关系分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所有壮士造像阵式都放置在一个“V字”型下沉式凹槽的空间环境中,长81.5米,宽45米,象征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时刻。凹槽两侧壁各四段为红色花岗石影雕,表现抗战历史报刊照片,凹槽地面为中国各战区和战役示意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些壮士雕塑都是按抗战时的历史照片制作,真实地反映了其当时的精神面容和姿态。置身其中,就像樊建川所说,你会‘’有历史的沉思,有面向未来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壮士们集结成阵,这是钢铁之阵,威武之阵,团结之阵,胜利之阵。本阵是抽象的中国地图,壮士站在自己战斗或牺牲的地方,守土有责,壮士无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中国老兵手印广场。此广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呈V字形,寓意胜利。在这些约1.2米,高约2.6米的腐蚀钢化玻璃墙上共有3810名抗战老兵的手模。这些老兵都已届古稀之年,当年正是他们的双手挥舞大刀、长矛,投掷手榴弹、埋地雷、炸碉堡。正是这些手,70多年前挽在一起,组成铁壁铜墙,挡住了来势汹汹的日军侵略军,将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托起。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红色年代陶瓷陈列馆。红色年代瓷器(1950—1980)是中华瓷器历史长藤上依序而结成的一个成果,独具气质,是历史风范、革命岁月和心灵体验在非常时期的非常凝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回忆过去,无异于再活一次。参观在这里陈列的红色年代瓷器,让人们形象地了解到那已经消逝的岁月——单纯而又复杂、坚定而又动摇、激情而又消沉、多彩而又单调、期望而又无望、虔诚而又怀疑…… 瓷器易碎,历史永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66年到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阻碍了陶瓷艺术的正常发展,也是在这特殊的十年岁月里,出现了一些不可多得,独具历史时代风格的“文革”陶瓷,那时的作品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三寸金莲文物陈列馆,讲述了古代女性从缠足到放脚的历史过程,展示了封建社会扭曲的审美。眼前精美莲鞋见证了长达1000年的女性辛酸血泪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该馆展示的锈花鞋,做工之考究,图案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是一座真人大小的石雕,她的三寸金莲尤为引人注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三寸金莲馆堪称一部古代女性的百科全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5.12抗震救灾纪年馆。展馆通过千余幅图片、四万余件地震灾难和救援实物,真实记录汶川大地震的场景以及全体抗震救灾民众的泪水与汗水,定格巨大灾难降临时中华民族凸现出来的大勇和大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之后惨不忍睹的废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大地震第四天,汶川映秀镇,救援官兵将受伤的孩子运上直升飞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纪念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地震实物,征集地点:绵竹汉旺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中航工业航空三线博物馆。 所谓三线是指我国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内陆地区。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本馆以场景复原,实物陈列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三线战士当年参加建设时的艰辛和豪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三线建设自1964年至1978年,经历了三个五年计划,国家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期达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大三线建设涉及60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重建、搬迁、合并。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专院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50年,不过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却是航空“三线”建设者们一部艰苦奋斗,卧薪尝胆的创业史;一部不辱使命,强军富民的爱国史;一部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谱写蓝天、报效祖国的奉献史。感天动地,值得人们永远铭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建博物馆、收藏文物是为了记录和还原历史,这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而是为了让每个人的心灵都直面民族创伤,让战争的记忆成为民族的思想资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历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 建川博物馆馆长 樊建川</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