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记忆 - 四十年后参观唐山地震遗址

与你分享

一九七六年,对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来说,有太多、太多抹不去的记忆。而那场让24万鲜活生命离去的唐山大地震是我们永远的痛、永远的记忆。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正在作最后的毕业临床实习,几位在外科实习的同学被选参加了救援医疗队。我虽没能参加,但几十年来一直不能忘记那让生命涂炭的时刻,期待着有一天到唐山看看。 <h3>2016年夏,我正式退休,成了自由人。有了时间,那些深藏心底的心愿,一个个泛上心头。八月的一个周末,爱人孩子都不在家,清晨6:00醒来,一个念头袭来,- 去唐山。立即查好路线,开上车直奔唐山。车行三小时,进入了新唐山。那宽敞的街道已非夕比,可是,今天的人们,还记得当年的惨烈?</h3> <h3>到了唐山,我直奔大地震遗址公园。那是10年前当地政府建的,两周前习近平一行曾来过。由于盛夏,来的人不多,我很快拿到了入场劵。入场劵主要用于参观博物馆,是免费的。</h3> “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几个字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李铎书写,雄浑、庄重。 紧挨着这个题字碑的是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镌刻着罹难的24万同胞的姓名。墙高7.28米,代表7月28日,墙体距水面19.76米,代表1976年。 纪念墙总长500米,12块有字纪念墙分为四组,三块为一组。每块纪念墙的序号都用醒目的黄色大字标出,分别为一A、一B、一C,二A、二B、二C,三A、三B、三C,四A、四B、四C。列是从左往右数,行是从上往下数。 最后一面墙刻着墓志铭,永远铭记那个悲壮的时刻和那些个逝去的人们。 这是墓志铭的全文,刻在高近八米的一面墙上。 刻有人名的纪念墙共有12座,每面刻有2万人。站在这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着,眼泪不自主地流淌着。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瞬间,这些个鲜活的生命之光就全部的熄灭了,壮哉,悲哉! 这是一面墙上密密麻麻的人名,站在墙下可以分辨出每个名字。 墙的右下角刻着类似门牌号码一样的方位编号,以利查找。 这是拍到的纪念墙局部,刻着一组组逝者的名字。 如墓志铭所言:纪念墙,是逝者的归宿,痛苦的终点;更是思念的起点、力量的源泉。墙上的名字,是亲人的墓碑,唤我们到此,缅怀亲情。更是亲人的目光,送我们出发,超越苦难。超越痛苦之渊,方致前行之远。“然唐山不失为华夏之灵土,民众无愧于幽燕之英杰,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 遗址公园标志性的雕塑,引人注目、令人思考。 纪念墙的北面是当年唐山机车车辆厂震后的遗迹。 个别钢架结构幸存。 这个大烟囱直径数米,断成几截但保留部分仍然不倒。 这个小屋得以不塌,令人诧异。 厂房保留的立柱与钢梁。 现场遗留的东西太少,期望到博物馆里看到更多。这是新建的地震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实物太少,有些令人失望。但是有限的当时的图片仍然可以让人领会当时的惨烈。这是从高处拍到的震后照片。 震后的唐山火车站。 震塌的古桥。 震扭曲的铁路。 抗震是博物馆的主旋律。一幅幅墙面雕塑,显示了当时抗震的壮烈景象。 震区的手术场景,重现了包括我们同学在内的医护人员的无私无畏精神。 博物馆的陈列和解说侧重于反映抗震的英勇,没有充分展示灾难,让我感到有些遗憾。灾难教育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课程。实事求是地正面描述震灾,只会起到激励后人的作用,不会有其他。 从博物馆出来,我沿着公园里的小路走着,周围静静的,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公园出口的巨大石刻,代表了我的思绪。 不忘逝去的人们...... 不忘逝去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