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碎头崖

海星

在加拿大艾伯塔省西南部,有一处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名叫野牛碎头崖。它座落于落基山脉深处连绵广阔的山地与草原之间,曾经是史前印第安土著居民的围猎场之一。 几千年来这里一直是印第安人祖祖辈辈聚集、繁衍的重要居住地。 自1938年美国自然史博物馆考古学家首次对此地的发掘,让世人对印第安人的生活文化以及在5000多年前利用悬崖狩猎野牛的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 1981年,这里因完整保存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狩猎遗迹而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予以保护。图片说明野牛碎头崖与金字塔、巨石阵、中国长城等跻身世界遗产之列,它见证了远古平原先人的生活方式。 从山下停车场到山上博物馆不过三百米之遥,一辆专用车来来回回免费搭载游客,五到十分钟一趟。 驱车进入碎头崖的醒目广告牌以8头野牛排成抛物线的构图,简洁形象地描绘出野牛跳崖的景象,令人浮想联翩…… 远远看到印第安土著人称为Tipi的帐篷。 这种圆锥形帐篷完全是用野牛皮搭建而成,防雨防寒。 野牛碎头崖博物馆入口处。 这座悬崖内开凿出的博物馆依山而建,为的是不破坏跳崖外观的形式。馆厅五层,分别展示印第安人的生态生活、文化传承及从前的狩猎故事。 进入馆内,野牛跳崖的情景即映入眼帘。 这是怎样的故事?带着好奇一探究竟。 崖下便是亡命野牛的考古发掘场地。 经考古人的不断发掘研究,揭示了人类在社会早期创造的伟大的原始文化。 远古居住在此地的印第安人,叫做黑脚人,他们是北美西北平原上最勇猛、最剽悍、最智慧的一支部落。 这里详细记录并展现着北美平原上原住民"黑脚族"数千年来的生活点滴。 生存场景。 原住民"黑脚族"部落首领。 居住在Tipi帐篷中的原住民家庭。 原住民一家人。 他们祖祖辈辈靠狩猎为生。 保留着自已的生活方式。 拥有自已的文字。 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习俗。 变化了的传统服饰。 馆内同时介绍美洲野牛的分布、习性…… 如野牛行动迟缓而笨拙,视力很差。尽管嗅觉敏锐但当人们逆风逼近它时,这种嗅觉功能便失去作用。 平原上的野牛常被狼吃掉。 馆内循环播放的多部影像资料纪录了考古发掘过程,介绍了古老的捕猎方式…… 发掘现场。 挖掘野牛骨骸。 几千年前来,美洲野牛是居住在北美大平原上土著人谋生的主要物质来源:牛肉可以充饥,牛皮可以做成帐篷和衣服、牛粪可以生火取暖,牛的健、骨、角可以制成工具。土著人捕获野牛,延续部族。 牛的皮骨粪是原住民赖以为生的物质基础。 敬业专业的考古人如是说……他们的发掘与研究为原住民的史前生活与习俗提供了实证。 出土的野牛骨。 出土的用野牛骨制作的工具。 出土的用牛骨制成的弓箭和矛的箭头。 黑脚人的鞋。 生活用具。 用牛皮制作的鼓与锤。 头骨与角。 从头骨和骨架看,当年的美洲野牛体形庞大,难以对付。 据说,欧洲人到达美洲时,这片土地上的野牛曾多达6000万头,是平原印第安人的生活支柱。 这处方圆40千米宽广无垠的牧草地水肥草美,是野牛最喜爱的聚集地之一,无疑也是黑脚人最喜爱的狩猎地之一。但仅靠徒步或骑马追击猎杀野牛费力大、凶险多且收获少。 手无寸铁的黑脚人凭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对野牛习性的了解,巧妙的摸索出将牛群赶下悬崖摔死取肉的方法。这种方法并不简单。每一次围猎,黑脚人要做充分的准备。组织上,将数个聚居在一起的部落分为若干狩猎群组,由一名或多名酋长领导;时机上,由最富经验的黑脚人选天气观风向,风向不对,嗅觉灵敏的野牛闻到异味掉头就跑;办法上,要在沿途布上大型石阵,其末端处指向悬崖。让机灵强壮的黑脚小伙们披上牛皮,涂上牛血,佯装成小牛,在牛群附近游荡引诱,还有人披上狼皮大摇大摆地出现。让部落族人手持牛皮,埋伏起来,严阵以待。 围猎时,黑脚人骑马射箭,引着不断咆哮的猎犬,把野牛群赶往由数百块石头隔成的"奔跑追逐小径"(DriVe Lanes)。 野牛群一旦进入石阵,早就埋伏在此的黑脚人奋起击鼓、摇"皮"呐喊,合力在牛群身后围追堵截。上百头野牛被这突如其来的阵势吓得惊恐万状,无处可逃,凭着本能,就在一片混乱中沿着"小径"一路狂奔,尽头便是那悬崖……可想这情景是何等悲壮! 前赴后继跌下悬崖的野牛死的死,伤的伤,黑脚人追至崖下用长矛和弓箭将未死的野牛杀死。据说,如果不把坠崖未死的野牛杀死,活下来的野牛会告诉其他牛群,而使这种取猎的方法失灵。 黑脚人拖走野牛尸体在附近营地分割食之,肉被儲藏起来,皮骨则制衣制具。印第安人正是靠着特有智慧,靠着野牛的肉和毛皮才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世世代代繁衍至今。 据介绍,土著人这种捕猎野牛的方法,至少沿用了5700年之久,以至于高高悬崖下野牛尸骸堆积如山。 馆内播放的影像再现被围堵野牛狂奔,全速跃下悬崖的场景。 但一块记载着部落传说的石碑告诉人们一一野牛碎头崖"碎头"的不是野牛,而是一位黑脚少年,他为了想亲眼目睹野牛成群坠崖的壮观景象,独自跑到崖底,结果却被掉下来的野牛群压死。 后来族人在野牛的尸体堆下发现了他的遗体,其头骨已经碎裂,为了赞美他的勇气,此处狩猎地便以此命名。 伴着阵阵鼓声,这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联合摄制的小影片重现印第安人昔日美丽富饶的故土与家园。 然而这美好的生活却随着欧洲人的入侵戛然而止。 从几千年前到1868年,黑脚人各部落最后一次联合捕猎。 向西拓荒的欧洲白人为了大量获取牛皮,甚至为了取乐,开始用枪支任意屠杀野牛,印第安人与白人之间的矛盾即由野牛群的减少而引起。1874年,加拿大西部骑警成立并来到此地。到了1900年前后,美洲野牛濒临灭绝,只剩下数百头。直到近代,加拿大和美国政府才开始保护野牛,使之种群数量慢慢增多。 欧洲人屠杀野牛,掠走皮毛,留下白骨的见证。 自从欧洲人利用牛皮毛制成毛皮大衣及其他皮革用品后,枪杀野牛的活动变得更加猖獗。 白骨累累,使印第安人失去了食物来源。 馆内第五层通向野牛跳崖处遗址。 站在平台上便可看到这一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容貌。 野牛跳崖处。 野牛跳崖处。 早年拍照的断崖更显绝壁深渊。 实地看到的野牛碎头崖并没有高崖绝壁之感,落差仅十几米。 倒是东西延伸约300米,眼见开阔。 断崖。 断崖谷底。 站在观景台,牛急跳崖的悲壮情景再次浮现在脑海。 这就是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一一野牛碎头崖的故事。虽充满血腥,但让每一个到过此地的人都为古代土著人利用大自然提供的有利条件求得生存繁衍的智谋和勇敢惊叹不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所以选择这么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作为人类文化世界遗产,其用意也是让当今人们不要忘记,生存下去的权利才是人类的第一权利。