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是知青

远航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0, 0, 0);">   </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2014年5月,我到讷河市就业局查找丢失的知青档案。在档案柜里找到一本知青名册,这本名册纸巳泛黄破碎,字迹也变得有些模糊,但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让我怦然心动。看到它,心中已经沉淀的记忆又泛了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i style="color: rgb(0, 0, 0);"> </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上山下乡,是我们这代人年轻时必有的经历。知识青年,是我们这代人独有的社会身份。 1973年9月,我和中国上千万年轻人一样,拎着行李坐着拖拉机,来到了光华农场。那时候,尽管"年少不知愁滋味",但我还是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条看不清前方的路,这个小小的农场就是我人生的一道坎儿,很难说能不能迈过去。我虽然出生在新中国,但从未见过面的爷爷留给后代的富农成份,就像一把剑悬在我的头上,在这个小小的农场里,任何好事都与我不沾边,想改变知青身份难于上青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毛泽东的两段名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泽东把知青上山下乡讲得轻描淡写,还有点浪漫的味道,就像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可实际上,这是一场深刻影响着一代人命运的运动,是共和国历史上毁誉参半的的大事件,是一段难以抹去的历史印记!</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0, 0, 0);">  </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光华农场很小,只能容纳几百名知青。下乡之初,感觉还好。在农场干的第一个活儿是挖菜窖,年青人有的是力气,两天就掘出了一个近四米深的大坑。在农场劳作了十几天,我们这拨儿知青就进了工厂做季节工了。</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0, 0, 0);"> &nbsp;</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第二年四月,真正的考验来了。我们几十名知青被派到砖厂干活儿,挖土、拉坯、插坯……,砖厂的活儿干全了,那才叫一个苦脏累。我当时体重不足百斤,一部架子车拉四板水坯都直打晃。后来锻炼得挺不错的,一车可以拉十二板水坯了。脸晒黑了,身上不知道脱了几层皮,胳膊上也有了"疙瘩肉"。 </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0, 0, 0);"> &nbsp;</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一九七五年,干的活儿就杂了,盖房子绑脚手架、铲地、收麦子大豆、扛麻袋上跳板、冬天往田里送肥料。"三九"天坐在拖拉机的挂斗里,真是冻得半死,还落下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后来又查出肺部有钙化点,得了肺结核我竟然不知道,真是用了"洪荒之力"了。</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0, 0, 0);"> &nbsp;</i></p><p class="ql-block"> 农场的房子很大,三四十名知青睡在两层大通铺上。冬季昼短,累了一天,吃完晚饭就早早睡了。年轻人精力旺盛,一觉醒来就开始折腾,打扑克赌香烟的,吹牛皮的,抓虱子的,还有起床到空房子里打麻雀的……,总得闹腾到大半夜才能再次入睡。一九七六年春,我们几个比较和得来的知青,把一间空闲的养鸡房收拾一下搬进住了。离开"咬牙放屁打呼噜"的大宿舍,日子倒是安静了许多,只是房子里浓烈的鸡屎味儿熏得人很难受。</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0, 0, 0);"> &nbsp;</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一九七六年夏,我下乡快满三年了。看到一拨拨知青参军或招工离开了农场,一批批新知青走进了农场的大门,心里很不平静。这些其实都与我无关,我就像被放在角落里的板凳,有人坐就看到了你,无人坐你就是块木头。多少次彻夜难眠,都在想今后的路在哪儿。因为我坚信"人挪活、树挪死"的道理,所以一次次暗下决心要离开这个地方。记得离开光华农场的那天,两位同住在"养鸡房"的知青与我同行,但我们走的却是不同的路。他俩被招工到富裕纸浆厂,我却是到母亲的老家插队。离开农场去插队,赌注虽然很大,但我真的赌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我到林甸县城郊的实验大队当菜农刚刚40天,建设中的林甸糖厂,用仅有的11个名额在全县知青中招工。被招工的知青必须具备一个条件---擅长文艺。这个我没问题,但擅长文艺的知青何止成百上千呐,被招工的概率也不是很大。在林甸文工团团长的力荐下,我很幸运的走进了林甸糖厂的大门。推荐我的文工团长后来成了我太太。当拿到《全民所有制企业录用工人通知书》,穿上一身崭新的工装时,我庆幸命运之神对我的眷顾,新的人生开始了。</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0, 0, 0);">  </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上山下乡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当年的大姑娘小伙子,现在都已是两鬓斑白儿孙绕膝。回忆那段经历,並不是要抱怨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年青人火力壮有力气,苦点累点生活条件差点不算什么。当年真正的苦是精神之苦,是未来人生的无望、精神无以寄托、命存此地还是魂游他乡的漂泊,沮丧、不甘、焦虑、挣扎,这些情绪形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时刻都在煎熬着一颗颗年轻的心,伴随着我们走过了一年又一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批批当年的知青,从生活的大城市回到当知青时的农场、生产队。他们回到那里,只是因为忘不了曾经的艰辛岁月,用自己的现在,来寻找逝去的青春,聊以安抚正在老去的心。我也时常在谷歌卫星地图上,寻找光华农场的旧址,看得见那几栋知青宿舍,还孤零零的立在那片土地上。我常常在想,当年栽下的白杨树长多高了?树干上刻下的字还在吗……?</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0, 0, 0);">   </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有人说"上山下乡是一场苦难"。我觉得这么说不为过。准确地说,上山下乡是发生在我们50后这代人身上特有的经历。这个经历很苦很难很艰辛,差点毁了这一代人,也锻炼造就了这一代人。在一代知青身上,有着坚靱不屈的精神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我们把上山下乡视为人生无法廻避的一段艰苦过程,不抱怨、不委屈、不仇恨,这是一种开明的精神境界和高贵的人生态度。想想那些留在北大荒的知青,想想那些把热血和生命献给了黑土地的知青,我们应当感到幸运和满足!再看看从我们的知青队伍中,走出了党的总书记和共和国的总理,还不值得我们感到骄傲和欣慰吗?</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0, 0, 0);">  </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人不可能去追求苦难,如果把上山下乡硬贴上什么“青春无悔”的说辞,掩饰其中的惨烈和悲壮,那他就不是真正的知青。不忘当年是为了珍惜今天。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每天都在幸福生活中徜徉,对苦难的的认识越来越淡漠。真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从父辈当年的知青经历中,汲取一些对未来人生有益的营养,而不仅仅是一个个老生常谈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span><i style="color:rgb(0, 0, 0);"> </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我们不应当忘记华国锋和邓小平,是这两位老人的共同努力,结束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使一千七百万年轻人回到了家,回到了父母身边,回到了熟悉的城市。没有华公和邓公的决断,真不敢想象我们这一代人今天会是什么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span><i style="color:rgb(0, 0, 0);"> </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每次到深圳,我都要到莲花山邓小平的铜像前,向小平同志深深的三躹躬并献上一束鲜花,听着《春天的故事》,感激小平同志带给我的恩德。</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0, 0, 0);">  </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有机会一定要去山西交城,看看交城的山、交城的水和我们感恩不尽的华政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